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论文(www.lunwensci.com)
摘要:民族音乐创作是承载厚重民族情怀的血脉延续,其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底蕴,只有在与当代审美需求紧密融合的基础上,才能焕发出民族音乐作品的生命活力 。侯道辉的作品啵咧协奏曲《印象·三月三》是当今乐坛中广西民族音乐的一道靓丽风景,其特点令人关注,也给人以启示 。本文聚焦于音乐家侯道辉根植本土传统文化 、面向世界音乐舞台的创作理念,走进其作曲家与演奏家双重音乐创作视角,探究其浓郁的南方地域风情与当代音乐审美完美结合的具体创作手法与思维方式,寻求其在当代音乐审美背景下,能够让传统音乐文化依然云兴霞蔚的成功所在 。
关键词:民族音乐创作,啵咧《印象·三月三》,本土民族特色m当代审美需求
啵咧协奏曲《印象·三月三》是作曲家 、啵咧与唢 呐演奏家 、博士后合作导师侯道辉的代表之作,创作 于 2020 年 。作品凝聚了淳朴厚重的乡情,饱含家乡 沃土的流风余韵, 洋溢着新时代壮乡民族特有的文 化精神和生活情趣 。作品一经演出,便得到了社会各 界人士的高度认可与热情关注, 先后应邀在国家大 剧院 、中国-东盟音乐周等重要音乐舞台多次上演, 并获得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政府颁发的最高文艺奖 项“铜鼓奖”。
这部作品的成功得益于侯道辉作曲家和演奏家 双重身份的创作视角 。作为作曲家,他以“行远自迩, 笃定前行” 的热情, 潜心于本土民族音乐的创作研 究,正如他所说:“我是土生土长的广西人,我热爱这 片土地, 我就是想写富于意义的具有广西特色的音 乐作品。 ”作为演奏家,他精通于民族双簧吹奏器乐 的演绎, 并颇有见解 。在广西独特的民族传统文化 “唱 、跳 、吹 、斗 、踩”之风韵中,“啵咧”是一 种壮乡原生语境下的古吹奏乐器, 目前收集到最古老的壮族啵咧乐器已距今有 400 余年, 随着时代的发展,“啵咧”得到了精良改进,对此侯道辉认为:“现今壮族血脉延续的‘啵咧’,更需要高质量的当代作品予以支撑和展现, 这样不仅可以进一步完善少数民族器乐的材料体系, 还可以让更多人领略到古朴民族气韵的壮乡特色风情。 ”啵咧协奏曲《印象·三月三》蕴含作曲家和演奏家相融相生的气质情怀, 从选材到内容展现, 尤为鲜明地体现出音乐家侯道辉所秉持的深植本土传承、致力出新的创作理念 。
啵咧协奏曲《印象·三月三》的创作灵感源自广西壮族自治区农历三月初三盛大的传统节庆活动 。作品以“啵咧”的特色音质和考究的音调设计,生动描绘出新时期壮乡人民欢度传统佳节 、崇尚幸福生活的精神面貌, 是一部以壮族原生态乐器反映壮族本土人文风情的音乐佳作, 作品从形式到内容格调雅趣、意韵悠长。
一、展现民族风韵的创作方式
在中国当前的音乐作品创作中, 呈现出两种趋 向的创作模式:一种是以 20 世纪新作曲技法所追求 的“新音响”“新音色”等方式进行创作,注重意境审 视与自我理解;另一种是根植本土 、注重情感交流与 回馈的创作方式。《印象·三月三》属于后者,在音乐 的创作方面并没有刻意追求现代“音响”技法,而是 运用民族本源的旋律乐音来阐述作品内容 。音乐家 之所以选择后者, 是由于置身多年国际音乐文化交 流的需求所致 。广西壮族自治区地处边疆,拥有直接 面向东盟各国乃至延伸于国际范畴的“中国-东盟音 乐周”等高端音乐舞台,南宁更是中国-东盟博览会 的永久举办城市, 因而在音乐创作上更加侧重于广 西民族本土风格的音乐展示 。弘扬中国少数民族传 统文化的精髓,让世界感受到中华民族的气节精神, 正是侯道辉音乐作品所具有的鲜明特征。
( 一 )作品民族元素的独特选择
协奏曲《印象·三月三》的民族元素选择分为“外 化”与“内化”两种形式 。民族元素的“外化”,主要指作品独奏声部乐器 的选用 。广西壮族自治区常被人们亲切地称为 “壮 乡”,因此音乐家特别选择壮族古吹管乐器“啵咧”来 承担乐曲的主要乐思诉说, 使作品从音乐开始之前 就嵌入了民族古韵的传奇色彩。“啵咧”为壮语音译, “啵”意为“吹”,“咧”意为“管”,它的外形精致美观, 音质吸收了侗族的侗笛 、瑶族的芦笙等其他民族乐 器的长处,声音柔和清亮且润泽,兼具高亢嘹亮和温 婉雅致的特性 。每逢传统的民族节日或重大庆祝活 动时,壮乡都会响起“啵咧”的昂扬传情之声 。其独特 的古韵音色在民族管弦乐队中具有无可替代的音乐 色彩,展现出壮乡悠久文化的古韵今风 。
民族元素的“内化”,主要是指音乐对作品内在 音乐元素的精致考量与择取 。在作品内部,音乐家非 常重视传统民间元素的提取选择, 使音乐作品具有 丰富的情感体验,从而耐人寻味 。在享有“歌海”之誉 的广西壮族自治区,每年“三月三”多彩节庆活动中 的民歌盛会最为隆重, 它的参与规模可达上万人之 多,称之为“天下民歌眷恋的地方”,对此侯道辉将极 具广西代表性的民歌资源纳入作品创作之中, 以增 加音乐内涵的深度 。这种将传统民歌元素融入作品 的创作思维, 在他之前所创作的另一部啵咧协奏曲 《古城新韵》中就已有所体现 。在《印象·三月三》中, 音乐家甄选歌海中的“嘹歌”与“那坡民歌”作为本曲 所引民歌元素,原因有二:其 一,嘹歌与那坡民歌有 一些相同的特征,比如:两者都已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中,其中那坡民歌更是享有“广西民族 音乐富矿”与壮族民歌“活化石”的美称,家喻户晓, 这正是作曲家眼中典型的特色民族元素 。其二,由于 嘹歌与那坡民歌的音乐文化得到国家相关部门的重 视与保护,所以音乐素材的提取会更加纯粹,这对实 现作品深层韵味的升华将起到重要的推动作用 。需 要提出的是, 由于本曲对于民歌元素的提炼和使用 与常规运用方式略有不同, 对其具体创作手法详后 会在音乐分析过程中予以解析 。
(二)作品音乐的具体进程
《印象·三月三》的音乐构建形式为单乐章协奏 曲体裁,为带有引子的典型复三部曲式结构 。音乐陈 述精巧细腻,音乐情绪推进和婉顺畅,整体氛围大气 又不失诙谐灵动。
引子总体分为两个部分(I、II),采用“慢启动”的 音乐陈述方式,配合着松散自由的音乐情绪,舒缓自 如地引入作品所要描绘的音乐场景 。第一部分 (散 板,主要速度为每分钟 72 拍),啵咧深情宽放的演奏 主题四音列动机(C-D-F-G),长时值的散板主题音调 中带有丝丝留白,曲调悠扬淡雅,乐队声部与之相呼 应的静态和声音层伴奏形态缓缓推进, 一 幅绿水青 山 、霞光四溢 、山寨清秀 、壮乡铺锦的音乐画面徐徐 展开 。啵咧逐渐加快律动,时时伴随着倚音长音线条 不断行进,借以展现壮乡三月生机盎然 、春意正浓的 乡韵气息 。进入引子第二部分时,速度提升一倍(每 分钟 155 拍)。 啵咧独奏声部不间断地颤音演奏,音 乐情绪逐渐升高,好似一群鸟儿在翩翩起舞 、竞相歌 唱,一 派雀跃欢鸣的怡人景貌 。随即,乐曲闯入大段 落锣鼓节奏,将音乐的整体气氛烘托跳动起来,犹如 壮族“三月三”节庆活动序幕拉开,人们身着盛装,铜 鼓敲响 、啵咧昂歌,载歌载舞,好 一 派壮乡三月三的 喜庆景象,音乐情绪迅速带入节庆氛围。
作品的首部从第 77 小节进入,由 A、B 两个乐段 组成 。A 段承接引子情绪 (每分钟 155 拍), 四音列 (C-D-F-G)核心音高采用动机发展的逻辑关系与协 奏特性来推动音乐进程 。主题动机轻盈灵活动感风 趣,代表着壮乡人民豁达开朗的民族性格。在 C-D 音 高级进后,紧跟八分休止符,并大跳反向回头,谐谑 趣味十足, 短小精悍的主题动机在陈述之初便通过 不断重复加深主题印象,确立起全曲音乐基调 。在几 次重复变换后开始进行自身发展, 每一次发展路径 都紧紧依偎于主题动机周围, 主题旋律具有很强的 内部凝聚性 。在乐段中部,从第 93 小节开始充分利 用协奏曲体裁的特殊性进一步推动音乐发展, 独奏 声部开始与乐队交流 。首先,由啵咧带领着乐队形成卡农式,模仿紧紧跟随的应答状态,独奏乐器与乐队 之间的鲜明声场对比, 构成节庆中一 呼百应的欢乐 场面 。本段最后,啵咧采用“双吐”技术,利用“气声” 演奏法在 D 音同音反复, 模拟人们兴高采烈的阵阵 欢笑声,满载着欢声笑语进入乐曲 B 段 。B 段主题是 壮乡人民对幸福生活的由衷表达 。侯道辉形象比喻 为:“就像是大家在拉家常啊,如今脱贫致富了,壮乡 更美了, 人们纷纷畅谈与诉说对新生活的感悟”,音 乐陈述为“紧打慢唱”形式 。速度上虽然没有变化,但 与 A 段活跃欢快的叙述形成对比 。啵咧从容雅致的 旋律音色, 温情柔和的娓娓道来, 生活气息祥和亲 切,乡韵盈溢优美动听 。此段主题动机已由四音列扩 展为 F 宫的五声调式(F-G-A-C-D),并在音乐发展过 程中不断侧重于 A 音增强乐曲活力 。首部整体上轻 巧脱俗,生活场景多面立体,是音乐家侯道辉审美创 作的一贯风格 。当乐曲进入到连接部分时,节奏突慢 降至慢板(每分钟 70 拍)以承上启下。
作品的中部同样也由两个乐段组成(C、D)。C 段 承接连接速度(每分钟 70 拍),动机核心回归最初四 音列(C-D-F-G),但通过音列之间的重塑与时值调 整,变换成为新的主题动机,此动机婉约而含蓄,仿 佛作者涓涓细语讲述着自己内心深处的爱 。此段主 题发展进程中,音乐家融入了平果县嘹歌《棵棵木棉 红》的核心音调 。对于民歌元素的运用,很多作曲家 会将民歌元素进行提炼, 使其成为作品主题的重要 动机,并以此作为全曲发展的重心,而侯道辉在《印 象·三月三》 中是在美妙的原创主题旋律发展过程中 将其隐秘契入,民歌元素碎片化成为主题自身发展陈 述过程中的一部分,民间久久积淀的文化底蕴犹如淙 淙流淌的泉水滋润着人们的心田 。正如侯道辉所说: “凡是熟悉广西民歌的人都知道, 这就是嘹歌……” 当 D 段乐队率先进入时, 速度加快至每分钟 80 拍, 速律上主题性格比之前 C 段稍显活泼, 核心动机再 次为 F 宫的五声调式, 其中动机构建律动中的五度 跳进增加了一抹趣味性, 他说:“这个五度向上跳进 是很诙谐的,我很享受这种色彩……”在主题发展了 4 小节后,啵咧与乐队之间的交流采用“三月三歌圩 节”中的对歌环节元素 。啵咧长音起歌后,他给予啵 咧与乐队充裕的“对歌展示”(长度约为 24 小节),啵 咧以娴熟的特色演奏技巧(如:手指滑音 、指颤音 、气 滑音、花舌音 、气颤音 、腹颤音 、循环换气等等),仿佛 是对歌擂台上歌者自我风范的尽情展示。在第 206 小 节,独奏声部啵咧以节奏宽放的律动演奏平果县嘹歌 《棵棵木棉红》的核心音调,它与乐队此时演奏的首 部中赞美生活 B 段的旋律主题相叠置, 作以复调化的处理手法,这是一种既保证音乐活力,又兼具巩固主题音调,以及加深听众旋律记忆的有效手段 。在临近结尾处,乐队完全静默,将所有的演绎角色全权交给啵咧演奏 。啵咧以持续较长时间的明朗欢笑声开始,接入自身的炫技华彩段,这是考验演奏者艺术修为的段落 。在近代独奏华彩段落中,一般来说,作曲家会准确写出华彩乐段中的每一个细节信息, 如节奏处理 、表情记号等,甚至还会加以文字解释,要求演奏者严格按照具体要求进行演绎, 而身为演奏家的侯道辉,在此处乐谱之上没有添加任何演奏标记,给予演奏者足够的信任与创作空间, 这使得不同演奏者在不同状态下的演奏方式与表述张力都会有所不同,按照演奏者自我理解与艺术修养来表现此段,颇有现代乐派中“有控制的偶然音乐”之意味 。华彩乐段在表现人们欢声笑语声中开始, 亦在人们的欢声笑语声中结束。
全曲再现部分 (第 250 小节) 由三个乐段组成(A1、E、A2 ),是速度快于首部的变化再现(每分钟 165拍)。 变化再现部分除省略了首部中的 B 段外,所添加的 E 段非常值得一说, 其主题核心音调取材于壮族大歌那坡民歌《壮乡三月风光美》,这 一 核心材料成为整部作品气质升华的点睛之笔 。作者将所需音调进行提炼,节奏上采用“紧打慢唱”的形式,此处所提材料按以时值倍数的方式加以诠释, 致使音乐性格更加大气辽阔 。主题旋律中不断上行的长音线条,传递出新时代壮乡民族踔厉奋发 、加快建设壮美家园的精神气概 。 当最后一次主题再现时(A2 ),速度进一 步加快(每分钟 175 拍),是全曲的最高潮,各族人民和睦团结亲如一家,在喧愉的节日气氛中结束整曲。
从《印象·三月三》的情感体验中得出:首部是以全方位 、多维度空间的宏观创作为视角,重点对壮乡的风骨特色予以描绘;首部要比中部聚焦,重点表现壮乡人民的生活及情感;最后再现部分,将作品整体的视野 、底蕴 、气质加以提升,致敬传统,面向未来,余韵无穷 。如此独树一 帜的民族风韵 、浑然天成的“音乐印象”, 流露出神秘壮乡的民族气息, 令人好奇,神往不已。
二、顺应当代审美需求的文化传承
深度理解民族的传统音乐 、创作出具有高水准 、生命力强、富有个性的优秀作品,是时代所需 。 自 20世纪以来, 我国专业民族音乐创作先后受到西方经典作曲理论和现代音乐创作的影响, 当今民族音乐作品常会显现出两种偏颇倾向, 一是作品过于追求当代审美潮流, 缺乏对自身民族音乐内涵的深入理解, 观众听得云里雾里不得其解, 甚至还有明显的“脸谱化”或“两张皮”的痕迹;二是作品过于传统单 一,得不到大众审美的普遍认可与接受,作品缺少新 意,生命力非常脆弱 。就像学者王安国所说:“当代中 国乐坛不断产生的各种不同体裁 、形式的新作 …… 经过时间和社会的筛选,大批作品犹如过眼烟云 …… 成为实实在在的‘一 次性消费品’,唯有少数作品以 其动人的艺术魅力深刻于听众心中, 成为长久萦绕 在一代或数代人们耳际的精神伴侣。”作为站在国际 音乐文化交流平台前沿的作曲家 、演奏家和教育家, 侯道辉面对当代审美的文化传承信念鲜明:“悠久独 特的壮民族文化需要一代又一代年轻人的传承与发 展,传统的‘复制’不会得到当代人的喜欢。 ”时代精 神的核心是改革创新, 民族传统文化的血脉赓续不 能缺少年轻一代的向心力 。对于传统与创新的角度 如何把握 、如何相融并济地在传统中求创新,在创新 中求发展, 的确是摆在我们面前需要认真思考的切 实问题。
侯道辉的啵咧协奏曲《印象·三月三》之所以能 够在这种大环境中脱颖而出, 是因为这一作品顺应 当代审美需求、蕴含当代审美意识:
其一,音乐家侯道辉心存敬畏地根植于本土,在 面对传统民族文化元素 、符号及美学观念的科学应 用中,推陈出新,摆脱“老生常谈”。 他注重作品主题 核心音调与民族要素之间牢不可分的联系, 注重运 用 新 的 创 作 技 法 让 古 老 民 族 传 统 文 化 焕 发 新 的 魅 力 。在侯道辉的《印象·三月三》中,主题的核心动机、 演奏技法 、音列构成等要素虽都衍生于传统的原生 语境, 但其节俭的主题音高建构使用方式和交响化 的思维模式却是当代音乐创作的鲜明特征 。
其二,侯道辉很擅长运用民族的“情”来讲述民 族的故事,他的“情”是与时代同步的,能够得到听众 对新时期民族情感的交互体验 。而音乐本身就是情 感的艺术,他一丝不苟地将每部作品反复推敲打磨, 这使其作品具有强盛的生命力,令人为之佩服 。如表 现广西百色老区人民在党的富民政策指引下, 家乡 面 貌 日 新 月 异 的《古 城 新 韵》;主 持 展 现 在“一 带 一 路”倡议下,凝心聚力建设新时代中国特色壮美广西 的交响合唱《丝路远航》等,都承担着不同时期的深 切民族情感寄托。
其三,在现今所流行的开辟传统乐器“新音色” 方面, 侯道辉更喜欢采用民族乐器自身发展的音响 特点,既满足民族文化呈现需要,又易于被大众所理 解 。如同当今啵咧吹奏乐器已从原来的“七孔”啵咧 扩展为“八孔”啵咧,在律制 、音域与演奏技法上都有 了大幅度提高,《印象·三月三》中啵咧的所有演奏技 法都基于自身发展的音色特点,且加以运用,它已经 能够满足音乐家在具体音乐语言中的实际需要,在 音乐陈述中啵咧的演奏敏捷 、精巧 、酣畅淋漓,令观 众拍手称快。
其四,用本民族乐器讲述本民族故事,无疑是本 曲引人注目的一 大亮点 。侯道辉认为本民族乐器是 生长在这片土地上民族原始艺术的最初载体, 更能 体现本土传统文化 、民族习俗 、精神风貌与艺术审美 等特色,饱含着文化深厚积淀的底蕴 。
当今中国音乐主流对于传统民族文化 、传统民 间音乐的价值愈加重视, 而顺应当代审美需求的民 族文化传承则是其中最为重要的一环 。就像侯道辉 曾感慨地说道:“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传 承是我们今天面临的一个重要课题 。对于音乐工作 者而言, 将传统的民族民间乐器与当地民间音乐结 合,表现现代人审美情趣为其量身创作的新乐曲,使 古老的民族乐器与具有新时代气息的音乐作品并肩 同行,这是一件非常有意义的事情! ”
三、结语
《印象·三月三》的成功,不仅让啵咧的美重新焕 发出绚丽光彩, 也引起更多人对于本民族传统乐器 与音乐创作的思考, 这对于中国民族文化传承与发 展将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 。侯道辉作为中国南方民 族地区艺术院校的领军人物, 如今已培养出一批批 喜爱民族音乐且善于创新式发展的优秀人才, 为民 族音乐的传承不断输送着新鲜血液, 让充满新意的 广 西 传 统 民 族 音 乐 站 在 国 际 软 实 力 文 化 交 流 的 前 列,为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风韵增添异彩。
参考文献 :
[1]侯道辉 .壮族波洌及其作品的艺术特色[J].艺术探索,1998(S1).
[2]李吉提 . 陈欣若和他的《色俱腾》—— 为九位民乐演奏家而作 (上)[J].乐府新声,2019(01):58-68.
关注SCI论文创作发表,寻求SCI论文修改润色、SCI论文代发表等服务支撑,请锁定SCI论文网!
文章出自SCI论文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unwensci.com/yishulunwen/5691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