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论文 - 至繁归于至简,Sci论文网。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当前位置:首页 > 艺术论文 > 正文

陈怡室内乐《春夜喜雨》音高建构与结构布局探析论文

发布时间:2023-07-03 14:46:41 文章来源:SCI论文网 我要评论














SCI论文(www.lunwensci.com)

  摘要:陈怡于 2004 年创作室内 乐《春夜喜雨》,其灵感来源于唐代杜甫同名诗歌 。该作品通过全音和半音建构了三个主题材料,又根据诗歌语言音调的调值变化和平仄规律形成的重音与节奏,构建了“吟诵”音高材料,将各材料置于关键的结构位置当中,再根据诗歌情景形成了作品的动力发展与结构布局 。本文将探讨作曲家在音高建构时对诗歌吟诵音调的运用,以及根据黄金分割原则和诗歌情景发展原则形成的作品结构布局,探析作品中体现的诗意美学 。

  《春夜喜雨》(长笛 、单簧管 、小提琴 、大提琴和钢 琴)是当代华裔作曲家陈怡于 2004 年受美国科普兰 室内乐委约创作的一部室内乐五重奏, 首演于纽约 林肯中心莫肯音乐厅 。作品的灵感来源于唐代杜甫 创作的五言律诗《春夜喜雨》,表达了春季雨夜的景 观和春雨到来的喜悦 。陈怡通过全音和半音建构了 三个主题材料, 又根据诗歌语言音调的调值变化和 平仄规律形成的重音与节奏,构建了“吟诵”音高材 料,将各材料置于关键的结构位置当中,再根据诗歌 情景形成了作品的动力发展与结构布局。

\

  一、室内乐《春夜喜雨》的音高建构

  在现当代音乐创作中, 作曲家常用汉语普通话 或方言发音的音调和韵律形成创作中的音高素材, 早在朱践耳 1998 年创作的第十交响曲《江雪》中,作 曲家根据“朱践耳”三字的音高形成音高素材 。周文 中在弦乐四重奏《浮云》中利用李清照《声声慢》双声 叠韵规律,形成音高 、节奏和演奏法的设计,这一技 法在陈怡的创作中也很常见 。陈怡为纪念林耀基教 授逝世一周年而作的小提琴独奏作品《思念》(2010) 中,使用粤语“林老师”三字声调,形成小提琴旋律, 以表达对“林老师”的呼唤 。

  《春夜喜雨》这部作品,作曲家共建构了三个由 全音和半音组成的主题性材料 。除此之外在 C 段结尾处(第 65~69 小节)、G 段开头处(第 134~ 141 小节)以及尾声 H 段中均出现了一个频繁跳进的材料, 仔细观察其音高,本质是一段半音化材料,然而与全曲常见的级进并行材料截然相反 。对于这一材料,陈怡在作品前言处写道:“音乐意象 C 和 D(第 42~87)小节,音乐描绘了颈联的内容—— 黑夜 、湖面上闪烁着孤火的船只 …… 大提琴的滑奏如同用普通话(中文)来诵读诗歌。 ”饶韵华教授曾简要对此分析称,陈怡通过音区和音色共同呈现了颈联的诵读之音, 大提琴独特的音色也映现出颈联的意象 。

  笔者分析《春夜喜雨》中三个主题材料,再对古诗词的吟诵音调进行简要概述, 分析陈怡根据诗歌颈联的语言音调 、节奏和力度设计的“吟诵”音高材料, 以此更加清晰地窥见作曲家通过中国语言素材所构建的音高材料。

  ( 一 )基于全音和半音建构主题材料

  该作品有三个由全音和半音素材构成的级进式主题材料,在作品起始第 1~ 12 小节依次展现。

  其一,第 1 小节单簧管和长笛声部的上行全音 音阶材料,为六连音形式,最初在单簧管声部,两拍 之后通过向上小六度的模仿复调,进入到长笛声部 。 随后钢琴声部在第一小节第四拍同长笛低八度并置 接入上行音阶材料 。主题材料 1 的音阶如同“引子”一般,为全曲拉开序幕,仿佛预示着春风将春雨缓缓 带来 。

  其二, 第 3 小节开始在小提琴声部演奏的迂回 蠕动的三连音材料,音与音之间呈现出“下行-上行- 下行-上行”的基本规律,每组三连音上行呈大二度, 下行呈小二度,整体通过半音进行不断上升,从小字 组 g 进行到小字四组 #C 。在 4/4 的稳定节拍中,实际 上每五组三连音都由九个半音构成的半音音阶组成 ( bB-#F、#C-A、G-bE), 每组音阶分别向上升高一个小 三度,依此形成了隐性的 5/4 拍律动 。稳定、快速、密 集的三连音材料在该曲前半部分贯穿于弦乐声部, 承担起背景角色 。主题材料 2 的三连音,在迂回蠕动 中,将上升的线条拉长,三连音节奏下密集轻柔的颤 音,犹如雨水般的场景,铺垫在作品的背景之中。

  其三,《春夜喜雨》中频繁变化出现的主题材料, 饶韵华教授在文章中将其称为音乐意象 1——“萌芽 的种子”。 该材料第一次出现在第 10 小节大提琴声 部,在第 13 小节 、第 16 小节做向上小三度模进,随 后在小提琴声部再次出现 。音高依旧由半音化材料 构成,在二度基础上加入小三度,两个片段通过休止 符分开,使得从听觉上被分割成三个时间段,隐性的 三连音和五连音节奏在整部作品中被不断陈述 、变 化 。该材料与主题材料 1 和 2 不同的是,主题材料 3 在半音的音高组织下, 通过休止符给旋律增强空间 感,在作品中不断变化出现,使其更加突出。

  三个主题材料均由二度和三度构成, 然而在形 态 、音响效果和结构上大有区别,陈怡将二度和三度 的思维呈现在主题材料的构建之上, 通过材料的模 进 、穿插 、变化将上升的姿态置于其中,其变化和统 一便体现在—— 三个材料虽各有不同, 但在统一 的 上升动势中前进 。三个主题材料在设计上隐喻着诗 歌中的景观与意境,置于结构布局当中,支撑着作品 发展。

  (二)基于语言音调构建音高素材

  如上文所述,除了三个主题材料,作品中也有根 据诗歌的吟诵语言音调建构的音高材料 。而如何根 据文本形成作品的音高素材, 则来源于诗歌平仄声 调和调值在吟诵中形成的音高、节奏和力度。

  根据《汉语大词典》的解释,“吟诵”是指有节奏 地诵读诗文 。虽然从严格意义上来讲“吟”和“诵”二 字含义不同, 但作为传统表达诗歌的方式之一,“吟 诵”也就是语言音调,体现着音乐和语言上的节奏 、 腔调和动力发展。

  我国唐代形成的律诗和绝句统称为近体诗,许 多是入乐歌唱的。创作于唐代的五言律诗《春夜喜雨》 作为一首近体诗,自身包含着音韵 、节奏和音高等音 乐要素 。音韵和节奏主要通过诗歌的平仄规律来体 现 。在古汉语中,声调分为平 、上 、去 、入,平即为平 声,上、去、入即为仄声。在现代汉语中,去掉入声,平声分为阴平和阳平,仄声分为上声和去声。《春夜喜雨》 所采用的押韵方式为平声韵, 朗诵平声字处可适当 延长 。该诗采用的押韵方式为平声韵,所以在吟诵诗 平声字处可适当拖长, 如句尾字及 “云”“俱”“火”和 “独”等字 。根据陈怡亲自诵读的音频,其停顿和延长 变化符合平声诵读规律。

\
 

  除古诗词的平仄声调外,在现代汉语(普通话) 的发音当中,调值表示普通话声调的实际音值,由低 到高为 1 到 5.在发音过程中产生变化。调值共四种, 分别为“一声 55”“二声 35”“三声 214”和“四声 51”。 笔者根据 《春夜喜雨》 的诗词吟诵音调及其发音调 值,来探讨陈怡创作中的音高建构方式。

  谱例 1 所示为乐曲第 65~69 小节 。此处由大提 琴单独演奏,可以分为两句:第 一 句是 65~67 小节, 从大字组 #C 到小字一组 a;第二句是 65 小节末尾到 67 小节,从大字一组 #C-小字二组 a。

\
 

  根据调值可以看出,“野径云俱黑” 的音高走势 同其调值 5-1 之间的上下变动完全相同 。该处两句 音高主要集中在【#F、G、#G、A】四个半音上(起始音 D 与 #F 所构成的大三度音程关系也常见于作品中),通 过改变音区 、节奏 、力度和演奏法,体现吟诵音调的 变化 。第二句的开头和末尾分别比第一句低(高) 一 个八度的音区,以此对应颈联两句诗内容上的描写 。 第一句是近景—— 漆黑的田野小路, 第二句则转向 远景—— 江种孤船,谓火独明,降低音区来体现空间 上的延伸,升高音区以对比明暗之差 。67 小节的小字 二组 a 一直延伸到 72 小节才得以结束,再将吟诵的 意境加以回味。

  从节奏和力度来看, 时值长短与陈怡在朗诵中 的停顿相符,其重音符号“>”皆设计在重读的位置 。 以第一句为例,“径”和“俱”两字为重音延长,于是 #F 和 #G 两个音先上行再经过滑音向下 。诗词上下两句 的间隔则通过音高 A 较长时止的颤音来表达, 将情 绪延续至下句 。随后,两句旋律通过向下进行的滑音增加音符前进的延长之感, 体现出颈联中两个景观 “径”“船”和两个副词“俱”“独”,同时也符合平仄相 接处的声调变化 。

  第二次根据语言音调建构的音高素材在 G 段起 始处第 134~ 141 小节的小提琴声部,如谱例 2 所示 。 该处属于作品高潮部分,小提琴是主要演奏声部,钢 琴以托卡塔的形式持续演奏密集的交替音程, 大提 琴呈渐强在单一音程上保持, 形成一个紧打慢唱的 效果 。小提琴声部依然可以分为两句, 第一句是第 134~ 136 小节,第二句是 137~ 141 小节 。两句音高材 料分别为【G、#G、A、bB、B】、【D、bE、E、F】。 第二句将第 一句后半部分的时值增加, 来表达诗歌进入末尾时 的回想与沉思 。小提琴较高的音区和它纤细 、清晰 、 明亮的音色映现了尾联的意象: 黎明时分 、花色斑 澜,以及诗歌中蕴含的喜悦之情。

\



  饶韵华教授曾运用中国哲学与美学中“势”的概 念分析陈怡作品,其将诗歌的“势”移植到音乐中来 分析,认为“势”可以作为一 种动力,一 种精神,一 种 姿态,在诗歌上是生动的精神,在音乐中是前进的内 在动力,在书法中是流动的淡漠相接的笔触 。笔者以 此认为,以中国古诗词上的韵律声调为底,吟诵中的 “势”是一种情感的流动 。当吟诵之声构建起音高,其 既是一种主题式的标志,也是在整体音乐持续变化 、 持续发展时,体现文化审美的巧思,成为整体布局中 必不可少的情感表达。

  二、室内乐《春夜喜雨》的结构布局

  陈怡根据全音和半音的音高建构形成了三个贯 穿全曲的主题材料,又加上吟诵诗歌的语言音调,形 成了“吟诵”音高材料,用音乐明喻了诗歌情景 。而如 何将材料与诗歌的情景相融合, 陈怡在宏观角度采 用黄金分割率进行整体结构布局, 其结构内部又根 据诗歌的时间 、空间和情感的移动进行布局,对应诗 歌发展,完成了从诗歌到音乐的转换,用音乐语言呈 示了诗歌的情与景。

  在《春夜喜雨》的结构建构上,陈怡利用黄金分 割原则形成了宏观的结构发展 。黄金分割率是由古 希腊数学家欧几里得提出的概念, 比值为 0.618.在 艺术创作中,早期应用于绘画 、雕塑和建筑领域,后 期许多作曲家运用其建构乐曲结构和旋律 。该部作 品根据黄金分割原则构建了两大部分, 第一部分为 第 1~ 115 小节(共 115 个小节),第二部分作品进入 高潮,为第 116~ 192 小节(共 77+4 个小节)。 每个部 分又根据黄金分割原则继续细分两个章节, 各章节又一分为二, 共有 A-H 八个音乐意象分布其中 。根据黄金分割比例 1:0.618 进行计算,作品共有五个黄金分割点, 分别在 A 段、B 段、C 段、E 段和 G 段结尾处 。音乐发展和意象描绘上和杜甫同名诗 《春夜喜雨》中对于物、景、情的描写与发展相吻合。

  A 和 B 段描绘了诗歌第一句和第二句,“好雨知 时节,当春乃发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此处, 三个主题材料依次出现 。第 10 小节,木管组通过增 四度和大二度震音回应着小提琴快速跑动的三连音 材料,与此同时,钢琴声部在高音区将“主题材料 3” 变化再现 。第 19 小节木管组以“主题材料 3”中的五 连音节奏型交替出现,每三个为一组,音高材料由 10 个半音音阶构成,持续模进上升,同“主题材料 2”一 样,在 4/4 拍的稳定节拍中隐含着 3/4 的节拍律动 。B 段中, 弦乐器声部在第 26~35 小节处将 9~ 19 小节的 材料进行声部转位处理。三个主题材料在此段交替出 现,相互穿插,材料出现的时值持续增加,以形成扩张 感,整体平稳且寂静,以对应诗歌前两联的情与景 。

  两 句 诗 歌 由 A 段 结 尾 处 的 黄 金 分 割 点 划 分 开来,并通过 B 段结尾处的黄金分割点暗示着场景转换。C 和 D 段描绘的是颈联的内容“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诗歌至此,从风雨转向对野径、江船的实物描写,从春雨的“喜”转向黑夜的万籁俱寂。第 43~47 小节开头呈现了弦乐组声部的双调性五声音阶的对比复调, 大提琴为带变宫和变徵的 D宫调式,小提琴的泛音音响为 A 宫五声调式。随后在第 48~52 小节小提琴声部为向下纯五度模进, 大提琴为向上纯四度模进。53 小节开始,小提琴声部再现“主题材料 3”,两次向上小三度模进 。长笛声部在第47~58 小节进入, 吹奏带有按键音的短促呼吸音响,以三连音 、五连音 、六连音构成的音高材料进行一次向上大三度的模进,并将时值延长。C 段的结尾处,大提琴声部奏出语言音调构建的音高素材, 通过音乐的“吟诵”,D 段持续描写颈联情景,单簧管运用“主题材料 1”的素材达到“回声”效果 。84 小节的木管组由主题材料 1 倒影转位构成, 进行了向下小六度的卡农模进 。

  C、D 段交接处, 作品达到第一部分的黄金分割点(也是全曲第三个黄金分割点),音乐达到了第 一个小高潮 。前面的寂静春雨移向漫长黑夜与孤灯,后面是何处景象仍未展露,以此埋下伏笔。E 段则是在情绪上为尾联“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进行铺垫,也是作品开始积累高潮的段落。从形式上讲,钢琴进入托卡塔形式,与前面的音乐织体形成对比 。钢琴声部的六连音托卡塔经过 17个小节的上升转为七连音的分解和弦, 音高到达最高处, 大提琴和钢琴在低声部变化再现 “主题材料3”。伴随着其余声部的点缀,节奏型带来了速度在感官上的加快,音区的拓宽使得音响更加厚重,将作品推向高潮 。E、F 段交界处,第四处黄金分割点也是全 曲的黄金分割点位,表示着全曲即刻进入高潮 。

  F 段开始,五件乐器的合奏意味着作品正式进入 高潮 。钢琴由七连音转为 64 分音符,节奏更加密集, 力度持续在 ff 上, 三个主题材料和吟诵材料穿插于 各个声部中,表达着诗歌结尾从黑夜到天明,从小径 到锦官城,从江船到花开,由静到动 、由明到暗的热 闹与喜悦 。音乐进入到 G 段,钢琴依旧保持托卡塔, 小提琴声部运用尾联的吟诵音调构建了音高材料, 各声部将跳进音型持续保持 。第 151 小节小提琴接 过钢琴的托卡塔织体,演奏七连音的分解和弦,七连 音两个为一组呈现出 3+3+2+3+3 的节奏型, 也打破 了固定的 4/4 节拍律动。G 段整体上各声部为依次进 入,直至合奏,将音响与情绪再次推向高潮—— 到达 第二部分的黄金分割点,进入尾声。

  H 段同 E 段相似, 弦乐组将主题材料 2 的三连 音迂回蠕动转为十六分音符震音, 钢琴持续在低音 区演奏,前面的三个主题材料 、吟诵材料中的音高跳 进穿插其中 。不均衡的节奏对位,持续密集的节奏织 体,在愈发加快的感官中将作品推向终点。

  如上文所述,C 段结尾处、G 段开头处,以及尾声 H 段中均使用了语言音调建构的音高素材 。C 段结尾 处对应着第三个黄金分割点, 也是第一部分的黄金 分割点,对应诗句为“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 G 段是第二部分的黄金分割点段落,对应诗句为“晓看 红湿处,江船火独明”。H 段作为尾声,再次出现了语 言音调旋律,则如回声般回顾了诗歌中的喜悦之情 。 由此可见, 前两次语言音调旋律布置在作品中黄金 分割率的重要节点, 第三次放于尾声起到了收束作 用 。陈怡将诗歌中的情景变化与黄金分割率紧密关 联,采用音乐语言,以理性的数理结构,使得语言音 调建构的旋律犹如来自远方诗歌中的声音, 用音乐 的方式对话,作品由古诗的贯穿形成了完整空间 、时 间和情绪上发生动力性变化。

  三、室内乐《春夜喜雨》的诗意内涵

  笔者从微观角度出发, 分析了陈怡基于全音和 半音建构的三个主题材料, 以及基于诗歌吟诵的语 言音调建构的“吟诵”音高素材,进而从宏观角度分 析了《春夜喜雨》在黄金分割率的控制下,以诗歌情 景搭建结构布局,将音高材料置于其中,形成作品的 发展动力。

  在饶韵华教授的文章中, 她运用中国哲学与美 学思想中“势”的观念,分析了该作品体现的中国美 学,给予笔者许多灵感 。于是本文通过创作技法和中 国文化内涵相结合的方式, 窥见陈怡在创作中的思 想内涵。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诗歌,其创作结构 、思维 、意 境都体现着“势”这一观念,笔者认为在浅层的理解 上,“势”是 一 种“内在动力”,推动着古诗外在景观 、 空间上的位移, 也丰富着内在情感和意境上的抒发和体验 。其中吟诵古诗无疑是将“势”通过音乐性语 言加以表达的一种方式, 尤其是对于在中国文化中 成长的人来说,吟诵古诗是最普遍 、最直接 、最必要 的学习古诗的方法。

  杜甫作为现实主义诗人 、唐代诗歌的集大成者, 在《春夜喜雨》全诗中无一“喜”字,从夜深到黎明 、乡 村田野到“锦官城”、从春雨到“花重”,这些独立的动 作和元素构成了咏物诗的第一层,即周围世界的“写 实主义”,这是现实的结构,将春雨的意象拟人化,从 字里行间溢出对春雨的喜悦之情 。诗罢后,仿佛读者 经历了一 次时间和空间旅行, 这便是另一层—— 内 在的动力。

  作曲家在全音和半音的基础上, 通过诗歌的语 言音调和情景发展构建音高素材和结构布局, 这既 是理性设计, 也是基于作曲家独特的中国传统文化 教育背景而产生的声景描绘手法 。这种融入音乐创 作中的美学观念无须刻意而为, 是在音乐中体现文 化价值的审美追求 。陈怡在创作中将中国传统的美 学思想转化成个人的创作技法与观念, 在 《春夜喜 雨》 当中展现得非常明显 。无论是诗歌的文本和音 调,还是诗歌的景观和情感,都在陈怡的笔下成为音 乐语言, 融入音高建构和结构布局当中 。音乐是前 进 、变化和发展的,陈怡将诗歌叙事性和动力性置于 室内乐《春夜喜雨》当中,表达了对诗歌中春雨到来 的喜悦,也展现了自身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同。

  四、结语

  如何从诗歌中提取灵感,将诗歌置于作品当中, 陈怡选择了用诗歌的语言音调形成音高素材, 将情 景发展结合黄金分割率形成了结构框架和推进动力 发展的原则 。诗歌 、语言 、文本意境与当代作曲技法 和数理结构相交融,形成了《春夜喜雨》古今两种艺 术形式的对话 。笔者认为,结合文本 、语言等方式分 析现当代中国音乐创作是很好的切入点, 既能探寻 作品的创作技法, 又能探喷作品中内含的中国传统 文化与审美追求 。

\

  陈怡的作品中饱含着丰富的中国传统文化与艺 术形式及美学观念,作为分析者,在面对像陈怡这类 处于多元文化背景下的作曲家,应透过多方视角,关 注作品和文化的联结, 深入探究作品中内含的中国 传统文学与艺术, 这不仅能使得人们更加深入地探 索作曲家的创作思维, 也能为聆听和诠释打开一种 新的可能性 。

  参考文献 :

  [1]郑艳 .现代作曲技术中的中国文化标识—— 音响设计 、节奏数 控 、结 构 布 局 的 探 索 与 创 造 [J].音 乐 艺 术 (上 海 音 乐 学 院 学 报 ), 2020(02):11.
  [2]陈少松著 .古诗词文吟诵研究[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 1997.
  [3]粪晓婷著 .熟悉中的惊奇 陈怡混合室内乐创作研究[M].北京 : 中央音乐学院出版社,2013:75.


 
 
关注SCI论文创作发表,寻求SCI论文修改润色、SCI论文代发表等服务支撑,请锁定SCI论文网!

文章出自SCI论文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unwensci.com/yishulunwen/58618.html

发表评论

Sci论文网 - Sci论文发表 - Sci论文修改润色 - Sci论文期刊 - Sci论文代发
Copyright © Sci论文网 版权所有 | SCI论文网手机版 | 鄂ICP备2022005580号-2 | 网站地图xml | 百度地图x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