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论文 - 至繁归于至简,Sci论文网。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当前位置:首页 > 艺术论文 > 正文

面向艺术核心素养的小学水彩课程创新研究论文

发布时间:2024-01-18 14:47:57 文章来源:SCI论文网 我要评论














SCI论文(www.lunwensci.com):
 
       摘  要: 水彩,作为我国最具大众审美基础和深厚教学经验的外来画种之一,是当前小学美术教学中重要的教学内容与艺 术实践手段。面向艺术核心素养的小学水彩课程创新,将核心素养落实在了课程目标、课程内容、课程组织和评价当中,是对 传统以技法为核心的小学水彩教学方法的超越,对水彩艺术的发展和小学学校美育工作都具有参考借鉴意义。

       关键词: 小学水彩;核心素养;大概念;任务驱动法

       水彩画即以水为介质调和颜色的一种绘画艺术。有别于油 画的厚重、中国画的意趣,水彩以其轻、薄、透、亮的独特之美 成为绘画艺术中最受欢迎的画种之一。民国初年,在著名教育家 蔡元培的积极倡导和推动下,我国学校教育引入西方美术教学体 系。 [1] 水彩作为美术基础教学的重要手段逐渐被推广开来。我 国当代著名的画家、美术教育家吴冠中先生认为,在水墨与油画 东西方两大画种之间,水彩起到了沟通作用, “油彩之彩,水墨 之水,邂逅于小小的水彩画中,朝暮相处,情意绵绵。”[2] 作 为横跨古今、融贯中西、兼收并蓄的独特画种,水彩艺术凭借其 媒介和材料——“水”与“色彩”的使用,而体现出独特的文化 意蕴和内涵,在我国有着极其深厚的审美受众基础。此外,因其 材料轻便、画面生动、尺幅较小等优势,尤其适合在小学美术课 堂作为绘画实践教学的艺术载体,让学生在水与色的变幻魅力中 体悟绘画艺术的形式美、内容美、自然美、情感美,培养学生的 艺术创造力和积极向上的审美情趣。

\
 
       一、聚焦核心素养发展的水彩艺术课程目标

       2022 年 4 月, 教育部印发了《义务教育艺术课程标准(2022 年版)》(以下简称新版艺术课标)。新版艺术课标将不同艺 术门类的学科特性和育人目标高度融合为“审美感知”“艺术 表现”“创意实践”“文化理解”四大核心素养,践行了新时 代美育认识美、理解美、欣赏美、创作美的育人着力点。新版 艺术课标以艺术实践为基础,以需要在现实生活中进行知识迁 移、技能运用的“学习任务”为抓手, 逆向设计艺术实践中的“学习内容”,构建情景化、真实化、 一体化的艺术课程内容体系。 在教学过程的要素结构中,提倡“以学生为中心”;在教学内 容的选择上, 主张“以大概念为中心”;在教学过程的组织上, 倡导“以任务驱动为导向”的现代教学体系,为学生提升创意 实践能力、适应未来世界多元文化冲击、坚定民族文化自信提 供了重要的素养支撑, 也为小学美术水彩课程设计指引了方向。

       素养不同于知识,它是对知识、技能、态度的一种超越与  统整,是人们在真实情境下表现出的一种终身发展的综合性能  力或品质。将四大艺术核心素养与水彩艺术相结合,能够在尊  重水彩艺术的学习规律和特点的前提下,将核心素养目标贯穿  水彩艺术学习的全过程,凝结成为“水彩艺术核心素养”,使  得知识和技能学习能够逐层递进、融会贯通。从调动身体感官  的“审美感知”出发,通过“艺术表现”“创意实践”强化学  生对知识技能的掌握和应用, 并最终将学习内容内化升华至“文  化理解”,即对水彩艺术背后的中华民族优秀文化和世界文化  的深度理解, 从而形成正确的价值观、文化观。以“文化理解” 为例,多数教师在设计水彩课程时,习惯性地将其定位为西洋  画种,因而忽视了水彩艺术本身与中国文化的联系,以及中国  水彩在近现代的重要成就。事实上, 水彩画虽然作为外来画种,  却因其水性颜料的使用,与中国画的水墨表现具有天然联系。  因此,水彩画成为中国画家们极易接受的外来艺术画种,并与  中国文化产生了重要的联系。追溯西方现代水彩画的根源,中  国造纸术经由“丝绸之路”在欧洲的发扬光大,更是真正意义  上奠定并促成了现代水彩艺术的形成与发展。所以,融合了中  国智慧结晶的水彩是中西方艺术交流的天然媒介。而中国近现代水彩艺术的发展历程,则是中国艺术从“西学东渐”向“西 学中用”,最终实现“中西合璧”水彩“中国化”的重大突破。 只有通过对水彩艺术史的全面梳理,才能够提取出水彩艺术的 文化价值,将其与艺术核心素养的育人目标相结合,最终设计 出相适配的课程内容。

       二、“大概念”为核心的水彩艺术课程内容

       传统的水彩艺术教学,多是由教师展示工具、材料的使用  方法,规定学生作品的画面内容、结构布局,在创作过程中予  以技法重难点的示范,将水彩艺术与日常生活分离开来,未能  在学生的艺术性创造与生活、文化之间建立一种连续性。长此 以往,学生获得的并不是艺术素养,而是使用材料和技巧的经 验方法, 缺乏对水彩艺术的特性、文化历史等维度的深层次认识。 美国哲学家杜威曾提出“艺术即经验”的观点,认为艺术中的“经 验”并不是从外部观察到的奇观, 而是置身于其中的内省观照,  作品的形式特征与我们产生思想、情感和感官的共鸣。我们不  是单纯地描绘客观对象, 而是试图表达自己与世界的“关系”。

       围绕“大概念”的水彩艺术课程内容,不仅仅强调技法的 教学,而是将水彩画学习作为探究艺术世界的有效路径,结合 水彩艺术鉴赏、水彩艺术创作、水彩艺术史等内容,探讨水彩 与自然、水彩与历史文化、水彩与社会生活的关系,形成水彩 课程的“大概念”。通过水彩艺术的“大概念”,进一步针对 性地配套设计相关的“基本问题”(Essential Question)。教 师可利用主题式、单元化的课程内容设计,将技法知识与“基 本问题”进行有机的串联,引导学生对水彩“大概念”的深入 理解,从而聚焦真实的生活情境,开展综合化的水彩艺术文化 学习。此外, “大概念”为核心的水彩艺术课程内容设计能够 更好地促进跨学科学习。以“传统”这一大概念为例,教师可 以突出水彩艺术的“诗意美”特性,将中国传统艺术中的诗词 与水彩绘画创作相结合,让学生尝试用水彩艺术再现诗词名篇 中的意境之美;再以“自然”大概念为例,教师可发挥水彩的 “自然美”特点,强调水彩自诞生初期,便不仅仅作为一种艺 术创作方法,而是多为科学家、探险家所用,记录地形地貌、 奇珍异草、飞禽走兽等。所以,学生在使用水彩描绘自然景物 时, 要对创作客体进行充分的研究、观察, 在艺术创作的同时, 学习自然、生物、地理等相关知识。以“大概念”为核心的水 彩课程内容设计,使学生在水彩学习的过程中,主动构建自身 对水彩艺术的认识,而非简单机械地记忆某一位艺术家及其作 品或某种水彩技法,从会画水彩到理解水彩,最终热爱水彩, 享受水彩艺术带来的创作乐趣和美感享受。

       三、任务驱动为导向的水彩艺术课程组织

       快速的社会变化和不可预测的未来对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 学校必须教会学生如何学习、思考和创造。传统的小学水彩教学  方式以单向交流为主,即学生被动地接受信息,已经无法满足当  代社会对学生个人综合发展的需求。在面向艺术核心素养的水彩课程教学过程中,必须积极引导学生发展知识、技能之外的学习  潜力和积极的学习态度,培养可迁移的终身发展能力。任务驱动 法(Task-Driven Approach) 是基于建构主义教学理论的一种教 学方式。这种方法也被认为更注重过程和以学生为中心,通过设 计贴近学生生活的任务, 帮助学生分析任务, 指导学生完成任务, 并及时评价任务结果和学生的表现。新版艺术课标中最显著的创 新变化之一,便是以任务驱动的方式遴选和组织课程内容,将艺 术实践具体化为分学段式的学习任务。在这种方式下,学生能够 在学习过程中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 而教师则扮演引导者的角色, 与学生积极地互动并予以指导。首先,教师必须明确水彩艺术课 程在核心素养维度下的总目标;然后,依据总目标,将其划分为 一个个小目标[3] ;最后,在课堂上,将小目标转化为教学任务 分配给学生,驱动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通过完成具体的 任务,落实艺术素养目标。以水彩的湿画法技法教学为例,可突 出水彩艺术“水”与“色”相融变幻的特性,水分在画面的占比 愈多,难度越大。依据实践应用的难度,构建创作情境,设计不 同的学习任务。如在学生正式运用新技法开始创作以前,以“热 身小游戏”的形式,让学生在游戏化的小任务中训练技法运用时 对水和颜料的比例掌控,加深对技法知识点的理解,更好地在创 作中实践运用。

       以任务驱动为导向的水彩艺术课程组织可以帮助学生获得 学习的主动权, 带着问题学习, 提高学生对水彩艺术的学习兴趣, 帮助学生培养创新能力,在以艺术体验为核心的多样化实践中,  提高水彩艺术综合素养和创造能力。从审美感知出发到创意综合 表现,最后强调生活真实情境中的运用,充分凸显了水彩艺术课 程的实践性,既各有侧重,又相互联结,形成了以任务驱动艺术 核心素养发展的教学闭环,实现了艺术教育过程中所有主体之间 多向交流与合作。教学活动更像是一个社会分工合作过程。通过 教师和学生之间以及学生之间的互动等多向交流,让课堂变成一 个有机的联合体。

\
 
       四、表现性评价为主的水彩艺术课程评价

       传统的水彩教学评价方法,让学生倾向于重复记忆事实和 概念化的知识,但无法应用这些事实和概念来解决需要复杂思维 和推理能力的现实问题。真正有效的艺术课程评价必须反映学生 运用知识和认知技能来解决实质性的、有意义的任务的能力。因 此,在关于艺术对于创造力的促进作用已成为了共识的情况下, 迫切需要对艺术课程以及用于评估和促进创造性思维的方法进行 重新审视和思考。聚焦艺术核心素养的课程改革背景下,艺术课 程评价亟待转向一个更加综合的多元评价体系。其中,推行表现 性评价就是实现这一转变的关键举措之一。由于传统艺术技法等 级考试指向的是低阶的、孤立的、脱离情境的知识与技能,过分 倚重纸笔或艺术作品的最终效果,并不关心什么样的艺术素养对 学生的终身发展来说是最重要的。[4] 教师将评价的重点放在了 作品本身,忽视了创作过程中学生的认知发展。此外,过多地注 重自上而下的评价,缺少学生作为评价主体的参与环节,学生不 能进行自我评估、自我反思,从而不能自我改进。长此以往,学生将只会掌握机械化的艺术技法,无法从艺术课程中学会理解与 反思,获得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在这样的评价体系框架下,艺 术教育便逐渐边缘化,丧失了个性与活力。

       表现性评价作为一种适合检测高阶、复杂学习结果的新型 评价方式,为推动艺术素养导向的学习变革提供了可能的路径。 表现性评估的目的是优化学生的学习体验,评估课程方案的有效 性,评价的是学生对所学知识的应用程度,而不是对知识简单地 记忆。因而表现性评价不仅能检测素养,更重要的是能促进素养 的养成。所以,面向素养的水彩艺术课程中的表现性评价多使用 “自评表”“互评表”“学生作品集”(Portfolios of Student Work)“进度报告”(Progress Reports) 等评价工具。相比于 传统的量化评价分析,表现性评价中的质性分析重视不同形式的 信息收集和学生之间的个体差异,更加尊重和适合艺术学科的教 学及素养认知发展过程。表现性评价可以帮助教师确定学生的学 习进度和技能掌握情况,从而判断课程活动设置是否能够帮助学 生的素养能力发展,对班级课程做出适当的调整。如此一来,教 师的工作不仅仅是对艺术知识与技能的传授,更重要的是在学习 过程中, 对学生认知过程的把握, 成为了课程的设计者和指导者, 真正做到了“以评促教”“以评促学”。

       结语

       新版课标中对艺术的重要意义作出了清晰定义: “艺术是  人类精神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运用特定的媒介、语言、形  式和技艺等塑造艺术形象,反映自然、社会及人的创造性活动。”[5]  水彩艺术是人类精神文明宝库中珍贵的瑰宝,是中西方文明交  汇而成的艺术结晶,学习水彩画也是探究艺术世界的重要路径  之一。移植于中华大地已有百年历史的水彩画,经过中国画家  的不断追求和创作,逐渐融合了中国传统审美、本土文化和水  墨意境,形成融合中西、独具一格的多元化面貌。“笔墨当随  时代”,艺术教育哲学和方法也必须适应时代的进步,与艺术  自身共同发展。当前,随着新版艺术课标的颁布,我国小学阶  段的艺术教育已全面进入了“核心素养时代”。面向核心素养  的水彩艺术课程创新设计, 将“以美育人”“以艺启智”为宗旨, 结合了水彩艺术的“水色之美”,为小学水彩课程和其他艺术  课程设计提供了参考思路。广大教师及美术教育工作者应以艺  术核心素养理念为指南,不断创新中国水彩画的教育理念和方  法,将艺术核心素养的培养落地贯彻到水彩画的教学设计和实  践中, 更好地培养学生的艺术思维, 让“水”润心灵, 用“彩” 绘童年,充分释放美育的育人功能,为提升学生审美和人文素  养作出贡献。

       参考文献:

       [1] 潘江龙 . 中国水彩艺术的变迁历程及文化建构 [J]. 文艺争鸣 ,2021(09):205-208.
       [2] 吴冠中 . 吴冠中文丛 - 横站生涯 [M]. 北京:团结出版社 ,2003:63.
       [3] 郁永慧 . 用任务驱动学生探究美术——任务驱动教学法在初中美术教学中的应用 [J]. 美术教育研究 ,2021(05):158-159.
       [4] 周文叶,毛玮洁.表现性评价:促进素养养成[J].全球教育展望,2022,51(05):94-105.
       [5]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 义务教育艺术课程标准(2022 年版) [M]. 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22:1.

关注SCI论文创作发表,寻求SCI论文修改润色、SCI论文代发表等服务支撑,请锁定SCI论文网!
 

文章出自SCI论文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unwensci.com/yishulunwen/71477.html

发表评论

Sci论文网 - Sci论文发表 - Sci论文修改润色 - Sci论文期刊 - Sci论文代发
Copyright © Sci论文网 版权所有 | SCI论文网手机版 | 鄂ICP备2022005580号-2 | 网站地图xml | 百度地图x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