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论文 - 至繁归于至简,Sci论文网。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当前位置:首页 > 艺术论文 > 正文

古诗词歌曲《秋窗风雨夕》与《枉凝眉》的艺术特色论文

发布时间:2023-07-26 11:28:27 文章来源:SCI论文网 我要评论














SCI论文(www.lunwensci.com)
 
   摘要:《红楼梦》是中国经典文学著作,被称为中国古典四大名著之一,其结构严谨,人物刻画生动形象,气势宏大,深受人们喜爱,影响颇深,因 而成为文学不朽之作 。1987 年中国作曲家王立平先生在小说《红楼梦》中遴选 了十三首经典诗歌编写,《红楼梦》声乐组曲由此得来 。这套声乐组曲情感丰富 、曲调优美 、悠扬婉转 、鲜明生动,深受人们喜爱 。诗与乐在中国历史长河发展中两者都是紧密相连 、密不可分的,两者是人们内在表达情感的一种方式,丰富着人们的精神世界 。只有蕴含丰富情感的语言才能寓情于景,将潜在的语言艺术 、韵律表现 得淋漓尽致 。诗与歌的合璧无疑是 一种美学艺术,是 一 场艺术盛宴,如此才能引起读者和听者共鸣 。本文针对 《红楼梦》组曲中《秋窗风雨夕》与《枉凝眉》的艺术特色进行探究,感受诗与歌的合璧,体会其中的“美”。

  关键词:诗与歌,音乐,艺术特色

  中国音乐自古以来是以歌 、舞 、乐三种形式发展 并存的,随着时代变迁 、人类文明进步,春秋末年出 现《诗经》,它是中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里面收录 了中国民间各个地区的民歌,其曲调优美 、朴素 、淳 朴 、感情真挚,从中体现了人们对诗歌与音乐的热爱 之情 。曹雪芹先生在《红楼梦》一 书中编写了许多经 典诗句,本文则针对王立平先生为《红楼梦》创作的 声音组曲进行分析,体会诗与歌的融合,两者相得益 彰 、情景交融 、独具特色,二者的结合创造出了无限 可能 。

  中国作曲家王立平先生把《红楼梦》中的经典诗 词编写成一套独具特色的组曲。《秋窗风雨夕》和《枉 凝眉》出自中国四大名著之一《红楼梦》中的诗词,这 套声乐组曲一共有 13 首作品 。本文选取了《红楼梦》 声乐组曲其中的两首经典作品为例,从歌曲的背景 、 文学内涵, 以及音乐特性和演唱方式等方面进行分 析探索 。

  《枉凝眉》主要是从第三者的角度来描述贾宝玉 和林黨玉的爱情悲剧;《秋窗风雨夕》 则是黨玉在一 个风雨交加的秋夜里借景抒情,哀叹自己的忧伤。两首作品都营造了一种悲愁相交的情绪 。

  王立平先生花费了四年多的时间去研究 《红楼 梦》,所以才能得出如此叹为观止的音乐作品 。他曾 说过:“写出好的音乐当然需要精准的技术, 但最重 要的还是用心去感受, 只有在感情的刻画上细致入 微,才能通过音乐使人物的内心刻画入木三分。 ”诗 词与歌曲相融合,体现出文学和音乐之间相辅相成 、 不可分割, 从而也衍生出诗与歌合璧给人传达的美 感、韵律,这也正是中华文化的博大之处。

\

 
  一、《秋窗风雨夕》

  ( 一 )歌曲背景

  古代诗人在构思 、写作诗词时常会运用一种借 物喻事或借景抒情的手法, 主要是寄托诗人内心世 界的真实感受 。例如:“春天”总给人一种生机 、活力 四射、充满希望的感觉。“秋天”则给人一种浓浓的哀 伤,总会令人多愁善感。《秋窗风雨夕》出自《红楼梦》 第四十五回, 书中写到林黨玉在秋分时节咳嗽病又 犯了,病情在加重,身体一天比一天虚弱 。薄暮,窗外 风雨凄凄 。 回想往事的烦恼与自身的遭遇由此让她 有所感伤,黨玉忧心仲仲地拿起一本《乐府杂稿》来读,看到书中故事,她仿佛联想到自己现在的窘迫处 境,为此她心存悲伤,于是黛玉仿效唐代张若虚《春 江花月夜》的样式 、格调写成了《秋窗风雨夕》。 全诗 围绕着“秋”字,通过对一系列秋天景物进行描绘,表 达了黛玉对自身遭遇满怀伤感和悲愁无人体会的心 情,这些则是在为她悲惨的命运作铺垫 。

  (二)歌词的文学内涵

  “秋花惨淡秋草黄,耿耿秋灯秋夜长 。 已觉秋窗 秋不尽,那堪风雨助凄凉! 泪烛摇摇爇短檠,牵愁照 恨动离情。谁家秋院无风入? 何处秋窗无雨声? 罗衾 不耐秋风力,残漏声催秋雨急 。不知风雨几时休,已 教泪洒窗纱湿。 ”

  从歌词文字层面来看, 这是一首充满哀伤悲愁 的歌曲, 表达了孤弱多病少女在这风雨交加的夜里 满怀愁绪无尽感伤,全曲通过灯 、窗 、秋花 、秋风 、秋夜 、秋雨、秋等自然景象,以“秋”为主题情景交融,层 层递进 。第一句描绘的是秋天的花凋零,草枯竭 。在 这昏暗的灯光下,把这秋夜衬托得更加漫长 。窗外的 秋色给人一种无尽的感觉, 风雨交加更加让人感到 凄凉无助 。烛台上的蜡烛在晃动着,这哀伤的秋愁牵 动着离别伤感。谁家秋院没有秋风?何处的窗外没有 雨声? 用丝绸做的棉被怎么也抵挡不了秋风寒冷,窗 外的雨声也更急促 。不知道这风雨几时消停,泪水已 将窗纱浸湿 。从歌词当中,笔者可以深刻体会到黛玉 的多愁善感 、身心孤独,另外,读者更能从中感受到 黛玉的才华横溢。

  (三)音乐分析

  从歌词形态上看, 这首诗的音乐语言可以分为 三个部分,四句为一个循环 。这首歌曲属于再现的二 部曲式结构,节拍为 4/4 拍,运用中国独具民族特色的五声羽调式,速度为中速,旋律悠长,节奏舒缓 。 前奏运用 E 羽调式开始,并采用在同 一旋律上反复 吟唱的分节歌形式进行 。 以景切入,歌词中“秋花” “秋 夜”“秋风”“秋 雨”等景色 层 层 展 开,动人 心 弦 , 达到情景交融 、身临其境的效果,也为烘托出一种悲 凉情感作铺垫, 把林黛玉多愁善感的性格描绘得淋 漓尽致。

\

 
        从旋律走向来看,音程在向下二度或三度进行, 旋律音高基本在中低音保持, 歌曲一 开始在弱拍起唱,平缓稳定,呈现出一种哭诉悲凉之情 。A 段由两个乐句组 成,分 别 是 a 和 a’构 成 (4+4) 的 方 正 整 结构,节奏型运用切分 、二八节奏和四十六节奏型,给人听觉上带来一种错落有致的感觉 。伴奏声部则运用柱式和弦,力度为 pp,与旋律声部构成一种上繁下简的机构,突出旋律声部,衬托出悲伤情感 。在第六小节处,伴奏织体开始发生变化,运用和弦分解并且下二度进行 。在第七小节,旋律开始上四度跳进,层层递进 。第九小节旋律到了高音区,情绪不断高涨,伴奏声部与开头相比由原来的 pp 转至为 mf;由原来的柱式和弦变成全分解形式,力度开始渐强 。该部分采用三十二节奏型构成一个大山型走向, 使其连绵不绝、跌宕起伏,调性由原来的 E 羽调式转到 G 宫调式,使其从原来的羽调式忧郁变得更加明亮,暗示着高潮部分即将到来 。

\

 
  B 乐段由三个乐句构成,形成(4+4+5)非方整的结构布局 。b 乐句到达整首歌曲高潮,高涨情绪并没有维持多久 。在十三 、十四小节情绪开始回落,十五小节调式回归到 E 羽调式上,伴奏声部运用琶音,向上级进,引出弱起歌词 。a’乐句开始,十七小节构成一种哀叹情绪, 二十小节紧跟着重复前一乐句的情绪情感,使其情绪更加哀愁,让众人产生共鸣 。在最后一个乐句中,伴奏织体采用柱式和弦并带有琶音,描绘出了一 幅少女内心苦闷无法诉说, 只能默默哭泣的画面,使得音乐情感更加丰富 。整首歌曲的歌词围绕着“秋”字,通过对一系列秋天景物的渲染,预示着林黛玉难以摆脱悲惨命运, 表达了孤弱的林黛玉满怀伤感与愁绪。

  (四)演唱

  表演者在拿到作品的时候, 应当先了解歌曲的作者,以及歌曲的写作背景,只有充分了解一个作品由来,才能更好地融入这个作品,幻想自己是作品中的角色 。寓情于景 、置身其中,这样才能将作品表述得更加准确 。任何事都要专心去体会,在演唱过程当中只有感动到自己才能打动听众 。文中将林黛玉的人物性格刻画得淋漓尽致,展现了她多愁善感 、生性 多虑的特质,虽然有足够的才识与美貌,但从一些细 节中可以感受到她的心胸不够宽广, 也衍生出她的 孤独无助, 她只好把自己的伤感用诗词予以表述 。 “罗衾不奈秋风力”单纯从字面意思看,丝绸做的棉 被怎么也抵挡不了秋风的寒冷, 如果深入体会其实 是想表述她的柔弱已经扛不住往事的摧残了 。可以 从她的词句之间感受到她流露出哀怨之感, 因此林 黛玉对很多事物有消极情绪, 这也是她为此消沉的 原因之一。

  从咬字与发音来说,中国歌曲讲究的是“咬字” 和“归韵”,演唱时把自己当作故事中的人物,像说话 一样对听者传达内心想法,并且咬字要清晰和自然 。 《秋窗风雨夕》 在演唱过程中要注意后鼻韵发声特 点,全曲歌词都要归到“ang”韵上,如此才能推动演唱 者和听众情绪高涨 。因此在演唱这首歌曲时,要注意 声音要连续 、温柔而内敛 、柔和而舒缓,在休止符上 也要做到音停气不停 。喉咙及腔体要保持打开状态, 在这样的状态下,应当自然放松,富有情感地像讲故 事一样去叙述其中诗意。

  王立平先生从原诗中选取了十二句进行编曲 , 全曲围绕着十个“秋”字展开 。从“秋花惨淡秋草黄” 开始, 描绘了秋天花落草枯的景象, 再加上秋风萧 瑟、阴雨绵绵的天气,林黛玉在这样的环境里更加多 愁善感 、忧心忡忡,她的病情日渐加重 。歌曲从弱起 开始,在重低音平缓进行,因此声音要轻,要模仿出 哭诉的感觉,突出秋夜的寂静与凄冷 。演唱时重音可 以体现在第二个字或第三个字上, 用说话一样的方 式去演唱, 因为这首歌曲是林黛玉内心最真实的独 白 。在第一小节第四拍出现了四十六节奏型,演唱时 要稍微加快,推动情绪发展 。另外,在演唱过程中,还 要注意气息支撑与流动, 倚音出现的时候要注意音 准。A 乐段的第二乐句承接了第一乐句材料,为后面 情绪做铺垫 。第三乐句的第九小节处,“已觉秋窗秋 不尽”在强拍开始演唱,这里是全曲高潮 。第十一小 节出现了全曲最高音, 演唱时要注意气息支撑与情 感表达,发声要保持头腔共鸣,声音要有空间感 。要 把林黛玉心中愁苦 、悲痛无助的情感充分宣泄出来 。 第四乐句又从弱拍起, 回到原来的情景中 。尾声部 分是 前 一 乐 句 的 延 续,用 衬 词“ 啊 ”延 续 七 小 节,声 调温和曲折,给人连绵起伏的感觉,似乎展现了林黛 玉宣泄后的叹惜与无奈 。这里在演唱时需要用弱音, 同样需要稳定的气息支撑, 最后在如泣如诉中渐弱 结束。

  二、歌曲《枉凝眉》

  ( 一 )歌曲背景

  编曲作者王立平先生在大量翻阅了相关 《红楼 梦》的书籍后,才深刻了解到曹雪芹先生刻画的每个 人物特性,以及其中的爱恨情仇,从而编创出了这套 经典的《红楼梦》组曲 。歌曲《枉凝眉》被用于电视剧 版《红楼梦》主题曲,《枉凝眉》出自该作品的第五回, 作品像是从旁观者的角度来描写贾宝玉与林黛玉之 间的爱情悲剧,勾勒出一种仙境般的景象,人物形象 也刻画得惟妙惟肖。

  (二)歌词的文学内涵

  “一个是阆苑仙葩,一个是美玉无瑕 。若说没奇 缘,今生偏又遇着他;若说有奇缘,如何心事终虚化? 一个枉自嗟呀,一个空劳牵挂 。一个是水中月,一个 是镜中花 。想眼中能有多少泪珠儿,怎禁得秋流到冬 尽,春流到夏。 ”

  诗词大意是:一个是生长在仙境中的鲜花,一个 是一块无瑕的美玉 。如果说没有奇缘,今生为何能遇 见他,如果没有奇缘,为何最后满腔的热情都化为乌 有? 林黛玉在哀叹,贾宝玉也在独自挂念,二者映衬 了“镜花水月”。想一想眼中有多少泪水,怎么禁得住 从秋流到冬,从春流到夏!

  这首诗词把林黛玉比作“阆苑仙葩”,形容她是 一朵生长在仙境中的鲜花; 把贾宝玉比作一块纯正 且没有瑕疵的美玉。“一个是水中月, 一个是镜中 花”,从这一句可以体会到他们两个的爱情是那么美 好,犹如镜花水月一般,可是再美好的事物最终也只 是一场虚幻景象 。有情人不能终成眷属,他们的爱情 也不可能成为现实,这也为贾家最后的衰落 、黛玉的 多愁善感以及最终含泪病逝埋下伏笔。

  (三)音乐分析

  这首作品属于复乐段,节拍为 4/4 拍,叙事抒情 风格 。调式为 #C 羽调式,羽调式具有小调的柔和特 点,带有悲凉、忧愁的情绪 。整首歌曲旋律流畅,一字 多音悠扬婉转 。全曲由两小节引子开始,在低音“La” 上做持续音,在调式主和弦上进行,从而奠定了调性。

\

 
        下滑走向装饰音仿佛将人们带入仙境中, 给人 带来无限遐想,也预示着歌曲背后的悲凉,丰富了曲 调的情感色彩 。整首歌曲短小精悍,脍炙人口,具有 很强的艺术感染力 。A 乐段由(4+4+5)构成非方整性乐句 。a 乐句开头运用了大切分节奏型,在听觉上构 成一种错落有致, 丰富了音乐动感, 使旋律更加流 畅 。第四小节和第六小节构成一个下四度音程,歌曲 的第二句在模仿第一句下行, 高起低落构成了 一种 明暗对比,仿佛是在叹息两人的爱情虽然那么美好, 可终究是有缘无分, 所有的美好都只是一场虚幻景 象,令人产生悲情共鸣。第三小节和第五小节形成一 个下五度的模进承接关系,和声结束在主音上,平稳 进行 。而钢琴伴奏声部一直在进行三度以上跳进,采 用连音技法,使音乐更加连贯,推动旋律声部的情绪 发展 。

  b 乐句与 a 乐句之间形成一个对比关系 。在这一 部分,调式发生改变,从 #C 羽调式转到了 B 徵调式, 更加展现出悲凉情绪。左手伴奏声部也开始出现柱式 织体形式,与旋律部分形成上下呼应。与 a 乐句相比, 从向上三度以上的跳进开始呈下行趋势进行 。c 乐句 是 b 乐句的对比再现,旋律婉转,流动性强,将情绪逐 渐推至高潮 。整个 A 乐段勾勒了一 幅虚无缥缈的画 面,给人一种迷恋虚幻的感觉,让人充满无限遐想 。

  连接部分由四小节组成,前三小节运用“啊”来演 唱,伴奏声部一 直在向上级进,情绪不断高涨,最后 一小节把满腔愁绪停留于休止符上。

  第二乐段中,a′和 b′是 A 乐段的变化再现,b′乐句 的结束引出了全新材料,形成了一个转折手法,这里 也是该曲子的高潮部分,包含了全曲所有的音高,应 用先扬后抑的方式,渲染整首歌曲氛围 。音高也在向 上级进,左手伴奏声部运用全分解手法,丰富了旋律 色彩, 音高保持了一定的高度后在三十小节逐渐回 落下行,高涨情绪似乎在逐渐平息后又继续哀叹 。整 首歌曲从高音起始,在低音上结束,情绪跌宕起伏, 也映照了贾宝玉与林黨玉两人的爱情像那“镜中花” “水中月”一 样都是虚幻景象,也暗示着四大家族由 兴盛到衰落的过程。

\

 
  最后四小节是全曲的尾声,是一个扩充部分,运 用衬词“啊”延续着浓浓的哀伤之情,贾宝玉与林黨 玉两人渐行渐远, 把他们没有结果的爱情故事展现 得淋漓尽致。

  (四)演唱

  想要演唱好一首歌曲, 最难把握的就是将自己 的感情和歌曲相融合, 想要了解歌曲时代性和歌词 特 殊 性,就 必 须 结 合《 红 楼 梦 》相 关 故 事 情 节 深 刻领会,为演唱奠定基调;同时注意节奏 、音符时值,演唱时不能过于拖沓,同时速度也不能过快,在吐字咬字上,要把握好分寸,提升声音色彩表现力。在歌曲引子部分,从古琴婉转悠长的伴奏下进入,展现出浓厚的古典韵味和空灵之感, 这一伴奏旋律带给表演者和观众很多想象空间, 起到一种将人迅速代入乐曲氛围的效果 。歌唱者应提前将情绪和身体机能调整到兴奋状态,稳定好气息,调整好呼吸,伴奏响起后尽快进入乐曲情绪, 以达到声音与伴奏相互契合。

  进入演唱后,“一个是阆苑仙葩, 一个是美玉无瑕”这部分以一种哀伤情绪呈现出来,因此演唱时应着重突出两句之间的联系, 将一高一低模进关系的两个乐句唱出对应两个人物的层次感, 语气上要像讲故事时介绍故事主角一般娓娓道来 。在细节上应灵 活 把 握 大 切 分 节 奏 型, 同 时 两 句 歌 词 的 结 束 字“葩”字和“瑕”字都拥有较长时值,应注意将时值拖够,不可过早收音,不能破坏音乐完整性,亦不可拖延过长导致节奏不稳 。腔体上应保持足够圆润,位置挂高,使声音尽量唱纯净 、传悠远。“若说没奇缘,今生偏又遇着他,若说有奇缘,如何心事终虚化”,这部分歌词旋律中出现较大幅度跳进, 使得整个旋律跌宕起伏, 演唱时应尽量贴近歌词描述的那种有心无力之情,在细节处理上应注意强拍上的音,着重突出和表达相应情感。

  B 乐段旋律演唱时尤其需要注意其中几个元音 咬字,腔体不能打开过大,不然容易造成声音松散, 没有穿透力 。演唱“一个是水中月”和“一个是镜中 花”时应以甜美声音表现出两幅事物的优美,将“月” 和“花”字的元音和辅音都吐露清楚,把一个字当作 三个字来唱,唱出拼音感觉 。最后曲扩充了四小节, 在节奏旋律材料上有较大变化,音符时值变长,演唱 时应注意拖够时值。“想眼中能有多少泪珠儿”是整 首歌曲情绪最饱满的地方,应尽力调动情绪,体现黨 玉以泪洗面的伤心与娇怜。

  尾声部分的“啊”表面上与连接处有着异曲同工之妙,但实质上是两种不同感觉,这里已经接近乐曲结尾,并且刚经过乐曲高潮部分,不应再太过用力演唱,应唱出声音悬而未决的感觉;唱出一种黨玉即将“ 泪 尽 而 亡 ”前 的 无 力 感;唱 出“为何 我 会 有 这 般 结局”的责问感,尾音可根据自己体会稍作 自 由延长 。寥寥几句歌词,短短一首歌曲,集中华文学国粹与传统民族音乐于一身,足以让欣赏者被中华音乐及文学艺术折服 。

\

 
  三、结语

  我国古诗词的发展具有悠久的历史, 是我国古 代文化的结晶,也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瑰宝 。诗与 乐本是同源, 诗词最早是人们口口相传流传民间的 形式,而《诗经》用文字的方式记录了从西周初期到 春秋末期共五百多年间的各类音乐作品, 是我国最 早的诗歌总集,是中华民族文化底蕴的代表,也是中 国古诗词艺术歌曲发展的基石。

  每首古诗词艺术歌曲都有其独特的情感和审美 体验。《红楼梦》组曲的艺术魅力是每一位听者都能 充分感受到的 。本文通过对《红楼梦》声乐组曲的其 中两首歌曲《秋窗风雨夕》《枉凝眉》进行分析探究, 从中领略到当时曹雪芹笔下贾宝玉和林黨玉的爱情 悲剧, 也让人们感受到林黨玉在当时那种环境下的 孤弱、无助,心中苦闷只能借景抒情 、借物喻事,体会 到王立平先生为了创作出触动人心的作品, 刻苦钻 研 。而演唱者不仅仅只是了解作品,还需多加思考, 通过更深层次情感的体验才能将人物刻画得淋漓尽 致,引起听众的共鸣。

  笔者从两首作品的音乐背景 、诗词内涵 、曲式分 析 、演唱方法等几个方面进行了分析,从演唱者的角 度来看, 在演唱每首作品前要先领会相应的故事情 节,置身其中,在演唱时要有扎实的演唱技巧和丰富 的情感,如此才能传达出歌曲所表达的韵律 。如下三 点是笔者在学习探究歌曲唱法的体会。

  ( 一 )意境的体会

  中国古诗词艺术歌曲中的意境其实就是现实生 活 中 的 客 观 的 事 物 与 诗 人 主 观 感 受 之 间 形 成 的 氛 围 。歌曲《秋窗风雨夕》体现了林黨玉身处凄凉悲苦 忧郁的意境 。歌曲《枉凝眉》的意境之美在于,把幻象 与现实交织在一起, 所有虚幻的景象不过都是难以 实现的惆怅之情 。诗词与音乐相结合,将“诗中有景、 景中有情”展现得淋漓尽致 。那么在演唱《秋窗风雨 夕》时,演唱者脑海中首先要有一定的画面感,只有 把自己化身为林黨玉本人, 幻想自己就是歌词中的 主角人物, 诉说当时的心情, 才能将演唱与人物角 色、戏剧紧密相连。

  (二)咬字与发音

  中国古典音乐博大精深,其非常注重吐字声韵美, 诗词读起来不仅朗朗上口 、抑扬顿挫,同时也赋予古 诗词诗歌曲独具特色的音乐性 。开口咬字不仅要有 力,并且要表达清晰 。演唱过程中气息要充足,在不 同情绪表达中,要采用不同咬字与吐字技巧,清晰的 咬字更有助于对歌曲意境的表达, 这样可以更好地 表现其特点 。歌曲《秋窗风雨夕》与《枉凝眉》中的咬 字还是以声情为主,咬字自然,接近说话,这样才能 给人一种亲切的感觉。

  (三)速度把握

  增减速度是一首歌曲最主要的情绪表现方式, 因此在演唱过程中要注意速度把握,例如情绪高涨 、 欢快的歌曲旋律则运用较快 、律动性较强的速度;带 有悲伤 、沉稳的情绪情感 则是运用 速度较 慢且通常 使用连音符号将其连接起来 。因此一首歌曲的速度 可以决定这首歌曲的情绪表达,这也是非常重要的一点。总而言之,作为一名音乐表演者,不论在文学、情感和语言有多少积累,终究是以演唱为主要目的,将歌曲所要表达的美好事物传递给欣赏者 。本文通过对这两首歌曲的探究,笔者深深感受到 诗与歌相融合创造出了一首首耐人寻味且经典的音 乐作品。

  参考文献:

  [1]彭琳惠 .声乐组 曲《红楼梦》演 唱 浅 析 —— 以《枉凝眉》《葬花吟》为例[D].西安:西安音乐学院,2018 年 .

  [2]王晓艺.戏曲演唱技巧在王立平《红楼梦》声乐作品中的应用[D]. 天津:天津师范大学,2017 年 .

  [3]张骥 .“诗化乐”与“乐化诗”—— 当代声乐课堂教学中“古诗新 唱”模式探究[J].戏剧之家,2019(29):167.

  [4]林心智 .论中国音乐与文学[J].音乐生活,2020(02):58-60.

  [5]薛俊霞 .亘古 一 诗林黨玉——《红楼梦》中诗意人物形象之林 黨玉[J].文化学刊,2018(09):98-102.

  [6]徐丽红 .歌曲《秋窗风雨夕》的美学分析及演唱体会[J].佳木斯 职业学院学报,2020(01):153-154.

  [7]言 瑶.87版电视剧《红楼梦》中林黨玉音乐形象塑造探析以 《题帕三绝》《秋窗风雨夕》《葬花吟》为例[D].上 海:上海师范大学,2016 年 .

  [8]罗莉 .《红楼梦》中的林黨玉诗歌浅论[J].绵阳师范学院学报, 2010(09):42-46.
 
关注SCI论文创作发表,寻求SCI论文修改润色、SCI论文代发表等服务支撑,请锁定SCI论文网!

文章出自SCI论文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unwensci.com/yishulunwen/60136.html

发表评论

Sci论文网 - Sci论文发表 - Sci论文修改润色 - Sci论文期刊 - Sci论文代发
Copyright © Sci论文网 版权所有 | SCI论文网手机版 | 鄂ICP备2022005580号-2 | 网站地图xml | 百度地图x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