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论文(www.lunwensci.com)
【摘 要】陆春龄是我国 当代著名的竹笛演奏家,是南派竹笛的代表人物之 一,在竹笛艺术上作出了杰 出的贡 献。研究陆春龄的竹笛艺术表现,对探寻中华民族器乐的发展、丰富竹笛艺术发展史具有深远意义 。本文主要 运用文献研究法、音乐形态分析法对陆春龄的演奏风格、演奏技巧及艺术作品进行探讨 。
相传竹笛起源于黄帝时期,距今已有 4000 多年的历 史① 。竹笛是我国最具代表性和民族特色的乐器之一 。而 竹笛艺术作 为传统音乐文化的重要组成部 分, 是竹笛演 奏者们理应继承和发扬的 。20 世纪中期,我国涌现了以陆 春龄 、赵松庭等为代表的“南 派”和以冯子存 、刘 管乐等为 代表的“北派”竹笛艺术开 拓者们,他们也是近六十年 以 来第一批将竹笛从伴奏乐器转变为独奏乐器的重要代表 人物 。
1941 年, 陆春龄参加了当时民间为增添娱乐活动而 建立的丝竹乐团,并在这里学习到了许多音乐知识,为今 后的竹笛艺术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后,陆春龄调入上海民族器乐团,成为器乐团中的竹笛独 奏演员 。之后随着生活与时代的变迁,陆春龄的竹笛演奏 风格也发生了改变,他的竹笛演奏中不仅体 现 了 浓 厚 的江南丝竹音乐特征,而且彰显了他对党和人民深深的感激与热爱之情 。
一、陆春龄艺术生涯及艺术成就
1921 年,陆春龄出生在上海一个贫穷家庭 。家庭条件 的困苦,使得陆春龄早早进入了社会 。七岁时,陆春龄在 一位善于吹 奏竹笛的皮匠师傅的启蒙下对竹笛产生了浓 厚的兴趣 。之后,他便 利用空余时间去学习竹笛,还借替 人开 车的机会讨教了许多的笛艺知识 。在当时没有录音 设备的条件 下, 他仅凭着自己的记忆来记录所听到的器 乐与戏曲的曲谱 。
随着生产力的发展,人们开始在物质生活之余开始追 求精神享受,江南丝竹文化活动也因此越来越受欢迎 。此 时陆春龄的笛艺也愈发娴熟,1937 年他加入了上海“紫韵国乐社”② 。进入丝竹乐团后,陆春龄开始进行竹笛艺术的演奏与表 演,音乐基 础知识也得到加强和巩固,团体合作 能力也得到很大的提升 。1940 年,陆春龄在原社团的基础 上,提倡增加广东音乐 、昆曲等 艺术门类,又增添了独奏 、 重奏等表演形式,并发起了“中国国乐团”。“中国国乐团” 的成立, 标志着陆春龄在 竹笛艺术上进入到一个新的 阶 段,这也为他今后竹笛艺术的发展作了很大的铺垫 。
1949 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 国 家 开始着重建设 文 化 事业, 并建立了一 支极具专业化 的音乐 艺术家 表 演 队伍, 用来满足劳动生产者们 随着物 质水平提高而逐渐 上升的精神需要 。1951 年 6 月,北京召开全国文工团工作 会议,指出应加强国 营艺术团的专业性建设,明 确了文 工 团的初步分配工作,并 在 中 央及各 大 城 市 、行政地 区建设 更加专业的艺术团队 。1952 年,国 家 又发 布了《关于整顿 和加强全国剧团工作的 指示》。 在 这一指示的 推动下,陆 春龄于 1953 年参与到上 海民族乐 团的组建 工作中,此后 上海民族乐 团成立,陆春龄也成 了一 名专业的 独奏演员, 开始了他竹笛艺术的专业化道路 。
陆春龄先 生是我国 著名的 竹笛演奏家 、作曲家,更是 南派竹笛的重要代表人物,誉有“中国魔笛”之称 。作为我 国竹笛艺术的集大成 者, 他 为传统竹笛文 化作出 了许多 伟大贡献 。他在几十年的竹笛生涯中孜孜不倦地整理 、创 新,编创了《鹧鸪飞》《江南春》《喜报》等众多经典曲 目,并 在 国 内各 大 出 版社相继出 版,为后人留下了《陆春龄笛子 曲集》《陆春龄笛子独奏曲》等经典教学书籍和唱片 。
陆春龄早年在“中国国乐团”担任独奏演员,多年的磨 炼和学习让他的笛艺得到了飞速发展 。精湛高超的笛艺, 让他八次受到伟大 领袖毛主席的 接见,多次为周 恩来 、邓 小平 、江泽民演奏竹笛 。此外,他 还在 国 内多次举办竹笛 独奏音 乐会:1985 年 在 北京民族文 化 宫举办了 一 场竹笛 独奏音乐会,次年在上海音乐厅举办了两场独奏演出 。这几场演出的成功举办,迅速吸引了海内外新闻媒体的眼球,
成为新闻界和音乐界共同关注的焦点 。
20 世纪末及 21 世 纪初期,陆春龄分别受到我国 台湾 摇篮唱片公司及中 国 广乐 团 、琴园国乐 团的 盛情邀请前 往台北, 并 与胡结续专家 在 台北最为华丽壮观 的音乐 厅 开展了一场名为“苍龙吟”的竹笛独奏音乐会;2017 年,已 有 90 岁高龄的 陆春龄先 生于 上 海 音 乐 学 院 贺 绿 汀 音 乐 厅举办了一 场意义深长的音乐会 《江南好—— 陆春龄笛 艺 90 春笛箫作品献演师生音乐会》。 在这场音乐会上,陆 春 龄 的 学 生 弟 子 们 纷 纷 上 台 演 奏 他 盛 名 于 世 的 竹 笛 作 品,他 自己也身着一 件绣有鹧鸪鸟的 玫红长袍,吹奏他 最 喜爱的作品——《鹧鸪飞》。 舞台上, 年 近百岁的 竹笛艺 人,用 一 根竹笛 、十根手指,演奏出悠扬的旋律 、深邃的 意 境 。被称为“中 国 笛王”的 陆春龄先 生穷其一 生扑在 竹笛 上,他所谱写的 不仅仅是一首首笛曲,更是国 内竹笛界一 篇篇不朽的传奇 。
二、陆春龄竹笛演奏风格
( 一 )音乐结构严谨
陆春龄先 生对 竹 笛 曲 的 音 乐 结 构 配 置 十 分 严 谨,他 作品中 的段落布局无论是数量 、时 长还是乐 句的 小节数 分配 、每一小节演奏技术 、情感处理等都十分讲究 。如《鹧 鸪飞》使 用 C 调 笛,筒 音 作 re,角 调 式,4/4 拍,全 曲 共 86 小节;其结 构为:引 子 (5 小 节 )、慢 板 (48 小 节 )、快 板 (28 小节)、尾声(5 小节)。整首作品采用虚指颤音和实指颤音 相结合等技法展现了鹧鸪鸟盘旋起落的形态, 音乐 明 朗 且充满生机。《小放牛》则是一个复二部曲式的结构,使用 D 调笛,筒音作 sol 转全按作 re,以昆曲唱腔为题材 。全曲 结 构由引子(16 小节)、中 板(99 小节)、快板(40 小节)三 个部分组成,曲调悠扬 、愉快,体现了田园之中 牧童 嬉 戏的美好景象 。
(二)演奏技法独特
陆春龄先生的竹笛演奏风格是在他的艺术生涯中逐 渐形成的,因受昆曲影响,在气息的运用上会借助腰部 和 腹部 的肌肉强劲来进行支持, 保证吹 奏气息得到更好的 控制,即“气沉丹田”的运气方式 。他还十分注重手指握笛 方 式来调整笛身的平衡,协调风门 的距离 、气口 的强 弱 、 松紧等,以保证吹 出的声音醇厚饱满 、强而不噪 、弱而 不 虚 。除此之外,陆春龄先生还会借鉴北派的竹笛艺术,将 一些特 色的演奏技法 加入音乐作 品当中, 形成兼具南北 音乐特 色的竹笛作 品 。部 分音乐创作 过程中还会融入西 方的作曲技法 。在对乐曲的改编与创作中,陆春龄先生经 常会使用十二度超吹 即第 二泛音进行演奏, 用来表现静 谧的气氛 。
(三)区域色彩浓郁
由于受生活环境和社会因素的影响, 陆春龄先生竹 笛演奏中所表现出来的不仅有江南 丝竹的典雅 、细腻 、优 美,还有江南乡土音乐的朴实 、清新 、直爽 。他的音乐启蒙 来源于民间也充分扎根于民间, 他所改编 的笛曲都以民 间音乐为基本 素材, 这些民歌旋律又多以曲折的级进 为 主,曲调风格婉转清新流畅,且圆润而细腻 。 因此在演奏 歌唱中需要巧妙地运用江南 丝竹的颤 、叠 、震 、打等技 巧 进行装饰,从而形成具有典型江南传统音乐神韵的艺术作 品。此外,陆春龄先生还演奏了大量具有代表性的作品,如 《行街》《欢乐颂》等,这些乐曲音色甜美 、曲调明亮,中板部 分较为细腻,但又抑扬顿挫 、有鲜明的强弱对比,快 板 部 分华丽漂亮,演奏时需一气呵成,旋律发展 连绵又带有起 伏,风格精致且韵味十足,让人情 不自禁联想到江南水乡 的 自 然 风光与 当地细腻温润的人文情怀 。在陆春龄先生 所改编的作 品中,最具有代表性的莫过于《小放牛》与《鹧 鸪飞》两 首作 品 。它们来源于民间音乐素材,运用江南 丝竹和昆曲等艺术形式进 行整合,改编 成了极 具 民 间 特 色
的竹笛作品,是南派的代表性笛曲,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 。 陆春龄先生还创作 了许多具有艺术性的大型 协 奏 曲,如 《江南春》《潇湘银河》等,这些作 品取材于江南 民间音乐, 极具地方性音乐风格特色,都是当时优秀的竹笛协奏曲 。
(四)音乐创作紧贴人民与时代
纵观陆春龄先生创作的作品,不难发现这些笛曲大多 与当时的时代背景 、群众生活相贴近 。 因为吃过生活的 苦, 陆春龄先生更加能够体会到基层生活的不易和中国 共产党的伟大, 扎实的音乐功底也让他能够用 自 己的笛 声来抒发内心情感,奏响时代音乐 。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他满怀着激动的心情创作出 笛曲《今昔》,用充满喜悦和热情 的笛声 高 歌 着 新 时 代 的 到来 。当累累的劳动果实呈现在祖国面前时,陆春龄先生 怀着满腔的自 豪创作 出作 品《喜报》,那 欢 快 的 旋 律 吹 奏 出先生对祖国对人民的赞美之情;在下部 队慰问 演出时, 他深受军人士气的影响, 将将士们每 日晨练的景象化作 笛曲,《练兵场上》用笛声模仿军号,让音乐给人们呈 现出 部队生活的场景 。此外,还有为歌颂美好祖国夜以继日付 出劳作 的工人所创作 的《工地一课》;访台演出时,站在与 大陆遥遥相望的台湾,心系两 岸同胞,盼望祖国早 日统 一 的《月夜思亲人》;2007 年根据胡锦涛总书记提出的“构建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精神创作 的大型协奏曲《天和》;2008 年汶川地震,为失去同胞而悲痛 、为赈灾行动而敬佩谱写 的《抗震救灾精神放光芒》等,这些作 品不仅饱含 着 陆 春 龄先生细腻的情感,还与 当时的时代背景 、社会主义精神 以及人们的生活紧密相连 。
三、陆春龄竹笛演奏技巧
南派笛子多为曲笛,是江南丝竹管乐中常用的笛子,其笛身较为粗长,音色圆润且柔和,曲调悠扬,因此在 吹 奏过程中 常以打 、震 、倚等 装饰音 的 音 乐 技法来进行演 奏, 使得乐曲曲调更为婉转动人 。
( 一 )颤 、叠 、赠 、打的运用
颤音, 即通过手指连续而急促地 上 下均匀扇动所发 出 的音 响效果,以二度音 程关系为 主,也有三度或四度的 颤音,在演奏中标记为“tr”。 吹奏时,手指低抬,均匀且有 节奏地交替扇动,主要用于表现悠扬抒情的音乐效果 。除 了竹笛,颤音也广泛用于钢琴 、二胡等各类器乐中 。
叠音,常用于行板及快板中点缀装饰,通常高于主音, 演奏时 在标记音 上方快速颤动一次,音 程关系为 二度,演 奏中标记为“又”。 叠音产生的听觉效果具有重叠感,从而 增加乐曲的华丽性 。
赠音,又称之为“收”音 、“送”音,出 现于 音 符结 束 前 后,不另算时值 。吹奏赠音时需进行快速换气接入下一乐 句,赠音具有锦上 添花的效果,使乐 曲在 演奏的 过程中 给 人一种回味深远的感觉 。如《欢乐颂》中第一乐段的 尾声 就使用了赠音,让乐曲更加意味深长,具有品味性 。
打音,在气息不 断 的状态下,用 手指在音符下与之相 邻的音孔快速地 打一下, 用 于 区别同一小节中 两个相同 的音符,在 演奏中标记为“丁”或“ 扌 ”,在南派竹笛乐 曲中 基本会运用到 。
《欢乐颂》中部分段落大量运 用 了叠音 、打音 、颤音 的 演奏技法,使得乐曲在原有的音乐效果中更加圆满丰富 。
对 于乐 曲中“气口”的处理陆春龄也有着十分独到的 演奏方式 。如《鹧鸪飞》中,有部分乐句的气口并没有像其 他乐 曲一样中 规中矩,它们 每一 句都是在 强拍上换气,让 人在 听觉上 产生 一 种向前“冲”的 效果,从而达到让乐 曲 饱含激情 、蓄势待发的感觉 。
(二)泛音的运用
泛音,原是弦乐类演奏中 常用 的 一 种特色演奏技法,古琴上 的 泛音更是有“天音 ”之称 。 因泛音 的音 色空灵能表达出许多基音无法达到的意境,所以它常被运用到其他 类乐 器 之中,是一种高级的 演奏技巧 。在 管类乐 器 之中, 泛音 的 吹奏力度 、气息与音量大 小是十分难控制的,但又 因竹笛在 吹动泛音 时,笛膜几乎不会震动,使得发 出 的音 小且 纯净,有静谧之感,因此在 陆春龄先 生的乐 曲中 可以 看到许多泛音 的 运 用 。他也十分注重泛音 在乐 曲中对 音 乐整体的 表 现作用,如《喜报》中,第三部分连续三小节的 泛音吹奏, 一下便将乐曲拉到一个深远宁静的意境当中, 让乐 曲所表 达的情感更加真诚 。再 如《欢乐 歌》第三乐段 中泛音 与基音 的 交错吹奏,动与静相结合,使得乐 曲在朴 实 中带着一 份华丽的 意境 。陆春龄的《小放牛》中也运 用 到了泛音的演奏技法,中板与快板之间在渐慢到渐快的 吹 奏过程中 运 用 了三小节的 泛音,体现出一 种深远 、飘逸的 意境,更是为下一段快板部分的到来作出了强有力的铺垫 。
(三)腹震音 、指震音的运用
腹震音与指震音都属于竹笛常用的演奏技巧之一,它 们一般都是运用在比较长的音中,腹震音的吹奏通常需要 腹部控制用力,依靠腹部收缩引起气流的颤动而产生声音, 让吹奏出来的音符在很小的 程度上进行连续的 改变与还 原 。腹震音有大 、小 、快 、慢之分,一般多用 于舒缓的旋律 中,可以使音乐达到一种松弛的歌唱性效果 。
指震音则是在本音 下方三度用按指在 笛孔附近快速 均匀地轻微震动,引起小幅度小于腹震音的连续波动 。陆 春龄所改编的 曲目通常借用腹震音 、指震音来美化音 色 。 如《今昔》第二部分,利用腹震音 的 演奏手法,给慢板带来 缓慢而沉重的音 响效果, 让人感觉情绪如同堆积在胸 口 一般蓄势待发 。指震音《鹧鸪飞》中,慢板部分的第 36 小 节处, 运 用 手指震动产生的 波动来描绘鹧鸪鸟儿飞翔 抖 动翅膀的场面 。
(四)历音 、吐用 、跺音等技法的运用
历音 、吐用 、跺音是隶属于北派的演奏技法,陆春龄在南派的竹笛演奏基础 上不断借鉴 、吸收 、发展北派的技 法 。厉音是吹 奏时运用多根手指进行一个 连续上行或连 续下行的快速起落,具有一定 的爆发性,因此吹 奏时要注 意不能有音符 的丢失 。乐曲中厉音的连续使用会让音乐 产生波动的效 果,如《喜报》中通 篇出现了大量厉音的 演 奏方式来增加音乐的欢快性 。
吐音又分单吐 、双 吐 、三吐 、气吐 、唇吐 、喉吐,是北派 竹笛的演奏技法 之一,吹 奏时应 双颊后收,气息下沉并集 中,配合腹部 的力量,吐出的音干净且结实有力,多用 于 表现热烈活泼的场景 。南派的吐音讲究至柔,一般欢快的 乐段多依靠手指的灵活性来完成, 因此吐音在南 派中运 用程度并不高 。陆春龄先生深知吐音对音乐表现的重要 性,便借鉴了北派吐音的演奏方 式,创造性地加入自己的 竹笛演奏中,使音乐兼具南方的柔美与北方的力量 。
跺音则是通 过手指的起落 达 到 一 个 快 速 的 打 击,类 似于打音,但音色比打音干净,不拖沓,吹 奏时需要手 指 与气息相互配合 。陆春龄先生在创作笛曲时,部分作品会 根据需求来进行此类技法的演奏 。
四、陆春龄演奏风格及技巧在音乐作品中的体现
( 一 )《喜报》:南北派技法融合的典范
1959 年,陆春龄到山东 、安 徽等地深入生活,当时全 国人民都在为建设祖国而积极奋斗, 群众精神面 貌焕然 一 新,面 对这一景象,陆春龄被深深地打动了,同时也 激 起了他的创作 热情, 便 以此为素材编创了 一 首高度赞扬 社会主义建设的竹笛独奏曲——《喜报》。
《喜报》全曲共分为四个部分,每个乐部陆春龄先生都 按照素材以及结构对乐曲的发展进行严格的分配 。第 一 乐部 速度轻快,多用厉音 、滑音 、颤音等装饰音来进 行 演奏,反 复 呈 现 后,主 题 开 始 发 生 变 化,并 加 入 吐 音 技 法,增添音乐跳动性,为乐曲后续发展作铺垫 。23 小节处速度 增加到 144 每拍,并大量运用三吐音和双 吐音,与 开 篇形 成对比 。第二乐部速度变慢,转为了 5/4 拍,整个乐部平稳 且悠扬,历音 、倚音与 颤音的多处使用让音乐在聆听的过 程中更加生动 。
第 三部 分华彩乐段,由 A 调转为 E 调,节奏自由,运 用了颤音 、泛音 、倚音等装饰音为华彩部 分做铺垫 。华彩 处采用连续的高音与 紧密的十六分音符, 还运用了大量 跳跃的吐音进行演奏,表达人们的欢乐之情 。第四部分转 为 A 调,1~ 16 小节处陆春龄采用双吐反复的吹奏技法,使 音乐旋律更为紧凑,17 小节处开 始进 入高潮,与 一 、三乐 部 相呼应,吐音 、连音的交替使用,就好像人们为新 中 国 的美好未来一同进行赞美 。
《喜报》这首作品是陆春龄紧贴时代发展所创作的,全 曲结构严谨,与 素材紧密结合,创作 中加入了北派的演奏 技法,音乐整体欢快 、朴实有力,但又不失江南 丝竹 的 悠 扬隽美, 是一首高度赞扬新中国发展并具有一定社会主 义性质的优秀笛曲 。
(二)《江南春》:中西合璧之作
《江南 春》是由陆春龄先生与 曾家庆先生共同创作 的 竹笛演奏曲,该曲以《四大元》为基本 素材进行创编,描绘 了 一 幅田园水乡欣欣向荣的景象, 充满了江南 民间的风 土气息,具有浓厚的地域色彩 。
这首作品由引子 、小快板 、慢板 、华彩 、快板 、行板尾声 五个部分组成 。D 调笛演奏,筒音为 5.慢板处筒音转为 1. 引子部 分曲调平稳,乐句之间十分连贯,带给人宁静舒缓 的清爽感 。小快板段落可划分为四个分部,第一分部以起 承转合的结构形式进行发展,乐句欢快流畅具有歌唱性, 并与第 二分部形成对比;第 二分部音区多为八度跳进,小 节之间以模进 的方 式进行连续展 开, 并加入十六分音符给整个旋律增添色彩;第三分部为主旋律的吐音变奏部分,使音乐旋律具有颗粒性; 第四 分部的旋律再 现了主题材 料,节奏较自由,最后两小节以 pp 力度营 造 出 安 静 的 氛 围,为慢板部分做铺垫 。
慢板部分,由 D 调转为 A 调,乐段中有多个部分出 现 了音乐 材料 的 重复使 用 和扩展,气息流贯,起伏自然 。在 19~28 小 节 处 4 与 #4 的 出 现 让 乐 曲 有 了 短 暂 的 离 调 效 果 。散板华彩部分转为 D 调 。乐段中使用大量倚音 、颤音 等装饰音来模仿田园里自然的声音,增添了灵动感 。第一 气口处由三组带装饰音 的震指音 开头, 下行到低音 6 作 颤音结束, 生动形象地 向人们呈现一幅田间鸟儿放声 鸣 叫的欢快场面 。第三气口处由连续上行的跳音组成,随着 情绪不断高涨,将整个乐段推动至于高潮 。快板乐段为全 曲的 高潮乐段,整个乐段都以吐音 为 主要演奏方法,凸显 了喜气洋洋的欢快感,使得音乐形象更加生动活泼 。尾声 部分,前半部分音 区较高,节奏稳定,速度由慢渐快 到 华 彩部分,最后以突慢的形式进入全曲的 尾声,并 在 最后的 长颤音 6 上 加重了演奏力度,气势宏伟 、感情充沛,让 人 感受到江南的无限好风景 。
《江南春》是一首结构规整的音乐作品,陆春龄先生在 创作时对 每一个乐部都进行了精心的音乐 布局, 让每 一 乐部都具有 自 己的音乐性格但又能完美地进行串联 。 曲 中还运 用 到了模进 、离调等 西方作曲技法,是真正意义上 的 中 西合璧的 笛曲 。作品中 丰富的 润腔 、婉转的 曲调 、细 密的装饰音,在 描绘我国南方农村欣欣向荣的美景时,也 将江南丝竹的音乐特性体现得淋漓尽致 。
五、结语
陆春龄作为 我国南派竹笛著名代 表人物 之一, 他 的 笛艺在 20 世纪的中国传统音乐发展中占有重要地位 。他的演奏风格也因受江南丝竹音乐的影响,在所创作与改编的作品之中,大量运 用 了颤 、叠 、赠 、打等 艺术手法来丰富 作品的 听觉效果 与内容 。但他并 不 局限于南派竹笛演奏 中 常用 的音乐 技法, 还积极将北派的 竹笛艺术融入南派 演奏技法之中,这种在 竹笛演奏技法上 独具一格的见解, 让他形成了自 己特有的演奏风格 。
在不断丰富完善自身竹笛演奏技法的同时,陆春龄在 发扬与传承中 国传统竹笛文 化 上, 也作出 了不 可磨灭的 贡献 。如担任“中国国乐团”的独奏表演者;1985 年在我国 首都北京民族文 化 宫举办竹笛独奏音乐会; 被中 国 广乐 团 、琴园国 乐 团邀请到台北开展“苍龙吟”竹笛独奏 音 乐 会等 。他注重国内竹笛艺术发展的同时,还将竹笛这一中 国传统民族乐 器 推向世 界, 如为英国 女王伊丽莎白二世 演奏等 。将中国的竹笛艺术带入国外,让外国人民一同欣 赏来自中 国 的 艺术 。凭借着自己高超的 竹笛演奏技术与 坚持不懈的精神, 陆春龄的 竹笛在 国 内外深受人民群众 的喜爱,甚至获得了“魔笛”之称 。
陆春龄先 生对 我国 竹笛艺术的影响与奉献是不 可磨 灭的,他将自己的一 生都献给了竹笛,而他 的 竹笛艺术也 影响了一代又一代的竹笛演奏者们,并由他们不断地继承 和发扬,在中国竹笛艺术发展道路上留下不朽的篇章 。
参考文献:
[1]毛宇龙 .丝竹传奇一代 宗师—— 陆春龄笛子表 演艺术研 究 [J]. 人民音乐,2011(08).
[2]蒋伟 .陆春龄笛曲《鹧鸪飞》的 审美内涵[J]. 四 川戏剧,2016(09): 124-126.
[3]周 胜 楼 . 陆 春 龄 竹 笛 演 奏 风 格 研 究 [D]. 南 京 :南 京 艺 术 学 院 , 2008 年 .
[4]国乐今说 .乔建 中音乐文集[M].上海:上海音乐 出 版社,2015. [5]邵先国.竹笛曲《喜相逢》演奏分析[J].艺术评鉴,2016(12):95-97.
[6]乔建 中 .江南丝竹音乐 大成[M].南京:江苏文艺出 版社,2003.
关注SCI论文创作发表,寻求SCI论文修改润色、SCI论文代发表等服务支撑,请锁定SCI论文网!
文章出自SCI论文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unwensci.com/yishulunwen/6568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