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论文(www.lunwensci.com)
摘要:中国古诗词反映了不同时期人民生活状态和思想精神生活,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优秀结晶,古诗词曲是古典诗词与现代歌曲的融合 。本文以《越人歌》和《青玉案·元夕》为例,阐释了作品创作背景,分析了《越人歌》和《青玉案·元夕》音乐特征,包含审美特征和创作特征,研究 了 两首古诗词曲的演唱诠释。
关键词:古诗词,音乐特征,演唱特点,越人歌,青玉案·元夕
中国诗词能够展现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 将古 诗词和曲调相融合赋予古诗词以新的生命力, 这种 方式是对中华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扬, 是现代社会 中传统文化的传播方式。《越人歌》是古曲类民族艺 术歌曲,采用二部曲式结构,整首曲子婉转优美 、起 伏跌宕,传递了丰富的情感,展现了情窦初开的女子 内心情感变化。《青玉案·元夕》曲调婉转,词曲融合 相得益彰,营造出深邃意境,表达了词人满腹爱国情 怀却壮志难酬的悲悯 。分析这两首作品审美特点和 创作特征,研究两首作品演唱特点,能够展现古诗词 曲魅力, 从而吸引更多人研究了解和演绎该类艺术 作品,更好地传承中国古诗词曲作品。
一 、古诗词歌曲《越人歌》与《青玉案·元夕》创作背景
《越人歌》出 自汉代刘向《说苑》,是古代越人所唱民歌。《越人歌》是春秋时期创作的地方民歌。这首 古诗词歌曲的原音为古越语发音,在汉代刘向的《说 苑》中有详细记载 。独特的发音凸显了越人与王子一 同泛舟的欣喜之情。《越人歌》最后两句是诗人理性 感情的抒发与表达, 此时的心情已经由原来的激动 转为现在的平静,体现出较高的艺术水平。《越人歌》 作为流传较为广泛的古诗词歌曲,作者频繁使用“兮”体 现 其古 风 古 色 特 质,让 人 充 分 感 受 到 情 绪 变 化 。 曲 作者刘青根据自己对这首词的理解,于 2013 年借 助民族五声调式创作了这首《越人歌》,歌曲一经创 作就深受大家喜爱, 这是他突破以往创作风格的一 首佳作 。整首歌曲旋律不仅充斥着古朴的民族韵味, 而且彰显着现代音乐自然流畅和恢弘大气的风格。
《青玉案·元夕》这首词创作于北宋靖康之变时 期,辛弃疾心怀国家,不断建言献策,但是建议却没 有得到上层重视,他心中有着社会责任 、家国情怀, 满腔热血无处施展, 他许多做法得不到人们支持和 理解,在此背景下,他创作了《青玉案·元夕》,描绘了 元宵时节举国欢庆,在璀璨灯火和热闹街景中,他寻找孤芳自赏的人, 那人便是他自己, 不愿与世俗同 流,满腔热血却无处挥洒,只能将情感转化为悲愤诗 句,用另一种方式展现自己内心,最终形成了一首绝佳作品 。很多曲作者都对这首古诗词进行过谱曲,当 前,较为流行的版本是由敖昌群创作的,他在创作上 将西方创作技法与中国传统创作技法相结合, 并将 中国古诗词语言特点和文学意境融入创作技法中, 使歌曲既符合中国传统欣赏习惯和演唱习惯, 也契 合西方音乐讲究的纵向和声之美 。本文研究所选取 的就是敖昌群创作的版本 。
二 、古诗词歌曲《越人歌》与《青玉案·元夕》审美 特征分析
( 一 )《越人歌》审美特征
从意境 、语言和韵律三方面分析《越人歌》审美特点 。一是意境美,这首诗通从动态和静态两方面展 现了东方文化意境美。“得与王子同舟”描绘了越人 女子和楚国王子在湖面泛舟的场景, 舟上景象仿佛是静止的画面;“心几烦而不绝兮,得知王子”表现了 越人女子对于楚国王子爱慕的忐忑之心, 在感慨中展现了动态画面 。二是语言美,中国古诗词用凝练语 言表达了丰富的情感和意境,“今夕何夕兮, 攀舟中 流 。今日何夕兮,得与王子同舟”平铺直叙表达了女 子与楚国王子泛舟的愉悦和欣喜, 王子不嫌弃女子 身份卑微。“山有木兮木有枝,心悦君兮君不知”表达 了女子对王子的爱意就像树木应该有枝一样茁壮生 长,是自然且合情合理的,运用了比兴手法 。整首诗 并没有用华丽的辞藻,却蕴含着丰富情感 。三是韵律 美,《越人歌》句式较为自由,平仄表达独具特色,在 诵读诗时有抑扬顿挫的韵律美。
(二)《青玉案·元夕》审美特征
一是饱含韵律 。这首词曲将宋词和音乐完美融 合,使得诗表达更加生动,诗中所描绘画面更加栩栩 如生,音乐加持更加烘托了诗的意境美,整首诗充满 了极强的艺术感染力,比如“东风夜放,花千树”中的 “东风”演唱和诗诵读走向一致,“风箫声动”又使得 旋律回归于平静,音乐与诗词情绪表达完美贴合,词 读音和音乐旋律相互融合,使得诗词意境更加明显, 散发出古典韵味 。这首作品使用了西方作曲技法,结 合中国古典诗词的起承转合形式, 唯美音乐营造了 丰富意境 。二是歌词运用多种修辞手法,一方面是使 用反衬手法,在万家灯火 、车水马龙中,所有喧闹场 景只是为了描绘心事重重的人, 更加衬托了萧瑟的 人物特征;另一方面虚实结合繁华景象,空气中的香 水实虚相应,“众里寻他千百度” 更起到了承上启下 作用。
三 、古诗词歌曲《越人歌》与《青玉案·元夕》创作 特征分析
( 一 )歌词的创作特征分析
从歌曲《越人歌》词用法以及结构布局来看,歌 词中的通假字是比较普遍的 。在《越人歌》创作年代, 通假字非常盛行,使用也比较普遍 。在古诗词开头前 两句中,作者对“今夕”与“今日”进行重复,这两句描 述了越人在第一 次见到鄂君子皙的时候就对其产生爱意,作者使用了反问语气,是对越人激动 、欣喜若 狂情感的强调与表达 。后面两句诗词“山有木兮木有 枝 ”与“心 悦 君 兮 君 不 知 ”,作 者 使 用 了比 兴 修 辞 手 法,这也是《诗经》中常见的修辞手法 。通篇来看,诗 词开头为人们描述了事情出现的地点与时间, 主要 人物以及越人心理活动与情感变化 。随后“蒙羞被好 兮”中“被”字是被动的意思,不难看出,鄂君子皙没 有因为自己的身份而瞧不起越人, 这也是越人喜欢 他的重要原因 。在当时社会,等级制度与等级观念是 非常严重的, 但是鄂君子皙并没有因为自己与越人 不同身份和层次而有所嫌弃, 也可以看出鄂君子皙 是一个有人格魅力的人, 越人也正是因为其人格魅 力而被深深吸引 。最后一句诗词既是作者对美好自 然风景的描述, 也是借此表达对鄂君子皙的那份喜 爱之情 。整体来看,《越人歌》是一首非常典型的向心 仪之人表现爱意的古诗词歌曲,“情” 贯穿情感表达 始终 。这首作品说明当时越人文学水平已经达到了 极高水准 。
古诗词歌曲《青玉案·元夕》是辛弃疾代表作品 之一,也是我国古诗词中描述元宵节的佳作。“蓦然 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已经流传千年,现在也 还闪着耀眼光芒 。短短十三个字却将一位清冷孤高 的佳人形象展现在大家面前, 也体现出词人自身精 神品质,这句话为人们营造了绝美意境 。整部作品都 是作者将自己置身于灯火璀璨 、漫天繁星的元宵佳 节中进行全方位感官描述。“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 落星如雨”,在元宵节,作者看到的是千万棵花灯树 美丽绽放,天空星星好像烟花四散开来,一辆辆豪华 马车从面前驶过,天空明月与人间箫声遥相呼应,各 种龙灯、鱼灯穿梭飞舞。作者听觉都被充分调动起来 , 用元宵节绚烂彩色渲染一片热闹景象 。视觉上,是按 照先远后近 、先景色后人物的顺序来观察,“蛾儿” “雪柳”“黄金缕” 等词展现出女子对元宵佳节的重 视,“笑语盈盈” 又将她们的好心情与活泼一 面充分 展现出来,让大家立刻有了画面感 。盛装打扮的女子 在观赏花灯中缓缓走过,边笑边讨论着,这部分全是 营造欢乐 、愉快的佳节氛围,展现了 一 片祥和景象 , 给人美的感受 。最后作者笔锋一转,蓦然回首,展现 出 自 己的悲凉之感, 也是对统治阶级腐败愤慨与无 奈 。此处应该使用了隐喻修辞手法,作者表面上是寻 找一位女子, 实际上是作者渴望在当时时局下寻找 一位可以解救国家于水火之中的能人志士, 希望他 能够带领整个国家和百姓走出当时窘境, 将这首词的韵味一 瞬间散发开来,让人无限回味。
(二)音乐创作特征分析
古诗词歌曲《越人歌》是一首富有中国古典韵味 的作品,从旋律特征来看,其是非常典型的单二部曲 式结构,副歌部分会反复出现,并且作为独立乐段存 在,节拍也是比较舒缓的 。从整个调式结构来看,整 个作品主要由前奏部分 、间奏部分 、尾声部分,以及 两个乐段组成 。前奏部分音型主要是由琶音构成的, 音色比较柔和,并且出现了很多小连音,让整个前奏 部分古典韵味更加浓烈, 与整个作品主旋律融合在 一起 。 曲作者使用 D 微调进行前奏部分的前四乐句 设计,同样是将琶音作为伴奏音,这是整个作品的中 心乐句 。作者在前奏部分使用琶音,展现了一 幅绝美 山水画面,流水在山谷间缓缓流淌,给人轻松愉悦的 感觉,让整个作品风格韵味更加明显,眼前瞬间有了 越人初见鄂君子皙时的美好画面,画面感非常强 。后 四句是重复前面四句,但是从气势上看更加强烈,情 感上也更加浓厚,将人们引入下一乐段,下一乐段将 这个作品推向高潮 。从感情色彩来讲,与前一乐段存 在较大区别,这一乐段更具有跳跃性,气势与力度也 更加强烈,将整个作品最强烈的情感充分表达出来 。 《越人歌》对陕西地方音乐独有曲调进行借鉴,并采 用钢琴伴奏形式, 将传统民间文化与现代乐器相结 合,让整个作品动静结合,富有层次感 。伴奏也是歌 曲重要组成部分,发挥着重要作用,能够更好地衬托 歌曲,这首作品伴奏多处模仿古筝演奏方式,前奏伴 奏以琶音为主,加入倚音后引入主旋律,A 乐段是微 调式,A1 乐段是对 A 乐段重复,但是伴奏音增强,情 感递进 。B 乐段伴奏更加紧密地将音乐推向高潮,B1 乐段音乐进入尾声,情绪也更加平稳,平稳伴奏展现 出主人公的低落心情 。
《青玉案·元夕》从曲式结构上来讲属于二段式 结构,a 羽调式,且不存在转调 。作品前 32 个小节属 于一个乐段,从起承转合上来讲,这一乐段属于起的 部分, 该乐段主要采用了比较舒缓平和的旋律进行 编曲,给人自然亲近之感 。在这一乐段第 12 到第 15 小节,作者还使用了跳进创作手法,在这 4 小节的织 体上还使用了分解和弦, 使得这个乐段流动性更加 明显与顺滑 。33 小节到最后为另一乐段,从起承转合 上来讲,这一乐段属于转的部分,这一乐段是在前面 32 小节基础上发展进行的 。该乐段采用的是音阶式 创作手法,并在音程上使用了五度上行跳进音程,这 一段将作品古典韵味淋漓尽致地展现出来, 让整个旋律走向更加明确,节奏上更加顺畅 。在《青玉案·元 夕》编曲中,作者使用了大量节奏型音符,让整个旋律色彩更加饱和,更具有艺术性,同时还让音乐平稳 性更强,听起来更加饱满。“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 阑珊处”多次重复,将词人找到心中寄托的不断感慨之情展现出来 。在伴奏织体方面,为带引子和尾声的 二部曲式,前奏部分使用了 A 音和 C 音进行过渡,第 一小节打破了前奏冲突性,第二小节放缓音乐节奏, 采用了钢琴右手全音符柱式和弦, 第三小节音乐推动性增强,第六小节调性才逐渐明朗,第九小节又回到了原来调性上。
四 、古诗词歌曲《越人歌》与《青玉案·元夕》演唱分析
( 一 )《越人歌》演唱分析
每一首歌曲演绎都需要根据歌曲类型与创作背 景等,在音色处理方式 、唱腔方面进行选择 。古诗词 歌曲《越人歌》非常具有古韵特点,作为一首艺术歌 曲,《越人歌》整体旋律悠扬婉转,较为沉静 。既包含 了古代戏曲中的典雅之感, 又将现代审美中的灵动 之美蕴含其中, 这也决定了在演绎这首歌曲的时候, 既不能单纯追求声音圆润之感,又不能像传统戏曲演 绎那样去追求高昂声音和腔体共鸣。演绎者需要将两 者特点进行巧妙融合与运用,在借鉴戏曲唱腔的基础 上,将细腻又不失柔美的音色完整呈现出来,让歌曲 演绎更加形象感人,实现演绎人员与听众共鸣。
一是需要根据唱词曲调变化进行音色选择与处理 。例如演绎者在演唱“心几烦而不绝兮得知王子” 这一 唱段时,最开始声音应该弱一些,直到唱到这一 句最后一个字的时候,声音开始上扬,为接下来演唱 做准备,演唱“山有木兮木有枝”时,第一个字需要使 用最高音进行演绎, 让整首歌曲情绪与情感彻底释 放出来 。当演绎者唱到最后“心悦君兮君不知”时,需 要使用半声处理方式,在音量之间变弱,给听众营造 一种余音绕梁的感觉,让人意犹未尽 。二是对其中的 音乐情绪进行精准把握 。古诗词《越人歌》讲述了打 破传统封建阶级的浪漫爱情感人故事, 整首作品从 曲调上看悠扬婉转,人物情感变化比较复杂 。音乐情 绪从最开始激动欣喜到后来不安与惶恐徘徊, 再到 最后叹息,这都需要演绎者具备较高演唱素养,需要 根据情绪变化选择不同的演唱处理方式 。例如,当唱 到“今日何日兮得与王子同舟”这 一 句时,需要将 自 己音色保持清亮状态,同时使用延长音,将越人见到 鄂君子皙的欣喜之情展现出来 。当演唱到“蒙羞被好兮,不訾诟耻 。心几烦而不绝兮,知得王子”时演绎者 需要将越人忐忑与矛盾之情充分展现出来, 让听众 掌握作品情绪变化 。最后一句“山有木兮木有枝,心 悦君兮君不知”充满感叹之情,这也是整首作品情绪 爆发点,也是歌曲最高音 。在演唱这一句时需要在情 感上进行强化处理,将悲伤情绪充分展现出来,直至 最后声音减弱,将作者无奈又失落的情感描绘出来, 让听众切实体会到其中的情感变化 。三是注意演唱 时行腔咬字 。作为古诗词歌曲,《越人歌》不管是在发 音上还是在咬字上都有严格要求 。与民歌或者美声 歌曲咬字有着明显区别 。例如在演唱第一句时,五个 字中有四个字是闭口音,在演唱“今”“夕”“兮”这三 个字时需要先把字头咬住, 这样才可以保证声音不 会出现卡或者压的现象,咬字也会更加清晰,声音听 起来也会更加饱满 。除了副歌部分,其余部分行腔咬 字和第一句是一样的 。副歌部分“山有木兮木有枝” 是演唱难点,演绎者需要将自己声音拢起来,以保证 歌曲柔和性,这样在演唱高音时会更加轻松,有利于将歌曲更好地演绎出来。
(二)《青玉案·元夕》演唱分析
音乐作品演绎需要歌者了解作品特征 、创作背 景 、音乐旋律,通过声音技巧来展现,再配合肢体语言,使作品演绎更加完美 。为了诠释《青玉案·元夕》, 本文从四方面分析其演唱特点。
一是灵活运用气息 。气息影响着音乐作品是否 动听,是演唱作品的基础,要了解歌词句子结构,每 句中需要突出气音,根据句子长短结构 、特点,灵活 配合气息,使用合适的语速进行演唱,演唱时需要均 匀平稳气息 。比如“东风夜放花千树”这句歌词,在开 始“东”字和收尾“树”字时,都需要气息和字音相配 合,“树” 字演唱时需要气息非常均匀, 并且占满三 拍,而 演 唱“夜 ”则需要气息下沉,还需提前做好准备,以免到此音时仓促下沉。“更吹落,星如雨”这一 句,对于句中“落”和“雨”展现了气息流动性,在演唱 时需要气息平稳,展现声音流动感 。二是协调把握演 唱力度 。肢体协调影响着演唱发声,比如“东风夜放 花千树”,在演唱“花千树”时就需要 一 气呵成,此时 力度运用时小腹均匀用力, 其他肢体部位则无需过 多 用 力;歌 曲 中“ 啊 ”字 需 要 持 续 用 到 腰 腹 部 力 量, “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需结合词的情感 表达运用渐强或减弱的声音力度 。三是规范咬字发 音。歌曲演唱包含发声和歌唱语言,声音要饱满圆润,因此规范咬字非常关键 。这首词的押韵十分工整,每 一 句 尾 字 押 韵 都 相 同,比 如:花 千 树 (shu)、星 如 雨 (yu)、舞(wu)、处(chu)等,因此在演唱时归韵要细致 处理,咬字发音清晰,力度要结合情感表达,体现整 诗句韵味;再列举其他字的发音方式,比如“夜”发音 需要保持腔体和喉咙打开,“an”字尾 、字头要咬字清 晰,高音演唱口型不用太大,但是要打开喉咙,同时 注意头腔共鸣 。四是情感表达饱满。对于这首作品的 演绎要以情带声, 作品描绘了热闹的元宵佳节主人 公落寞之感,在歌词中有人物 、环境等,所描绘的画 面十分丰富,情感表达十分明确,歌词前后抒发的情 感也有鲜明对比, 因此演唱者需运用声音技巧表达 歌词情感,可以采用声音力度 、演唱肢体语言等方式 来展现。
五、结语
古诗词歌曲兴起可以反映出我国人民文化自信,以及审美水平不断提高 。我国传统文化以一种更 易被大众接受的方式和崭新面貌展现在大家面前, 以更新颖的形象回到更多人视野之中 。古诗词《越人 歌》和《青玉案·元夕》都是当前优秀艺术作品代表, 它们不仅蕴含着丰富文化内涵, 而且具有非常强的 歌唱性特点 。两首作品词风相对婉约,曲风清新,极 具代表性,算得上是当前古诗词声乐作品典范,在以 后演绎时,应当牢牢把握作品词与曲创作风格,将感 情与技巧完美结合在一起,精准演绎作品,为广大群 众带来更多更优秀的文化作品, 实现我国优秀传统 文化在更大范围、更广阔舞台上的传播 。
参考文献 :
[1]张文婷 . 中国古诗词歌曲《越人歌》的艺术特征和演唱研究[J]. 黄河之声,2022(09):166-168.
[2]李丹阳 . 中国古诗词歌曲的传承和发展研究 —— 以声乐作品 《越人歌》为例[J].大观(论坛),2022(04):174-176.
[3]陈历山 .艺术歌曲《青玉案·元夕》的艺术特征与演唱分析[J]. 黄河之声,2022(11):124-126
[4]胡东治 .珠联璧合相得益彰—— 论中国古典诗词艺术歌曲的 声调之美[J].文艺争鸣,2021(09):200-204.
[5]杨珊菡 .《青玉案·元夕》审美特征与演唱技巧运用探析[J]. 中 国民族博览,2020(22):209-211.
[6]杨 照 民 .浅 谈 声 乐 演 唱 中 的 声 情 并 茂 [J]. 音 乐 天 地 ,2020(03): 44-47.
[7]李丹阳 . 中国古诗词歌曲的传承和发展研究 —— 以声乐作品 《越人歌》为例[J].大观(论坛),2022(04):174-176.
关注SCI论文创作发表,寻求SCI论文修改润色、SCI论文代发表等服务支撑,请锁定SCI论文网!
文章出自SCI论文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unwensci.com/yishulunwen/6107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