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论文(www.lunwensci.com)
【摘 要】壮族民间吹管乐器啵咧是广西壮族自治区特有且具有代表性的乐器之一 , 其有着重要的研究价值和 传承意义 。 但由于啵咧存在民间保护力度薄弱 、 市场竞争力小 、 表演场域单 一 、 作品资源匮乏 、 学习群体缺失 等状况 , 其研究和传承均面临着一定的风险和挑战 。 本文主要探究乡村振兴背景下 , 依托高校教育的保护传 承 、 教学研究路径 , 以及啵咧在乐器学上的改良与音乐博物馆的活态化展陈 , 对啵咧艺术的文化品牌效应转 化和重组 , 扩大其社会影响力 , 进而考虑与文化旅游 、 遗产传承等进行联动 , 推动广西龙州 、 宁明等啵咧传播区 域乡村旅游文化产业发展 , 在反哺乡村之中 , 实现民间艺术与科研机构的良性互动 , 并为壮族啵咧可持续发 展创造潜在的经济价值 。
【关键词】啵咧,保护传承,乐器改良,活态化展陈
“ 啵咧”是流行于广西壮族自治区龙州 、宁明县一带的壮族民间复合簧吹管乐器 。在壮语中,“啵 ”即为吹,“咧 ” 即为管 ,译为“吹管 ”之意 。其正面为 7 个音孔 ,与汉族唢呐对比,并无背孔(俗称托眼),在 20 世纪 80 年代,经过广 西壮族自治区歌舞团民族管弦乐队队长李平 先 生 改 良 , 在其原有基础上 ,改良成为与唢呐相同的 8 个音孔 ,解决 了其音域窄的问题 ,并且解决了原始啵咧音准 、音色不统 一 、音量较小的问题 ,使其成为一件可用于独奏与乐团合奏的实用性乐器 。
一、壮族啵咧的史今探究
(一)啵咧的历史源流
壮族啵咧作为一种重要的民族乐器,其历史由来至今 仍受到学术界的探究和关注 。关于啵咧的起源,目前存在 多种观点与说法 。观点一是有人借“李洁削竹成管 ,奏乐 给母牛助产 ”的传说进行观点论证 。根据这一传说 ,壮族 人民相信李洁在母牛难产时 , 巧妙地利用竹子制作成啵 咧乐器 ,并通过演奏减轻母牛分娩痛苦 ,最终成功助 产 。 然而 ,这个传说仅是口耳相传的民间故事 ,并没有史料记 载和实物证据来证明其真实性 , 因此还需要进 一 步考证 与研究 。观点二根据中国和越南地理位置的关联性提出, 有学者指出啵咧与越南文化的联系 。龙州县金龙镇的布 傣人被认为是从越南迁移至该地 ,且可能带来了啵咧乐 器 。越南地区的乐器与啵咧在形制和用途上存在 一定的相似性 , 而越南语中对这种乐器的称呼与当地的发音也颇为一致 。因此 ,有理由认为越南对啵咧的起源与发展 产生了 一 定影响 。观点三认为啵咧与中原地区的筚篥存 在 一 定关联 。从音译和演化关系来看 ,啵 咧 与 筚 篥 的 发 音 和 名 称 接 近 ,宋 代 陈 旸 著 的《乐 书》与 清 代《 大 清 会 典 图》所描绘的筚篥图与啵咧的形状也有 一定相似之处 ,所 以引起人们对啵咧是否源自中原筚篥乐器的相关思考与探究 。
壮族啵咧乐器的起源仍然存在不确定性 , 学术界对 于其历史由来的探究仍在继续 。上文提到的传说中的故 事 、越南文化的影响 ,以及与中原筚篥的关联 ,这些都 是 探究啵咧起源的重要思路 。为了更加准确地了解啵咧历 史 ,需要进 一 步深入文献研究 ,获得相关实证的支持 ,以 得到对其起源和发展更为全面和准确的认识 。根据上述 内容,从笔者的研究与活动实践角度分析来看 ,笔者认为 是随着人的迁移和多个地区的乐器相互交融 ,逐渐形成 了如今的啵咧 。由于其带有木质扩音的碗,与中原地区的 唢呐以及新疆的木婉唢呐也有着较为接近的外观 ,因此 , 啵咧有可能是南北文化交融 、取众多乐器之长而形成并扎根于广西这片厚土之中的一件地方性乐器 。
(二)啵咧的现状探析
啵咧作为广西壮族自治区 特 有 的 民 族 吹 管 乐 器 ,主 要流行于崇左市的龙州县与宁明县 , 常于民间红白喜事 中进行演奏 。作为一种地方性吹管乐器,知悉其名称的人 少之又少 ,其传播保护力度较小 ,演奏场域在民间较为单 一 ,这对于啵咧的研究与保护传承等问题带来 一定的风险与挑战 。
民间原始的啵咧主要用于丧葬仪式中 ,为坊公(也称 为歌师)法事进行伴奏 ,这与当地的文化习俗观念息息相 关 。大多数年轻人认为这件乐器不吉利,这是导致学习啵咧的人员日渐减少的第一个原因。随着社会经济不断发展,大量农村青年劳动力纷纷进城务工 , 而演奏与制作啵咧 的民间艺人收入微薄 ,不足以支撑生活成本 ,于是多数年 轻人选择放弃学习制作与演奏啵咧 ,这是导致啵咧学习 的人员日渐减少的第二个原因 。另外,由于啵咧作为地方 独有的民族吹管乐器 ,与外界的交流具有 一定的封闭性 , 加之传统啵咧可以演奏的乐曲较少 , 只适用当地民间乐 曲 ,对于演奏创作类作品而言音准差 、音域窄 ,具有 演 奏 上的局限性 ,所以这也是导致学习群体日渐减少的第三 个原因 。除此之外,由于人们对于啵咧存在固化的思维局 限 ,认为啵咧声音吵闹 , 只是一件为红白喜事服务的乐 器,不登大雅之堂 ,这也是导致啵咧学习人群日渐减少的第四个原因 。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传统啵咧在 20 世纪 80 年代由广 西壮族自治区歌舞团民族管弦乐队队长李 平 先 生 改 良 , 形成了 一 支可以与民乐团 、交响乐团合奏的实用性乐器 , 这就为破解原始啵咧存在的音准 、音域 、作品创新 、教 学 普及 、学习群体缺失 、传承保护等 一 系列难题带来了新的生机 。
(三)啵咧的变革创新
原始的传统啵咧制作全靠民间艺人的经验进行开孔 定位与内堂打磨 ,并且采用虫茧或塑料吸管 、麦秆制成的 哨片 ,以至于其音量较小 ,音准不稳定 ,加之乐器本 身 制 作材料有限与匮乏 ,以及存在音孔设计不科学等问题 ,从 而导致出现一系列的音准 、音律问题 ,并且只能演奏民间 乐曲 ,在演奏时的音域多为一个八度 ,如遇高音吹不上去 的时候 ,采用降低八度演奏 ,代表曲目主要有《花凤舞曲》 《雷舞曲》《铜钱舞曲》等 。可喜的是李平先生根据唢呐 、双 簧管的发音机制与原理 ,对啵咧进行改良 ,形成了有 8 个 音孔的啵咧 ,其改良之处沿用了汉族唢呐的指法与技法特点 ,不需要重新学习新的指法与技法 。另外最突出的特点在于保留啵咧原始的木质碗体,使其接近双簧管较为 柔和的音色 ,音量与唢呐相比较小 ,将原有的木制芯子改 为铜制 ,使其音色更加集中 ,同时也解决了民族室内乐队 中唢呐音量较大的问题,音色融合性更为突出 。由于指孔 的改良加之原始的虫茧哨片改为芦苇哨片 ,从而导致其 音域相对原始啵咧较宽 ,且音准较为稳定(原始啵咧极限 演奏状况下为一个八度多六个音 ,改良后为两个八度多 一个音)。 将改良啵咧与传统民间啵咧进行对比 ,改良啵 咧可以演奏较多的创作曲目 ,例如:老 一 辈著名作曲家李 延林创作的《壮乡踏歌行》、农峰创作的《情深似海》,广西 艺术学院侯道辉创作的 《印象·三月三》《古城新韵》《壮 乡 情》,贵港市群众艺术馆杨敬军创作的《娶亲》,笔 者 创 作的《桂城印象》等 ,除了这些作品 ,改良啵咧也可以演奏唢呐作品 。
二、壮族啵咧的音色特征与技法探析
(一)音色特征
改良啵咧的音色有 一定的独特性 ,相较于唢呐而言 , 其音量较小 、无明显金属音质 ,其扩音设备由金属碗体变 为木质碗体 。啵咧的音色较为柔和,兼具唢呐与西洋双簧 管的音色 ,发音温和 、圆润 、细腻 ,特别是在啵咧泛音区演奏时,音色更加接近双簧管的音色 。
在演奏时 ,根据笔者经验而言 ,啵咧音色的控制主要 在于含哨时的口型区别 ,传统唢呐大多演奏北方作品 ,通 常含哨较深 ,嘴形以上下唇自然闭合为主 ,下唇较上唇需 要内缩 一 些 ,口型类似鹰嘴 ,轻微叼住哨片 、集中唇肌 进 行演奏 ,含哨时嘴唇大约控制于哨座铜丝上方的哨肚位 置 。这样的音色和张力比较通畅 ,且音量较大 ,能够充分凸显出唢呐豪爽的演奏风格。但在演奏啵咧时,由于该乐器是在唢呐的基础上进行改良的 , 大多数啵咧作品为南方 作品 ,其含哨位置以及口型在多数情况下采用上下唇半 包的状态 ,张开牙齿 ,上下唇与牙齿自然靠近 ,此时 嘴 唇 自然半包于牙齿上 ,同时唇肌向哨片集中 ,含哨时嘴唇加 大对哨面的控制 ,使其振动面减少 ,从而发出介于唢呐与 西洋双簧管之间的音色(与演奏中音加键唢呐的口型较为 相似)。 整体凸显出较为圆润柔和的声音 ,也可与传统唢呐演奏时的口型交替使用,准确把握音色 。
与此同时 ,在日常训练当中 ,每个人对于音色的把控 与追求都不尽相同 ,需要演奏者提升对音色的追求 ,正确 把控音准 。另外 ,努力提高自身业务演奏水平与音乐修养,从而使音色趋于完美统一 。
(二)技法探析
啵咧是广西本土地方乐器 ,其演奏技法深受唢呐影 响,包括吐音 、花舌 、指颤音 、弹舌音 、霍音等 。这些技法在 啵咧演奏中扮演着重要角色 ,但在演奏广西风格的音乐 作品时 ,需要特别注意如何巧妙运用这些技法 ,以保持作品的地域性和独特性 。
啵咧作为具有浓郁地域性风格特色的乐器,在广西风 格的作品演奏中,应尽量减少花舌音的使用 。相对于北方 作品 ,广西风格的音乐作品更注重秀气和细腻的表达 ,过 多的花舌技巧不符合当地的文化需求 。 因为花舌音通常 给人一种粗糙 、豪放的感觉 ,而广西风格更强调温柔和柔 美 。 因此 ,在演奏广西风格的作品时 ,演奏家需要谨慎选 择何时使用花舌音 , 以确保整首作品的风格 一致性 。另 外,技巧的使用需要适度 。啵咧作为一种本身具有柔和性 的乐器 ,可以为作品带来柔美的音响效果 。 因此 ,过多的 技巧修饰可能会使作品听起来有累赘之感 ,反而失去了 地方风格和味道 。演奏家应当根据作品需要,有意识地控制技巧使用,以保持作品的清新和纯粹。此外,在广西风格作品中,特别是在筒音作 2 的指法中 ,中音 2Re 和 3Mi 通 常使用泛音演奏 。这是一种非常特殊的技巧,它能够更大 程度地凸显啵咧独特的泛音魅力 ,增强啵咧的柔和性 ,使 人听觉上产生温暖柔和的音响效果 。这种技巧的运用需 要高超的演奏技巧和音乐感觉 ,但 一旦掌握 ,将为广西风格的作品增添独特的音乐魅力 。
综上所述,啵咧演奏技法在广西风格作品中有着独特 的运用要求 。演奏家需要根据作品的特点,谨慎选择和运 用各种技巧 ,以保持作品的地域性和独特性 ,同时注重柔 和性的表达 ,使音乐更贴近广西文化的秀美和细腻 ,这需 要演奏家对啵咧乐器和广西音乐文化有一定的深刻理 解,以创造出令人陶醉的音乐作品 。在演奏啵咧时 ,要在 技法处理上面简单化 、直白化 ,切不可过分要求太多的技 法处理 ,南方作品要区别于北方作品演奏时 的 豪 放 、张 扬 ,这里的技巧简单化更需要演奏者对于音乐二度创作 有一些审美把握 ,而不是直白演奏音符 ,也需要演奏者提 高音乐艺术审美 ,更是对音色 、音准 、作品整体化 、情感化的综合处理 。
三、壮族啵咧的传承、发展与保护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 ,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 ,城市 化的进程不断加快 ,这也导致农村青年劳动力流向城市 工作 ,出现了城乡发展水平不平衡等 一 系列问题 。为此 , 党中央作出了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战略部署 。这同样对 于壮族“啵咧 ”可持续发展路径的实践探索带来了新的思 考,指明了新的方向 。众所周知 ,产业振兴是乡村振兴的 重要组成部分 ,是做好市场需求导向 、大力发展农村经济 的有效途径 。2022 年文化和旅游部等六个部门联合印发了 《关于推动文化产业赋能 乡 村 振 兴 的 意 见》, 提 出 到2025 年,文化产业赋能乡村振兴的有效机制基本建立 ,这 就使得乡村传统优秀文化 、人文资源 、自然资源以及文化 业态得到全面激发 、保护与利用 。广西壮族啵咧作为地方 性特色乐器 ,其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与潜在的经济价 值,努力实现啵咧文化振兴与产业振兴共融共济 ,将会使 壮族啵咧在乡村振兴的背景下实现可持续发展 ,并创造潜在的经济价值 。
(一)壮族啵咧与乡村振兴
啵咧作为一种民间艺术文化 , 除了充当红白喜事 、盛 大节庆中的伴奏乐器 , 同样在丧葬仪式中起到了教化后 人的作用 ,这正是周代礼乐制度在当今社会的映衬 ,以音 乐悼念亲人的方式是千百年来形成的一种文化习俗 。 同 样龙州地区的金龙镇祭祀先祖 、祈求来年风调雨顺且具 有娱人娱神的花凤舞蹈也有使用啵咧伴奏 。从这些角度 来讲 ,在民间啵咧具有厚重的民族文化艺术特色与良好 的群众基础 。因而以啵咧作为一种文化纽带,大力发展啵 咧演奏与制作技艺 ,将能有效推动地方特色文化产业飞速发展 。
培养地方啵咧演奏技艺传承人,将传统非舞台化的演 奏形式保留下来 ,保留其原生态本体 ,这将有利于研究保 护民间地方乐种 ,也为啵咧民间演奏的形式与传统乐曲 的传承起到积极作用 。在乡村振兴的背景下,推动啵咧演 奏技艺舞台化 、商业化 ,在保留其原生性的基础上 ,创 作 不同体裁与题材形式的啵咧作品 ,参与到景区或商业舞 台形式中 ,这将有效提高啵咧市场竞争力 ,也为啵咧演奏 艺术的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 。另外,大力发展啵咧制作技 艺,有助于乡村文化实现产业振兴 ,使得制作出的啵咧成 为造型美观 、实用性强 、具有品牌力度的专业性乐器与工 艺品 ,进而在景区工艺品商店 、网店等进行售卖 ,吸 引 众多专业演奏家与爱好者 、民乐团等收藏或使用 ,这样一来既可以带动地方就业 ,又可以助力乡村产业发展 ,同样使得啵咧这件地方性的乐器得到有效的文化传播 。
(二)壮族啵咧可持续发展
啵咧演奏与制作技艺极具地方特色 ,也是壮族地区 千百年来民俗文化孕育出的一颗璀璨明珠 。依托乡村文 化产业振兴 ,合理利用文化旅游资源 ,发展乡村特色文化 产业 ,进而实现啵咧演奏艺术与制作技艺可持续发展与 文化旅游业同步共赢 。例如 ,可以在地方民俗文化展示 、 盛大节日等公众场合 ,整合啵咧演奏 、制作技艺与市场消费无缝连接,推动壮族啵咧可持续发展 。
政府主抓导向 。以广西崇左市 2019 年成立的天琴艺 术传承中心为例,自 2003 年以来先后投资 1000 多万元大 力扶持天琴民俗文化建设 ,在龙州县几乎每年都投入数 十万元专项资金 ,开展壮族天琴相关传习活动 ,其中就包 括乐器传习 、学术研讨 、乐器改良研发 、文化艺术展示 等 大型活动 。在这种政府主导的环境下 , 大面积地普及教 学 、制作研究 、展陈活动无疑为壮族天琴演奏与制作技艺 带来了新的生机与巨大发展 ,这样一来也为传统天琴演 奏艺术与制作技艺的建构添砖加瓦 ,使得天琴艺术散发 出新时代光芒 。啵咧作为壮族传统的代表性乐器之一,也 可以借鉴天琴的发展路径 ,一是由于壮族啵咧根植本土 , 多参与到地方仪式音乐与伴奏乐队中 ,具有良好的群众 基础;二是随着壮族啵咧近年来不断更新改良研发 ,诸多 题材与体裁形式的作品不断涌现 ,音乐文化市场需求也 如同雨后春笋应接不暇 。因此,如果啵咧借鉴天琴艺术的 发展路线 , 同样也会为广西壮族啵咧的传承与发展起到 积极的推动作用 。在政府的统筹调度下,啵咧演奏艺术与 制作技艺作为一种媒介 ,成为乡村文化产业振兴中的 一部分 ,将会拓宽壮族啵咧的文化与商业市场 ,也为壮族啵咧可持续发展带来更多的可能性 。
地方企业帮扶发展 。在全国提出振兴乡村经济脱贫 攻坚的契机下 ,2014 年万达集团投资丹寨万达小镇文旅 项目 ,将芦笙演奏技艺与制作技艺加入其中 ,使得黔东南 丹寨传统的芦笙技艺得以焕发生机 , 由此带动了当地的 芦笙制作产业发展 ,给当地提供了大量的就业岗位 ,使得 丹寨提前两年脱贫摘帽 。由此可见,地方企业在乡村振兴 中发挥了极大作用 。壮族啵咧同样可借鉴这种模式发展, 与文化旅游业相辅相成 ,并使之成为乡村文化产业振兴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以得到更好地保护传承与发展 。
(三)高校与音乐专题性博物馆在壮族啵咧可持续发展中的作用
高校肩负着人才培养 、科学研究 、服务社会 、文化传承 创新与国际交流合作等职能 ,最重要的核心意义在于人 才培养 。以广西艺术学院音乐学院民乐系为例,其开设有 唢呐演奏专业 , 同时将啵咧演奏作为唢呐演奏专业学生 的必修乐器 。从乐器学的角度而言,啵咧与唢呐具有很多 关联性 ,两者在形制 、发音机制 ,以及功能属性上 极 为 接 近 ,这就为唢呐演奏类专业学生学习壮族啵咧提供了有 利条件,对于啵咧演奏技艺的传承具有现实意义 。同样艺 术院校也具有艺术创作科研的重要职能 ,创作新题材与 新体裁的啵咧作品 ,有利于服务社会音乐文化产业与乡 村文化生活,更有利于重塑乡村文化生态 。更加符合创新 型发展路径 。在“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现代语境中,各国之 间的交流越来越频繁 , 而国家之间如何对外诠释本民族 传统音乐文化 、加强国际音乐文化的交流互动显得格外 关键 ,高校拥有交流合作的职能属性 ,以广西艺术学院所 打造的东盟音乐周为例 ,该活动自 2012 年以来每年定期在南宁举行 。这项中国与东盟十国的音乐文化交流活动空前盛大 ,以“互学互鉴 、开放包容 ”的音乐文化语态带给 所有听众和学者以最直观 、别样的音乐体验 。近年来 ,该 活动中涌现出了 一些较为出众的啵咧作品 ,例如侯道辉 教授作曲 、吕军辉教授配器的啵咧与乐队《印象·三月三》 《古城新韵》,石峰博士所创作的啵咧与乐队协奏曲《鸾翔 凤集美壮乡》等作品 ,无疑为啵咧的可持续发展宣传推广带来了更广阔的空间 。
与此同时 ,广西艺术学院拥有国内单体面积最大的 专题性音乐博物馆—— 广西民族音乐博物馆 ,其中就展 陈了广西龙舟 、宁明的传统啵咧与改良啵咧 ,并依托于广 西艺术学院 ,服务于学科建设 ,彼此相辅相成 。唢呐专业 的学生在学习啵咧演奏后 ,也参与到音乐博物馆啵咧活 态化展陈过程中 ,演奏收集整理啵咧民间乐曲 ,以及创作 类作品 。在对外展示啵咧演奏艺术的过程中,使原本静态 展陈变为活态展陈 ,能够直观清晰地听到啵咧的声音 ,这 样一 来 不 仅 收藏 、保 护 研 究 啵 咧 ,而 且 对 于 啵 咧 的 传 承 保护以及宣传普及有更大的推进作用 。在高校与博物馆 等 科 研 教 育 机 构的宣传普及作用下 ,潜移默化地传播广 西龙舟 、宁明特色乐器啵咧文化 ,这将实现高校啵咧传承 教育 、博物馆对外普及展陈啵咧演奏艺术与乡 村 文 化 产 业振兴的良性互动 ,使得啵咧在 一 定程度上拓 宽 了 发 展路径 。
四、结语
在现代化社会浪潮不断前进的道路上 ,诸多原生态 的音乐文化与民俗文化逐步淡出人们视野 。而壮族啵咧 作为广西壮族自治区独有的音乐文化艺术与民俗文化特色,也面临着生存环境逐步消解所带来的窘境 。面对如何保护 、传承 、创新等诸多 一 系列问题 ,壮族啵咧可 持 续 发 展路径的探索问题是非常有必要进行研究的 。在乡村振 兴的视域下 ,将壮族啵咧巧妙转化为一种文化产业资源 , 创新壮族啵咧的发展 ,使其充分参与到乡村文化与产业 振兴的路径中 ,这无疑会为乡村振兴添砖加瓦 ,进而为乡 村振兴战略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 同样乡村振兴战略也 为壮族啵咧提供了新的挑战机遇与新的生存平台 , 为壮 族啵咧艺术的传承保护 、发展路径提供了强劲的推动力 。 深入探索壮族啵咧可持续发展路径 , 为壮族啵咧留住 一 份乡土气息 、留住 一 份记忆 、留住 一 份深深的血脉 ,更 要留住一份永远的声音让它响彻八桂大地 。
参考文献 :
[1]张宗贺.广西壮族啵咧传承与保护—— 以龙州县金龙乡为例[J].当代音乐,2015(01):38-40.
[2]雷日朗,黄新宇 .广西龙州布傣族群啵咧艺术文化剖析[J].柳州科技师范学院学报,2013(02):4-7.
[3]雷日朗 .广西龙州县金龙镇壮族啵咧艺术研究—— 以板池屯为例[D].南宁:广西民族大学,2011 年 .
[4]侯道辉 .壮族波洌及其作品的艺术特色[D].艺术探索,1998(S1):358-361.
[5]范西姆 .壮族乐器 哵咧[J].乐器,1985(06):13.
[6]邓如金 .“ 比列”的源流形制和特点[J].乐器,1986(06):27-28.
[7]雷日朗 .浅论壮族“啵咧 ”与汉族“筚篥 ”的渊源关系[J].文化与传播,2015(06):65-68.
[8]杨秀昭,等.广西少数民族乐器考[M].桂林:漓江出版社,1989:177.
[9]莫迪 ,周政光 .壮乡琴声飘向国际舞台—— 记崇左壮族天琴艺术传承路[N].广西日报,2019-09-27.
[10]4 万万达义工捐爱心红包!圆梦丹寨儿童!助“中国芦笙第一村”乡村振兴[DB/OL].新浪财经网,2022-02-24.
关注SCI论文创作发表,寻求SCI论文修改润色、SCI论文代发表等服务支撑,请锁定SCI论文网!
文章出自SCI论文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unwensci.com/yishulunwen/6915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