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论文(www.lunwensci.com):
摘 要: 在绘画创作中,画面形式是传递作者创作意图和抒发情感的重要载体,对于画面形式的研究亦是创作者对于自我风格的发掘过程。当代中国人物画的创新道路已走过几十年的探索历程,创作者肩负传承与创新的双重责任,既要继承优秀传 统文化内涵,也要丰富表现形式,强调时代性,从西方优秀艺术作品中汲取灵感也是当代艺术家常用的学习方式。西方立体主义的绘画弱化了作品的描述性和表现性的成分,力求组织起一种几何化倾向的画面结构,艺术家将画面中一切物体形象破坏、 重构,在平面上表现出二度和三度空间,甚至表现出肉眼看不见的结构和时间,与中国画的传统审美哲学有类似之处,因此笔 者认为在表现形式上,立体主义绘画对于中国画创作具有一定的学习借鉴价值。
关键词: 中国画;立体主义;绘画形式
中国画是我国传统造型艺术,近代自引入西方以素描为代 表的写实绘画思想后,中国人物画的表现形式相较传统已有了较 大改变,但依然还有很大的空间值得发掘探索,就如何在继承传 统的同时做到突破创新,中国画的发展和未来走向一直是当代中 国画创作者苦苦思索的不解之题。那么,怎样以中国画结合现代 的表现手法展现当代人们的精神面貌和内心世界,就成为本次课 题的研究重点。
一、立体主义绘画的定义与影响
立体主义是 20 世纪初视觉艺术领域中的一次重要革命,艺 术家们推翻了传统西方绘画的焦点透视原则,将画面中一切物体 形象破坏、重构,以求在同一平面中立体地将物体的不同侧面表 现出来,是一种基于理性思考的、主观化的艺术表达,是一支强 调建设精神世界的艺术流派。通过查阅相关资料书籍,笔者发现 立体主义绘画在造型、空间和内在精神上与中国画的意象造型、 平面感、源于主观理解的传统审美哲学有类似之处,且我国已有 一些将立体主义艺术特色吸收融合后的中国画作品,故而笔者认 为其对于中国画创作是具有一定学习借鉴价值的。形式本就是艺 术家自我表达的手法,是通往“真相”的外在体现,对于立体主 义绘画形式的研究亦是从某一角度对艺术本质的探究,笔者意在 借由分析立体主义,汲取立体主义绘画形式中的优势,反馈应用 到中国人物画创作中,以更具有时代感的形式突出中国画本身的 特色,继而讨论形式研究的意义与价值。
立体主义是 20 世纪初视觉艺术领域中的一次重要革命,受 被称为“现代艺术之父”的塞尚的艺术理念影响,立体主义绘画 在表现手法上注重理性和分析,以内在结构为核心,艺术创造源 于画家的个人感受和审美观念。以毕加索和勃拉克为代表的一批 立体主义画家将一切物体的客观形象破坏和肢解成碎片式的形 态,并归纳于圆柱体、球面、圆锥体等基础形象的几何形体,使 造型抽象化、符号化,再加以主观的拼凑、组合、叠加,以求将 同一物体的不同侧面呈现在统一的平面和空间中,达到一种“同 时性视像”的艺术效果,减弱作品的描述性和表现成分,力求一 种几何化倾向的画面结构。画家有时通过调整大小比例和色彩对 比,刻意压缩物象的纵深感,使画面呈现出二维的平面效果和三 维的立体幻觉,以及肉眼看不见的结构和时间概念,增强画面的 肌理感,使之充满戏剧性的变化,艺术家用主观的力量和理性的 思绪构建了画面空间,是一种空间处理的新观念和视觉效果的重 要革新。总而言之,立体主义绘画并非一种“师造化”的模仿艺 术,而是以创造为目标的构想艺术。
立体主义的鼎盛时期虽只有七年,但与同时期的野兽主义 相比, 立体主义从美学角度重新构筑了自己的空间、透视、体积、 色彩等基础造型语言,从根本上撼动了西方绘画焦点透视与写实 的艺术表达原则。立体主义绘画创造了一个自由的、移动的透视, 通过不同的透视和连续的“面”将物象、空间、时间联系起来, 在画面中实现空间与时间的同步延续,使不同的空间关系通过移 动变化的视点达成对立统一。立体主义本身复杂多元化和革新的 艺术态度在未来的几十年里成为许多艺术家的灵感来源,广泛影响并衍生了不少支持破旧立新的先锋派,如俄耳甫斯主义、未来 主义、达达主义、超现实主义等,尤其在雕塑、建筑、摄影和工 艺设计等注重形式美的艺术领域均有不小的推动作用,如 20 世 纪英国著名波普艺术家霍克尼曾使用多角度连续拍摄并进行组合 拼贴的创作手法而名声大噪;1910 至 1928 年间,捷克斯洛伐克 的先锋建筑师在建筑造型中使用了斜面、方锥、菱形等几何形式, 形成了风格独特的捷克立体主义建筑;我国著名画家卢沉、周思 聪先生曾从立体主义绘画中获得灵感,创作出一批撼动人心的传 世作品,并推动了国内实验水墨的研究。可见纵使时光流逝,立 体主义这一具有划时代意义的流派及其艺术理念仍以别样的形式 在艺术家手中闪闪发光。
二、中国人物画创作吸收立体主义绘画的过程
(一)中国画与立体主义绘画形式的异同
中国画造型讲究意象造型, “以形写神,以意写形”“好 在似与不似之间”,注重物象的内在本质而非外在形态,在造 型过程中要对描绘对象进行主观处理,以达到传神的目的。立 体主义绘画通过理性分析把物象的造型归纳于单纯简洁的几何 形态, 并进行连续、重组、叠加的再创造, 构筑画家的精神世界。 二者都是趋向抽象、符号化的造型方式,中国画造型的重点在 于“似”的程度对于描绘对象神态、气质的表现,造型刻画还 是严谨的,不能完全舍弃对象本身的形象,而立体主义对描绘 对象的形象破坏得更加厉害,造型的归纳是拆解的、几何化的 二次塑造,使自然形态发生一些不合规律的变化扭曲。视觉上 中国画造型是平面中有立体的浮雕,立体主义绘画的造型是切 面,立体感相对强一些。
中国画在画面的塑造上更注重主观意识的存在与扩张,多 使用散点透视,纵向或横向平面布置,根据画家视点的移动将描 绘对象有序的排列在画面之中,并且打破了由于时间、地点、空 间等因素不同带来的局限性,使画面呈现出一定具有秩序性的运 动感和节奏感,如顾恺之的《洛神赋图》等。立体主义主张围绕 描绘对象进行视点移动,使描绘对象呈现多个角度,通过连续的 侧面使画面始终处于变化运动的过程,产生时间的流动效果和局 部空间的延伸,通过几何形、色彩、体积感等刻意压缩空间纵深 感,使画面呈现多重空间维度并置、静止与运动结合的特殊视觉 感受,如勃拉克的《有提琴和水壶的静物》。对于画面中时间、 空间上的安排,中国画和立体主义的艺术观念是接近的,中国画 常用的留白手法使画面减少了因构图太满而带来的压抑感,且能 够自然地将观者的视线引导到描绘主体上, 并留下了想象的余地, 立体主义的形式感和空间处理从视觉上更加新颖。
中国画的内核是由传统文化沉淀而来的哲学概念,是一种 趋向于抽象平面的哲学化艺术,即使是偏向写实的画法,思维模 式依旧是与客观物象保持一定距离的,需要画家将描绘的自然物 通过主观理解进行精神创造,画面的表达源于画家个人的审美趣 味,创作的目的在于内心世界和自我精神的寄托和宣泄,这一观 念与立体主义这一以创造为目标的构想艺术不谋而合。不同之处在于中国画是我国历史文化积累传承下来的艺术,受到老庄思想 和书法的影响颇深,是极富有人文气息的,而立体主义萌芽于社 会矛盾和生活分化,具有明显的反叛情绪,立体主义绘画抽象、 视点自由的艺术形式完全打破了西方艺术传统的焦点透视、力求 写实的表达原则,在当时是一种全新的艺术观念。中国画更讲究 含蓄、细腻的情感和高雅、空灵的意境,是动与静、虚与实、有 与无的巧妙结合,往往给观者一种“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感 受,相较之下,立体主义则更加侧重形式和画面装饰性的表现, 强调视觉上的感知变化,中国画中的哲学意味和给予观者思考、 品味的空间会更大一些。
(二)以《矿工图》为例
周思聪、卢沉创作的系列作品《矿工图》是我国 20 世纪美 术史上的经典之作,中西方文化的互通交流使卢沉、周思聪对中 国画的传统表现形式进行了再研究和反思,受到蒋兆和先生的《流 民图》和日本画家丸木夫妇《原爆图》的影响,他们尝试了一批 吸收立体主义风格的实验作品,并将近代中国写实主义的宏观题 材与之融合,其中《矿工图》就是中西文化彼此协调创造后的代表。
《矿工图》组画完成的第一幅《同胞、汉奸与狗》基本还 是以写实手法为主的,在笔者看来,最后一幅作品《人间地狱》 是此系列中视觉冲击最为强烈的,其对立体主义艺术风格的使用 效果也最为明显。
《人间地狱》描绘了东北矿山里恶劣的环境,以及在日本 军国主义的极端奴役压榨下矿工们如同地狱般煎熬的生活状态 和苦闷郁结、支离破碎、看不见生活希望的凄苦的精神世界。 作者使用了中国画传统的“以线造型”,以毛涩、松动的墨线 勾勒人物五官、身体, 在骨骼、肌肉处辅以笔墨或轻或重的皴擦, 区分了体块松紧、凸凹,使人物边缘线虽简洁概括,但呈现出 如西方线性素描般的体积感。在造型上, 作者亦保留了传统的“意 象造型”,将头部、衣衫、裸露的身体,甚至头发、手脚这些 相对小的部分都归纳为三角形、方形、柱形等几何形态,并未 完全向立体主义的艺术手法看齐,破坏掉人物本身的结构再进 行主观拼凑、重组。只在人物与人物间有重叠、错位和类似拼 接的处理,这样的手法虽不像立体主义通过连续的侧面来延长 空间和时间概念,但同样达到了二者的交错效果,减弱了场景 叙述性,增强了表现性和抒情性。作者把立体主义绘画的“破 碎感”主要运用在了整体的画面效果上,交错重叠的方形块面 将画面切割成若干块,并在边缘处重墨皴擦呈现立体主义的切 面感,与人物的衔接使得画面出现二维和三维的凹凸不平以及 微妙的运动感。这一视觉效果使笔者联想到脑海中闪烁的记忆 碎片,破碎,不连贯,甚至缺乏些许逻辑性,但记忆深处强烈 的情感波动却清晰明了,这与中国画“传神写形”的意境十分 类似,说得清,道得明,撼动心灵。
《矿工图》最能展现周思聪细腻性格中悲悯、大爱的一面, 这组作品的创作对她来说也是一种极具压力的考验,就对于中国 画创作与立体主义绘画形式融合、再创造这一点的实验效果来说 是相当成功的。一方面贯彻了中国画传统的意境表达和造型原则,一方面结合了立体主义绘画的形式,在实现个人艺术表现的同时, 以十分具有现代感的、得以被当时代的人们理解的样子,将矿工 们身心的凄苦压抑,将这一场民族的劫难,将战争带来的不幸赤 裸裸地呈现在观者面前,使人铭记,使人警醒。
三、立体主义绘画形式的研究对中国人物画创作的意义与价值
中国画的改革创新早已不是新鲜话题, 人人都想寻求突破, 学习西方的艺术处理手法也不少见,笔者认为“取其精华”的吸 收方式是值得提倡的,它使得中国画的创作形式变得多元化、现 代化, 与世界艺术接轨。可惜不少不成熟的画家往往是投机取巧, 要么改造的不伦不类,要么就是以水墨为材料,本质是画西画, 作品反而受到了表象的限制,一味地追求标新立异而缺乏真挚的 情感,作品显得俗气讨巧,得不偿失。
“绘画的功能不仅仅使人类赏心悦目,人生充满了苦难, 它往往最震撼我的心灵,产生强烈的表现欲望。它不容我装腔作 势,故作多情,只能老老实实诉说出来。”
绘画的目的不只是为了表现美,终究是要将画家的内心情 感转化成自己的艺术语言,好的艺术作品是能够在作者与观者之 间构架起沟通桥梁的。如何将作者的个人情感准确表达,并与个 人艺术手法协调成立本就是创作中的一大难题,形式虽是流于表 面的东西,如果能将这一辅助手法在画面中合理运用,对于画面 表达的助益也是十分明显的。很多画家的作品根据个人经历在不 同时期都有或大或小的风格变化,甚至同时期同系列的作品都会 因为表达内容的变化而寻求形式上的区分,中国画既有“工笔的 精致”与“写意的洒脱”在大方向上的区分,又根据不同的描绘 对象和意境,分别有与之相衬的白描技法,可见中国画本就是注 重借形式传达情感的。
人们常说中国画好在“稚拙”,画家贵在有童心,儿童作 画就是不讲科学规律的,没有条条框框,自由随心,而立体主义 绘画的“创造”观念恰好可以给予中国画在“保持童趣”的同时 开拓更宽阔的道路。
人物画相较于山水、花鸟画,因为人物形象具体,可以直 观地通过外形特征和表情动态等对观者传递情绪内容,观者的 共情更强,且近代人物画对于西方素描速写练习的引进本就是 一种创新和进步,它强调了造型在创作中的重要性,但在对传 统钻研不够的年轻画家手中,极易显得过于写实,一定程度上 影响了中国画本身的诗性。如果在人物画创作中结合立体主义 绘画的艺术特色,舍弃掉造型中的一些客观规律,使之进一步 发生变化,以更为夸张的方式突显中国画造型符号化的特点, 且立体主义碎片化的处理手法也会令传统中国画中流畅平滑的 节奏感变得跳跃、灵活,能以更为现代的形式重新诠释了中国 画本身也涵盖的时间、空间概念。从画面效果来说,人物画对 于立体主义绘画形式的运用会使之更加新颖,强调了视觉上的 层次感和对比效果,冲击力更强,富有构成的趣味感,在减弱 写实风格叙事感同时, 保留了中国画“传神写形”的美学观念, 强调了中国画中诗性的抒情意味,实现当代中国人物画“现代的形式”和“传统的意境”的统一。
参考文献:
[1]刘七一 . 立体主义绘画简史 [M]. 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4.
[2]朱乃正 , 卢悦 . 卢沉周思聪画集 [M]. 南宁:广西美术出版社 ,2006.
[3]朱乃正 . 卢沉周思聪文集 [M]. 北京:人民美术出版社 ,2006.
[4]北京画院 . 大爱悲歌——周思聪卢沉《矿工图》组画研究 [M]. 南宁:广西美术出版社 ,2015.
[5]盛葳 . 画家卢沉的现代观和西方观 [J]. 中国文艺评论 ,2018(02):85-91.
关注SCI论文创作发表,寻求SCI论文修改润色、SCI论文代发表等服务支撑,请锁定SCI论文网!
文章出自SCI论文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unwensci.com/yishulunwen/7158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