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论文(www.lunwensci.com)
摘 要: 在审艺学理念下,梳理近年来国家对乡村美育教育振兴实施的措施,剖析少数民族特色美育教育的研究现 状与发展路径,拓展少数民族特色的乡村儿童美育教育空间构建的物理因素与儿童的成长发展、智力开拓、情感思维共 存共荣的研究路径。基于桂北地区乡村美育教育发展的实际情况,探索民族特色文化在乡村美育教育环境中的空间创生 性设计。以乡村美育教育空间为研究对象,以桂北地区少数民族文化为研究基础,提出并构建适合桂北少数民族地区美 育教育空间发展的基本公共服务空间模式,完善乡村儿童民族特色美育空间环境构建体系,形成具有“民族文化特色 + 乡村教育空间”的理论支撑范式,为桂北地区乡村振兴背景下儿童美育发展的创新提供理论依据。探索民族教育空间在 乡村儿童教育中既成为特色传统文化的延续者,也成就环境功能空间的创生性,同时为少数民族乡村教育空间的环境设 计提供实践参考。
关键词: 审艺学,美育教育,民族特色,创生性
2021 年教育部发布的《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校美育工作的意见》中也提出鼓励各地结合实际制订实施乡村学校美育教师配备和美育场地建设的三年行动计划 [1] 。从近年来国家政策的内容叙述中可以看出,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已经纳入国家教育政策的范畴,美育教育是实行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新时代的教育观念下,艺术教育空间的构建仍然是实施审美教育的重要途径和方式。艺术教育在新时期正以改革、创新的理论和方法在各艺术学科教育中繁荣开展。
近年来,在审艺学理念下的乡村美育教育一直在倡导改革与创新,说明乡村美育还没有达到理想的状态。乡村振兴离不开教育振兴, 而对于乡村的教育进步和乡村孩子的成长来说,要实现美育教育,环境空间的氛围构建和基础设施的完善是开展艺术素质教育的重要物质保障。
一、国内外相关研究的学术史梳理及研究动态
民族特色文化是在一定地域范围内长期形成的历史文化传统,在社会习俗、生产方式、色彩着装等方式都具有浓郁地方特色的文化传统,民族特色文化与乡村美育相结合有利 于培养学生关注艺术、教育和生活之间的关系。
(一)国内研究现状
1. 从审艺学理念中分析中国本土艺术文化在特定环境中 的生长性研究,主要观点有:梁玖(2008) 《中国艺术学科 本土艺术理论建设刍议》 [2] ,从探寻中国本土艺术理论出发, 说明当下是中国艺术文化成长再次自觉的关键时期,要认真 促进中国本土艺术理论的累积,并不断探寻中国本土艺术理 论建设的策略。
2. 以民族特色文化角度分析文化视域介入教育空间的格 局改造, 进而完成创生性研究, 主要观点有:一是陈·巴特尔、 赵志军(2021) 《西部民族地区义务教育资源空间差异性及 均衡性研究—基于国家义务教育均衡评估数据的实证分析》 中分析,从区域发展视角看,场地条件、设施条件和师资条 件三个维度各项指标都体现出义务教育中民族特色教育空间 的基础较为薄弱 [3] 。二是杨国(2021) 《审艺学理念下艺术教育的创生性空间》从“审美”理念下审视艺术教育的含义 , 试着从审艺学理念出发认知艺术的本体及艺术教育空间的本 质 , 寻找创生性发展的路径和措施 , 深入和拓展艺术教育创 生性发展空间研究 [4] 。三是王凌宇等(2020)在《社区教育 激发乡村文化振兴内生动力的路径探析》介绍到乡村教育空 间是乡村文化产生、延续和发展的基本空间,传统乡村文化 教育空间的消解导致乡村文化内生动力的缺失是当前乡村文 化振兴面临困境的主要原因 [5]。
3. 从建筑空间布局角度分析,建筑内部功能对儿童 基础美学审美以及实践应用的研究,主要观点有:周大众 (2021) 在《乡村中小学教育空间建构论略》一文中总结出: 审视乡村中小学教育空间的真实镜像,单调、刻板等主观 体验充分表征了乡村中小学教育空间教育性的弱化。为更 好地促进乡村少年成长,乡村中小学“恰切”教育空间的 功能重塑成为推进乡村教育发展的必然诉求 [6]。
4. 从儿童心理学角度分析, 探究儿童在学习相关知识时, 周边环境对儿童影响的研究, 主要观点有:李迎丹、刘一(2017) 在《新农村建设背景下的留守儿童活动中心空间环境设计探 析》中采用例证研究的方法,得出为留守儿童打造一个良好 的教育空间环境,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弥补由于父母长期在外 所带给孩子的内心情感缺失,能够对他们的学习和生活进行 有效的帮助 [7]。
(二)国外研究现状
国外乡村教育的研究起源于 19 世纪五六十年代,研究重 点集中在教育均衡发展及特色空间环境对儿童的影响上。
1. 从儿童的心理学与行为需求出发,主要观点有: 一是 日本建筑学会深入研究儿童教育空间环境,研究得到对儿童 发展有利的设计建筑基本原则: “儿童友好型建筑 12 项基本 原则”。二是美国行为主义心理学家约翰·华生以儿童心理 学为理论依据,从机械主义发展和儿童情绪发展两方面对儿 童展开研究,突出观点是环境决定论。
2. 从民族学家的角度出发,探究族群语言和特色教育的 地缘组织来展开,主要观点有:美国民族学家伏特认为,应 从建筑空间的性质等五个方面来进行研究分析,最终提出分 层研究个别建筑物、乡村内与教育间联系。德国民族学家米 勒认为,民族与特殊的地理位置相关,民族教育必须体现历 史的延续性。
综上所述,现今民族特色美育教育空间研究已成为乡村 和城市设计的热点话题,但此问题更多对城市教育空间进行 探讨,虽部分教育空间设计已涉及乡村,但依据审艺学价值 基础下的研究还处于少数,对于少数民族特别是美育教育空 间构建与认识还未建立成熟的认知与设计。现今在基础乡村 教育设计与优化设计中,缺乏对空间的整体把控,遵循少数 民族原有自然资源的生态样本,民族特色美育教育空间的构 建与延续已成为公共教育空间优化的主要问题。
二、乡村美育空间构建的可行性与必要性
桂北地区乡村民族美育教育空间的研究是少数民族聚落 乡村教育中的标准类型,对全国少数民族乡村教育教学空间 的研究有同质性、理论性的依据。由于经济与社会发展的程 度不一,乡村地区与城市地区的美育教育有相当大的差距。 以桂北地区为例,乡村少数民族特色美育教育空间缺失,如 果从审艺学学理及认识论资源观念来对乡村美育教育进行审 视,扬长避短,趋利避害,不拘一格,多辟蹊径,也许可以 得到不一样的启示。
少数民族乡村特色教育空间是乡村民族小学实施美育教育的 基本途径,是素质教育不可或缺的重要内容,是保护、传承民族 传统文化的核心阵地,关系到一个地区、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的 精神文化象征。具体可归纳为三点:(1)美育教育空间滋养乡 村儿童的心灵,促进其内在发展。乡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已 经成为备受社会、学校等各方面密切关注的重要课题。包容的教 育环境有助于个体独特性的发掘,能够使教育在他们心里留下一 片可自由释放自己天性的天地,寄托自己情感的天地让每个人的 价值得以呈现。(2)美育空间的构建可以为青少年儿童提供情 感的归属地。小学校园设置特色美育空间,可借助场所及装置进 行适当的艺术教学与展示,激发审美情趣与艺术情感,训练艺术 思维, 让他们在课余时间找到自己兴趣所在, 实现“有事做”“能 做事”,把情感寄托于特色美育空间。(3)少数民族特色教育 空间在地脉地缘中进行民族文化的传承与保护。继承与发展桂北 少数民族历史文化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关注,是对桂北民 族文化未来发展更新与升级的需要,是不断增强教育空间创新发 展的新模式。
三、审艺学角度下桂北地区乡村少数民族教育的创生性空间
在乡村美育教育中,人是活动的主体,空间是美育教育 发展的载体,教育方式是活动开展的形式与途径,空间构建 的氛围会直接影响到后续教育课程的发展。审艺学理念下, 乡村美育教育空间应该不能仅仅停留在或局限在美或审美的 范畴和层面上,在空间构建中应该既有美育教育本质的内涵 和任务,也有任务诉求的多元性。在有桂北民族特色教育空 间环境的发展联系中基于桂北地区区域文化特点,分析研究 少数民族地区特色文化教育空间存在的问题、影响因素及优 化路径。以下从激活在审艺学角度下桂北地区乡村少数民族 教育的创生性空间、厘清和延续桂北地区少数民族文化教育 空间的生态样本、构建空间仪式的融合与功能多元化的发展 等三个方面进行阐述。
(一)激活在审艺学角度下桂北地区乡村少数民族教育的创生性空间
美育教育空间设计却不够重视,我们身边仍然有大批农村小学基础空间设施较差。从新时代美育教育观念入手, 以提高青少年综合素质为核心的艺术教育空间是符合普遍性教育观念的。北京师范大学博士生导师梁玖在他的文章中讲过: “艺术教育的核心和主要内容是‘艺术文化’教育。” [8] 在他的著作《审艺学》一书中, 也试图冲破“审美”这个禁锢观念,回归到艺术的本体及文化特征上去审视艺术、理解艺术、分析艺术、创造艺术、传播艺术和评价艺术等 [9] 。美育空间也应该从新的角度和思维出发,突破常规认知的新模式,深入拓展和开发乡村美育教育发展的可能性和创生性空间。故根据审艺学学理及认识论资源观念的审美价值理论来更新桂北乡村民族小学原有空间模式,通过对特色教育空间的创生性发展,激活桂北乡村民族教育空间新的活力与特点。
(二)厘清和延续桂北地区少数民族文化教育空间的生态样本
以桂北地区为地理切入点,对桂北乡村小学民族特色美育教育空间现状及特点进行研究,解析整合乡村小学民族特色教育空间现象及现存的问题。根据桂北地区空间环境、生态环境和文化环境等结合的特点,提出创生性“审艺学”理念下桂北乡村民族特色美育教育空间策略,剖析创生性品质的表面特征,对现有桂北地区少数民族文化教育进行及时反思与积极创生,对现有民族教育空间进行借鉴与参考,在特色而独立的文化背景下创生出鲜明的实践方式,从而优化桂北民族教育空间原生活力。
(三)构建空间仪式的融合与功能多元化的发展
在审艺学定位下进行审美空间仪式与传统民族文化的融合。在了解民族特色历史环境、传统习俗和民族文化的基础上,进行多视野、多维度、多学科的融合。优化少数民族乡村教育空间功能多元化发展机制,从传承和服务等多元化角度探讨少数民族儿童教育空间可持续发展的创生性与多样性,从而带动乡村民族主体的文化自觉与主观能动性,达到乡村教育振兴的目的。
结语
美育作为社会文化再生产的主要方式,在不同的社会形态与社会地域中均具有空间性的特点。新时代乡村振兴背景下,乡村教育振兴成为关键,而教育空间的设计研究在根本上关系着儿童美育教育发展的模式。乡村美育教育空间要以审艺学学理和认识论资源观念为框架,以少数民族文化为研究基础, 对特色传统文化进行系统的梳理与总结, 提出创造性、传承性、发展性的观点与理念,从而构建出适合桂北少数民族地区美育教育空间发展的基本公共服务空间模式,完善乡村儿童民族特色美育空间环境构建体系,形成具有“民族文化特色 + 乡村教育空间”的理论支撑范式,为桂北地区乡村 振兴背景下儿童美育发展的创新提供理论依据。通过儿童美 育教育空间构建对乡村儿童的性格塑造、审美能力发展及人 际交往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为乡村振兴储备多元性、高素 质人才。
参考文献
[1] 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校美育工作的行动方案 [N]. 北京日报 ,2022-04-28(003).
[2] 梁玖 . 中国艺术学科本土艺术理论建设刍议 [J]. 南京艺术学院学报 ( 美术与设计版 ),2009(4):76-78+182.
[3] 陈·巴特尔 , 赵志军 . 西部民族地区义务教育资源空间差异性及均 衡性研究:基于国家义务教育均衡评估数据的实证分析 [J]. 教育发展研究 ,2021.41(12):61-70.
[4]杨国 . 审艺学理念下艺术教育的创生性空间 [J]. 艺术研究 ,2021(1):27-30. [5] 王凌宇 , 江小莉 , 郑逸芳 , 等 . 社区教育激发乡村文化振兴内生动力的路径探析 [J]. 中国远程教育 ,2020(9):70-75+77.
[6]周大众 . 乡村中小学教育空间建构论略 [J]. 当代教育科学 ,2021(3):36-43. [7] 李迎丹 , 刘一 . 新农村建设背景下的留守儿童活动中心空间环境设计探析[J]. 美术大观 ,2017(12):112-113.
[8] 梁玖 . 深度理解艺术教育及其学科价值 [J]. 艺苑 ,2016(1):8-15.
[9] 梁玖 . 审艺学 [M]. 南昌 : 江西美术出版社 ,2008.
关注SCI论文创作发表,寻求SCI论文修改润色、SCI论文代发表等服务支撑,请锁定SCI论文网!
文章出自SCI论文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unwensci.com/yishulunwen/7497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