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论文 - 至繁归于至简,Sci论文网。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当前位置:首页 > 艺术论文 > 正文

王建中钢琴改编曲《山丹丹花开红艳艳》的民族特征探究论文

发布时间:2023-10-31 15:01:47 文章来源:SCI论文网 我要评论














SCI论文(www.lunwensci.com)
 
   【摘 要】民歌《山丹丹花开红艳艳》是一首充满红色气息的陕北民歌,王建中先生于 1973 年将其改编为钢琴 曲 。钢琴改编曲《山丹丹花开红艳艳》渗透着浓厚的东方意蕴,以中国式的节奏作为骨架,民族性旋律及和声 作为血肉,不断进行变奏,使主题旋律如画卷 一般徐徐展开,浓墨淡彩,色彩鲜明,令人回味无穷 。本文从该曲 的创作背景 、节奏、旋律、织体、和声等方面来阐述乐曲的民族特征 。

  【关键词】王建中,改编曲,山丹丹花开红艳艳,民族特征

  民歌《山丹丹花开 红艳艳》是著名音乐家关鹤岩先生 于 20 世纪 60— 70 年代创作 的一 首极 具陕北民族特 色的 民歌 。关鹤岩先生以《当红军的哥哥回来了》和《女 孩 担 水》这两 首民歌作 为素材,融合陕北特 有的信天游,加 以 整合修改,创作出如今广为流传的《山丹丹花开红艳艳》。

  一、钢琴改编曲《 山丹丹花开红艳艳》的创作背景

  钢 琴 改 编 曲《 山 丹 丹 花 开 红 艳 艳 》是 王 建 中 先 生 于 1973 年根据同名民歌创作出来的一首极具中华民族特色 的钢琴曲 。当时,大量的作曲家致力于将钢琴与中国传统 音乐相结合,因此“改编 曲”这个 音乐形式便 成为当 时 重 要的音乐创作形式,出现一大批 以民间器乐独奏 、民间器 乐合奏,或者极具特 色的民歌改编 而来的专业钢琴曲目 。 我国钢琴改编 曲主要分为三种类型: 一是由中国传统民 歌改编 而来的钢琴曲;二是由中国民间广为流传,具有深 厚历史器乐曲目改编 而来的钢琴曲 目;三是由传统戏剧 、现代戏剧或歌剧改编来的钢琴曲。《山丹丹花开 红艳艳》属于第 一 类改编 曲,该曲调婉转细腻 、自 由奔放,生 动 形 象地描绘了陕北人民面朝 黄土背朝 天 、朴实 、善良 的生活 实况 。与《军民大生产》《绣金匾》和《翻身道情》一起收录 于王建中钢琴改编曲《陕北民歌四首》当中 。

  信天游是陕北极具特色的歌种,其曲调婉转 、优美 、清 亮 、高亢 、热情,极具陕北民族特 色,充分表现了陕北人民 热情 、奔放的风土人情 。王建中先生将民歌与钢琴曲完全 结合起来,采用民歌曲调,对原曲唱腔进 行模仿与 发 展 。 钢琴以民歌旋律为主题 来展 开,不断进 行加花 、变奏 、重 复 、展衍等,其中对本曲的甩腔 、断腔 、滑音进行模仿 。

  二、钢琴改编曲《 山丹丹花开红艳艳》的民族特征探究

  钢琴改编 曲《山丹丹花开 红艳艳》是一首极 具陕北特 色,风格优美豪迈的钢琴曲 。在创作 手法 上独具特 色,是一首复三部曲式,它的曲式结构如下:


\

 
  ( 一 )钢琴改编曲《山丹丹花开红艳艳》的节奏音型特征

  1.散板

  该曲引子部分采用 了极具 我 国 特 色 的 节 奏 形 式,以 散拍子的 节奏开头,速度标记为 自 由速度,以虚线形式划 分,一共持续 5 个小节 。而后转为 3/4 拍,下一小节变为 4/4 拍 。散拍子是我国特有的节奏形式,我国音乐注重于意境 的营造 。

  2.长琶音

  开头采用左右手交替的长琶音形式, 突出了一种轻盈 的流动感。这种节奏形式在我国民族钢琴作品中较为常见, 如:王建 中先 生的《彩云追月》,黎英海先 生的《夕阳箫鼓》 等。而后密集的三十二分音符以音阶琶音交替的密集节奏, 让旋律流动起来, 突出我国陕北信天游婉转细腻的曲调特 点,这是模仿我国民间器乐古筝“刮奏”这一演奏形式 。

  3.颤音

  在第 5 小节,以上方全音符颤音 、左手八分音 符节奏 音型进行,这种民族节奏是对陕北竹笛颤音进行模仿 。

  4.倚音

  第 10 小节,左手三个倚音,这种八分音符加空拍的音 型,使音乐听起来更加空灵,是对我国民族乐器扬琴的模仿。

  5.连续切分音

  大量采用 民族商 调式的 连续切分节奏使 整体曲调节 奏性更为 强烈,更使 陕北热情细腻的 曲调风格更加鲜明, 同时 大量使 用 大 切分节奏型, 使 整首曲 目 的 民族风格更 加浓郁 。

  6.附点

  中部 B 部分进行变奏,曲调风格发 生变化,曲调变得 欢快而又热烈 。这一部分大量采用 附点加两个八分音符 的节奏形式,对陕北的民族乐器小鼓铜锣的声音进行模仿, 大量使用跳音和连跳的节奏形式,将陕北人民击打腰鼓气 势磅礴的热闹场景用钢琴的形式淋漓尽致地展现出来 。

  (二)钢琴改编曲《山丹丹花开红艳艳》的旋律创作特征

  1.引子部分

  旋律:速度轻快又悠扬,整体力度为 mp 。引子以倚音加长值主音 音 程开始,以主和弦分解为 旋律,琶音 进 行 。 开头便引人入胜,而后在强拍处采用一个波音和一个主和 弦琶音,进 一 步明 确调性 。后采用 三十二分音符,以五声 音 阶 为 基 础,左右手交替弹奏,旋律织体密集,用 钢 琴 这 一 打击乐模仿出 弦乐 的感觉,给人以“流水”一般的感受, 从而展现出陕北广阔 、豁达的自然风光 。

  创作特征:开头左右手交替琶音 进行,这是对 古 筝的 “连托”和“连抹”演奏技巧的模仿,以古筝为创作原型 。第 5 小节是对 陕北竹笛的 颤音 、滑音 、打音 等 演奏技巧进行 模仿,以竹笛的音色为创作原型展开 。王建中将钢琴这一 西洋乐器与竹笛结合起来,不仅展现出我国民族乐器竹笛 演奏这首曲目热情奔放而又自由的特点,同时还展现出陕 北辽阔无垠的人文风光,以及信天游粗犷 、向往自由,但又 缥缈细腻的特点 。在结尾处以主题旋律变化 为 连接,为 A 部主题旋律出现作一个铺垫 。

  王建 中先 生在 引子部分将这首歌曲改编曲与众多民 族乐 器 相结 合,真正做到“内化 于 心,外化 于 行”,使 该 曲 开头便具有浓厚的 中 国韵味,正如我国诗词一般,对 意境 有着深层次表达,让人产生无限遐想 。

  2.呈示部 A 部分

  旋律:分为 a 与 a1 两个乐段 。第一小节以单音向上二 度极进为八分音符而后回来为核心动机 。主题旋律以 a 乐 句(9~ 10 小节)与 b 乐 句(11 小节)为基 础,将这两个乐 句 对比展开,从而推动音乐进行 。先由 a 乐句将旋律引出,以 民歌《山丹丹花开红艳艳》旋律为 主题,乐 句划分 与 民 歌 一致,这也是以民歌为素材的钢琴改编曲通常所具有的特 征 。其中大量采用同音反复,左手采用柱式和弦为伴奏织 体,使 整体旋律歌唱性强,音 乐 的 线条感清晰,充 分 表 现 出陕北信天游细腻婉转的曲调特色 。b 乐句大量采用纯四 度与大二度,将 b 乐句重复一次,形成了一个三句式乐段 。

  创作特征:第三 小 节 的 三 个 倚 音 模 仿 了 扬 琴 的 伴 奏 特色,要求触键轻巧灵活,将力量集中 于 指尖进行弹 奏, 下方装饰音 弹奏时要轻盈,主要突出 上方旋律声部,使旋律更加灵动 。该主题旋律引出后,经过三次变奏 。20~23 小节对主题进行重 复 。作 者将旋律织体加厚, 音型变得密 集 。在织体写法上,以丰富的和弦和八度音程旋律代替原 来单线条的旋律线,使旋律更具感染力,听觉音响更加丰 富 。整个 A 段音区逐渐扩大,力度不断加强,情 绪也在力 度织体的变化当中不断升华, 表达了陕北人民对于红军 到来的喜悦 。在结尾处(31 小节),使用一个倒影模仿的节 奏音型,不断将其减弱,为突出 B 段力度做好准备 。

  3.连接句

  旋律:从 32 小节处,节奏变为生动的快板 。旋律织体 变为主和弦,旋律节奏感变强 。左手大量采用附点和切分 节奏, 采用八度和弦上下低音声部 和中音声部 反复的音 型 。大量采用跳音,和二度不和谐音程进行碰撞,营造喜 悦的气氛,使整体旋律与 A 部分形成鲜明对比 。模仿民族 打击乐器,使曲目展 现出浓郁的民族风格,表现出陕北人 民对于红军到来载歌载舞 、充满生机 、活力的热闹场景 。

  创作 特 征:以陕北的民族乐器小鼓铜锣声音为原型, 对打击乐的声音进行模仿 。

  4.中部 B 部分

  该段为全曲高潮部 分, 由第 二主题及它 的三次变奏 组成,节奏由 A 部分的轻快变得热烈,整体力度变为强 。

  旋律:b 乐段:以四分音符 fa 向下纯四度到 do 为核心 动机 。大量使用和弦,44~45 小节以柱式和弦对旋律进行 加厚,而后以分解和弦进行 。这一部分主要为右手旋律部 分,在弹奏时要注意突出旋律声部 。伴奏声部大量采用八 分音符跳音音型,使曲目节奏感增强 。在弹奏时应把左手 弹奏得小巧又轻快,力度较弱 。

  b1 乐段:为 b 主题旋律的第一次变奏,旋律由右手和 弦声部 变为左手单音声部 。右手伴奏声部 大量出现二度 音程,以民族调式来表现具有穿透力的和声色彩,使曲 目 的民族特征更加突出 。在弹奏时,应当注意将左手声部突 出,适当减小右手伴奏声部 音量,弹奏得轻巧灵活,以 此来展现中华民族调式轻快 、靓丽的音乐色彩 。b1 在 b 乐句的基础上整体结构有所扩展,新加入两个乐句 。

  b2 乐段:为 b 主题旋律的第二次变奏,这一乐句大量 采用装饰音 、加花进行变奏 。旋律声部 转回右手,整体音 区升高,同时力度也持续加强,表现出清幽 、朦胧的感觉 。 b2 的曲式结构在 b 的基础上继而进行扩充,段落加长 。在 最后 3 小节结尾处,音型织体进行加厚,采用左右手交替 切分和弦,级进 向上推进旋律 。在弹奏时,这个部 分可适 当做减慢处理,踏板使用需加深,为进 行 到 b3 做 一 个 铺 垫过渡处理 。

  b3 乐段:为 b 主题旋律的第三次变奏,也是与 主题 区 别最大的一次变奏。这一段大量使用和弦,整体织体加厚, 左手以八度音程与 和弦中音区和低音区八 度 跳 进 进 行, 使整体音响效果更加厚重 。开 头在 b 的主题 上变为七和 弦进行,随着织体加厚,节奏不断拉宽,力度加强,好像所 有管弦乐器同时奏响,呈 现出一 副热闹非凡的场面,表现 出陕北人民内心的热情 与豪迈,这也是中段的高潮部 分 。 后半部 分织体不断变薄,力度不断减弱,主题 旋律回 归, 对 b2 段进行变化重复 。从结构上来说, 这是对 b 段进行 再现,以最后两 小节作 为旋律的扩展,为进行到呈示部做 好铺垫。

  创作特征:B 部分大量采用十六分音符的旋律循环式 跑动,这种“加花”处理是对原民歌《山丹丹花开 红艳艳》 曲 目 中的甩腔进 行模仿,使整体旋律更加丰富 、绚丽,更 加具有层次感,同时也使曲目更加具有民族特色 。

  5.再现部 A’部分

  分为 a 与 a1 两个乐段,为主题的再现部分,使听众听 起来恢宏大气,展现出陕北豪迈大气且又深沉的民族风格 。

  旋律:在 a 乐段,王建中先生整体使用辉煌伟岸的和 弦和八度音程加花对主题进行再现 。在重 复 A 部 分主题 和弦动机的基础 上加厚织体,音乐流畅一气呵成 、气息悠 长,伴奏在长时值全音符基础 上分解主和弦旋律,进行四十六分音符 的来回跑动,加强了音乐抒情性,使音乐更具歌唱性,给听众一种波澜壮阔的听觉享受 。音符要有颗粒 感,由此把听众带入 一 种波澜壮阔 、热泪盈眶,内心 升 腾 起强烈民族认同感的思想感情当中 。

  创作特征:A 部主题加厚再 现,对 A 部主题进行变化 重复 。

  a1 乐段:该乐段为本首曲目的尾声 片段,以主音 fa 颤 音长时值音型引出,使得旋律听起来清淡又悠长 。而后采 用两组重复的十六分音符向下进行,让旋律流动起来 。力 度减弱,变为 mp 。大量运用装饰加花,恢复引子部分的散 拍,与引子部分前后呼应,形成一个整体 。再对 A 部 b 乐 句旋律进行片段化再 现 。结 尾句音 区移高八度, 结合倚 音 、双手琶音,使旋律轻盈又悠远 。在弹奏时,应注意手指 控制力,充分调动手指的 积极性,用 手腕带动弹奏,使 音 符轻盈又饱含热情,以此引人入胜,让听众意犹未尽 、回 味无穷 。

  创作特征:这一段与引子相同,对 民族乐 器 竹笛的 声 音进行模仿 。旋律变为左手,对 A 段核心动机进行再 现, 以引子为核心进行创作 。

  钢琴改编曲《山丹丹花开红艳艳》结合大量的 中 国 民 族乐 器,大 量采用 双手交替琶音 、连 续切分 、倚音 等 不 同 的音 型 、节奏型,使 整首曲 目充满民族韵味 。该曲旋律细 腻又悠扬,而中部曲风变为热情奔放 。王建中先生将陕北 特色信天游和陕北人民热情奔放的特点结合在一起 。

  (三)钢琴改编曲《山丹丹花开红艳艳》的织体特征

  织体是指音 的 横向运 动所形成 的旋律线条和多声 部 音乐 中 多音 纵向结合所形成 的层次结 构, 将它们 相互结 合形成织体,也可称为“声部结构”。“织体”是“织体体型” 的缩写,织体中包含横向结合结 构和纵向结合结 构,以及 复调音乐和主调音乐 。主调音乐 、复调音乐和支声音乐皆 为 多声部音乐 。本段主要从主调织体和支声 复调织体两 种织体类型进行分析 。

  1.主调织体

  主调织体为 纵向结 构的 织 体 形 式,强 调 纵 向 进 行 的 线性思维,是指在 一 段旋律中,一 个声 部起主导作用,而 其他声部以和弦 、固定音 型 、和音 等 不 同方式与主旋律进 行结合,对其进行伴奏,主要起到陪衬烘托的作用 。其中 主调织体主要分为 和弦衬托式 、固定音 型伴奏式 、和音衬 托式三种类型 。 中 国音乐 中 大 量采用单一 线条的叙事方 式 。受民族音乐影响,王建中先生的钢琴作品中大量采用 主调织体 。在本曲中主调织体的用法如下:

  (1)和弦衬托式

  本曲第 22~23 小节,右手和弦为 旋律声 部,对 主题 b 部分进行织体加厚进行 。左手运 用八度和弦和音 程交替 对旋律声部进行衬托 。

  69~71 小节左手为单音旋律声部, 对 主题进行弹奏, 右手为转位和弦卡空拍对主旋律进行伴奏 。

  该曲 (谱 例 1) 右 手 为 旋 律 声 部,用 和 弦 进 行 织 体 加 厚,左手为和弦对主旋律进行衬托 。

  谱例 1:


\

 
  (2)固定音型伴奏式

  该钢琴改编曲(谱例 2)右手为 中部主题旋律声部,左 手采用四组固定音型,音程后八分音符对主旋律进行伴奏 。

  谱例 2:


\

 
  该曲 93~96 小节前三个小节右手为音 型密集的 旋律声部,左手为分解和弦对主题进行伴奏 。

  (3)和音衬托式

  《山丹丹花开 红艳艳》再现部 分(谱例 3)右手为旋律 声部,左手运用琶音音型为主旋律进行衬托 。

  谱例 3:


\

 
  2.支声复调织体

  支声复调织体是一种介于单声织体和多声织体之间 的织体形式, 是将同一旋律的变体同时在不同声部进行 纵向结合发展 而形成的多声结构形式 。支声复调是一种 源于民间的多声部音乐,又称为“衬腔式复调”。支声复调 的特 点是各个旋律的各个声部来自同一个旋律, 并且同 时进行演奏 。

  该改编曲第一次变奏 b1 段(谱例 4)右手伴奏声部采 用支声复调的写法,采用先“合”后“分”的形式 。

  谱例 4:


\

 
  钢琴改编 曲《山丹丹花开 红艳艳》在保留陕北特 色的 同时,又丰富了音乐织体结构,将陕北地区的民族音乐韵 味完美展现出来 。全曲大量采用二度音程,以及音程四度 以上跳进,让听众充分感受到陕北的辽阔与苍凉,充分体 现了民歌特色,达到旋律声部与伴奏声部的完美融合 。整 曲织体结构构思巧妙,有模仿古筝的刮奏,有对竹笛装饰 音和走句式琶音的模仿,又有对扬琴大琶音的融合,同时还有对打击乐小鼓铜锣的模仿 。这些对民族乐器的融合让人们仿佛听到一 首民乐合奏曲, 将中国音乐特 色淋漓 尽致地表现出来 。

  (四)钢琴改编 曲《山丹丹花开 红艳艳》的民族调式和 声特征

  1.调式特征

  《山丹丹花开 红艳艳》是一首以 F 为主音的七声商清 乐调式 。引子部分在角音 、商音 、徵音和弦上灵活运用,进 一 步明确调性,同时丰富了本 曲的音乐色彩 。再现部 (谱 例 3)多次运用复合调式的创作手法,将 la 进行还原,形成 F 徵调式配合 F 商调式双重旋律的复合调式形式 。这样巧 妙的创作 手法 丰富了曲 目和声色彩, 使曲目听起来不再 单调,更加具有层次性 。王建中先生以巧妙的和声织体配 置,使曲 目灵动而又充满民族韵味,让人回味无穷,让 听 众立刻能感受到陕北浓郁的民族风格, 以及陕北人民对 于红军到来满心的喜悦 。

  2.和声特征

  在 A 部 主题 旋律部 分,王 建中先生采用主到属的和 声进行,采用原位和弦的方式进行处理 。在 B 部分主题旋 律处,作 者同样采用主到属的和声进行,同样采用原位和 弦 。这样的进行在保留西方 和声功能性骨架主-属-主不 变的基础 上,减少七和弦到主和弦这样 的和声进行,以此 适当避免西方 和声中强烈的倾向性, 保留我国和声进 行 的民族特点 。

  三、钢琴改编曲《 山丹丹花开红艳艳》的民族韵味分析

  中国是一个历史古国,有着几千年的灿烂文化 。无数 伟大的华夏子孙在这片辽阔土地上书写着 自 己 的 故 事, 而这强大的民族精神更是深深地滋养着中华 民 族 文 化 。 在艺术领域,更追求对意境的描写,喜欢内敛而含 蓄地表 达自己的思想感情 。

  ( 一 )横向旋律的民族韵味

  西方音乐注重旋律的纵向发展,而中国音乐注重单向思维的线性发展。中国音乐如书法艺术一般,以“线”性思维贯穿全局,恰如 一 叶扁舟,以横向的 旋律缓缓进行,穿 越 中华大 地,汇集东西南北的 不 同风光,以一条条充满民族 韵味的旋律,将 56 个民族的 不 同气韵如两岸的 壮丽山河 般徐徐展开 。王建中先生创作的钢琴曲以改编曲为主,因 此他 的作品旋律感非常明显,《山丹丹花开红艳艳》 的旋 律源自陕北极具特色的信天游, 其将西方的音乐语汇与 中国民歌结合起来,不断将主题变奏 、加花 、展衍 。西方音 乐中 以三度音 程为基 础的 和弦进行,钢琴改编曲《山丹丹 花开红艳艳》在 三度基 础上,大量加入二度音 程 。尤其在 该曲的 中部部分,加入大量的 二度音 程,在 西方音乐 的 和 声语汇基 础上 融入中华民族音乐元素, 使该曲充满民族 韵味 。

  (二)单声性织体的民族色彩

  在织体方面, 王建 中先 生在 中华民族单声 性织体的 基 础上 运 用 各 种不 同的 音 乐 创作手法,如:加花 、运 用 各 种装饰音进行 、音 程织体加厚等 不 同的 西方音乐语汇,将 钢琴曲改编成多声音乐织体形式,使《山丹丹花开红艳艳》 更加充满民族特色 。在西方音乐当中,重视对音乐框架的 构建 。而中国自古以来便秉承着“天人合一”的哲学思维, 以此决定了我国作曲家 在创作前只会在脑子里形成一个 大概轮廓,而后较为 即兴地对其进行创作,这也是对信天 游风格的完美诠释 。信天游是秦腔音乐的代表音种之一, 旋律高亢辽阔 、节奏自由,该曲大量使 用 琶音衬托式地 突 出这一特点,时值长而悠扬,大气壮阔 。

  (三)散整节奏 、节拍构建的民族意境

  中 国音乐 意境的 营造讲究“虚 、实 ”结合,推崇自然变 化,也就是“渐变”,因此经常形成“散 、慢 、快 、中 、快 、散”的 组合。《山丹丹花开红艳艳》全曲经过多次变奏,从引子的 “散板”开始,引入主题变为慢板,脑海中便浮现出 陕北人 民翘首以盼的 身影,这是对 红军的期 盼,也是对新中 国 的 期 盼; 中部热情欢快的 快速展现出对 红军到来的 喜悦之 情;最后再 现部回到慢速,音 符如漫山的 山丹丹花 一 般,在这片辽阔的 土 地 上, 播撒下红色信仰 。而左右手交替琶音进行的弹奏方式最早源自西方,王建中先生将西方的 弹奏方式镶嵌在 具有我国 民族特色的 节奏中,更 加 体 现 了我国音乐与时俱进的特点,同时加强了乐曲的流动性 。

  四、结语

  陕北民歌是我国 重要的 非物 质文 化遗 产 。在 陕北这 片红色的 土 地 上,生活着质朴 、粗犷又不失细腻的 陕北人 民 。他们用赤诚的热情灌溉了这个民族,用潇洒随性的态 度滋养了极具地 域特色的 民族音乐, 深化 了我国 的 民族 内涵 。王建中先生运用高超的创作技巧,采用五声调式作 为框架,运 用 了大量的 中华民族元素,展现了中华民族的 神韵, 向听众展现出一 幅红军到达陕北时 陕北人民载歌 载舞的靓丽画卷, 在 钢琴这一西方乐 器 上 孕育出 中 国 的 民族音乐 之花, 同时将西方的乐 器 与陕北特色信天游民 歌完美融合,体现出与时俱进的民族音乐特色 。

  参考文献:

  [1]于静敏 .试论 陕北民歌《山丹丹开花红艳艳》创作的 时 代 背景 及艺术特色[J].戏剧之家,2016(16):75.

  [2]鞠真 .王建 中 钢琴改编曲的 民族特色研 究 [D].济南:山东师范 大学,2012 年 .

  [3]李贞华.音乐分析与创作导论[M].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2006:194.

  [4]吴冰 .钢琴改编曲《山丹丹花开红艳艳》的 音 乐 学 分析[J].喜剧 世界(下半月),2021(04):30-31.

  [5]邬珅,董婧辉,杜婕 .解析《山丹丹花开红艳艳》的演奏技法及民 族化 和声运用[J].艺术品鉴,2021(06):168-169.

  [6]童佳雪 .王建 中《陕北民歌四 首》音 乐 创作研 究 [D].武汉:华中 师范大学,2019 年 .

  [7]吴萌 .王建 中钢琴改编曲《陕北民歌四首》创作手法研究[D].南 昌:江西 师范大学,2012 年 .

  [8]赵昂 .王建 中钢琴作品对 中 国钢琴艺术发展的影响研究[D]. 昆明:云南大学,2016 年 .
 
关注SCI论文创作发表,寻求SCI论文修改润色、SCI论文代发表等服务支撑,请锁定SCI论文网!

文章出自SCI论文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unwensci.com/yishulunwen/66014.html

发表评论

Sci论文网 - Sci论文发表 - Sci论文修改润色 - Sci论文期刊 - Sci论文代发
Copyright © Sci论文网 版权所有 | SCI论文网手机版 | 鄂ICP备2022005580号-2 | 网站地图xml | 百度地图x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