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论文(www.lunwensci.com)
摘 要: 经过在教学一线工作中不懈的实践探索,和在专家课堂上的不断学习,收获并总结了一些吐字归音上的心 得与经验。从中文音乐剧元音的分类、特点出发, 对中文音乐剧台词和演唱中元音的发声作了较为细致的论述, 并总结了 一套切实可行的训练法来帮助音乐剧学习者说好、唱好中文音乐剧。
关键词: 中文音乐剧,元音,训练方法
众所周知,中文音乐剧的咬字发音相对于其他语言来说都更为复杂和困难。然而, 元音对每个汉字的发声来说都是最重要的,因此只有发准、发清、发美元音,才能找到中文发音的规律,发出语言本身的韵律之美。
一、元音及其分类和中文音乐剧元音的特点
(一)什么是元音
元音也称“母音”,是“乐音”,也是所有发音中最响亮的声音。发音时,气流通过声门,使声带颤动而产生乐音性质的声波,声波到达口腔能自由通过而不受阻碍。当声波通过时,根据口腔形态的变化(即共鸣器形态改变) ,形成各种不同的元音发音。元音发出时,口腔和舌头的肌肉都保持适度的紧张,气流相较辅音发出时较弱。因此,在音乐剧表演中,特别是演唱中应注意元音长音的发声,需要保持气息的通畅和流动。
(二)元音的分类
不同的元音是由于发音时口腔形态(共鸣器)的变化所产生的。口腔形状的变化由舌位的高低、舌面的前后, 以及嘴唇的圆、扁三个条件所决定, 元音的分类也以这三者为依据——舌面元音、舌尖元音和卷舌元音。
根据元音分类我们可以了解到,唇、齿、牙、舌在不同元音 发音时的位置和状态,这有利于帮助表演者在台词和演唱中更加 准确、清晰地发音。
(三)中文元音的特点
汉字是记录汉语的符号系统,汉字字形为方块字,通过其字 音而表达字义。一个汉字就是一个“音节”,是字音的基本结构 单位。它由一个个“音素”组成,是发音的动作。一个音节最少 由一个音素、最多由四个音素组成。例如, 衣(yī) 是一个音素, 服(fú) 是两个音素, 蓝(lán) 是三个音素, 天(tiān) 是四 个音素。
声韵学中认为,汉字的音节由“声母”“韵母”“声调”三 者构成。“韵母”是汉字的元音,一个字音除去字头的声母,其 他的音素都属于韵母。韵母分为“韵头”“韵腹”“韵尾”三部分。 韵头是介于声母和韵腹之间的元音,也称“介音”或“介母”, 中文汉语中只有三个元音 i、u、ü 可作韵头。韵腹是韵母中必不 可少的部分,韵母中的主要元音,是字音中最响亮的部分。韵尾 是韵母中的收尾部分, 分为元音韵尾和辅音韵尾, 分别是 o、 i、 u 三个元音韵尾和 n、ng 两个辅音韵尾。
韵母的组合分类:
1. 单元音韵母 :汉字中, 只有一个元音构成的韵母。如“妈 (mā) ”“眯 (mī)”等 , 共有十个, 分别是 a、o、e、i、u、ü、 ê (ie、üe )、er、 -i 前和 -i 后。
2. 复元音韵母:由两个或三个元音构成的韵母。分别由 ai、 ei、ui(uei)、ao、ou、iu(iou) 六个最主要的复韵母组成。
3.鼻元音韵母:以鼻音作为韵尾的韵母, 是辅音韵尾的一种。 如“天(tiān) ”等字的最后一个音素就是“n”。在汉语普通话中, 鼻元音分为两类,分别是舌尖鼻音 an、en、in、un、ün 和舌根 鼻音 ang、eng、ing、ong。
另外,元音在中文音乐剧台词和演唱中最大的特点是一致性。 音乐剧演员需要“边说边唱”,台词表达和演唱需要随时无缝转 换,因此要求演员在输出台词和演唱歌曲的过程中保持相对统一 的位置状态。为此,我们需要进行有针对性的训练。
二、中文音乐剧中元音的训练方法
(一)单元音的训练——“活动元音”训练法
在中文音乐剧中,对台词和演唱的声音要求是清晰准确地传 达作品的内容。为了达成这一目的,通过不断地学习和尝试,终 于了解到著名男高音歌唱家范竞马老师在他的教学讲义中提出了 一个“万能母音”的概念,他主张以此为支点解决美声学习者的 位置问题。受此启发,在教学实践过程中,我们利用了唯一一个 活动的单元音——“e”来解决位置的统一问题。它也是学习者 最难发准的单元音,如果能够准确发出,以此为支点连接其他的 元音,就能够使台词语言和歌唱语言形成统一和谐的线条。
1. 活动的单元音—— “e”
元音“e”发声时的口腔形态是舌根向上隆起,贴近软腭, 笑肌提起,嘴型稍扁。“e”的发音状态和舌根音“g”相似。发 声时,“g”仅靠舌根向上隆起,轻轻摩擦发出“噪音”,声带 不发声,即不是发出“gē”。学习者在练习过程中很容易感受到 说“g”时舌头共鸣腔中的运动状态,这个运动的状态正和“e” 的发声标准完全相同。凭借这个动作感受发元音“e”能够规避 元音不活动时形成的近似于“呃”的发音,得到一个清晰且完成 度高的活动元音“e”。
2. 活动元音在单元音中的运用 ( 练习模板:“g-e-a-o-u- ü-i”)
首先在舌根音“g”的基础上得到一个清晰且完成度高的活 动元音“e”后, 全程保证持续发声和笑肌提起, 此时舌位半高; 将上颌轻轻抬起, 舌位放低, 得到元音“a”;将口轮匝肌向内收, 使口形成椭圆柱状,舌位恢复半高,得到元音“o”;将下颌关 节的开合度减小,使嘴型合拢,形成口哨状,舌位再提高,得到 元音“u”;将口轮匝肌再向内收,嘴唇撮起,舌位最高,舌尖 抵住下齿背,得到元音“ü”;将口轮匝肌向外舒展,笑肌再向 上提,舌位保持,得到元音“i”。
3. 活动元音的分组训练
从活动元音“e”出发,在以下每个分组里进行反复的活动训练,以达到在串联练习时声音位置的一致、稳定的目的。分 组练习结束后回到元音“e”以验证练习的准确性。以下为具体 分组:
分组一: “e-a-e”,活动时仅关注下颌关节张合度的改变;
分组二:“a-o-a”,活动时仅关注口轮匝肌的收紧与舒展 程度的改变;
分组三: “o-u-o”,活动时仅关注下颌关节张合度的改变; 分组四:“u-ü-u”,活动时仅关注舌位和舌尖的改变;
分组五:“ü-i-ü”,活动时仅关注口轮匝肌的收紧与舒展 程度的改变;
分组六:“i-e-i”,活动时仅关注舌位高低的改变。
4. 活动元音的作用
活动元音“e”是所有元音发声的起始,它以强调舌头的肌 肉感受为底层,能够在准确找到一个元音的发声位置后,将其与 其他元音之间的路径变动缩减到最小, 控制了下颌关节的开合度, 规避了元音改变时发声位置的活动,以确保连贯声线的统一和语 言的流畅。
(二)复元音的训练——“十三辙”训练法
1. “十三辙”
明、清两代以来,各地的戏曲、说唱等民间艺术兴盛,众多 地方的剧种、曲种大都用当地的语言来唱念表演,因之需要有切 合于当时、当地方言的韵辙,在广大的北方话地区,产生了一种 民间曲韵—— “十三辙”。辙就是“韵”的通俗称谓, “十三辙” 就是十三个韵部,合辙就是押韵。“十三辙”也基本上概括了全 汉字的辙韵情况,它关系到中文音乐剧在表演时台词和演唱的字 正腔圆、声音贯通、色调一致。
2.“十三辙”训练法
“十三辙”是指由“俏佳人扭捏出房来东西南北坐”这十三 个字的绕口令,每个字都代表了不同的辙:
俏(qiào) ——遥条辙、佳(jiā)——发花辙、人(rén) —— 人辰辙、扭(niǔ)——由求辙、捏(niè)——乜斜辙、出(chū)—— 姑苏辙、房(fáng)——江阳辙、来(lái)——怀来辙、东(dōng)—— 中东辙、西(xī)——一七辙、南(nán)——言前辙、北(běi)——灰堆辙、坐(zuò)——坡梭辙。
在训练中我们要求“字—词—句—唱”。字是指字正腔圆,每个字都要有始有终。词是分组练习“俏佳人 / 扭捏 / 出房来 /东西南北 / 坐”。句的要求是连贯和流动,每一个字尾归韵的位置作为第二个字头的准备,只有做到每个字的元音(韵母)间的连贯, 才能切实地达到字与字之间的“贯”、腔与腔之间的“贯”的目标。
3.“十三辙”在每个字和整首歌中的运用
“十三辙”对于整首中文歌曲来说,是一种根据标点符号前一个字相同或相近韵母的分类结果,以此达到合辙押韵的目的。每个辙口都具有不同归韵收音特点,但其中仍有相类似的共同规律,现简要综合分析如下:
第一类是无韵尾类, 包括发花辙(a、ia、ua)、坡梭辙(e、o、 uo)、乜斜辙(ie 、üe )、姑苏辙(u)、一七辙(i、ü、-i、er )。这类字既无韵头又无韵尾,收音方法是延伸主要元音保持口形不变直出无收。以中文音乐剧《金沙》中的歌唱选段《金沙》为例, “满腹心事说与谁知 (zhi), 哪曾想过山盟海誓(shi)。只为一次无心之失 (shi),只为当时情难自知 (zhi)”。
第二类是有韵尾类, 包括怀来辙(ai、uai)、灰堆辙(ei、ui)、遥条辙 (ao 、iao)、由求辙 (ou 、iu), 收归的韵母是 i、u、o, 收音方法是分别延长字腹 a、o、e 之后再分别过渡或收归到 i、u、o 的位置口形即可。以中文音乐剧《金沙》中的歌唱选段《天边外》为例, “我说不出来(lai) ,我想不明白 (bai), 她可在传说中的天边外 (wai)。她是怎样一路走来 (lai),她的心思有谁能猜 (cai),却如何知道我的存在 (zai)。风停不下来 (lai),风吹到现在 (zai),可去过人们说的天边外 (wai)”。
第三类是鼻韵母,前鼻韵母 —言前辙(an、ian、uan、üan) 和人辰辙(en、in、un、ün), 收音方法是抵腭, 这两个辙在分别发 a、e、i、u、ü 时略带 n 音,最后以舌尖抵住上齿收前鼻音 n。以中文音乐剧《恋爱吧!人类》中的歌唱选段《不怕孤单》为例,“不怕孤单 (dan), 我早已习惯(guan ), 至少背后的影子陪我做伴 (ban)。不怕孤单(dan), 我早已习惯 (guan),就算没有人能听见我的呼喊 (han )”。
后鼻韵母—江阳辙(ang、iang、uang) 和中东辙(eng、ing、ong、ueng、iong),收音方法是穿鼻, 这两个辙在分别发 a、e、i、u、ü 时略带 ng 音,最后以舌根轻抬软腭收后鼻音 ng。以中文音乐剧《虎门销烟》中的歌唱选段《家当》为例,“拆掉了房梁(liang), 卸下了门窗(chuang), 这心和庭院一样空空荡荡(dang)。说起来虚妄(wang), 听上去荒唐(tang)。我所有家当 (dang), 只剩下这个香囊(nang)”。
(三)整合训练——元音串联训练法
元音串联法适用于中文音乐剧歌曲中演唱的朗读和演唱,其方法是只唱每个音节中最主要的元音,其目的是找到歌曲连贯的线条路径。
例如:(仅根据旋律唱出大写字母, 如第一句:“a-o-u-u-a”)
此法专注于每个音节主要元音的朗读和演唱,以规避辅音的 干扰。每个字就如同人一样有自己的形象, 高矮胖瘦、肩宽肩窄、 腿长腿短等,人的比例一目了然,而在歌唱时,元音也是音节发 声时最重要、最响亮的部分。“歌唱是母音的艺术”,也就是说, 歌曲的演唱依靠元音的连贯完成。使用元音的串联法能够把每个 字的元音规范精准,规避了开合大小的问题,感觉有一条线把这 些元音像珍珠一样穿起来,能够有效且快速地解决学习者元音不 清晰、不透亮的问题,增加了说话和唱歌时的连贯性和流动性。
结语
中文音乐剧语言表达就是汉语普通话本身,我们应当注重元 音归韵,在正确的位置和共鸣腔里说清、说好、说美每一个中国 字,这样才能使中文音乐剧更有生命力,才能站在世界的舞台上 讲好美丽的中国故事。作为一名音乐剧台词、歌唱语言训练的教 育工作者,我希望自己能够多汲取中国传统语言训练的方法,借 鉴中国民族声乐、戏曲对台词和演唱的要求和经验,把切实可行 的训练方法融入自己的教学中,为中文音乐剧台词教学课程体系 贡献自己的力量。
参考文献:
[1] 章鸣 . 语言音乐学纲要 [M]. 北京 : 文化艺术出版社 ,1998.
[2] 中央戏剧学院表演系声乐教研室 . 声乐表演基础教程 [M]. 北京 : 中国戏剧出版社 ,2011.
[3] 许讲真 . 歌唱艺术讲座 [M]. 北京 : 人民音乐出版社 ,2002.
[4] 宋承宪 . 歌唱咬字训练与十三辙 [M]. 北京 : 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 ,1998.
[5] 顾晓丹 . 声乐语言借鉴与电影台词教研 [J]. 电影评介 ,2020(5):93-96.
[6] 顾晓丹 . 台词教学的实践与应用:试论声乐专业台词课程体系建设 [J]. 艺术教育 ,2020(9):247-250
关注SCI论文创作发表,寻求SCI论文修改润色、SCI论文代发表等服务支撑,请锁定SCI论文网!
文章出自SCI论文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unwensci.com/yishulunwen/7508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