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论文(www.lunwensci.com)
摘要:民族音乐具有一种特有的民族风情,是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意韵形态架构是民族音乐创作中非常关键的环节。意韵形态架构不仅能够传达创作者的艺术审美与思想情感,而且还能体现出民族精神,对于民族音乐创作具有重要意义。基于此,本文主要论述了民族音乐创作中意韵的根源和特征,分析民族音乐元素在民族音乐创作中的具体运用,并探索民族音乐创作中的意韵形态架构构建路径。
关键词:民族音乐;创作;意韵;形态架构
意韵是指民族音乐创作中所具有的深层次的韵味。要想创作出优秀的民族音乐作品,创作者必须掌控作品的意韵形态架构,从整体上把握创作风格,并且将民族音乐元素融入其中,不断创新,才能将作品的旋律、音调、律节等充分表达出来,形成更有层次艺术内涵的作品。与其他音乐创作相比,民族音乐创作过程比较复杂,既要具有表象,又要有一定意韵。为了增强音乐作品的民族韵味,创作者需要在掌握一定艺术知识和民族文化的基础上,将民族习俗等元素巧妙地融入作品创作中,增强作品的民族意韵,将想要表达的情感更加强烈地表达出来,从而创作出更加完善的作品。
一、民族音乐创作中意韵的相关概述
(一)意韵的内涵
意韵指的是带有特殊民族色彩的形态或观念,是民族音乐创作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在民族音乐创作中,意韵中的“意”指的是民族音乐指向具有特殊性,“韵”指的是音乐创作风格所具有的独特性。意韵涉及的领域较广,主要包括民族意韵、文化意韵、地域意韵等。另外,意韵具有具象化与规范化的区别,在实际创作中,创作者应当具备较强的综合能力,既要具有描绘具象的能力,又要具备构思规范化的能力。
(二)意韵的根源
艺术来源于生活,而且高于生活。在民族音乐创作中,通过接触不同文化生活,可以吸取到更多的意韵养分,引起情感上的共鸣,进一步净化心灵。只有这样,才能创作出得到社会公众认可的作品。由此可知,生活是意韵之源的基础。为了探索民族音乐创作中意韵的根源,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其一,意韵是民族文化发展与积淀而成。受到历史、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影响,不同民族的音乐创作背景存在一定差异。从音乐的角度来看,民族不同,语言和文字不同,审美也不一样,所创作的音乐自然不同。此外,不同民族对音乐的鉴赏标准不同,正因如此,才形成了多种审美取向,通过民族音乐作品表达出很多与本民族特色相契合的音乐语境,产生了具有本民族特色的音乐,经过无数人的传承和发展,演变成规范化、模式化的音乐语言表达形式,形成了具有民族特色的音乐风格。
其二,意韵没有特定格律。截至目前,意韵并没有形成特定的格律,其是根据不同运动规律建构的音乐构造,是民族音乐的精华。这是人们在创作民族音乐过程中的发现,同时也是创作个性化、民族化音乐应当具有的民族精神。
其三,意韵具有排他性。民族音乐创作中,需要注意的是意韵的排他性较强,如果未能达到特定某一地域的独特意韵,则不符合本民族的音乐审美。只有本民族的人,才能够从音乐意韵中感悟到民族风情与民族文化。
纵观我国近现代音乐历史,很多成功的音乐家是在借鉴和模仿西方音乐大师的基础上,融入民族文化、地域特色以及思想情感等进行的音乐创作,比如洗星海、聂耳等。他们的成功并不是单纯依赖西方音乐,而是在学习和借鉴的基础上,大力发扬民族精神,从本民族音乐出发创作而成。这些作曲家都是在深层次把握音乐创作中意韵根源的基础上进行旋律、音调、律节等创作。
二、民族音乐创作中意韵形态架构的特点
民族音乐创作中,创作者应当从两个层面进行意韵形态架构的构建,一是对音乐作品的意韵形态结构有深入了解,二是深入理解意韵形态结构的特征。具体来说,意韵形态架构的特征主要体现在广泛性、具体性与特殊性三方面。了解这些特征,可以更好地了解民族音乐创作中的问题,并有效解决问题,为民族音乐创作提供必要的指导,推动我国民族音乐创作的持续稳定发展。
(一)广泛性
广泛性指的是不同创作家、不同时代背景、不同文化环境、不同民族地区等都会对意韵形态架构的形成造成一定影响。在具体创作过程中,创作者应当在深层次了解意韵的基础上,对其进行精细化的管理,进一步推动民族音乐的发展。广泛性特征要求创作者在民族音乐创作中不可生搬相关理论,应当根据不同民族、不同地域特征进行民族音乐创作。另外,创作者应当利用已有的艺术知识和创作经验,精准把握音乐作品的创作风格,营造出不同的音乐情境,使之与音乐的意韵相契合。
(二)具体性
具体性指的是创作者在民族音乐创作过程中对意韵的具体化构建,是建立在意韵形态架构广泛性的基础上。在确定民族音乐作品音乐的具体形象时,创作者应当做好准备工作,在创作前期明确音乐作品的风格,通过体裁、内容等实现意韵的具体化和规范化,进而构建出想要的意韵,加深对民族音乐作品的理解与认知,并在此基础上实现创新发展。
(三)特殊性
特殊性主要指的是意韵来源比较特殊,而意韵特殊发展主要来源于创新。不同民族的语言、文化、文字都各不相同,在民族音乐创作中,必须将民族意识、时代精神等巧妙地融入其中,促使意韵不断优化和完善。因此,创作者需要深入生活实际,善于发现和探索,在创作过程中不断锻炼自己的创新思维,进一步提高创新能力,创作出更多具有民族特色的音乐作品。
三、民族音乐创作中民族元素的运用
任何艺术形式的创作,都要严格遵守原创性这一原则,民族音乐创作也不例外。在创作过程中,创作者需要利用自己所掌握的音乐知识和创作经验,根据自己的理解将民族元素融入音乐作品中,表达自己的思想情感,创作出具有自身特色的作品,增强作品的感染力,从而更好地引发人们的共鸣。通过了解,我国众多优秀的民族音乐作品基本是创作者将自己的理解和民族特征、文化特色等融入作品中,凸显出自己的审美取向,形成自己的独特风格。从古今中外优秀创作家创作的作品可知,只有将民族特色和民族精神融入音乐作品中,才能增强作品的生命活力,使其在历史长河中存在的时间更为长久。在民族音乐创作中,运用到的民族元素主要包括:
(一)民歌旋律音调的运用
在民族音乐创作中,民歌的旋律与音调是十分关键的,被人们称为民歌的灵魂。人们接触的音乐较多,当听到某一首歌的旋律时,虽然一时之间记不起民歌的名字和歌词,但是却可以随着旋律哼唱。民族音乐文化发展中形成了民族旋律库,里面收录了很多民歌。地区不同、时代不同、民族不同,民歌的旋律也存在一定差异,但是从民歌旋律中可以反映出民族独特的韵味。所以,在民族音乐创作中,创作者应当将旋律音调引入其中,不断推动我国民族音乐创作意韵的发展。
(二)民族节奏节拍的运用
节奏节拍是由长短不同的声音、大小不一的动作组合而成的一种音乐形式。不同地区、不同民族,其节奏节拍也不一样。比如蒙古族的节奏比较豪迈豪放,而傣族的节奏比较轻快明朗。在民族音乐创作中,不同的节奏节拍能够带给创作者不同的灵感。通常情况下,节奏节拍的类型主要有两种,分别是非均分律动的功能性与均分律动的非功能性。节拍和节奏的不同也呈现出音乐创作当中不同的结构和内涵,这也造就了不同的民族音乐自身独有的特点。由此可见,民族节拍在民族音乐创作中的应用十分广泛,创作者将其运用到作品中,能够凸显音乐作品的特色。
(三)民族风格与衬词衬腔的运用
民族音乐发展会受到主客观因素的影响,不仅旋律、节奏等因素会影响其发展,创作者的思想或者是时代主流思想都会对音乐创作产生影响。如果音乐作品仅仅依赖旋律与节奏,难以达到理想的渲染效果,在情感表达方面也存在一定的局限性。但是,将唱腔和歌词融入其中,用来衬托就会产生不一样的效果。脍炙人口的歌词、独具特色的唱腔总是能给人更亲切、更感同身受的感觉,更有助于拉近音乐与受众的距离,将音乐的地域特色凸显出来。
四、民族音乐创作中意韵形态架构的构建路径
民族音乐当中的意韵是借助音乐当中的旋律、节拍、节奏和音调等具象的内容构建和呈现出来的超出这些元素范围的、更高层次的韵味和更深远的意义。也可以说民族音乐当中的意韵是音乐创作者想要通过音乐表达出来的主旨思想和作品内涵。要呈现这种完整的音乐意韵,音乐创作者必须首先明确音乐的整体风格和韵味,才能进一步借助节奏、节拍、旋律、歌词、唱腔等方面的内容更好地诠释想要塑造的风格和意境。当然,民族音乐当中意韵的形态架构肯定是与音乐创作者的音乐修养和水平相关的。音乐创作者的自身能力和艺术水平也会限制民族音乐创作当中意韵架构形态的构建。同样,在民族音乐创作过程当中,音乐创作者的创新部分也会给民族音乐的意韵架构“增砖添瓦”。
音乐创作的过程也是一个心理塑造和心理发展的过程。民族音乐创作者不仅要考虑自身想要通过音乐作品诠释的音乐内涵和风格,还要考虑社会大众对于音乐风格和内涵的接受与认可程度。也就是说,音乐创作者在进行音乐创作的过程当中会有一个更加全面的艺术构想和心理诠释过程。当然,这个心理发展和全方位考量的过程会受到创作者所处的时代、时间和区域的影响,也会受到音乐创作者自身的主观意识和心理情感的影响。
(一)了解特定时期的意韵发展动态
音乐是一种艺术形式,这种艺术形式的传播和发展一定会受到创作时期的政治、思想、文化等方面因素的影响。并且随着社会的发展,社会的政治体制和文化体制也在不断发生变化,尤其是民族音乐创作中的意韵表达一定是要从当时的现实状况出发。不同时期的意韵表达形式和特点都不相同。音乐创作者在进行民族音乐的意韵建构时一定要将音乐创作放在当时的时代背景当中来进行。当然,也要注意到,即使是在同一时期,不同区域、不同事物借助音乐所表达的意韵也是各具特点的。例如,《滚滚长江东逝水》中以饱含具象感和形象感的“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诠释当时的战争和英雄;以《好汉歌》敬畏和诠释《水浒传》中的各位梁山好汉;以《梁祝》描述凄美的爱情故事,反映对当时封建时代包办婚姻的反抗,歌颂真爱的凄美。改革开放后,中国走进新时代,《走进新时代》歌曲风靡一时,以其欢快活泼的节奏和韵律呈现一种喜悦感和精神感;《爱我中华》形象生动地描绘了中国56个民族相处融洽,满堂欢的场景。
(二)关注音乐作品当中关于作品内容的意韵发展
民族音乐创作当中意韵架构形态的建构和表达是需要通过具体的音乐作品内容和演奏形式来呈现的。一般情况下,对于民族音乐的诠释,作曲家会选择独奏、合奏或者是重奏的形式来演绎。在音乐作品的体裁选择上也会更多地考虑不同曲目的具体特点。不同的演奏形式和组合形式、不同的乐器选择对于同一音乐作品的表达不同,展现或者传递给受众的情感和意韵也不尽相同。所以,不同音乐作品风格的选择和不同的演绎形式都应该是民族音乐创作中意韵架构形态构建的组成内容。
作曲家在进行民族音乐的创作之前会有自身对音乐独有的想法,这是作曲家在音乐创作方面的最初思想,作曲家的思想一方面会通过更加具象的呈现形式承载,另一方面也会在音乐创作的过程当中逐渐升华和深化。例如,作曲家在进行民族音乐创作的过程当中想要表达一种丰收的喜悦,那么作曲家就可能使用秋天硕果累累的植物、农民富足的生活场景和满足的表情等具象的内容和画面,进而借助各种音乐元素对这种具体的物象进行分析,例如,什么样的节奏和旋律,什么样的乐器,什么样的合奏形式可以以一种更抽象的形式诠释这种更具象的物象,这就是音乐创作者用音乐进行意韵构建的雏形。也正是因为这一点,音乐创作者更需要具备更加丰富的生活经验和阅历,才能想到得更多,诠释得更好。音乐创作者也需要具备更高的音乐修养和造诣,才能更好地将具象的情境与音乐元素相结合,利用多样的音乐元素搭配组合更好地诠释具象的情境,逐渐编织出民族音乐的意韵。例如,被大众所熟悉并广泛流传的《梁祝》就有着明显的时代特点,并且创作时代的时代背景与作者借助音乐作品所诠释出来的时代背景是一致的。创作者也通过《梁祝》这部作品更形象生动地向大众传递了当时的时代精神,这也是被大众所认可和接受的。
在很多民族音乐作品创作和意韵建构的过程中,作曲家会将构思与自身的生活经验和经历相结合。这也是音乐创作者用心创造音乐的根本,有一个探索和感悟的过程,创作者对于音乐的意韵也会更深刻,音乐作品也会更美妙。例如,经典剧作《三国演义》的主题曲《滚滚长江东逝水》是那个时代的真实写照,也是那个时代人们生活的真实诠释。英雄的气质和精神借助具象的情境描述以音乐的形式传递给了大众,虽说有时空上的距离和差距,但是人们在听到音乐的时候就能感受到那种战争的气息,就能感受到战争年代英雄的无畏,从而升华到更深的民族感情。
(三)关注音乐作品创作中的地域发展意韵
我国有56个民族,各民族之间“大杂居、小聚居”。各民族之间的文化一定程度上彼此交融,但又保持着各自独有的特色和特点。很多具有更强市场把握力的音乐作品,往往能够从区域的民族特色中(例如,生活习俗、审美特点、民族语言、民族习惯等)提炼出不一样的、独有的民族音乐文化特色。也就是说,民族音乐创作中的意韵形态架构离不开区域的、个性化的民族文化发展,需要在充分接触、了解、分析这些民族文化和民族特点的基础上提炼出更多的诠释民族音乐意韵的内容和元素,使民族音乐的创作呈现出更加多样化的特点。例如,情感上的深沉与唱腔上的嘹亮相结合的藏族歌曲就具有很典型的、独特的地域性。既在受众的接受范围,又很好地向广大受众呈现了藏族人民的热情和豪放。因此,在民族音乐创作中意韵的形态架构构建也离不开对于区域或者地域的发展关注和诠释。
(四)音乐创作者自我审美和修养的诠释和体现
民族音乐作品的创作一定会受到音乐创作者自身道德修养和音乐素养的影响。创作者的审美能力和音乐创作水准直接会限制创作者所建构的音乐意韵。要想更好地构建民族音乐作品中的意韵,音乐创作者必须对自己想要通过音乐作品所表达的民族风情有一定的认识和了解,并且要更加全面地掌握这一特殊民族风情的元素和特点,才能利用音乐更好地诠释想要表达的风格和意韵。民族音乐创作者在进行音乐创作之前或者是过程中一定有一个对民族风情了解和研究的过程,甚至自身对于民族风情也要有一定的情感基础,才能真正做到用合适的音乐元素诠释不同的民族风格和意韵。例如,脍炙人口的《青藏高原》这首歌,若创作者缺乏对于藏族聚居地民俗和藏族人民的了解,缺乏自身对于藏族情感的升华,肯定是难以塑造出这么富有感染力的音乐作品的。在该音乐作品当中,音乐旋律和音调舞步具有藏族歌曲的特色。也正是这种藏族特色才更好地诠释了藏族人民在面对新生活时的喜悦感,进而深化到藏族人民对于家乡、对于生活的热爱之情。歌曲的情感不是直白表达的,而是通过一种音乐的形式呈现出来的。这首作品的广泛流传和成功之处在于作者对于藏族的深深的民族情,广义上讲就是作者真正做到了以一首歌曲诠释和表达一种民族精神,一个更高层次的民族审美,一份深深的民族情感。
五、结语
民族音乐以其独有的文化传播能力影响着人们的生产和生活。一定意义上,民族音乐的意韵是民族音乐与受众实现交流的桥梁。民族音乐创作中在意韵的形态建构方面也会存在一些问题,音乐创作者们必须引起重视,并给予关注、提升和完善,这样才能借助民族音乐的意韵拉近与人民大众的关系,才能更好地将民族音乐当中所饱含的民族精神和民族文化传递和传播给人民大众,实现民族音乐创作的创新和发展。
参考文献:
[1]吴华.拓展民族音乐的创新表达[N].中国艺术报,2022-10-16.
[2]张岳,隋筱鸥.民族文化视角下的音乐剧创作——从民族元素的运用谈起[J].当代戏剧,2022(04):65-67.
[3]高怡华.浅析中国古诗词歌曲演唱中的意韵[D].南京:南京艺术学院,2021年.
[4]刘芝星.音乐创作中民族风格的个性化体现与追求[D].呼和浩特:内蒙古大学,2021年.
[5]廖耀斌.多维视角下的音乐艺术创作审美观探析[J].中国文艺家,2021(01):135-136.
[6]王丹童.民族音乐创作中的意韵艺术分析[J].黄河之声,2018(13):23.[7]付鹏.论民族音乐创作中的意韵形态[J].北方音乐,2018(02):4-7.
关注SCI论文创作发表,寻求SCI论文修改润色、SCI论文代发表等服务支撑,请锁定SCI论文网! 文章出自SCI论文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unwensci.com/yishulunwen/5889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