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论文 - 至繁归于至简,Sci论文网。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当前位置:首页 > 艺术论文 > 正文

镌刻时代华章——内蒙古哲里木版画论文

发布时间:2024-03-18 10:59:06 文章来源:SCI论文网 我要评论














SCI论文(www.lunwensci.com)
 

  摘要:在中国现代美术史上,版画艺术是富有时代精神并和人民群众的喜怒哀乐、理想追求相连的,内蒙古地处祖国的北部边疆,地域性、民族性文化在草原上生根发芽,造就了哲里木版画艺术创作群体。哲里木版画自成立以来具有鲜明的地域特色,是刻画时代精神的创作群体之一,被称为北方少数民族崛起的一翼。面对多元交融的新时代,哲里木版画创作群体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用刻刀构筑中国精神力量,激发正能量,创作出了时代精品。

  关键词:哲里木版画;地域性;时代精神

  版画作品中突出自然环境、人文环境的地域特征并表现出与历史事件、生活状态步调相一致的时代气息是普遍现象,一个历史悠久并能传承下来的地域文化,在特定区域内呈现出民俗、传统、习惯、信仰等独特的文明特征,哲里木为蒙古语,意为马鞍上的吊带,位于内蒙古东北部,松辽平原西端,科尔沁草原腹地,蒙古族人口占总人数的42%,是我国蒙古族人口最集中的地区。

  一、地域性因素在哲里木版画艺术发展过程中占主导地位

  蒙古族文化发祥地之一的内蒙古哲里木盟(今通辽市)有着悠久的历史。生活在科尔沁草原上的人们,逐渐形成了具有地域特色的生活习俗和文化特征,在草原上兴起的哲里木版画,他们以刀代笔,将时代的华章镌刻在木板上,来表现草原的自然风情之壮美,牧人生活的和谐之美,时代的变革与革新,用质朴的语言讴歌着对这片土地的热爱,形成了独特的地域特色,同时也体现了哲里木版画艺术的独特魅力。

  1946年,内蒙古文工团做巡回公演,组织了一部分青年负责展览解放区的木刻、年画及时事照片,这是关于内蒙古版画展览和创作活动的最早记录。内蒙古日报社老一辈美术编辑布和朝鲁先生,早在新中国成立前的1948—1949年于东北鲁迅艺术学院版画专业进行学习,毕业回内蒙古工作,据说是最早接触中国新兴版画的内蒙古专业版画家。新兴版画的种子是20世纪50年代通辽市二中的上海籍刘永老师带到这里的,哲里木版画的开拓者之一莫日根先生就是他的学生,20世纪50年代,莫日根、照日格图、伊木舍楞等美术爱好者拿起木刻刀,通过木板刻印出作品,展现强烈的地域性生活气息,作品参加了自治区国庆十周年美术作品展,这是哲里木版画第一次以集体面貌出现在内蒙古美术作品展上,也可以说是今日辉煌的哲里木版画群体的最早雏形。

  真正形成哲里木版画创作队伍是在20世纪60年代。刘宝平、萨因章是第一批艺术院校毕业生,回到哲里木与本土作者不断探索艺术之路。伊木舍楞从中央美术学院进修学习归来,在旗县文化馆美术干部培训班上传授版画技法,并向旗县各地推广版画艺术。1966年1月,百余件内蒙古年画、版画作品参加了华北地区年画、版画展,此次展览在北京中国美术馆开幕。伊木舍楞、莫日根、照日格图、张德恕、刘宝平、萨因章等版画作品参展,作品展现了祖国北部边陲壮丽的自然风光、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业绩,创作风格写实朴实,作品十分引人注目。这是哲里木版画作品首次以团队创作的形式亮相,成为此次内蒙古厅版画作品展览的中心,他们也因此被自治区美术界冠以“哲里木版画创作群体”的称号,并以骄人的创作业绩同时被中国美术界熟知。1969年7月,哲里木盟改隶吉林省。

  20世纪70年代后,版画创作队伍逐步壮大。1972年第一本《哲里木版画选集》由吉林人民出版社出版发行。1975年,哲里木版画创作培训班在吉林省美协举办,培养了一批又一批的年轻艺术家。1979年,哲里木盟重新划归内蒙古自治区管辖。1980年8月,李桦先生和谭权书先生受邀来到哲里木盟系统地讲授版画的创作技法及艺术观点。之后,刘大为、贾方舟、胡勃等艺术家陆续受邀来传授理论知识,使哲里木版画在技术技法和艺术理念上都得到了提高。

  1980年10月,在内蒙古自治区扎鲁特旗成立扎鲁特民族版画研究会。1981年,编印出版《萨日朗》画册,收入哲里木版画群体26位会员创作的41幅版画作品,并由王琦题词:“草原上盛开的版画艺术之花”。1982年7月,“扎鲁特版画展”在北京北海公园画斋举行,展出30多位社员的100幅版画作品。1987年,在北京民族文化宫展出扎鲁特版画100幅。李桦、古元、王琦、彦涵等中国版画界领导观看画展并高度评价此次画展。同年7月,在中国美术馆举办了“哲里木版画精品展”,展出哲里木盟66位作者的200幅版画作品。时任中国版画家协会主席的李桦为展览撰写《前言》,这批来自草原,以浓郁地域生活为内容、风格质朴清新的版画作品受到赞誉。1985年8月,内蒙古人民出版社出版发行的《哲里木版画选集》,收录了反映哲里木版画群体整体面貌的79幅版画作品,李桦先生作序:“出于剽悍、热情而勤奋的蒙古族及其他少数民族之手的版画,具有鲜明的地方色彩。”1986年6月,“扎鲁特版画展”在北京民族文化宫展出。20世纪80年代,哲里木盟有100多位艺术家创作了2000多幅版画作品,有200多次入选国家级大展,其中有20多次获奖,如此成绩使哲里木版画的知名度迅速提升。

  哲里木版画在20世纪90年代之后,进入了较为稳健的发展阶段。1990年在江苏美术馆展出哲里木盟作品80余件,并有多件作品被江苏美术馆收藏。1991年9月,“中国当代版画精品邀请展”在宁夏银川开幕,哲里木版画代表人萨因章、田宏图被邀请参加展览。1992年,王作才《秋风》获第十一届全国版画展铜奖。1994年,哲里木新生代实力派乌日切夫的作品《化石·我的梦》在全国首届民族百花美术作品展中获金奖,包丰华的作品《情系草原》获银奖。1995年,在全国藏书票展览中,山丹获得金奖。1996年10月,邵春光创作的《乌珠穆沁的傍晚》获“全国第十三届版画展”金奖。1997年,《美术》杂志以专刊的形式介绍内蒙古美术的成就,同期发表了哲里木版画多幅作品。1998年,王作才《草地的阳光》获第十四届全国版画展铜奖。1999年,田宏图被评为“中国优秀版画家”称号并荣获“鲁迅版画奖”。

\

  二、时代性的表现是哲里木版画艺术的引领

  2000年,哲里木版画迈入了一个特殊的时期。1999年,哲里木盟撤盟设通辽市,哲里木版画暂名科尔沁版画。2000年举办了“步入新千年·扎鲁特美术展”。王琦先生为画展题词:“草原之鹰,展翅飞翔”。同年,扎鲁特民族版画出版社研究会编写并出版了《科尔沁版画》作品选。7月,《科尔沁草原版画》作品集由陈立铁主编,吉林美术出版社出版,王明义先生在序言中写道:“科尔沁草原,是红山文化、富河文化的发祥地,这里是著名的全国版画之乡,这册版画集,具有浓郁的地域特色和时代特征。”2003年11月,“哲里木版画”开始以“科尔沁版画”命名参加中国美协主办的“塘沽第一届全国版画邀请展”。12月,“第十届全国美术作品展”中,田宏图作品《吉祥草原》、乌恩琪作品《天堂·故乡》、邵春光作品《记忆草原》、王作才作品《守望家园》、马成武作品《阿古拉·风》参展。2005年“科尔沁风情—通辽版画作品展”在广东省深圳画院展出,展览展出通辽市美术工作者创作的木刻作品80余件,集中反映科尔沁蒙古民族的草原生活和风土人情。2006年,“纪念中国少数民族美术促进会成立10周年‘民族百花奖’第六届中国各民族美术作品展览”在北京民族文化宫举行,韩戴沁作品《一代天骄》获铜奖,佟金峰作品《祥和的空间》获优秀奖。同年,全国“21世纪首届中国黑白木刻展览”,胡日查作品《光与影》、德力格仁贵作品《科尔沁的深秋》参展。2007年9月,“第十八届全国版画作品展览”在上海美术馆展出,内蒙古4件作品入选,其中3幅来自哲里木版画,分别是邵春光作品《天祭》、金宝军作品《瞬间的凝固》、王作才作品《游牧》。2009年初,通辽市奈曼旗成立了中国奈曼版画创作基地,建筑面积4536平方米,内设木版画坊、铜版画坊、丝网版画坊等,创作培训室、会议室、展厅以及餐厅等,可同时容纳30位艺术家的创作、住宿,还可同时提供容纳100余人的培训场所,形成了集吃住、创作、制版、印刷、展览、收藏和培训于一体的文化性产业,奈曼版画是哲里木版画的重要组成部分。2009年以来,奈曼旗坚持“丰富生活、打造品牌、促进交流、壮大队伍、培育产业”的发展思路,全力加强版画人才培养和创作,创建了版画创作培训基地,实施了一系列扶持政策,目前创作队伍不断壮大,已形成了以30多位知名版画家为龙头,以中青年版画家为骨干,以青少年为基础的老、中、青版画创作队伍,吸引了众多国内外的艺术家和版画爱好者前来创作交流。经过几代人的不懈努力,奈曼版画已经成为一张亮丽名片。

  2009年11月,“第十一届全国美术作品展览”中,德力格仁贵作品《文明的印记》、田宏图作品《追赶春天的人们》、乌恩琪作品《天边》、邵春光作品《牛》、山丹作品《圣湖——境》、韩戴沁作品《说唱好来宝》参展。2010年,哲里木版画代表内蒙古自治区在上海世博会展出,表现出了草原的时代性景观及地域性民俗风情。9月,“生态与家园——2010第四届中国北京国际美术双年展”在北京展出,山丹版画作品《天籁》参展。同年,《刘宝平美术馆》选集由内蒙古通辽市博物馆出版。2011年3月,“民族百花奖——中国各民族美术作品展”在北京民族文化宫举行,赵卫国作品《孝庄故里达尔罕》参展。2012年,《吉祥科尔沁——通辽市科尔沁版画作品集》由通辽市文学艺术界联合会出版。2013年,全国第二十届版画展览中德力格仁贵的作品《蒙古高原》获最高奖项“中国美术提名奖”。

  2014年,通辽市委将哲里木版画重新命名为科尔沁版画。2014年7月,“探索与交流——哲里木版画与内蒙古大学艺术学院版画作品交流展”在内蒙古大学艺术学院展出,由内蒙古大学艺术学院、通辽美协、内蒙古科技大学联合主办,此次展览展出哲里木版画近百幅作品,代表近年来内蒙古版画艺术探索最新成果展。

  此外,哲里木涌现了一批青年版画艺术家,王永波、宝军、吕红梅等新生代版画家在近几年的版画展览中都获得了较好的成绩,技法探索上突破了木版画的局限,铜版画、丝网版画纷纷参展。同年的“全国第十二届全国美术展”中,陈春雷作品《远途》、德力格仁贵作品《蒙古高原》、胡日查作品《听见草原——风声》、王永波作品《茫茫科尔沁》参展。2015年,“全国第二十一届版画展”在重庆展出,金宝军作品《天堂科尔沁》、王永波作品《科尔沁系列之苍茫大地》参展。2016年,奈曼版画院组织的“沙海明珠·奇美奈曼——奈曼版画作品展”获得了国家艺术基金2016年度传播交流推广资助项目。2017年,“观澜国际版画双年展”,金宝军作品《高原风》、胡日查《听见草原——梦巢》、吕红梅《跃》参展。

  三、再塑新时代版画创作的地域性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哲里木版画群体继续把握时代的脉搏,始终关注地域性的发展,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创作了更多满足人民文化需求和增强人民精神力量的优秀作品,为时代和人民放歌。2017年,在奈曼版画基地举办了“重塑哲里木版画辉煌”培训班和哲里木版画成果展,并出版《重塑哲里木版画辉煌作品集》;同年12月,在呼和浩特内蒙古展览馆举办了“哲里木版画扎鲁特风情展”;2017年的“全国第22届版画展览”在通辽市举办,这是该展览第一次在地级市举办,是中国美术家协会历史上首例,本次展览哲里木版画作品入选了25件,这也是内蒙古版画以及哲里木版画在全国版画展上入选最多的一次;2019年,在成都举办的第十三届全国美展版画展和在深圳举办的“全国第23届版画展览”上内蒙古自治区入选13人,其中来自哲里木版画创作群体的有8人,作品内容丰富,形式多样,充分展现了地域面貌和时代精神,特别是新哲里木版画创作群体的作品面貌新颖,成绩突出。

  结语

  美术创作的地域性表达的是对时代性的阐述,是一种深刻的地域情感和生活经验,是以艺术的话语对生存现状和社会面貌展开的对话,具有强烈的时代性。哲里木版画始终将新时代艺术精神作为艺术创作的方向,坚守为人民欢歌,从地域性的述说转向新时代表现,始终把握地域性随时代不断生成的特征,表现了这片土壤深蕴的时代性精神的审视,挖掘出了草原上源源不断的生命力量以及丰富的人情人性之美。

  参考文献:

  [1]郭浩.艺术创作的地域性再认识:以云南木刻版画为例[J].云南艺术学院学报,2022(1):69-74.

  [2]乌日切夫,艺如乐图,田萧雯.回溯与展望:内蒙古民族版画的历史语境与当代方向[J].美术,2020(12):42-44.

关注SCI论文创作发表,寻求SCI论文修改润色、SCI论文代发表等服务支撑,请锁定SCI论文网!


文章出自SCI论文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unwensci.com/yishulunwen/75480.html

发表评论

Sci论文网 - Sci论文发表 - Sci论文修改润色 - Sci论文期刊 - Sci论文代发
Copyright © Sci论文网 版权所有 | SCI论文网手机版 | 鄂ICP备2022005580号-2 | 网站地图xml | 百度地图x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