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论文(www.lunwensci.com)
摘要:随着我国全面贯彻“海洋强国”战略和“十四五”海洋经济发展规划,人们愈加重视探索涉海舞蹈;而在过去,人们对涉海舞蹈的理解仅限于内部形式,对涉海舞蹈的认识和研究成果尚存片面性 。基于此,本文将通过对涉海舞蹈理论的细分和研究,深入分析其表演风格与艺术特色;从多角度出发,参考其本质与价值内容,追溯涉海舞蹈的历史渊源,理清形成当今海洋特色的发展路径;以广东地区 为例,探究民俗文化类及编创类作品,总结其风格特点和表现内容;结合自身实践表演,将人物形象与情感塑造作为涉海舞蹈表演风格把握的重点;探究涉海舞蹈文化价值及艺术魅力,且借助新媒体传播方式,尝试实现涉海舞蹈的传播新途径 。
关键词:涉海舞蹈,表演风格,海洋文化,艺术特色
一、涉海舞蹈的文化价值
涉海舞蹈艺术是沿海人民在劳动生活过程中对 内在精神世界的外在宣泄, 舞蹈的肢体动作和风格 直接反映了沿海地区居民的生活方式 、内心需求 、性 格特点等,且具有多元化的文化价值。谈论一部优秀 的涉海舞蹈作品,其必要要求为是否具有精神意义, 舞蹈编排与表演技术的展现带给观众的审美享受是 一 时的, 只有实质的精神内涵才能永存于观众脑海 中 。在艺术作品的创造过程中融入人文精神寄托,作 品要从“生活真实”向“艺术真实”所转变;将感性与 理性相结合,使观众产生共鸣,这样才能夯实舞蹈艺 术作品基础,继而实现软实力的发展 。当代社会中的 全面教育改革提倡艺术审美和艺术创作, 通过教育 培养下一代人艺术创造力的同时, 更要在教育中全 面培养人文素质,使艺术之路能够万古长青 。
舞蹈是传达人文精神的媒介之一, 它通过手 、 眼 、身 、脚 等 肢 体 语 言 直 接 将 人 物 的 内 心 思 想 表 达出来 。相比于用文字叙事,舞蹈更具有抒情性,而抒情性是舞蹈艺术的一个特点, 用艺术表现来表达人的情感是舞蹈艺术的一个独特之处 。舞蹈作为一种艺术形式,可以超越国家 、民族,语言和时代的限制,激发人的内在情绪,有效地传播人文精神。
涉海舞蹈艺术为海洋文化的外在表现形式,而海洋文化又寄托了涉海舞蹈的精神内涵, 二者相辅相成,共同发展 。涉海舞蹈在发展海洋文化方面发挥的作用举足轻重, 涉海舞蹈使得海洋生活得以在舞台上展现,不仅能提高人们的审美情感,还能有效传播海洋文化。
涉海舞蹈作为艺术形式的一种,一方面它能够满足政治社会对文化的需求,另一方面又能满足人们内心对于情感和审美的需求 。重视涉海舞蹈的研究创作,有助于丰富我国传统海洋文化 、锻炼人们的探究精神,深化对外开放政策,另外在推进增强国家软实力与维护国家文化安全等方面的作用更加明显。涉海舞蹈不仅有助于传播开放包容 、创新进取的海洋精 神,还能促进海洋事业的发展,保护海洋生态环境 。
二、涉海舞蹈的艺术价值
近年来,中国对艺术教育的重视程度显著提高 。 在中国共产党成立 100 周年之际, 国家积极实施素 质教育,举办文化之夜,特别鼓励宣传文化建设 。文 化是一个国家凝聚全民族精神的软实力, 因此无论 是美育还是素质教育都缺一不可 。舞蹈艺术这一形 式近年来逐渐丰富起来,其在工作坊 、艺术教育 、舞 蹈表演 、综艺比赛 、戏剧文化等领域都得到了积极推 广 。随之涌现出来的是越来越多的舞蹈艺术人才,还 有此前未被发现的优秀作品, 都为推动和促进舞蹈 未来发展奠定了非常好的基础 。涉海舞蹈作为一种 独特的艺术形式, 代表着海洋商业和海洋文化的繁 荣 。在舞蹈艺术多元化发展的现代社会,涉海舞蹈更 应受到人们重视 。涉海舞蹈同地区的民间舞蹈和非 遗舞蹈等一样正在受到越来越多人的关注, 因此需 要更多的艺术创作者来挖掘涉海舞蹈的文化底蕴, 使得整个舞蹈艺术蓬勃发展 。
三、涉海舞蹈的滥觞
涉海舞蹈的起源与海洋活动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 。王宇聪定义涉海舞蹈为舞蹈艺术题材的一种,是 指与海洋有关的舞蹈,将海洋融合在舞蹈中,用艺术 的形式呈现出来 。涉海舞蹈是当时沿海民族居民在 无法用言语表达内心情感的时候为了宣泄心中情绪 而自然产生的一套独具海洋风格的动作 。它最开始 萌芽于祖先们的海上劳作中, 跟随祖先们的发展脚 步,从最初的非民间形式到现在的舞台表演形式,各 个方面都具有浓郁的海洋色彩 。在最初的涉海生产 形式中,我们的祖先会为了庆祝捕鱼,或者由于制盐 丰收带来的喜悦, 将简单的音乐和舞蹈统一起来表 演;或描绘海洋图腾等来祈求被保佑;还可能会用刀 叉和渔网等制作手工的涉海工具获得高效的捕捞效 率, 抑或是将珍珠贝壳鱼骨等材料经过精心打磨再 做成装饰品来表达勇气和美丽 。现如今在许多文化 遗址中, 我们依然可以看到祖先们的涉海舞蹈痕迹, 例如高栏岛的宝镜湾藏宝洞东壁岩画中有许多关于 宗教图腾等历史信息。从这里的岩画中可以看出大船 出海时人们在海滩上举行的祭祀仪式以及民俗活动,期盼远方的亲人能乘风破浪平安归来 。虽然岩画上 的画作艺术表现力稍弱, 但从画作当中热情洋溢的 祭祀娱乐活动仍然可以看出涉海舞蹈形象的萌芽。
涉海舞蹈的发展受多方面因素影响 。 比如 自然 因素 、地理环境 、神灵崇拜 、经济发展 、社会关注等都 会影响涉海舞蹈的发展 。生活在海岸线上的居民们 每天面对的是无边无际且十分神秘的大海, 这也造 就了他们在生活方式和心理方面与大陆内地的农民 不同,大海给予人们无尽的想象和创造才能 。海洋的 神秘感能够激起海上人民的探索欲望, 以及勇往直 前的勇气,并且促使人们与自然和谐相处 。
20 世纪以来的社会发展促进了多种多样涉海舞 蹈的诞生, 特别是近几十年来随着经济不断快速发 展,海洋产业迅速发展,公众关于海洋的意识普遍加 强,再加上政府对涉海舞蹈的高度关注,使得涉海舞 蹈逐渐发展和丰富起来 。 当今的涉海舞蹈不仅用来 祭祀,还会用来表现海洋生活和劳动场景,如模仿海 洋生物 、表现海洋表征 、传达对海洋的情感等,北京 奥运会开幕式上的《画卷》更是将观众和众多编导的 注意力牵引到涉海舞蹈上, 使涉海舞蹈在舞蹈艺术 中开始崭露头角 。北京开幕式再现了郑和下西洋的 故事, 郑和的扮演者将海上丝绸之路这一路径通过 舞蹈表现出来,这一举动促进了涉海舞蹈的发展,使 涉海舞蹈在舞蹈界开始展现出旺盛的生命力, 越来 越多的舞蹈编导工作者也开始转向涉海舞蹈的表演 和创作中来,使得涉海舞蹈开始逐渐活跃起来。
( 一 )民俗文化类
1.独特的海洋生活美
海洋人文指与海洋相关的人类文化,其能够表现 出人类生活的丰富多元,可以是物质的形态,也可以 是精神思想。海洋人文的精神和风俗主要通过涉海舞 蹈中的海洋劳作和活动展现出来,在丰富海洋人文的 文化底蕴以及涉海舞蹈的内涵方面都有重要作用。
最开始, 我们的祖先将海上劳动和简单的舞蹈 音乐等结合起来,用来庆祝捕鱼和盐生产丰收,还会 描绘图腾或者雕刻,主要作用是祈求神明保佑,或以海 民的海洋精神来表达自由与英勇 。陆地农民的农耕舞 蹈十分沉重,相比起来,涉海舞蹈的自由度和艺术思想 会更多 。即使编舞以海洋劳工为主体,但依然有十分浓厚的海洋气息,表现为大量的动作起伏和流动。
今天, 许多与海洋有关的舞蹈都根据沿海劳动 人民的生活实况进行了提炼和美化 。比如,由广东海 洋大学研究生刘亚娟编导的女子独舞 《赶海姑娘》, 讲述了渔家姑娘在海边成长的故事, 巧妙运用斗笠 道具,刻画出赶海场景,体现了主人公对大海的质朴 真情;又如由熊羽清编导,广东海洋大学学生表演的 女子群舞《鱼嬉》,利用肢体语言展现出鱼儿灵动欢 快之态,赋予鱼儿生命力,描绘了海中鱼儿自由嬉戏 的生动场景;另一方面,涉海舞蹈还会真实反映海上 活动以及生活方式 。比如刘亚娟编导、广东海洋大学 学生表演的女子群舞《织》,运用限定的手法充分展 现出织渔网的姑娘们美好的生活场景, 以广东沿海 地区的女性形象为主, 对风土人情和文化内涵进行 了最真实的描述和赞美。
涉海舞蹈不仅是舞蹈, 其舞蹈服装和场景道具 等均能将海洋的丰富和浪漫展现得淋漓尽致 。大部 分涉海舞蹈以蓝色和白色为主要色调, 蓝白两色既 使观众具有海洋代入感,又增添了大海气息 。此外, 涉海舞蹈的服装基本上都是薄纱类的海洋服饰,这 样不仅能够增加舞蹈飘逸感, 还能够反映出海洋劳 作的特点,因为海洋活动中衣服容易被打湿,薄纱类 的服装更便利,而且活动起来更加方便 。薄纱似的服 装、船侧的货箱 、水手服 、舞台上的波浪形舞蹈图案, 无不体现出涉海舞蹈唯美的浪漫情怀 。从舞蹈动作 来看,涉海舞蹈演员们身体如波涛般舞动,体现出海 洋民俗风情,充满冒险性、开放性和自由性的特点 。
2.自由的冒险精神
涉海舞蹈受海洋文化的影响程度较深, 海边生 活的人们有更加广阔和外向的视野 。海洋不如陆地 那般有丰富的物资, 海上人民为了生存常常不得不 跑到海里去捕食,碰到危险 、困难或事故时,他们常 处于无处求救的状态,面对无边无际的海洋,无奈和 孤独致使他们不得不站出来直面危险 。涉海舞蹈当 中 的聚 、散 、起 伏 、下 降 的 队 形 变化 、刚 柔 并 济 的 力 度,正是来源于大海的形象 。大海中海纳百川的特点 给观众一种统一融合之感 。随着人们生活质量的提 高, 以及精神视野的开阔, 涉海舞蹈也相应发生变 化,但仍然保留着典型的冒险 、开放和自由的风格和审美特征,这点使涉海舞蹈变得与众不同。
(二)当下编创类作品
广东海洋大学研究生原创晚会《我心中的海》中的男女群舞《生死对话》展现了大海的人文情怀 。舞蹈立足于妻子对出海丈夫的思念, 以不同空间的同构方式表达出妻子的思念,以及丈夫与大海的搏斗 。它将人性中爱的本质描绘成生与死的呐喊。《生死对话》是一支结合现实与浪漫的舞蹈,充分展现了一个为爱勇往直前且无畏坚强的人, 体现出一种不屈不挠的精神 。舞蹈《生死对话》中,女主演饰演等待丈夫出海归来的孕期妻子, 男演员们则扮演出海维持生计的男人们 。舞蹈剧情的发展主要包含四个部分,第一部分“心系丈夫”中,女演员独 自在家待产,回忆起丈夫在身边的 日子 。第二部分“扬帆起航”主要表现为男子群舞, 展示了男人们出海的舞段 。第三部分“勇往直前”表现了海上遇险的男人们奋力前行 。在第四部分“雨过天晴”里孩子诞生,生命得到延续 。该舞的音乐编排中, 第一部分的温暖哼唱表达了妻子对丈夫的思念,以及妻子对于丈夫的美好回忆 。第二部分用的是气势高昂的出海音乐, 表现男人们出海的气势,且伴随着他们 自身的“嘿嗦”号子声而逐渐加强 。第三部分用雷电背景音预示着危机到来,运用节奏之快的打击乐器,营造出急促危险的气氛,将音乐推向高潮 。第四部分以高潮后婴儿的啼哭为主,预示着新生命诞生,并重复第一段的哼唱,表示妻子抱着孩子,等待丈夫归来 。
男女群舞《相依》展现了大海的形态 。舞蹈《相依》在表演上打破以往的常规形象,以海水和海草为出发点追求创新 。舞蹈以直线 、弧线 、圆圈为主要调度路线,巧妙运用卡农编舞技法,轻柔地将水草浪漫和谐共存的美好画面表现出来 。编导从海水的形态入手,描述了各种形态的海水,结合卡农和重复等手法,以及演员们的上下起伏 、空间方向站位的变换,将海水的多种形态变化表现出来 。编导从描绘海水与海草的关系开始创作,在演员设定之时,让一名男演员扮演海草,其余 24 名女演员负责扮演海水 。这种方式来编排舞蹈是一种创新和突破 。从演员的角色设定来看, 男性用轻柔的动作表现出海草在水中漂浮的形态, 众多女演员则是用一定重复的动作和卡农的编创方式表现出海水形态的不断变化 。在创 作角度上,该舞蹈打破传统模式,创造出不一样的水 草与海水的故事 。创作的剧情发展大致分为三部分, 第 一部分“和谐共生”,表现了海草与海水悠闲快乐 的共同生活状态 。第二部分“暴风雨来了”表达的是 暴风雨来袭,海底世界开始动荡 。第三部分“寂静的 回归” 表达出海草在暴风雨之后仍然无所畏惧地静 静伫立着 。舞蹈《相依》第一部分的音乐基调主要是 令人平静祥和的曲调,第二部分则以轻快为主,第三 部分为轻松柔和的曲调, 这三个部分的音乐连接都 由真实的海浪声来完成 。舞蹈的编排限制了第 1、3 节,这两部分将女演员的动作限制在一度空间内,并 以卡农技术为中心, 利用身体的不同部位展现大海 的不同变化 。男演员通过相应柔软和轻盈的动作表 现海草的轻微摇晃和轻盈身姿 。演员在舞蹈动作的 互动交汇中表现出海草与大海的相互依存 。该舞将 直线 、弧线 、圆圈为基本调度的队形变换结合卡农的 技术手法,表现出海水与海草相互依存的美好画面 。
广东海洋大学研究生原创毕业晚会 《与你·与 海》中的女子群舞《湛蓝》展现了海水汹涌翻动的形 势 。该舞蹈通过跳跃、轻盈的舞动表现海水波涛汹涌 的动势,依据巧妙的队形调度变化,表现汪洋大海的 神秘与希望,从而体现海水具有可舞性这一特点 。编 导在创编过程中为了对海水这一物质进行写实与还 原,在动作的提炼过程中则以引子“漩涡”造型为主 。 本剧的情节发展共分为四个部分,第 一 部分“波动” 讲述的是舞蹈演员以抖动手臂为基本动作, 似海水 波光粼粼一般 。第二部分“涌动”展现了海水在流动 中的变化形态, 队形运用舞步调度在流动中变换不 同的造型,以波动 、旋转为特点的调度形式,重现 一 个画面不停变化的舞段 。第三部分“汹涌”呈现出舞 蹈如潮水汹涌的画面,队形以散点式流动变化,在协 同速度 、幅度及空间等舞蹈要素处理下,将海水的波 涛汹涌展现得淋漓尽致 。第四部分“翻滚”运用复合 交织的舞段表现海浪暗涌的感觉,以队形的分离 、突 散等调度伴随舞蹈演员强烈的肢体动作, 然后形成 最开始的造型,与之形成鲜明对比 。笔者参与《湛蓝》 这一剧目之时, 认识到与编导的创作互动且分析对作品形象和语言典型性的把握, 能促使演员们更好 地饱含“真情实感”投入此作品 。对于本剧目的塑造, 笔者更多的是表达对波涛汹涌大海的情感, 继而完 成对大海情感的抽象化表现 。从编导对舞蹈本体的 编排上,根据已选择的舞蹈素材去创编,且很好地将 海洋元素运用于舞蹈作品当中, 多采用反复流动的 形式来变化队形,准确地抓住了海水具有“流动性” 的特点 。最后,编导希望借用这一作品弘扬大海海纳 百川的广阔胸襟 、勇立潮头的冒险精神等等,推动海 洋精神的繁荣及发展 。
四、结语
改革开放以来,大海的作用越来越明显,海洋强 国的战略也越来越受到重视, 文化形式的编创也受 到这一趋势的影响 。艺术来源于生活,人们生活的变 化必然引起艺术的变化 。在这样的潮流趋势中,舞蹈 作为艺术形式的一种,若想寻求突破和发展,就必须 将海洋文化纳入编创范围, 制作出更多的海洋主题 舞蹈作品,既符合当下的时代特征,又满足舞蹈艺术 创作的多元化需求 。涉海舞蹈艺术与海洋文化的发 展相辅相成, 编导将海洋人文通过舞蹈的形式表现 出来,目的是反映出不同的文化内容 。相反,文化不 同,舞蹈的表现形式也要相应改变 。涉海舞蹈通过肢 体语言表达出海洋精神 、行为和文明,通过网络平台 和舞台的展示,不仅提升了舞蹈艺术的魅力,也促进 了海洋文化的传播 。同时,它充分体现了当地的民俗 风情,保留“原生态”的风格与表现形式,这无疑是对 传统的一种保护和传承, 目的是让涉海舞蹈更好地 进入公众视野,达到平等互鉴、开放包容的新高度。
参考文献 :
[1]郭正 . 当代中国舞蹈创作的“现代性”思辨[D].西安:西安音乐 学院,2017 年 .
[2]胡尔岩 .舞蹈创作心理学[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2017 年 .
[3]刘雨 .“人海和谐”视野下的岭南涉海舞蹈创作研究[D].广州 : 广东海洋大学,2020 年 .
[4]许喻娴 .蓝色的魅影—— 我国涉海舞蹈的文化传播[J]. 中国文 艺家,2020(08):13-14.
[5]王 傲 林 .涉 海 舞 蹈 编 创 中 存 在 的 问 题 及 其 解 决 对 策[J]. 尚 舞 , 2021(13):104-105.
关注SCI论文创作发表,寻求SCI论文修改润色、SCI论文代发表等服务支撑,请锁定SCI论文网!
文章出自SCI论文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unwensci.com/yishulunwen/5584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