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论文(www.lunwensci.com)
摘要:融媒体时代的到来使杂志 、广播等传统媒体与新型的数字媒体不断融合,它们相互之间优势互补 、互为支撑,促进了现代艺术的快速发展 。而在这样的时代环境中,舞蹈艺术似乎抓住了机遇,与影像艺术相结合,促成了影像舞蹈的产生与发展 。作为一种新型的交叉性艺术,“影像舞蹈”以身体作为媒介,为镜头而舞,通过数字媒体技术 、新型艺术手段的结合达到了 艺术的多样发展 。本文通过研究影像舞蹈的起源与发展,从舞蹈的身体 、审美 、文化等方面探析影像舞蹈在当下舞蹈教育活动中的运用与表达,并结合当下社会时代发展的现状,分析影像舞蹈的发展 。
关键词:影像舞蹈,舞蹈教育,舞蹈传播
影像作为一种介质, 强调模拟物与实物之间的 无限逼近,在艺术手法上强调真实感 。影像舞蹈自提 出以来,不断顺应社会发展的需求,用影像的虚幻性 触发了舞者与观众对心灵世界的感受与体验, 对于 舞蹈艺术的发展与传播有着极大的贡献。
在当下现代科技飞速发展的时代, 教育活动也 在以多种多样的形式展开, 笔者认为教育现象不仅 仅存在于传统的课堂教学之中, 更存在于舞蹈的传 播与交流当中,身体 、审美 、文化的交流和传递是当 代舞蹈学者对于舞蹈教育的现实化解读, 亦是舞蹈 教育的另一种呈现方式 。而回看当下社会,网络传播 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而不断加快, 大众可通过媒体 等方式进行信息交流 、艺术审美活动,剧场不再是大 众感受舞蹈的唯一途径,剧场舞蹈的发展举步维艰 。 在此契机下, 影像舞蹈抓住当下机会进行了线上发 展,利用网络技术对舞蹈进行了传播交流,其与舞蹈 教育的配合加大了舞蹈的影响力, 为当下的舞蹈教 育发展做出了不小的贡献。
一、影像舞蹈概述
影像舞蹈是一 门基 于 镜 头 或 屏 幕,将 舞 蹈 与 影 像 视 听 语 言 有机 融 合 的 综 合 性 艺 术 。肢 体 的 舞 动 与数 字技术相结合,实现 了二者 之间的创意跨界与时空对话, 并成了一种独具内容表达特色的全新舞蹈形式。
在西方哲学史上,柏拉图综合性地讨论了影像 、摹仿 、视觉 、可见世界与可知世界的关系等一 系列问题 。在提到影像时,柏拉图讲到影像包括由于光线照射而形成的影子 、水中的倒影 、镜中的影像 、梦境中的影像以及雕像等, 都是一种本初意义上的视觉感知,直接刺激着人的视觉感官与心理意识。
提及“影像舞蹈”这一概念,最早是由美国著名的影像舞蹈研究学者道格拉斯·罗森博格提出的,他在广义上认为所有基于数字媒体技术研发出的在屏幕上的舞蹈都是影像舞蹈,其中包括了舞蹈电影 、录像舞蹈 、为镜头而编舞等多种使用镜头语言的舞蹈作品 。这一理论的提出也明确了“影像舞蹈”这一概念,并为影像舞蹈的发展做出了极大推动作用 。
反观当下中国影像舞蹈的发展现状, 因社会发 展状况等各种因素的影响,线上活动逐渐增多,诸多 舞蹈剧场的演出也改为线上, 这对于影像舞蹈的发 展无疑是一 大良好契机 。凌云焰团队创作者李凝对 于当下影像舞蹈的认知提出了“身体”“身音”“身界” “身影”等新的概念,并赋予其独到的见解 。一方面 , 他认为当下影像舞蹈的发展应该在基于身体的前提下进行编创与拍摄, 且镜头面前呈现的应该是身体 本身而不应该是舞蹈 。另一方面,他从导演角度所提 出的“三步创作法”适用于一切编舞 、剧场作品创作 、 剪辑 、编剧等创作工作,更是对于影像舞蹈的进一步 发展创作,有着突出性贡献 。影像舞蹈是镜头语言和 身体语言两大领域的合体, 作为创作者有必要不断 刷新思想 、进行创作,这样才能在身体与场域的语境 中发挥影像表达的可能性。
二、影像舞蹈的发展状况
影像舞蹈因其自身与新媒体结合的特性在当今 时代发展迅速,逐步形成了自身的艺术特色,而从矛 盾的观点来看,影像舞蹈的确也存在着些许问题,故 本文将当下影像舞蹈的发展状况简单总结为以下四 个方面:
( 一 )丰富多样的影像类型
融媒体时代的到来为影像舞蹈的发展提供了绝 佳的机会,在当下新媒体技术支持下,影像舞蹈摇曳 多姿, 生机勃勃 。影像舞蹈的类型可分为歌舞艺术 片 、舞台艺术纪录片 、多媒体实验影像舞蹈 、电视舞 蹈 、创意影像舞蹈等 。不同类型的影像舞蹈在编创 、 拍摄等过程中均有所不同, 但最终均以影像的形式 给大众呈现当代舞蹈艺术表达 。而从我们身边的舞 蹈出发,影像舞蹈逐渐进入到抖音 、微信公众号等媒 体平台, 融入了电视栏目 、课堂教育教学等多个领 域,实现了遍地开花的发展局面 。
(二)科技助力的影像呈现
科技在表演领域的发展不是试图改变和摧毁传 统剧场, 而是将表演观念和剧场空间推行到一个前 所未有的领域 。这一方面强化了人们感受世界的能 力,一方面也让人类身体的知觉变得更为敏感,人与 机器之间的关系变得更为复杂 。镜头的运用、电影的 剪辑手段 、细节的放大与整体的配合等完成了影像 舞蹈的构建框架 。镜头语言是一个广阔的独立艺术 系统,影像舞蹈运用科技手段将肢体与镜头结合,在 运镜中呈现出了肢体最根本 、最原始的美感;通过电 影的剪辑将最整体的表现进行切割组合, 细节的突 出增加了舞蹈的表现力与层次感, 实现了影像舞蹈 独特的创作与表达 。
(三)媒介多样的影像传播
2020 年央视春晚,舞剧《永不消逝的电波》片段 《渔光曲》一 经上演便火爆全网,腾讯平台点击量破 600 亿, 让观众感受到了当下电视舞蹈的极大影响 力 。时隔两年的舞剧《只此青绿》在宣传期间便已火 遍网络,自演出以来,“青绿腰”的话题更是在抖音 、 哗哩哗哩等网络 APP 热度爆棚。不难看出,当下影像舞蹈的发展有着稳定的平台支柱,以抖音 、快手为例 的各大社交媒体软件也大力支持影像舞蹈的创作与 传播,线上观看的方式逐渐普遍化 、大众化,自然也 为影像舞蹈的发展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四)良莠不齐的影像创作
基于平台的鼓励与支持, 影像舞蹈的创作逐渐 增多,其中难免出现水平的差异与审美的参差 。网络 环境的开放性与包容性给予了大众自由创作的平台 与空间,同时也导致影像舞蹈作品的水平高低不一 、 参差不齐 。随手拍“短”视频的便捷性使越来越多的 舞蹈爱好者加入创作行列,观众的选择增多,且审美 存在差异性,因此导致舞蹈作品的“出圈儿”率和“点 赞量”并不和本身的作品质量成正比,部分质量高的 舞蹈作品无人问津 、相对业余的作品却火遍网络的 现象不少发生。
随着电影技术的相对成熟, 影像舞蹈从最初的 镜头特写等基础的简单合作开始有了新的创作 。大 量实验性舞蹈短片 、舞蹈电影的问世极大地推动了 影像舞蹈的发展 。随着电视这一大众传播媒介的普 及,影像舞蹈的制作也进行了大量实践性的探索,加 之数字技术的应用 、新型艺术手段的出现才构成了 今天“影像舞蹈”艺术的多样发展。
三、影像舞蹈中的教育体现
在这个瞬息万变 、飞速发展的时代,舞蹈教育同 其他教育一样,越来越被全社会所关注,其重要性与 价值也日渐显著 。舞蹈教育是培养学生美学艺术素 养的重要途径 。舞蹈教育以舞者的肢体语言为基础, 具有较强的专业性与艺术性, 通过具有美感和观赏 性的节奏 、表情以及舞蹈动作,来表达舞蹈的肢体情 感,传播舞蹈艺术所包含的文化内涵。
就当下舞蹈教育的发展现状而言,笔者认为舞蹈 教育不应仅仅局限于传统的课堂教学中,舞蹈作品的 编创 、舞剧及舞蹈作品的演出与交流也是对于舞蹈 知识文化的传播, 在当下大数据发展的时代也应被 看作一种文化教育活动 。 因此本文立足于舞蹈的交 流与发展, 结合影像舞蹈的自身特点试图分析影像 舞蹈与舞蹈教育之融合。
( 一 )以身为媒的肢体教育
肢体永远是舞蹈表达的最终媒介, 影像舞蹈的 发展随着各种媒体设备的加入与融合将肢体与影像 不断擦出新的火花,从而达到影像舞蹈的审美要求 。 作为舞蹈表达内容 、宣泄感情的主要依托,肢体的呈 现决定着作品的优劣好坏 。影像语言与身体语言作 为不同的表达方式, 在节奏感和视觉呈现中有着明 显的区别 。与此同时,肢体语言的不同呈现对于观众亦是一种舞蹈艺术的教育活动。
舞团雷动天下作品《旅人》以影像的方式呈现人 生的旅途,镜头下的肢体放松自如,将人生不同阶段 的心理进行呈现, 不同阶段的情感变化也在镜头下 得以宣泄 。整部作品没有多彩的灯光变化,更没有复 杂的道具辅助,仅靠一群人的肢体表达他们的故事, 以肢体的旋律诠释心绪的起伏 。
肢体有着最原始的交流与传达功能, 作品中的 不 同 舞 段 以 不 同 演 员 的 肢 体 语 言 讲 述 着 不 同 的 故 事, 镜头的切换连接记录着每一段丰富且各不相同 的经历,舞台上的身姿或安静内敛,或灵动张扬,心 随境迁,镜头前的观众被肢体的变化带入故事之中, 感受着错综复杂的情感波动, 同时也感受到肢体语 汇的丰富表达,文化艺术的教育内涵也表现其中。
影像舞蹈的发展不应该被其他因素喧宾夺主, 以肢体为主的舞蹈本体性应该是影像舞蹈发展的前 提与基础 。纯肢体的呈现方式使舞剧《旅人》在镜头 下显得简单真诚, 以最原始的方式与当下影像相结 合, 表达最真挚的情感以及对人生这场旅途的多种 感受 。在协调了肢体与音乐 、舞美 、镜头等因素的同 时,使各项内容相得益彰,不仅没有使舞蹈成为镜头 或特效的附庸, 反而凸显了镜头下舞蹈肢体的主体 性与表现性。
(二)见微知著的审美教育
舞蹈艺术是美的,美在其动作 、姿态 、造型等观 众肉眼可见之处;美在动态 、技艺 、风格韵律以及丰 富 、细腻 、烘热的情感融合 。影像的介入使舞蹈美通 过镜头而放大,展现在细节与整体的画面中,将舞蹈 本身的艺术美得以宣扬与外放 。审美能力的提升对 于观众欣赏舞蹈 、感受舞蹈有着极大帮助,影像舞蹈 的创作使大众通过镜头进行审美活动,提升审美品质。
镜 头下的舞蹈美放大着作品本身的韵律与姿态 。水墨版《扇舞丹青》通过影像手段将中国古典舞 与绘画结合,利用现代电视艺术手段进行二度创作, 将舞者置身于水墨之中,身姿动律随飘动的云朵 、绽 放的荷花而舞,营造出雅致 、高远的绝美意境 。较传 统舞台版《扇舞丹青》,水墨版《扇舞丹青》表现得更 加舒适灵动, 在音乐的配合下完全呈现出一 幅高山 流水的轻快流畅,动作融入进画面之中被放大,一把 长扇演绎出中华民族书法艺术的神韵之美, 动态地 展现出了“纸上的舞蹈”。
“淡烟疏柳,隐隐芜城漏”。 在综艺“舞千年”中, 电视镜头下的《点绛唇》通过影像的二度创作进行呈 现,一间空屋 、一 把椅 、一 面镜,舞出了深闺女子“别 郎容易见郎难”的愁绪以及所有的情与思 。镜头下的女子面部表情清晰细腻,一颦一笑都显得温婉含蓄 。剪影的效果将女子婀娜的身姿映衬得清晰动人,相较于传统剧场的整体性观赏, 影像的加入将细节呈现给观众,“点绛”的动作被放大在镜头前,指尖的韵味延伸瞬间将女子的感情推出屏幕,点进观众的内心。
身体作为审美的主体, 其自身的动作变化表现着舞者内心的精神思想 。正如蒙田所说:“身体美的潜能表现在外在的表象与内在肉体的美感经验。”作为视觉性艺术的舞蹈通过肢体表现艺术美, 而不断出现的艺术作品正表现了当下观众对于审美的认知与追求。
(三)科技赋能的文化教育
舞蹈教育的进行总归要落实到文化的交流与传播之中, 当下众多舞蹈作品立足于中国历史文化事件 、历史文学常识的基础进行创作,一来增加了舞蹈作品的文学性内涵, 二来将传统文学与舞蹈艺术相结合,达到了文化的宣扬之目的,实现了跨领域的融合创作。
“风吹仙袂飘飖举,犹似霓裳羽衣舞”。2021 年河 南卫视春晚“出圈”的舞蹈作品《唐宫夜宴》一经播出 便备受关注。《唐宫夜宴》运用了 5G+AR 的技术,让 虚拟场景和现实舞台结合, 将歌舞放进了博物馆场 景,制造出了一种博物馆奇妙夜的感觉。14 名女舞者 通过妆容 、服饰将丰腴的唐俑形象进行了完整复刻, 使观众在欣赏“鬓云欲度香腮雪,衣香袂影是盛唐” 的别样风姿的同时,感受到厚重的中华历史文化。
《唐宫夜宴》的“出圈”不仅仅是因其诙谐幽默又秀逸韵致的舞姿, 更是因为其自身所包含的中国历史文化内涵 。除了大唐盛世的霓裳羽衣舞,唐三彩等一 系列国宝元素也通过 VR 影像技术融入 《唐宫夜宴》的表演之中 。舞蹈画面的呈现更是融入了《簪花仕女图》《千里江山图》等历史名作,使其成为《唐宫夜宴》的“活背景”,构成了整部作品丰厚的文化底蕴基础,将盛唐时期厚重的历史文化进行了诠释 。
舞蹈作品对于传统文化的创作呈现现象在当下不是少数,除《唐宫夜宴》以外,舞蹈作品《祈》、舞剧《只此青绿》等均立足于古代历史进行编创 。 当代文化教育的发展理应朝着这样的方向进行下去, 使舞蹈文学性内涵不断增强,文化底蕴更加丰厚,内容也更具文化意义。
总之,笔者认为,作为培养学生美学艺术素养的重要途径, 舞蹈教育理应在理论教育的基础上深入实践,借助影像舞蹈这一途径,通过对肢体与审美的训练与感受以及对舞蹈文化的学习与拓展, 最终实现舞蹈教育的落实 。
四、当今社会环境下影像舞蹈在舞蹈教育中的应 用与表达
随着社会的发展, 舞蹈教育事业显现出许多新 的特征,但当下舞蹈艺术发展也难免面临一些困境。
尤其是疫情期间, 舞蹈教学迎来了一个转折和 新起点,即线上教学 。在“停课不停学”的号召下,高 校舞蹈教育由线下转为线上, 众多舞团演出也采用 影像方式进行剪辑播出, 虽然当下线上教学与演出 频频出现一系列亟待解决的问题, 但不可否认的是 这确实弥补了线下停演的损失, 同时也开拓了影像 舞蹈的线上市场, 为影像舞蹈的传播与发展起到了 相对的推动作用。
( 一 )线上教学的互融性
随着线上教学的开展, 网络课堂在当今屡见不 鲜,舞蹈专业实践的线上教学也逐渐展开 。就舞蹈艺 术的主体性来讲,肢体的教育更多的是直接教育,面 对面交流与指导更有利于舞蹈的传授, 但因多种原 因, 线上教学最大限度地利用了网络这一媒介进行 身体的表达与沟通 。
在线上教学的实施过程中,腾讯会议 、课堂派等 线上上课软件的运用促进了课程的顺利进行, 将身 处各地的老师同学通过网络连接起来,通过视频 、直 播等形式进行课程教学与交流, 完成了课堂与教学 的相互融合 。与此同时,舞蹈艺术与镜头的契合度渐 渐被发掘, 诸多高校顺势开展了舞蹈影像创作的课 程教学, 在线上课程的进行过程中摸索舞蹈影像的 创作手段,进一步将舞蹈与镜头语言相融合 。以山东 艺术学院为例, 其舞蹈学院与传媒学院合作开展了 舞蹈影像创作课程, 舞蹈与摄影专业的学生通过相 互交流合作, 在仅以校园为拍摄场地等不完备的前 提下完成了不同主题的舞蹈短片创作。
(二)大众参与的互动性
2022 年 4 月份以来,北京陶身体舞蹈剧场、杨丽 萍云南映像舞蹈团等接连宣布解散, 舞蹈剧场的发 展进入了没有舞台便没有办法生存下去的困境,因 此, 部分舞蹈团采取了线上直播演出的形式进行自 救,通过媒体设备为观众传递不一样的舞蹈审美。
线上演出的方式给予了观众更自由地观看条件,弹幕 、评论的发表也让观众能够进行实时交流, 随着线上舞蹈交流活动的参与度不断提高, 其交流 积极性在短时间内也被调动了起来, 对于大众了解 舞蹈 、交流舞蹈增加了诸多机会 。据统计,山东艺术 学院 2019 级舞蹈编导学方向硕士研究生 毕业晚 会 《读·鲁迅》仅一场直播线上观看人数便突破十万,弹 幕评论更是数不胜数,随着演出的进行,无数观众将 内心的真实感受发表在弹窗, 实现了线上的零时差交流。
近段时期以来,中国舞蹈研究生平台 、北京舞蹈 学院等均通过网络举办了舞蹈相关系列讲座, 通过 大师分享 、观众提问等方式在云端畅谈舞蹈,实现了 对舞蹈的线上互动 。除教育体系以外,凌云焰李凝等 影像舞蹈创作团体也自发组织了关于影像舞蹈的系 列讲座,并主要通过大众互动的方式进行讨论,通过 线上聊天的形式对于当下影像舞蹈发展存在的相关 问题进行了讨论与解决 。
不可否认的是, 线上舞蹈的发展确实与传统的 剧场舞蹈有所不同,在观众的即时感受 、现场观赏的 代入感以及情绪的沉浸体验方面有着一定程度的缺 失 。但线上方式的教育教学 、直播演出 、互动交流等 方 式 确 实 在 一 定 程 度 上 稳 定 了 舞 蹈 艺 术 的 发 展 状 况,也为舞蹈提供了继续生存的生机。
五、结语
舞蹈“影像化”是一个不可阻挡和逆转的未来趋 势,影像舞蹈丰富了舞蹈的输出形式,使舞蹈艺术得 以保存与创新,其发展有着一定的必然性。教育活动一 直不会停止前进,在舞蹈教育的发展上,势必要通过与 影像舞蹈的结合才能使舞蹈艺术实现更好的进步。
随着新媒体技术的不断成熟, 影像舞蹈在舞蹈 教育中的运用愈加广泛 。不仅通过技术手段提高了 教学效率, 其新颖的教学模式更是极大地调动了学 生的积极性,增加了舞蹈教学的趣味性,促进了学生 的个性化发展 。舞蹈教育结合影像舞蹈的线上传播 方式实现了大众之间的交流学习,实现了优势互补, 促进了现代艺术的快速发展。
参考文献 :
[1]刘春 .互动未来—— 剧场舞蹈中的影像互动[J].舞蹈,2009(03): 48-51.
[2]李洋 .舞蹈影像的哲学问题—— 从舞蹈绘画到舞蹈视频[J].北 京舞蹈学院学报,2021(05):1-7.
[3]冯双白 .融媒体时代影像舞蹈的机遇和挑战[N].文艺报,2021- 11-29(004).
[4]蒋 紫 涵 . 以 身 心 教 育 为 基 础 论 舞 蹈 美 育 的 价 值 [J]. 尚 舞 .2022 (07):116-118.
[5]王康,燕文箫.新媒体平台上舞蹈影像的传播现状和策略研究[J]. 新媒体研究,2022(04):53-56+95.
[6]刘珊 .影像舞蹈在中国的发展及价值研究[D].济南:山东大学 , 2020.
[7]张馨 ,赵树旺 . 中国舞蹈影像的跨文化传播研究—— 以《唐 宫 夜宴》为例[J].传媒,2021(11):65-68.
[8]李 炜 ,李 濛 .论 舞 蹈 美 和 舞 蹈 美 的 创 造[J].现 代 艺 术 ,2019(11): 99-105+98.
[9]刘 维 元 .综 合 类 高 校 的 舞 蹈 教 育 现 状 比 较 研 究 [J]. 尚 舞 ,2022 (04):111-113.
关注SCI论文创作发表,寻求SCI论文修改润色、SCI论文代发表等服务支撑,请锁定SCI论文网!
文章出自SCI论文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unwensci.com/yishulunwen/5945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