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论文(
www.lunwensci.com)
【摘 要】苗族是一个古老的民族 , 在中华大地上繁衍生息数千年 , 苗族文明也是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 。 要 用表演的形式去演绎亚鲁王的故事 , 对于任何 一 位艺术 工作者来说都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 因为这不是单纯 的一 首歌曲 , 演绎这个故事需要演员用心去体会 、 去揣摩 、 去进行二度创作 。
中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 , 五十六个民族在漫长的 历史发展过程中相互融合 、相互影响 、相互促进 ,共同 推 动了中华文明的发展 。在这个进程中,每个民族都用自己独特的民族文化演绎和丰富了辉煌灿烂的中华文明 。
亚鲁王的故事取自于苗族 。苗族是一个有着悠久历 史的古老民族 ,其以丰富多彩的特色文化 ,成为中华民族 大家庭中最引人注目的民族之一 。安顺西部苗族作为苗 族中的一个支系 ,不但是苗族分系中较为庞大的支系 ,而且还以文化独具特色而引人注目 。
2009 年,因西部支系麻山次方言区挖掘整理出具有古 代英雄史诗特征的长篇诗歌《亚鲁王》而成为文化界的 一 件大事 ,使安顺因亚鲁王的故事而再次聚焦中国文化界 的目光 。为了打造安顺文艺精品力作,安顺市文化部门抽 调精兵强将 ,以亚鲁王故事为背景 ,打造了民族歌剧《亚 鲁王》。 经过安顺各部门的共同努力 ,民族歌剧《亚鲁王》 终于完成了编剧 、排练 、首演。《亚鲁王》的成功演出,也让大家坚定了一条不变的真理,那就是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是文艺工作者进行创作的资源宝库,只要文艺工作者 们专心研究 、掌握精髓 、潜心创作 ,就能打造出具有 地 方民族特色的优秀作品 。
一、民族歌剧《亚鲁王》的故事概览
在浩瀚延绵千年的中华历史上 ,五十六个民族组成的 中华民族演绎了无数的英雄史诗 , 除了汉族之外的其他 五十五个民族同样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流传着属于本民族 自己的英雄史诗 ,比如藏族民间说唱体长篇英雄史诗《格 萨尔王》、蒙古族英雄史诗《江格尔》、柯尔克玫族传记性史诗《玛纳斯》,它们并称为中国少数民族的三大英雄史诗 。
2009 年,又一部少数民族英雄史诗—— 贵州安顺西部 苗族英雄史诗《亚鲁王》在贵州麻山次方言区被发现 ,随 后被文化部列为 2009 年中国文化重大发现之一 。2011 年 《亚鲁王》入选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 目前,《亚鲁王》与《格萨尔王》《江格尔》《玛纳斯》一起并列为四大少数民族英雄史诗,为中国文化宝库又增添了一份珍贵 的研究民族历史和民族诗歌的重要资料 ,无论对于史学界还是文学界都具有非常大的学术意义 。
《亚鲁王》英雄史诗的故事流传在贵州安顺西部支系 的麻山地区一带 ,它讲述了西部苗族首领亚鲁王因为拥 有 一 颗威力无比的“龙心”,所以在每次行军 作 战 中 都 战 无不胜,生产生活也能蒸蒸日上 。这颗“龙心”的巨大魔法 虽然让家园繁荣强大 ,但也引来两个亲哥哥的嫉妒 ,于是 引发了 一 场旷日持久的争夺战 。亚鲁王为了避免兄弟间 自相残杀 ,带着王妃 、王子和族人开始艰难而漫漫的迁徙 征途 。一路追杀他的两个哥哥在这个过程中幡然悔悟,认 识到兄弟相残是不可饶恕的罪恶 ,悔恨交加的他们向弟 弟亚鲁王请罪,于是兄弟间据弃前嫌和睦相处 。但亚鲁王 最后还是决定离开自己辛辛苦苦创建的家园 ,带着两位 王子和部族来到贵州的麻山 、紫云 、长顺 、望谟 、平塘一带重建家园 。
二、旋律与声乐之美:民族歌剧《亚鲁王》的演唱艺术表达
民族歌剧《亚鲁王》是对《亚鲁王》史诗传奇故事的演 唱艺术表达 。在民族歌剧《亚鲁王》的声乐审美构思中,根 据《亚鲁王》史诗传奇故事的内容 、结构和情感表达 而 形 成了独特的旋律与声乐之美 ,激发了《亚鲁王》歌剧的 演唱艺术史诗化 、民族化和独特化的表达 。
民族歌剧《亚鲁王》借用了传统的苗族独有乐器 —— 木鼓来进行鼓乐的伴奏 。木鼓在歌剧《亚鲁王》的现场表 演中分为前奏 、中奏和尾声 ,它的演奏方法以有节奏的律动为中心,节拍以 2/4 拍为核心 。节奏中的重音和节拍中的重音相互重叠 。在整部剧的演奏过程中,通过木鼓 3 人 配乐 ,传递出逆时针方向的击鼓循环 ,使得民族歌 剧《亚 鲁王》在 一个片段结束后再周而复始 。此外 ,在剧中还使 用了麻山苗族独有的丧葬用铜鼓进行伴奏 。铜鼓的击鼓 也按照 2/4 拍为主 ,击鼓者手持鼓槌敲击铜鼓 ,鼓声形成 低沉洪亮的鼓面声音 ,进而将歌剧中的低沉悲鸣与不屈的精神通过铜鼓 、木鼓的击打而表达出来 。
民族歌剧《亚鲁王》还具有独特的艺术表达,在唱词表 达中有着独特的声乐特征 。整个歌剧的唱词结构分为章 、 节 、段 、行等不同的部分 ,唱词之间相互组合形成叠句 ,在 音乐的衬托下 , 以低沉的鼓声和牛角吹奏声为配合形成 上下叠词。《亚鲁王》民族歌剧大部分的唱词内容都参考 了《亚鲁王》史诗传唱的故事 。 民族歌剧《亚鲁王》通过歌 唱艺术表达了《亚鲁王》史诗故事 。歌剧中的唱词大量运 用叠词 ,具有浓郁的艺术特征 ,形成了神秘悠远的意境和 旋律 。在歌唱表达时 ,唱词的长短不同 ,行间的变化没有 规律 。但由于叠词的表达,增强了唱词的厚重感 。例如,在 《亚鲁王》第一章第一节中的唱词“亚鲁王哩,亚鲁王哟,说 不完你的尾后 ,传不完你的踪迹 ,你身已过那三个石头我 喊你不应声 ,你身已过那三匹岩缝我喊你不听音”。 从唱 词中可以看出 ,不同的句幅具有相同的意思 ,但句式和词 格组合不同 。在唱词布局上 ,歌剧以段落为主 ,每个段落 交代一个事件 ,或讲述 一个传奇故事片段 。 因此 ,各个唱 词片段也具有差异性 。这些唱词展现了叠词的旋律之美 。 例如,在第二章第 13 节的“盐井之战”中,歌剧《亚鲁王》的 唱词中有“盐井可战,盐井可战,战必就,战必就”这些铿锵有力 、简短而富有旋律感的词语,加重了词韵之美 。
在歌剧《亚鲁王》中,采用了多种不同的调法来呈现丰富多彩的音乐风格 ,包括开路调 、侃马调 、发丧调 、永别调等 。这些调法不仅真实表达了《亚鲁王》史诗传唱的经典 情感 ,也是表达音乐之美的重要手段 。在这些调法中 ,有 的婉转悠扬 ,有的深沉低吟 ,有的高亢激昂 ,有的庄重 肃 穆 。例如 ,哭唱调在吊唁和仪式中由少女唱颂歌调 ,而低 沉调则通过低沉的声乐表达亚鲁王奋起反抗追杀的决绝 之心 。这些不同音调的独特表达极大地完善了歌剧《亚鲁 王》的情感输出和审美形态 。例如,在吟唱调中的唱词“天 起来 ,上天了 ”是一种固定的搭配型唱词表达 。它配以固 定的婉转低沉的唱词和唱腔 ,来衬托段落的开始和结束 。
每个段落在反复唱诵三次之后,再进入片段的正词唱诵 。
在演唱方法中,民族歌剧《亚鲁王》有着独特的润腔演 唱技巧 。经过整理之后搬上舞台的歌剧《亚鲁王》,虽然以 麻山苗族的长篇英雄史诗为主基调 ,但在唱法上进行了 舞台化的呈现和修饰 。表演《亚鲁王》时 ,经常使用润腔 , 即歌唱者根据《亚鲁王》中各片段内容传唱 。根据不同风 格 、情节等条件 ,使用各种装饰音和发音速度的对比变 化,对唱腔的基本旋律进行不断润色 、调整和修饰 。润腔 广泛应用在各类史诗传唱表达中 。 民族歌剧《亚鲁王》基 于史诗传唱性的表达内涵而采用润腔的演唱方法 ,对《亚 鲁王》中的不同片段做出语式上的加强 、减轻 ,语速上 的 加快 、减慢 ,节奏上的重复 、重击等 ,从而将整个歌剧《亚 鲁王》演唱得婉转 、深沉 、严肃 、大气 ,时而有渲染得当的 情感表达 ,使整个歌剧《亚鲁王》变得更加丰满 ,声乐审美之趣大增,增强了歌剧《亚鲁王》的舞台审美效果 。
在旋律风格调整中 ,歌剧《亚鲁王》还借用润腔手法 , 大量使用颤音 、波音 、悲音等来传唱 ,表达愤慨 、痛心 、悲 愤之情 。在润腔的速度和力度表达上,歌剧《亚鲁王》借助 于润腔的力度和速度调整 ,多用起腔发力 ,每 一 句的开始音都使用哭唱类速度 、润腔和延长音 ,以虚实结合 、强 弱结合 、抑扬顿挫的音乐之风 ,将《亚鲁王》歌词的意象表达 得更加细致 ,刻画出歌剧中的人物形象 ,同时也使舞台的音乐表达更加丰满立体 、使观者更加动容 。
在演唱技巧方面 ,歌剧《亚鲁王》注重用气的技巧 、发 声技巧 、吐字技巧和传情的表达技巧 ,以营造独特的音乐 氛围和情感共鸣 。用气技巧是歌剧《亚鲁王》中重要的表 演手法之一 。在演唱过程中,演员会对包含较多词格的句 子进行延长,以拖腔的方式进行演唱 。这样的演唱方式能 够使长词格的气吸进肚子里 ,类似于气沉丹田的感觉 ,从 而实现唱词的延长和音乐情感的直接传达 。通过用气技 巧 ,演员能够更好地呈现出《亚鲁王》歌曲中独特的 拖 音 特征 ,增强歌曲的表现力和感染力 。发声技巧在歌剧《亚 鲁王》的演唱中也起着重要的作用 。常常使用口腔共鸣的 方式进行发声,以真声来进行内容的传唱和表达 。演员的 声音会随着铜鼓 、铜锤等乐器的起落 ,时而迅速升 腾 ,时 而随着乐器的收束而变得低沉肃穆 。通过发声技巧的运 用,演员能够更好地与乐器的伴奏进行互动 ,使得歌曲的 表现更加生动饱满,引发观众的情感共鸣 。吐字技巧在歌 剧《亚鲁王》的演唱中也有其独特之处 。相比于过分注重 吐字的准确性 ,歌剧《亚鲁王》许多吐字内容会连贯起来 , 甚至直接略过或进行模糊性的表达 ,它更加强调的是整 个剧目的阐释性和叙述性 ,更注重音乐中意韵合 一 、人我 合一 、声音合一的和谐美感和音乐情感的表达 。通过吐字 技巧的运用 ,演员能够更好地塑造角色形象 ,传达歌剧中 的情感和故事内涵 。总体来说,歌剧《亚鲁王》在演唱技巧 上注重用气技巧 、发声技巧 、吐字技巧和传情的表达技 巧 。通过运用这些技巧,演员能够更好地呈现出歌剧中独 特的音乐风格和情感表达 ,增强观众的审美体验和情感共鸣 。这些演唱技巧的运用,使得歌剧《亚鲁王》成为一部引人入胜 、情感丰富的作品,深受观众的喜爱和赞赏 。
三、舞台与形式之美:民族歌剧《亚鲁王》的艺术呈现韵味
民族歌剧《亚鲁王》以其美妙的旋律而深受大家喜爱 。 它也很注重对舞台形式的刻画和歌剧的艺术呈现 。在舞 台呈现中,《亚鲁王》并没有固定的规格限制 ,可以采用简 单或繁杂的形式 。音乐设计和乐器演奏上也不要求必须 使用所有的乐器 ,如长鼓 、铜锤等 。这为歌剧的艺术表达 提供了灵活的空间 ,使得每 一 次演出都能够以独特的方 式呈现给观众 。在歌剧《亚鲁王》的舞台呈现中,演员通常 会直接身着亚鲁王所穿的服饰,以便更贴近角色 。这样的 做法不仅可以增强观众的代入感 ,也可以让演员更好地 融入角色,从而更好地表达角色的情感和内心世界 。通过 服饰的选择和设计 ,还能够展示出不同角色的特点和身 份,进一步丰富整个舞台的视觉效果 。由于《亚鲁王》故事 中人物众多 ,历史内容繁杂 ,为了简化了人物关系 ,直 接 提炼出亚鲁王及其兄弟 、王妃 、王子 、族人的艺术形象 ,这 样的处理方式使得观众能够更加清晰地理解剧情和人物 关系,更加聚焦于核心故事 ,同时也减少了观众的认知负 担,使观剧更加流畅和紧凑 。歌剧《亚鲁王》的舞台形式被 布置为不同的艺术风格 ,通过声音 、光影的组合和舞台装 修 ,呈现出亚鲁王在麻山地区行军作战 、田园生活 、相 互 追杀 、艰难迁徙 、共创家园等不同场景 。这种多样化的舞 台形式不仅能够为观众带来丰富的视听体验 ,还能够更 好地展示故事的复杂性和多元性 ,增强观众对于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的理解和感受 。
在舞台呈现中 ,采用不同的元素 ,将麻山地区独特的地理位置 、民族风俗 、人民生活习惯作为背景搬上 舞 台 ; 演唱者通过强烈的融入感 ,将自身带入《亚鲁王》的 情 景 中;通过声音的组合 、光电的设计构造出一个身临其境的 艺术呈现舞台 。举例来说 ,在歌剧《亚鲁王》的第三篇中 , 设计了艰难迁徙的场 景 —— 舞 台 的 灯 光 设 计 采 用 偏 光 , 将演唱者置于破旧衣服之中,表现出他们艰难行军和缓慢 迁徙的场景。而在舞台前方使用灯光和幕布来展现山高林 密的山形特征,让观众能够感受到亚鲁王一行人面临的困 境 。舞台后方通过光电设计展现出追击的声音,更加增强 了紧张感和压迫感 。同时,歌唱者在这个艰难迁徙的过程 中开始演唱,表达出亚鲁王带领亲人和族人奋斗不息的意 志 。这样的舞台布置和音乐表演,让观众能够更好地理解 和感受亚鲁王的内心世界 。观众可以通过视觉 、听觉的感 受,更加深入地体验到亚鲁王所经历的艰难和挑战 ,以及 他所表现出的坚韧和勇气 。舞台的氛围和情感的表达,使得观众能够更加投入其中,与剧中的角色产生共鸣 。
总体来说,民族歌剧《亚鲁王》注重舞台形式的刻画和 艺术呈现 ,通过声音 、光影组合和舞台装修 ,营造 出 独 特 的舞台效果 。这些舞台呈现要素将麻山地区的地理位置 、 民族风俗 、人民生活习惯融入剧中 ,为观众呈现出一个丰 富多彩 、真实感人的艺术舞台 。通过这些艺术性的表达 , 歌剧《亚鲁王》成功地传达了其精神内核 ,让观众深 刻 体验和感受到其中的情感和人物命运的起伏 。
四、意向与生命之美:民族歌剧《亚鲁王》的史诗气象传递
歌剧《亚鲁王》以其独特的史诗气质和艺术表现形式,展现出飞扬的意象和生命之美 。在这部歌剧中,通过情景再现和声音呈现等手法 ,多个史诗人物之间发生冲突 ,实 现意识的自觉 ,构建了 一 个外扩性 、发散性的生动群像 。 亚鲁王作为一个大爱无疆的英雄形象 ,展现了他的勇敢 和无私 。他带领族人进行迁徙 ,为保护族人而奋斗 ,展现 出他的英雄气概 。歌剧《亚鲁王》表达了亚鲁王对苗族祖 先的尊重和对族人的关心 。观众在观看的过程中能够感 受到他的伟大和高尚 。创世之祖火布碟和先祖董冬穹展 现了他们的智慧和机智 。火布碟通过巧妙的策略,帮助亚 鲁王解决了困境,展现了他的智慧 。董冬穹则通过他的机 智和聪明 ,克服了 一 系列难题 ,展现了他的智慧和勇 敢 。 此外 ,亚鲁王母亲博布能荡赛姑则展现了她的慈爱和勤 劳 。她为亚鲁王和族人付出了很多 ,她用智慧和勤劳 ,为 亚鲁王提供了很多帮助 。通过明确表达这些人物的性格 和特点,歌剧《亚鲁王》人物的生命 、精神和社会使命融合 在 一起 ,展现在舞台上 。观众通过这些角色的表演和歌 唱,能够深刻感受到他们所展现的英雄史诗的内涵 。总体 来说 ,歌剧《亚鲁王》通过形象 、意象的美 ,展现了史诗般 的英雄气概 。通过多个史诗人物之间的冲突和意识的自 觉,构建了一个生动的群像 。这些角色展现了不同的性格 和特点 ,使得观众能够深刻感受到他们的魅力和英雄气 概 。歌剧《亚鲁王》凭借其史诗气质和独特的表现形式,将观众带入了一个充满魅力和激情的歌剧世界 。
歌剧《亚鲁王》通过演唱的方式 ,以及婉转低沉 、悠扬 大气和庄严肃穆的音乐表达 ,展现了对生命的热爱和对 生活的向往 。整部歌剧描绘了苗族先祖创业之初 、立国之 难 、开垦农田 、迁徙部落 、结婚生子 、发展农业等情节 ,营 造出万物生灵共存的氛围 。歌剧中倡导的生命平等 、人人 共生的理念在整部作品中得到充分宣扬 ,表达出浓郁的生命之美和自然之美 。观众能够感受到苗族祖先在与自然 、社会和生活的斗争中展现的生命不息 、奋斗不止的伟 大精神 。歌剧《亚鲁王》中也传唱了苗族祖先九次创世 、九 次造人的过程 ,并演绎了亚鲁王多次征战后统 一 、罢兵休 戟 、开垦良田 、养育后代的故事 。同时,也传唱了亚鲁王和 赛扬 、赛霸兄弟的争斗过程 ,体现了以生命为重 、生 命 至 上的精神气概和史诗形象 。这些传唱的故事和情节,通过 歌剧的形式得以呈现 。观众能够通过音乐的旋律和歌词, 深入体验到其中蕴含的情感和人物命运的起伏 。歌剧《亚 鲁王》以其独特的艺术表现形式 ,将观众带入一个充满魅 力和激情的世界 。此外,歌剧《亚鲁王》还通过塑造不同角 色的形象 ,展现了他们的个性和特点 。亚鲁王勇敢无畏 , 为族人奋斗 ;火布碟智慧过人 ,为亚鲁王提供帮助 ;董 冬 穹机智聪明 ,解决难题 ;博布能荡赛姑慈爱勤劳 ,为 亚 鲁 王付出 …… 这些角色的塑造,使观众能够深入感受到他们的魅力和英雄气概 。
总之,歌剧《亚鲁王》通过其传唱的方式和史诗形象的 塑造,展现了对生命的热爱和对生活的向往 。观众能够通 过音乐的表达,深入感受到苗族祖先的伟大和高尚 。这部 歌剧传唱了苗族祖先的创世和生活故事 , 以其独特的艺 术形式和史诗气质 ,将观众带入一个充满魅力和激情的世界,让人们感受到生命的美丽和价值 。
五、情感与角色之美:民族歌剧《亚鲁王》的英雄精神意蕴
歌剧《亚鲁王》中还描绘了恢宏壮阔的东方自然意象 之美 ,塑造了英雄精神意蕴 。歌剧《亚鲁王》通过唱词 ,传 唱出东方土地肥沃 、水草丰美 、安静祥和的生活特点 。这是亚鲁王成长发展的地方 ,也是亚鲁王带领麻山苗族族人实现田园生活的地方,更是亚鲁王“龙心”护佑的地方。这种 对于美好精神和美好故乡的心灵寄托能够构建出一种美好 的东方田园生活意象。在社会结构层面上,通过歌剧的独特传唱,形成一种东方美好家园生活图景的美好构造 。
民族歌剧《亚鲁王》在艺术呈现和情感关联上,着重于 主要人物的情感和角色挖掘 。对于亚鲁王的英雄气概和 整个亚鲁王歌剧内容中的人物悲情故事 ,形成了精神内 核的收敛和意象表达 。歌剧《亚鲁王》从亚鲁祖源开篇,进 行天真烂漫的想象 、夸张等传唱表达 。其中 ,歌唱中对于 造人的史诗描述较为详尽 。歌词传唱中大量使用“争斗 ” “失败 ”“人的眼睛竖立 ”等内容 。这些传唱内容是对最初 生命意向的表达 , 即亚鲁王在自然生活中一样会受到冲 击和洗礼 。传唱出人是万物的尺度,万物不以人为核心的 自然理念 。歌剧《亚鲁王》中还多次传唱亚鲁先祖董冬穹 娶妻繁衍中 70 个儿女死去化为梅的故事 ,传达出这一人 物的悲情色彩和先祖创世的艰难险阻 。歌剧《亚鲁王》中 还对亚鲁王经历战乱 、统 一部族 、带领族人战天斗地的艰 辛历程进行了唱词表达 , 同时也对亚鲁王受两个哥哥毒 害的过程进行了唱词吟诵 ,从而悲叹亚鲁王 一 生的跌宕 起伏和生命的顽强 。整个歌剧《亚鲁王》在史诗传唱中,透 露出一种悲悯式的英雄情绪 。从赛杜再度因听到父母去 世悲痛的歌唱 , 到苗族人民在祖先带领下进行艰难生活 的故事 ,再到亚鲁王个人经历生死逐渐战胜绝望的历程 等,无不描述出苗族人民在整个历史发展中 ,渴望超自然 的神力和生命不息的人格化外放表达 。整个民族歌剧《亚 鲁王》通过英雄精神意蕴的不断描述 、传唱 、呈现 ,而塑造 了经典的亚鲁王人格魅力和情感特色 ,使得这一史诗巨著在歌剧表达上具有了史诗意象 、史诗情感文化 。
总而言之 ,民族歌剧《亚鲁王》具有旋律声乐之美 、舞台形式之美 、意象与生命之美 、情感和角色之美 ,通 过 各 种审美意趣和审美表达的舞台呈现 ,为传奇浪漫史诗《亚 鲁王》的英雄传唱情节注入了奋斗不屈 、一往无前的情感特质,使得这一歌剧成为独具苗族特色的标志性代表 。
参考文献 :
[1]紫云苗族布依族自治县志编纂委员会 .紫云苗族布依族县志(1986-2010)[M].北京:方志出版社,2016.
[2]贵州省紫云苗族布依族自治县文学艺术界联合会 .亚鲁王通俗读本[M].北京:群言出版社,2016.
[3]肖远平 ,杨兰 ,刘洋 .苗族史诗《亚鲁王》形象与母题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7.
[4]杨春艳 .文化遗产与族群表述—— 以贵州麻山苗族“亚鲁王 ”的遗产化为例[J].重庆文理学院学报,2013(04):22-25.47.
[5]张颖 ,彭兆荣 .家在“念 ”中: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亚鲁王》的认知与阐释[J].贵州社会科学,2013(11):82-86.
[6]麻勇斌 .《亚鲁王》唱颂仪式蕴含的苗族古代部族国家礼制信息解析[J].贵州社会科学,2014(02):92-97.
[7]唐娜,马知遥 .西部苗族史诗《亚鲁王》传承人陈兴华口述史[J].民族艺术,2015(03):68-73.
[8]叶圣伦 .文化生态环境的建构与苗族史诗的当代传承 —— 以《亚鲁王》为例[J].贵州社会科学,2015(08):75-83.
[9]肖万源 ,伍雄武等 . 中国少数民族哲学史[M].合肥:安徽人民出版社,1992.
[10]李廷贵 ,张山 ,周光大 .苗族历史与文化[M].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1996.
[11]朝戈金 . 口传史诗诗学:冉皮勒《江格尔》程式句法研究[M].南宁:广西人民出版社,2000.
[12]刘亚虎 .荒野上的祭坛—— 中国少数民族祭祀文化[M].北京:北京出版社,2000.
关注SCI论文创作发表,寻求SCI论文修改润色、SCI论文代发表等服务支撑,请锁定SCI论文网!
文章出自SCI论文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unwensci.com/yishulunwen/6827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