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论文(www.lunwensci.com)
摘 要: 以纪录片形式为基础,通过结合艺术内容后产生的文化艺术类纪录片,是横跨技术与艺术两个范畴的新产物,面 向创作者提出掌握艺术发展规律并基于艺术思维探索拍摄纪录片的要求,或从拍摄角度出发思考更完美表现艺术人物或作品的 路径,挖掘潜藏于艺术作品中的价值。在文化艺术传播中,文化艺术类纪录片发挥着重要介质与平台的作用,诸多导演都以易 于传递丰富情怀、表现丰富氛围的艺术作为镜头聚焦对象,挖掘蕴藏在艺术家及作品中的情感及创作理念并传达给观众。本文 从文化艺术类纪录片及其艺术特色简介出发, 从叙事特色与视听特色两方面阐述文化艺术类纪录片的艺术特色, 以供参考与借鉴。
现代传媒的诞生,尤其是逐步普及的大众传播形式下,人 们逐步形成更开阔、宽广的欣赏素养和视野。艺术以往高端的光 环逐步被摘下,并呈现出趋于大众化的发展趋势,艺术创作与鉴 赏也从以往小众化、贵族化的圈子逐步转变为大众文化传播格局。 文化艺术类纪录片生命力蓬勃,每个艺术品基本上都蕴藏着鲜为 人知的故事。本文以文化艺术类纪录片作为对象,全面、详细地 研究其艺术特色,能为文化艺术类纪录片中纪录片理论的论证提 供一定的指导意见。
一、文化艺术类纪录片与艺术特色简介
(一)文化艺术类纪录片
此类纪录片强调“艺术”,表示在记录各类艺术门类如舞蹈、 曲艺、音乐及绘画发展进程的基础上介绍创作艺术作品的过程, 借此对艺术名家风范彰显,创造利于后世艺术传承的价值。
(二)艺术特色
纪录片题材类别不一,其艺术特色的表现建立在内在与外 在的深层价值、艺术表现手段的基础上,是观众关注、接受何种 纪录片的初衷 [1] 。文化艺术类纪录片在主题与题材方面相比其 他纪录片而言有较为明显的差别,在表达方式的选择中会参照特 定的文化对象及艺术主体进行,以便更好地体现自身特色。
二、文化艺术类纪录片的叙事特色
(一)“故事化”的叙事手法
引入“故事化”创作观念创作纪录片,能够摆脱以往枯燥 平庸的情况,促使文化艺术类纪录片形成能够抓住观众注意力的 亮点。艺术作品中,造型、色彩、线条、用笔和细节等元素往往 会让人流连忘返,从而使观众的注意力迅速集中 [2] 。但是,以 此类琐碎的素材为基础,经过简单堆叠并不能形成优秀的艺术作 品,凸显内在结构与外在艺术语言才是重点,由内至外体现情感 力量,能够感染发挥主观能动性和参与审美创造的个体,该观点 在文化艺术类纪录片中依旧适用。
创作文化艺术类纪录片的人员,不满于对艺术种类发展过 程和艺术家生活起居进行琐碎的记录,尝试在切入视点方面展开 创新、突出独特性,逐步转化为特定历史、哲学的深层背景,着 重关注意艺术本体以外意蕴的呈现,使得身为艺术表现出发与归 宿中心点的“人”得到进一步突出。在制作文化艺术类纪录片时, 需要遵循真实性、客观性,致力于区域、人物艺术面貌及艺术门 类的展现方式,探索助力观众迅速吸收影片内容的方式,而故事 化叙事在这一过程中便体现着不可忽视的作用。“故事化”的文 化艺术类纪录片,凭借引人入胜的叙事手段与可视度,能够顺利 获取观众的关注。在以可传播的事件为目标改编现实事件时,首 要前提便是成为“故事”。创作者建立在镜头的基础上, 采取“讲 故事”的方式向观众传达原本冗长且平淡的历史信息,在“看”与“听”故事的过程中,不仅能更好地呈现影片信息,加深观众 的了解,且能带给他们独特的艺术享受与体验。即便是在介绍题 材相似的艺术门类或是同一艺术家成功故事中,部分纪录片在叙 事技巧灵活运用的前提下,遵循创作纪录片的一般规律,巧妙地 情节化故事,借助艺术的创作手法与适当的策略,围绕具体可感 的真实客观展开叙述。
(二)“实”与“虚”的博弈
创作文化艺术类纪录片时,创作者对表现形象的理解与渗 透便是想象空间,此类思维活动贯穿了纪录片的整个创作过程, 与真实客观的纪录片观念完美契合。“实”与“虚”方面,尤其 是借“虚”写“实”中,在“虚”的理解方面,注重“实”的纪 录片表现诸多,如虚假、虚构和虚拟等。所以,在创作纪录片的 过程中,如何实现“实”与“虚”关系的妥善处理,成为首要的 关键问题之一。倘若无法准确掌握相关信息,最终拍摄制成的纪 录片自然很难保证真实程度,且会面临质疑 [3] 。文化艺术类纪 录片包含的相关信息,基本上都是建立在史料记载的传承或存在 于现实的艺术品鉴赏的前提下积累的资料信息,此处的“虚”是 从确保真实性的基础上出发,致力于主观能动性及创造力的切实 发挥,从而呈现出辅助创造技巧和手段更具吸引力且更加生动的 影片。尽管基本上无法完全契合绝对真实的要求,但依旧是以真 实客观的态度进行创作,凸显真实观念,引入角色扮演进行真实 的演绎或结合科技手段进行历史回顾等表达方式。
文化艺术类纪录片中心在于记录艺术种类发展历程,以艺 术家为对象,回忆性、再现性挖掘其创作与成就。就整个记录过 程而言,是采取多样化的形式对非现场的影像真实地再现。“真 实再现”的诞生,也逐步成为拍摄纪录片的一个重要手段。以客 观事实为基础的“真实再现”中, 是在搬演 / 扮演方式的支撑下, 从设计画面与声音出发,以客观世界中人物为对象,表现已发生 或可能发生的事件或心理的创作技法。此类方式一般是通过采访 或以史诗记载为根据实现,在遵循真实观念的前提下,重现并再 现影片中重要情节,能够减轻观众吸收影片内容的难度,赋予作 品更高的可视性。“真实再现”旨在强调立足于真实的生活真实 再现艺术,以真实观念为中心而非随意拼凑,强调艺术本真的重 现,引领观众对艺术魅力形成切实的感悟。
三、文化艺术类纪录片的视听特色
(一)听觉语言渗透艺术情思
文化艺术类纪录片中,通常都是通过声音对作品作者及来 历等展开叙述,此类纪录片中倘若剥离了听觉元素,最终呈现出 的视觉画面势必会是表现空洞的影像形式,不利于叙事过程的实 现,所以在创作中加入声音后,能使信息的传递更加准确。在创 作此类纪录片时,切忌无组织地对声音一味堆砌,其拥有同等于 视觉语言的艺术表现力,特别是个别表现音乐、乐器主题的纪录 片中,塑造出艺术魅力独特的视觉语言,能使创作者与观众通过听觉形象实现沟通 [4]。同时, 此类纪录片蕴含诸多听觉形象元素, 如音乐元素,或音响、现场声主持人,或画外音形式的解说等, 影片中表现出的不同声音元素,能使欣赏影片的观众收获别具一 格的体验。
如倾诉深层内涵的解说方面,影片《旷世杰作的秘密》中 对作品《吻》(克林姆特)的介绍: “吻”是相当热情的一幅画 作,悬崖边缘的花海中伫立着一对恋人……。此类解说克林姆特 代表作之一《吻》的方式中,短短的小段文字即可勾勒出深刻的 印象,精炼概况的语言搭配情感丰富的描绘,使名画中人物、内 容及细节等展现得惟妙惟肖,观众透过解说能够大致了解作品的 主要内容,有利于观众情感共鸣的激发,刺激观众的欲望且迫切 渴望更深入全面地了解克林姆特作品创作及价值,能够进一步彰 显此类纪录片蕴藏的价值与艺术特色、魅力等。又如抒发内心情 怀的音乐方面,影片《寻找小糖人》中,以《小糖人》的旋律开 篇为基础, 转移至与公司解约的《因为》;从风靡南非一代的《我 在想》开始,联合《我想起了你》,使人们记忆中的罗德里格兹 再次回归现实;配合旋律舒缓流淌的《桑德瑞文小夜曲》伴奏, 镜头中透过窗首次出现了主人公,采取运动长镜头拍摄游走在城 市的灵魂,时常响起在街头的《生活方式》和《街头男孩》,从 回归普通又一次迈入蓝领生活的《我要逃离》,从荣誉当前却内 心独白的《忘了吧》 ……在画面与罗德里格兹声音近乎完美的配 合下,以记录人生轨迹的日记形式,在音乐的支撑下淋漓尽致地 表现出悲情音乐天才的一生。影片中,同样引入声音串前的方式 进行转场,一气呵成转换段落,在音乐的诉说中,影片更加自然 流畅地演绎了传奇的人生。
(二)画面语言表现艺术美感
从画面语言方面来看,文化艺术类纪录片呈现出更为深刻 的记录深度与丰富的思想内涵, 在多样化画面构成要素的运用下, 有利于纪录片整体可感性和可观性的增加,从而呈现出艺术效果 更优异的画面。以画面为基础传递故事内容的发展进程,帮助观 众对情节走向形成准确的把握,在构图变化、色彩冷暖转换、光 影明暗转化、景别控制的筛选中,使创作者表现艺术时所使用手 段的意图直观的展示在观众眼前,有利于观众对影片深层次内蕴 的理解 [5] 。作为记录艺术种类、展示艺术作品重要载体之一的 文化艺术类纪录片,属于可视艺术,也是从视觉审美方式出发展 现艺术美的艺术门类,情节叙述中除了可视的形象以外,依托画 面语言直接进行信息输出也是不可或缺的,精细描摹艺术作品灵 性,从表现艺术本身出发,凭借银幕中完美再造的艺术效果,蕴 含着浓厚的艺术气息,能够为观众真实再现艺术美感。
如体现经营结构与形式意味的结构方面,由中央电视台拍 摄的对历史进程悠久的敦煌地区全面记录的《敦煌》影片对莫高 窟艺术精品彩塑、壁画形成发展脉络探索的第五集《敦煌彩塑》 中,画面整体构图形式相当经典,画面内容质朴,忠于现实的影 像中,营造出的画面形式具备脱离刻意的美感;着重体现影像艺 术的造型能力并充分表现创作者内心真实感受,通过不同构图的 运用关联组成元素,如共同摆放古代彩塑珍品和塑将工作投影的临摹作品等,影片中完美呈现了真实感与艺术性共存的彩塑,传 递给观众画面精美而又真实的感受,印证了塑像默默记录此处辉 煌。又如控制视域与意象表达的景别方面,以文化艺术类纪录片 《指挥的艺术》为例,该片主题是介绍世界瞩目的指挥名家,摄 影师在此类艺术种类的表现中,以中景作为切入点,聚焦指挥家 的手部、上身躯体,重点表现其在指挥过程中的大幅度动作。场 面调度呈现出十足的变化,抓取具备充分本质特征的指挥家手部 律动, 极致发挥手部的动作, 呈现出富有生动变化的肢体与镜头。 影片记录的指挥中,也囊括了被指挥乐团成员根据指挥家动作做 出反馈的画面,体现出真实的指挥家形体动作与神态表情,并描 绘了与乐团成员间的情绪交流。
(三)镜头语言营造艺术体验
作为视觉艺术形态代表之一的文化艺术类纪录片,从可视 形象出发叙述艺术事实并切实表达出艺术的思想。从画面语言角 度来看,倘若判定该纪录片更注重立足于空间结构的影响元素对 影片表达,立足于镜头语言角度而言,在与时间结构因素相结合 的前提下传达意义。综合此类纪录片运用镜头技巧的整体情况而 言,不仅从二维平面出发表现三维立体空间的结构意义,同时也 表现出连续运动的影像时间特性,是视觉形象运动形态的一种重 要记录与表达的方式 [6] 。通过运动镜头中具备较强纪实性的跟 镜头、展现主题及空间关系的拉镜头、突出细节重点的推镜头、 自由转移空间的移镜头、拓宽视野和展现空间的摇镜头、依托空 镜头抒情意义、表现高大物体且呈现出宏伟气势场面的升降镜头 等多样化运动镜头语言的运用,或是蒙太奇剪辑和完整表达的长 镜头等,呈现出的画面效果十分特殊,能引领观众全方位、整体 性地感知艺术领域的独特魅力与生动灵活。
从追求完整时空的长镜头来看,文化艺术类纪录片是表现 纪实风格的一种手段,其宗旨在于以文化艺术发展为基础,通过 叙述文化人物创作经历并联合作品欣赏揭示主题,影片中时常应 用作为指示语言的长镜头。如影片《遨游艺术天地》中,从行驶 的汽车视角对美国艺术进行挖掘,以降格镜头为基础在片中开头 呈现沿路风景,同时嵌入随行主持介绍的内容,构成自然客观的 长镜头,搭配表现美学风格与创作理念的叙事方式,是纪录片视 觉语言融汇与延伸的体现。又如延伸情感余韵的空镜头, 《肖邦: 音乐背后的女人》中涉及大量具备饱满情感的空镜头,如采用远 望的镜头视角拍摄肖邦房间的窗户,或拍摄其向外时常远眺的窗 台,如同伫立在肖邦身旁聆听其叙说自己的故事一般。在肖邦经 历表现的过程中,呈现出的抒情性相当强烈,透露出他与音乐、 歌剧间丝丝情愫。同时,富含意境感与抒情感的空镜头,可赋予 文化艺术类纪录片更强的情感效应,拓展纪录片中可吸引观众注 意力的内容。
结语
综上所述,文化艺术类纪录片在传递世界优秀文化艺术中 发挥着极为重要的作用,此类纪录片能够引领观众对艺术史、艺术创作和艺术作品独特的魅力展开认识、接受和探索,有利于艺 术的传播与传承。同时,此类纪录片也是连接文化艺术领域的关 键纽带, 能从特定方向出发引领观众接触艺术作品, 或是跨时代、 跨地域的直面艺术家。所以, 导演们在长做文化艺术类纪录片时, 必须要突出真实客观的选题内容、引人入胜的叙事手法、精致考 究的影像风格,汲取优秀影片创作方面的独特优势并融入纪录片 创作中,确保最终拍摄的纪录片能使观众观看后依旧能够不断回 味影片蕴藏的价值, 并创造能够品味、思考艺术特色的专有空间。
参考文献:
[1] 裴铭慧 , 许静如 . 浅析微纪录片的艺术特色与价值导向——以《早餐中国》为例 [J]. 中国宽带 ,2021(09):168-169.
[2] 田洋 . 探讨纪录片《第三极》之《一方热土》的艺术特色 [J]. 科技资讯 ,2021.19(30):180-181+184.
[3] 钱晔 , 周杨静 . 国内外茶文化纪录片主题内容和艺术特色对比 [J]. 艺术科技 ,2021.34(06):106-107.
[4] 娄铭洋 . 非物质文化遗产类纪录片的传播特征分析 [J]. 西部广播电视 ,2021.42(01):117-119.
[5] 李昕蔚 . 浅析非物质文化遗产纪录片的艺术创作 [J]. 艺术评鉴 ,2020(06):156-157.
[6] 杨杰 , 王奇 . 周浩纪录片艺术特色分析 [J]. 新闻研究导刊 ,2019.10(15):124-125+127.
关注SCI论文创作发表,寻求SCI论文修改润色、SCI论文代发表等服务支撑,请锁定SCI论文网!
文章出自SCI论文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unwensci.com/yishulunwen/7167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