Sci论文 - 至繁归于至简,Sci论文网。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当前位置:首页 > 艺术论文 > 正文

自媒体环境中彝族烟盒舞的生存及发展状态调研— 以云南省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石屏县烟盒舞为例论文

发布时间:2024-03-26 14:16:57 文章来源:SCI论文网 我要评论














SCI论文(www.lunwensci.com)
 
   【摘 要】 新媒体时代的到来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和社会结构, “乌托邦 ”式的传统舞蹈生存空间在实践 主体与当代文化 、社会 、情境互动的多样化语境关系中模糊了边界 。对此 ,本文以石屏县烟盒舞于自媒体 平台中的传播为案例 , 尝试从自媒体平台的传播特性入手 ,结合传统舞蹈的 “ 传统性”, 以“ 日常生活 ”重 构 “ 烟盒舞 ”的研究语境; 以 “ 聚焦当下 ”重新梳理“ 烟盒舞 ”的实践场域 ; 以实践主体对自我话语权的 追逐考察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播 , 以及传承方式的更新 。

  【关键词】 自媒体,烟盒舞,传播

  彝族是我国少数民族中支系众多且历史悠久的民族之 一 ,族群多分布于四川 、云南 、贵州 、广西等地 。 由 于地形条件的区别 ,各支系及不同地区的经济 、社会文 化发展水平差距较大 。彝族的舞蹈风格特点大致可分为 川 、滇 、黔 、桂等类型。 “烟盒舞 ”是 一种广泛流传于 滇南彝族尼苏支系众多舞蹈中的一种民间群 众 性 舞 蹈 。 民间原称 “ 跳弦 ”“跳乐”, 命名来源于伴奏所采 用 的 四 弦乐器。 “烟盒舞 ”之名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的专 业舞蹈工作者根据手持烟盒舞蹈而赋予的名称 。舞蹈 时 ,舞者双手各持一支烟盒 ,通过中指单指或中指与无 名指两指卡住烟盒底部边沿 , 以大拇指扣住食指 ,击响 盒底发出弹响声 。该舞蹈主要流传于滇南 石 屏 、建 水 、 新平 、个旧等 20 多个县(市)。 关于彝族烟盒舞溯源问题 ,各学者各持己见 ,而 2006 年由云南省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申报石屏 “ 彝族烟盒舞 ”使其列入第 一批国家非 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 申报以红河州石屏县 烟 盒 舞 为 主 。 本文主要以自媒体平台中的石屏县烟盒舞为主要研究对 象 , 以抖音平台 、微博平台为主要调研对象 , 以线上观 察 、线上访谈相关人员为主 ,线下田野调查为辅 ,结合 民俗学 、人类学理论 ,分析在自媒体环境中的彝族烟盒 舞蹈的生存现状 , 自媒体环境中石屏县烟盒舞的传播方 式及传播特点等 , 总结自媒体环境中舞蹈传播路径有哪些变化。

  一、“ 自媒体环境”及自媒体环境中的舞蹈传播

  (一 ) 自媒体环境概念界定


  自媒体是继报刊 、广 播 、 电 视 及 因 特 网 后 出 现 的 ,以手机为主要信息传播媒介的新型媒体 。最早见于谢 因·波曼与克里斯·威理斯两人提出的 “ 自媒体 ”研究报 告 ,他们将 “ 自媒体 ”定义为: “We Media 是一个普通 市民经过数字科技与全球知识体系相连 ,提供并分享他 们真实看法 、 自身新闻的途径。” 学者们 经 由 分 析 博 客 发展引入该概念 。美国学者丹·吉尔默的专著 《自媒体》 副标题 “ 草根新闻 , 源于大众 , 为了大众 ”也很好地定 义并展示了自媒体: 改变了长期以来自上而下的由传播 员向受众者传达新闻的传播模式 , 而成为 “ 传者 ” 与“受者 ”可自由转换角色且具有极高自主性的传播方式 。

  (二) 自媒体环境的传播特点

  自媒体环境为人们分享 、交流 、传播信息等活动提 供了一条高效率 、高自主性的快速通道 。 自媒体环境中 的各信息平台 ,如: 抖音 、微博 、各大网络视频软件的 受众群体年龄差距大 、主题覆盖面广 ,传播主体具有多 样性 ,其传播与接受与否具有双向决定 、 自主选择的特 点 ,在内容的给予与接纳上有更多的自由空间 ;传播内 容丰富 ,有利于 “ 以人为本 ”思想的发展 ,人人都是传 播者 ,这些特点使得自媒体具有极强的爆发性 ,推动了自媒体产业的发展 。

  (三) 自媒体环境中的舞蹈

  自媒体时代的到来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和发展路 线 ,其中也包括艺术领域的发展 ,使其发展路线得到全 新的审视 。舞蹈艺术突破了自身的场域性特点 ,传播方 式除了在演艺场域 、教学场域 、 民间场域中口传身授开 展以外 ,也开始通过自媒体平台 ,包括微博 、抖音 、小红书等进行传播 。

  通过自媒体平台发布舞蹈视频 、舞蹈图文及舞蹈评 论文章等已然屡见不鲜 ,特别是舞蹈视频的传播几乎在 各主流自媒体平台中占领主要地位 ,其中包含专业性质 大型剧团舞蹈作品的传播 、半专业舞蹈工作室的视频教学 、诸多(以抖音平台为主) 网红流行性舞蹈等 ,甚至非遗舞蹈这一传统舞蹈类型也在媒介平台的传播与交流 中形成了范式的重构 。 “ 数字媒体技术为非遗舞蹈保 护 、舞蹈传播 、舞蹈破圈提供了技术支持”。 自媒体环境 使得舞蹈艺术的传播途径更广 、受众群体更多 、艺术形 象更丰富 ,使舞蹈更加真切地进入群众的生活 , 而突破 了由于专业性特征带来的舞蹈领域长期 “ 曲高和寡 ” 的境遇 ,使其转身投入 “万家灯火 ”之中 。


\

 
  二 、 自媒体环境中石屏县彝族烟盒舞的生存及发展状态

  通过众学者论证 、考古资料及历史书籍显示 , 烟盒 舞起源的具体位置问题至今仍是众说纷纭 。这种受众群 体庞大 、套路繁多的舞蹈在云南传播范围广且发展时间 长 ,受到 “ 一 山有四季 , 十里不同天 ” 的地理环境等因 素影响 ,使得不同地区的烟盒舞在表现形式上存在较大 差异 ,并且难以辨析 “源头”。 在自媒体环境中检索调查 显示 , 云南省红河州石屏县 、玉溪市新平县 、红河州建 水县等多地学者 、传承人 、群众均认为烟盒舞起源于自 己的家乡 。在学术研究中, “这是一种正常的学术观点不同的现象”。

  2006 年 由 云 南 省 红河哈尼族彝 族 自 治 州 申 报 石 屏 “ 彝族烟盒舞 ”使其列入第 一 批国家非物 质 文 化 遗 产 名 录 , 申报以红河州石屏县烟盒舞为主体 。 同时 ,石屏县 亦 是 作 为 烟 盒 舞 起 源 地 之 争 中 受 到 多 数 学 者 肯 定 的 地 域 , 所 以 本 文 选 择 以 石 屏 县 烟 盒 舞 为 主 要 田 野 调 查 对 象 。调查发现自媒体环境中的石屏彝族烟盒舞生存现状 主要具有以下特征: 一是舞蹈传播及受众群体结构出现 圈层化特点 , 呈现族群性 , 舞蹈视频体 现 出 族 群 功 能 。 二是彝族烟盒舞在自媒体环境中多以浓郁的民族色彩和 代表性民族文化的刻画吸引流量 。三是传播途径的改变带来发展性质的变化 ,在自媒体环境中多由 “传承 ”型走向 “创作 ”型 。

  (一 )观演结构: 具有族群性特征

  烟盒舞作为彝族人民的代 表 性 传 统 民 间 舞 蹈 之 一 , 在族群关系的巩固与确立 , 以及民族认同感和自豪感的 展现中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族群关系是指社会群体 在进行面对面的交流时所表现出来的文化特征 , 当文化 独特性构成了人类群体之间的重要区别时 ,群体交往就 具有了族群的意义。” 从 《古代社会》 中 亲 属 制 建 立 的 角度来看 ,族群性源于对血缘关系的阐明 ,就如同以血 缘为基础的家庭关系建立或是以基因为基础的动物群居 理论属性 。族群性在社会关系中善于表现出群体性的鲜 明划分, “族内人 ”与 “族外人”、 “我们 ”与 “ 他们 ”的分界线十分鲜明 。

  自媒体环境中的石屏彝族烟盒舞在舞蹈视频 、 图文 等各类场景中从形式和内容上展现出巩固族群关系的功 能 。在 抖 音 平 台 中 , 包 含 彝 族 烟 盒 舞 的 舞 蹈 视 频 上 百 部 ,其中账户名为 “ 云南小彝妹 ”的账号占有粉丝量 2.6 万 (参考截止日期 2023.08.29) 人次 , 在 明 确 写 明 石 屏 烟盒舞的账号中拥有粉丝量排名第二。 “云 南 小 彝 妹 ” 账号发布视频作品 47 部 ,其中包括 “ 烟盒舞 ”“海菜腔 ” “ 石屏彝族服装展示 ”等主题视频 ; 相 关 视 频 获 赞 量 最 高的是与账号石屏烟盒舞相关粉丝量排名第 一 的账号主 体 “ 云南小彝歌” (粉丝量: 4.1 万) 合作舞蹈 “石屏彝 族烟盒舞”, 共获点赞 1.3 万人次 。在账号作者的评论区 出现言论次数及点赞量最高的评论可以分为以下几种类 别: 一 是共鸣型 ,典型回答为当地俗语 “ 听 见 四 弦 响 , 脚拎杆就痒。” 在笔者对账号作者 “ 云 南 小 彝 妹 ”进 行 的简短线上采访中也明确了这一点 ,作者来自石屏县龙 朋镇 , 当地人民自认 “会说话就会唱歌 , 能走路就会跳 舞。” 表达了彝族人民的能歌善舞 ,也体现出 “ 烟盒舞 ”在彝族日常生活中的出现频率高 、涉及群体广。 “云南小彝妹 ”在采访中讲道: “从小的时候就看着家里的长 辈们跳烟盒舞 、唱海菜腔 ,所以也是耳濡目染 ,受到很 强的民族熏陶。” “烟盒舞 ”的学习于彝族群众而言属于 耳濡目染的 “ 习得”。 二是地域划 分 型 , 在 作 者 的 评 论 区中常出现报地址的评论 , 多为石屏县当地百姓或邻 近城市地区 。这种评论的出现表现出一种对当地文化 的 认 可 , 格 式 多 为 “ 地 域 名+ 赞 美 之 词 ”。 以 上 两 种 类 型评论表现出一种强烈的族群意识和地域归属感 , 潜 意识地在社会关系中进行群体性的划分 ,这也证实了舞 蹈传播对族群关系的巩固 。结构上呈现出 族 群 性 特 征 , 同时体现出自媒体环境中的多样性 ,是否有效信息传播是一种 “播者 ”与 “受者 ”之间的双向选择 。

  (二) 视频特色: 着重民族色彩及民族文化的刻画

  在烟盒舞的调查过程中 ,笔者认为 “ 烟盒舞 ”对于 彝族人民而言 ,不仅是一种舞蹈种类 , 而且是一种对民 族文化充满自豪感的情感表达方式 。通过手机这一信息 媒介 , 向受众群体展现着浓郁的民族色彩 与 民 族 文 化 。 抖 音 平 台 中 关 于 “ 彝 族 烟 盒 舞 ” 的 账 号 作 者 多 体 现 出 “ 喜红尚黑 ” 的传统色彩观 , 视频服饰 中 展 现 出 繁 缛 华 丽的装饰工艺 ,女性多着彝族花腰支系的传统服饰 ,其 中 “ 云南小彝妹 ” 的抖音视频统 一 以花腰彝族服饰展现 在观众眼前: 头帕以红色为主 , 以三块布料拼接成长方 形 整 块 , 串 以 黄 色 珠 饰 和 红 色 毛 绒 小 球 , 配 有 两 条 布 带 , 布带绣有花纹图案 ,并饰以流苏状樱花 。衣服主体 为红色 ,绣有丰富纹饰及彩色花边 ,银色圆形扣饰点缀 其间 ,裙装下摆缀以红色流苏状樱花 ,呈裙形下垂 , 黑 色七分直筒裤 ,裤腿饰以呈三道红色纹路 。艳丽饱满的 服饰色彩不仅体现出服饰自身的族群身份认同功能 、彰 显民族个性 , 而且在荧幕前有益于增添视频饱和度 、为舞蹈增添光彩 ,亦是对本民族服饰文化的展示和传承 。

  (三) 传播内容: 由 “传承 ”型走向 “创作 ”型

  传统民族舞蹈文化的传承与传播途径主要通过在场 性活动进行 , 烟盒舞的传播途径主要有四种: “在自娱 性活动中传承 ;在舞台表演中提升 ;在传统节日 、文化活动中传习 ;利用现代传媒和传播工具进行传播。”

  民间舞的传承除了人们在舞蹈过程中自然传承着传 统民间舞蹈形态以外 ,还在舞蹈过程中传承着凝聚于传 统民族文化中的历史文化。 “文化就其广泛的民族学意 义来说 , 是作为社会成员的人所习得的包括知识 、信 仰 、艺术 、道德 、法律 、习俗 , 以及任何其他能力和习 惯的复合体。” 各地民族舞蹈独特的风姿流 韵 孕 育 于 各 民族不同的传统文化之中。 “烟盒舞 ”舞蹈语汇的形成 及其七十八种多样化的舞蹈套路 ,便是在从各个角度展 示着彝族人民长期发展中的生活状态 。从其基本动作及 动律特征中 , 足以窥见他们的生产生活方式 、劳作方 式 、宗教信仰 、 民俗传统等 。 因此 , 于 当 地 人 民 而 言 , 这是属于他们的历史文化积淀 ,代表着这个族群对自身民族历史记忆和文化的认同感与自豪感 。

  随着时代的飞速发展 , 民族舞蹈也发生了一些变化, 需要思考如何创作人民喜闻乐见的作品 , 为 生 活 发 声 、 与新时代同步向前 ,具有当代中国气质等 。这种变化主 要体现于传统民间舞蹈由 “传承 ”型转变为 “创作 ”型 。 1960 年 , 由李政编导的以石屏 、建水烟盒舞套路为基础 动作 , 以异龙湖为生态文明背景 , 以喜庆丰收为主题的 作品 《彝族烟盒舞》 的出现, “成为创作性烟盒舞的开 山之作”。 自此以后 , 1961 年作品 《老人家》, 在传统舞 蹈套路 “ 斗蹄壳 ” 的基础上加入 “ 长虫扭腰 ”等难度性 技巧动作 ,增强了烟盒舞的技术性 。而今 ,2021 年 , 由 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 州 石 屏 县 文 化 馆 创 作 及 演 出 作 品 《烟盒·烟盒》 入选第十三届全国舞蹈展演 。该作品在抖 音平台上有多个账号主体发布 ,最高点赞量为 817 人次,转发量达 287 人次 ,评论数 101 人次。 “魅力石屏 ”账号分为上下两期发布 ,点赞量为 293 人次 ,评论数为 38 人 次 , 转 发 量 59 人 次 。该 舞 蹈 按 舞 蹈 名 称 检 索 到 视 频 9 条 。舞蹈以 “传承 ”为主题 ,在选取并保留烟盒舞典型 性动作的同时 ,结合现代舞创作手法进行舞蹈叙事 ,讲 述了一位热爱烟盒舞的彝族少女回忆少年时学习烟盒舞 的美好经历 ,并决心教授后辈传递薪火的故事 。作品在 确保民族舞蹈风格的同时 ,更加强调符合当代人的审美 情趣及审美习性 。在时代的发展中 , 随着自媒体时代的 到来 ,人们的生活习性 、传播方式产生了极大变化 , 这 也使得舞蹈在传播中由在场性的传承型变成可多媒体平 台传播 , 可线上教学 “ 传承”, 可 通 过 比 赛 、展 演 活 动“创作 ”的多种类型 。


\

 
  三 、 自媒体环境对石屏县彝族烟盒舞生存及发展的影响

  与传统媒体既定的由 “传播 ”到 “ 受众 ” 的形式不 同 , 自媒体环境中的群众具有高度的信息扩散及话语权 益 , 个 人 用 户 成 为 传 播 中 心 , 烟 盒 舞 在 传 统 场 域 中 “传+ 受 ”的单向流动及传承人与受众者的话语权利关系 在双向互动性的自媒体平台中被重构 。 民众作为个体的 “个人位置 ”被强调, “去中心化 ”的传播机制促使 “人 人参与 ” 的实践主体发生改变 ,群众在这一传播机制中 的 广 泛 参 与 促 使 对 传 统 舞 蹈 的 研 究 视 角 映 射 到 更 加 动态 、多元化的日常生活和舞蹈实践中 。

  (一 ) 以 “ 聚焦当下 ”扩充 “ 烟盒舞 ”的实践场域

  “ 自媒体环境 ” 中信息发布的即时性将大众视野频繁 聚焦于 “现在”。 同时 , 随着互联网环境的开放 , 以及民 众话语权及意识的增强, “当代社会在特征和结构上都 在急速地变化 ”使得传统舞蹈的大环境随之调整 , 烟盒舞的表演对象 、形式等都在随之发生变化 。其中实践场域经历了由各类线下空间转移到 “线上”, 形成了 “空间置 换 ”和 “ 时间悬置”, 这既是在时代变迁中对烟盒舞传统 村落空间传承 、表演场域的呼应与承接 , 同时又打破了 传统舞蹈相对独立 、封闭 、稳定 的 “ 舞 台 空 间 ”。笔 者 于 2023 年 8 月 6 日 在 云 南 省 石 屏 县 龙 朋 镇 参 与 了 “ 烟 盒 舞·海 菜 腔 ”第 八 届 野 生 菌 美 食 文 化 旅 游 节 的 活 动 。 该 活 动 共 计 5 日 , 其 中 包 含 当 地 “ 火 把 节 ” 的 开 展 , 即 以 当 地 居 民 的 节 日 庆 祝 为 主 , 辅 以 文 旅 形 式 吸 引 游 客 参 与 。6 日 当 天 于 龙 朋 镇 开 展 “ 烟 盒 舞 巡 演 ”, 居 民 以社区为单位 , 烟盒舞的国家级非遗传承人施万恒为 整 体 领 队 , 以 龙 朋 镇 人 民 政 府 为 目 的 地 , 沿 龙 朋 镇 主 干道进 行 巡 游 , 最 终 集 结 于 龙 朋 镇 人民政府广场演出 。 舞蹈巡游全程由石屏县电视台官方媒体进行录 制 拍 摄 , 游客中有全职 “ 旅行博主 ”记录并发布于抖音 、小红 书 、微博平台等 , 同时有居民及游客于抖音平台进行线上直播 。

  新媒体时代的到来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和社会结 构, “乌托邦 ”式的传统舞蹈生存空间在实践主体与当 代文化 、社会 、情境互动的多样化语境关系中虽未全然 消弭 ,但也逐渐模糊了边界 。传统媒介及场域的限定让 人们看到了烟盒舞存在于节庆 、传习场所 、课堂 、表演 舞台之中 , 而自媒体环境亦会促使舞蹈场域具有更多可 能 , 除了对线下活动的线上传播外 ,抖音平台中账号如 “非遗传习所”, 账号定位 “ 以小视频的形式展示传统舞 蹈套路”, 宣传并进行烟盒舞的传承保 护 , 作 品 多 以 十 至三十秒的视频进行单组动作套路展示 , 录制在传习所 内 、街区巷尾处或是石屏县风情建筑 “游客打卡区 ” 以 及会展中心等场域 ; 官方账号 “石屏文艺” (账号主体 为石屏县文化馆) 发布 “非物质文化遗产网络直播教学 活动 ” 由当地文化和旅游局主办的线上直 播 , 以 传 习 、 教学为目的的舞蹈实践由于自媒体平台 “ 时刻在场 ” 的属性 ,促使舞蹈传习的“空间置换 ”和“ 时间悬置 ”实现了实践场域的突破 。

  (二) 以 “ 日常生活 ”重构 “烟盒舞 ”的研究语境

  在集去中心化 、开放 、共享 、互动等于 一 体的自媒 体语境中 ,传统以 “村落 ”为形式进行的传统舞蹈传承 、 发展的时空被消解 ,形成更为开放 、包容的以 “ 日常生 活 ”展现传统舞蹈 ,研究传统民俗的新形式 。所谓 “ 一 山有四季 ,十里不同天”, 民俗学中的 “村落 ”概念曾将 研究对象限定于一个十分确切的地理空间范围内 , 这 一 概念涵盖着物理时空与社会历史文化积淀的 双 重 认 证 。 而随着时代的发展与城市化进程的加快 , “技 术 条 件 、 居住空间 、生计模式的变化 , 以及人口的大量流动 ,村落 、地域等民俗学的分析单位日益涣散以致崩解”。

  同样 ,彝族烟盒舞的传播作为一种文化现象 , 在传 承人及族群受众群体等的流动 、传承 、传播活动中跨媒 介传递和跨语境转换的趋势日益普遍化。 “作为传承的 、 消费的 、意识形态的等不同形式的民俗现象共存 ,并呈 现混融的态势 , 渗透到日常生活的方方 面 面 ”。 刘 晓 春 教授将这一境况归纳为 “后传承时代”。 而身处流动 、异 质 、多元化 、多样性 “ 日常生活 ” 中的烟盒舞也呈现出 全新的生存与发展态势 。在抖音这样的平台上 ,不仅能 看到那些直接标明身份为 “ 烟 盒 舞 非 遗 传 承 人 xxx ” 的 传承人分享他们在特定场合中的传承活动 ,或者展示在 山间 、 田野 、广场等地的舞蹈日常 ; 而且能见到身着常 服的彝族群众通过十余秒的短视频 ,评论并展现他们参 与学习的热情 ,如 “我也学起来”“石屏人都跳这个”。 自 媒体平台的即时性 、互动性 、对话性等特点 , 以及短视频拍摄 、上传的便捷性促进了 “分享日常 ”的生成 。

  值得注意的是 ,在鲍辛格的著作 《日常生活的启蒙 者》 中强调了 “ 日常生活 ”并非 “ 已经失去了的 、总体 性文化概念如 ‘共同体 ’或者 ‘传统 ’的替代也不是类 似现代社会中自然秩序的缓冲空间 、缓冲领域 ,更不是对现代社会生活世界的自我调控”。 它是作为人们习以为常对于如同 “传统 ”与 “ 现代 ”“乡村 ”与 “ 城市 ” 的二 元对立结构的消解与扩展 ,尝试在流动的 “ 过程 ” 中探 寻 “传统 ”在现代社会中的发展方式 ,并洞察传统背后的观念 、规约的兴衰与起伏 。

  四、结语

  烟盒舞题材广泛 , 内容和表现形式丰富多样 , 随着 时代发展 , 以及社会结构的改变 ,在舞蹈的诠释中展现 着新的风采 。就如邓佑玲教授所言: “它们不是为了博 物 馆 、展 览 馆 收 藏 展 览 、神 龛 陈 列 所 用 , 是 日 常 的 活 动 , 艺术本身即生活的 一 部分。” 在多种 语 境 中 共 同 生 存的烟盒舞面临着作为 “非遗 ” 的传统性与在现代传播 手段中与 “未来 ” 的接续 。拥有了更多话语权的舞体在 对其形态特征的表现 、 自我意义的建构与诠释 、群体关 系的解读与维系中承担着 “传承人 ”与 “创作者 ” 的共 同职责 。如何厘清不同身份所需要承担的职责 , 以及在 开放性极强的线上 “公共领域 ” 中守好 “传承 ”与 “ 创 作 ” 的界限 , 防止娱乐消费的过度化带来舞体阐释的过 度 , 或是为吸引眼球导致 “ 伪公共性 ”及 行 为 的 失 范 , 是跨媒介传播传统舞蹈需要继续思考的问题 。 同时 , 在 对 “ 云南小彝妹 ” 的访谈中发现 ,其危机意识较强 , 能 够感受到 “ 烟盒舞 ”在当下的生存状态不佳 , 活态发展 有限 ,她表示: “很少有人喜欢这些快要消失的非物质 文化遗产。” 而在自媒体环境中传播舞 蹈 , 有 助 于 激 发 人们的传播生产能力 ,受众群体具有多样性 ,从评论回 复区可以发现 , 大部分停留于 “ 烟盒舞 ”视频状态中的 人是当地人 , 也可以因此体现出烟盒舞的族 群 性 功 能 , 以及彝族人民群众强烈的文化自觉与文化自 信 。 同 时 , 自媒体环境中的烟盒舞传播应注意守护好语境 的 界 限 , 舞蹈传播者应注重区分“创作者 ”及“传播者 ”的身份区别 ,在 “创新 ” 的同时 ,守护好 “传承 ” 的净土 , 维护舞蹈样态的完整性 。 因此 ,作为人民大众文化的民间艺 术 ,其有着大量的受众群体 ,政府相关职能部门应该对 其传承和保护工作做好监管与引导 ,适度发挥舞蹈 “ 文 化符号 ” 的象征意义 ,继续鼓励开展各项线上线下 “ 传承场 ”活动及传播交流活动 。

  参考文献 :

  [1]中国民族民间舞蹈集成编辑部编 . 中国民族民间舞蹈集成·云南卷(上)[M].北京:中国 ISBN 中心,1999.

  [2][德]赫尔曼·鲍辛格 . 日常生活的启蒙者[M].吴秀杰 ,译 .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4.

  [3]叶笛.文化涵化与多元一体:长江流域舞蹈的文化互动研究[M].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2022.

  [4]李永祥著 .舞蹈人类学视野中的彝族烟盒舞[M].昆明:云南民族出版社,2009.

  [5]李秀慧 .石屏地区彝族烟盒舞发展探析[D].昆明:云南艺术学院,2014 年 .

  [6]王慧颖 .滇南彝族烟盒舞文化研究[D].北京:中国艺术研究院 ,2009 年 .

  [7]普丽春 .试论彝族烟盒舞的文化传承及其特殊功能[J].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06):104-107.

  [8]李永祥 .舞蹈人类学与彝族民间烟盒舞[J].民族艺术研究,2012(01):93-100.

  [9]张素琴 .新时代十年舞蹈学研究方法论综述—— 基于人文社科综合指数的分析[J].北京舞蹈学院学报,2023(02):1-18.

  [10]邓 新 民 . 自 媒 体 :新 媒 体 发 展 的 最 新 阶 段 及 其 特 点 [J].探 索 ,2006(02):134-138.

  [11]常鑫 .论自媒体舞蹈大众化传播机制的建构[J].浙 江 艺 术 职业学院学报,2020(02):101-107.

  [12]刘 晓 春 .探 究 日 常 生 活 的“ 民 俗 性 ”—— 后 传 承 时 代 民 俗 学“ 日常生活”转向的一种路径[J].民俗研究,2019(03):5-17+157.

  [13]邓佑玲 .关于中国民族艺术学学科定位的思 考[J].民 族 艺 术研究,2022(01):55-61.
 
关注SCI论文创作发表,寻求SCI论文修改润色、SCI论文代发表等服务支撑,请锁定SCI论文网!

文章出自SCI论文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unwensci.com/yishulunwen/76191.html
本文标签: 自媒体 ,烟盒舞 ,传播

发表评论

Sci论文网 - Sci论文发表 - Sci论文修改润色 - Sci论文期刊 - Sci论文代发
Copyright © Sci论文网 版权所有 | SCI论文网手机版 | 鄂ICP备2022005580号-2 | 网站地图xml | 百度地图x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