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论文 - 至繁归于至简,Sci论文网。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当前位置:首页 > 艺术论文 > 正文

灵魂深处的道白 —柴可夫斯基《第六(悲怆)交响曲》分析论文

发布时间:2023-06-09 13:51:03 文章来源:SCI论文网 我要评论














SCI论文(www.lunwensci.com)

摘要:彼得·伊里奇·柴可夫斯基(1840— 1893)生活在俄罗斯亚历山大三世黑暗统治时期,和俄罗斯当时的知识分子一样,他的思想也充满迷茫 、徘徊,作品中俄罗斯民族的忧郁性与抒情性相结合是其主要特征 。柴可夫斯基的作品旋律优美动人,和声色彩丰富,结构严谨精炼,配器色调斑斓 。他被世人誉为“音乐史上的最后 一位管弦乐歌手”。《第六(悲怆)交响曲》写作于 1893 年,是年 11 月 6 日作曲家离世,这部作品成为柴氏绝笔 。本文完整分析了该作品诸乐章的主题类型 、调性布局 、曲式结构 、管弦乐配器手法等写作特点 。

  彼得·伊里奇·柴可夫斯基是俄罗斯最伟大的作 曲家之一,他写就了包括《天鹅湖》《胡桃夹子》《睡美 人》在内的三部芭蕾舞剧音乐,交响乐《1812 庄严序 曲》《第一 钢琴协奏曲》、钢琴套曲《四季》、六部交响 曲 、歌剧《欧根·奥涅金》等各种题材 、体裁的优秀音 乐作品。

  柴可夫斯基生活在俄罗斯亚历山大三世黑暗统 治时期,和当时的知识分子一样,他的思想也充满迷 茫 、徘徊,作品中的俄罗斯民族忧郁性与抒情性结合 是其主要特征。《第六(悲怆)交响曲》这部作品写作 于 1893 年,是年 11 月 6 日作曲家离世,这部作品成 为柴氏绝笔 。本文完整分析了该作品诸乐章的主题 类型 、调性布局 、曲式结构 、管弦乐配器手法等写作 特点。
\

  第一乐章:奏鸣曲式,b 小调,4/4 拍子 。作品从低 音弦乐很弱的复音程五度长音开始(柔板)。 第一 小 节第四拍以大管主题性质的引子独奏进入, 需要说 明的是:作曲家并没有使用主调性,而是在属调(e 小 调)上出现,三小节后由中提琴模仿一次,再由弦乐 、 木管交替模仿,结束在第 18 小节主调性(b 小调)的属准备上 。

  第一 主题(二段式,b 小调,不太快的快板,第 19小节第四拍起) 前句开始主导动机和副动机由中提琴和大提琴分声部奏出,后句在四小节后紧接出现,它是前句的扩展乐句(4+6),交由长笛和单簧管转接中提琴、大提琴完成 。第 30 小节(2/4 拍子)第一小提琴在持续十六分音符背景下奏出主导动机(第 31 小节 转 回 4/4 拍 子 ), 第 32 小 节 开 始 向 d 小调 —f 小调— 升 g 小调模进,再到 b 小调分裂,第 39 小节第三拍后半拍主部主题后,乐段由圆号闯入(中间性),并带有展开性质 。第 66 小节第三拍进入连接部(稍微更活跃一点),经过一系列的调性过渡,在第 85 小节进行到 D 大调(主调性的平行调),并通过四小节从大提琴到中提琴的经过句(柔板),副部主题从第 89(D 大调,中板 )开始。

  副部主题:并置型三段式,歌唱性的 。这里呈示段由第一小提琴和大提琴相隔八度演奏, 抑扬格节奏。抒情优美,是诗意般幻想性格的写照。第 90 小节第三拍的重导三四和弦(单簧管+大管+圆号)的出现是真正悲剧性的开始。

  中段(活跃的中板,共 25 小节),在弦乐伴奏 下 木管乐器的模仿对话,呈示段抑扬格惯性被打破,是 梦醒时分对生命答案的寻找, 是对现实世界的哲理 性思索 。第 130 小节开始是副部主题再现段(行板), 此时变成乐队全奏,在木管组 、铜管组与低音弦乐伴 奏下, 主题由第一小提琴+第二小提琴+中提琴两个 八度奏出,音响宏大,在壮丽的幻想性格与宿命的悲 剧性格中将音乐推向高潮!

  第 142 小节第三拍进入呈示部结束部 (中庸的 中板),是副部主题主持续音 D(在定音鼓和倍大提琴 上)与铜管组 、木管组和声背景下,由第一 、二小提琴 和中提琴两个八度奏出以四拍为一个单位的乐汇向 下方小二度的模进, 三次后再在低八度上再重新出 现一次, 这是对幸福生活幻想的逐渐心灰意冷并越 来越感到绝望 。副部主题在第一小提琴+中提琴+大 提琴的再分部中由大提琴最低声部依然是 D 大调主 持续音背景下,单簧管独奏(大管独奏转接)最后一次 奏出(生动的柔板),音量极弱,仿佛地狱的大门已阴 森地、悄无声息地徐徐打开 。呈示部结束 。

  展开部(第 161 小节开始,活跃的快板),在一个 半减五六和弦最强音量的全奏中闯入展开, 第一 次 是主导动机构成的乐句发展成赋格段,弦乐组 、木管 组和铜管组的快速音符与长音 、音程流动的平稳与 大跳交替出现,表现出对命运不屈的抗争,是灵魂深 处的呼喊!

  第 189 小节开始是第二次展开(g 小调),一个八 小节的主题(平行乐段)由两支小号八度并由两支双 簧管 、两支大管重复以下行级进线条奏出,三支长笛 与第一 、二小提琴以快速十六分音符的由主导动机 发展出来的第一 次展开的那个片段为固定音型,以 圆号 、长号 、低音长号 、大号 、定音鼓和中 、低音弦乐 和声织体的复合背景下,全乐队以 fff 音量、以宽广的 音区和对比主题呈现出冲突的戏剧性效果, 表现了 不屈不挠的与命运顽强搏斗的气势 。

  第 198 小节音响开始退潮, 那个固定音型的片 段在木管与弦乐的下行模进中逐渐退出, 只留下大 提琴与倍大提琴转为相隔八度的三连音音型, 小号 与长号奏出一首俄罗斯宗教歌曲 《与圣者共安息》。 在弦乐转接木管的两拍七连音后, 由双簧管+单簧 管+大管三个八度加铜管组在低音弦乐的十六分音 符与中 、高音弦乐两个八度加长笛一个八度的连续 切分构成的复合背景伴随着主题的进行, 这是俄罗 斯知识分子在对幸福生活的幻想破灭后的无可奈何的宿命!

  第 223 小节又加入了圆号带三连音的音型与三 支长号在升 f 小调的主— 属音构成的固定音型,音乐 更加紧张 。第 230 小节第四拍圆号三连音持续音型 伴奏中第一小提琴和中提琴上出现了主导动机的假 再现,并逐渐增加乐器和片段长度,调性布局是 e 小 调 — a 小调 — b 小调 — 自 由 模 进, 音 响 膨胀 到 最 高 潮,这是一个绝妙的再现准备!

  第 248 小节第四拍进入再现部,是动力再现,类 似一个并置二段式,但有少许再现因素 。主导动机在 弦乐组与木管组之间交替出现, 然后又是副动机的 自由模进,这部分几乎是乐队全奏,音响恢宏。

  自第 258 小节第四拍开始, 变化的主部第二主 题由两支长笛与第一小提琴奏出平均八分音符模进 片段, 大提琴与倍大提琴有一个从中弱到中强的十 六分音符快速半音阶上行线条, 圆号的四分音符与 三连音构成的音型重复着, 第 263 小节分裂成完全 的三连音节奏,并加入了双簧管、小号和中提琴(降 e 小调), 主导动机在三支长笛+单簧管+第一小提琴+ 第二小提琴上相隔一个八度的变化再现,木管组 、铜 管组和弦乐组的低音是反向进行的, 极具张力 。第 266 小节第四拍开始,进入再现部连接部,音量是 fff。 是在主调性上由倍大提琴 、大提琴和定音鼓的属持 续音(升 F)基础上作的一系列变化,如:在长笛、单簧 管 、第一小提琴 、第二小提琴相隔一个八度的十六发 音符下行进行的同时,双簧管 、小号与第二长号 、第 三长号奏出下行级进主题,大管 、第二长号 、大号作 反向进行,中提琴相隔八度的十六分音符模进片段; 第 284 小节第四拍开始的在双簧管 、单簧管 、大管 、 圆号 、小号长音背景上长笛与第一小提琴 、第二小提 琴、中提琴(八度分奏)下行级进线条中,长号与大号 相隔两个八度的模进片段, 其带附点十六分音符节 奏造成的喘息感等,均渲染着浓烈的戏剧性效果 。到 第 296 小节,乐器逐渐退出,节奏拉宽,音量递减,情 绪再次跌入极度绝望的状态 。经过一个自由休止后, 副部第 一 主题(第 305 小节开始,庄严的行 板)在 B 大调(主调性的同名大调)上以三段式结构出现。

  低音长号 、大号与倍大提琴主持续音与重导七 和弦根音(升 E) — 属音(升 F)背景下,副部主题由三 支长笛和第一 、二小提琴均相隔八度演奏,中提琴与 大提琴是相隔八度的半音阶上行线条, 意味着些许 不祥 。双簧管、单簧管与大管相隔八度的对位主题是 呈示部副部主题中段变体(相对于呈示部),它再 一次表现了忧郁性与抒情性结合的 、柴可夫斯基音乐 的人文特征 。

  第 317 小节第三拍开始是副部第二主题, 是一 个中间性的段落,在主持续音(倍大提琴八度分奏 、 大号与低音长号 、定音鼓相隔八度)背景下,第 一 小 提琴 、第二小提琴(相隔八度)、中提琴共相隔两个八 度以四拍为一个片段的半音下行音调, 两次下二度 模进 。从第 321 小节开始,这个模进片段低八度出现 一次,其中,大提琴两次出现副部主题片段余迹 。第 326 小节(带起拍)副部第一 主题再现是单簧管独奏, 由大管 、圆号与长笛长音伴奏,定音鼓三十二分音符 滚奏间断地伴随着。

  第 334 小节第二拍结束并进入乐章尾声 (活跃 的中板)。 全体弦乐音阶下行的拨弦中,先是铜管组 奏出一个四小节的悲剧性主题, 然后由木管组重复 一次, 通过分裂, 最后在三支长号加大号与定音鼓 (滚奏)中结束 。这被称为“漫步”的织体,是一个充满 哲理性的段落,像是对命运的思索,是对生命答案的 探究 。

  第二乐章:复三部曲式,D 大调,优雅的快板,5/4 拍子 。这乐章是前乐章情绪的延留,但明显增加了一 些抒情性 。首部(三段式)第 一 主题(二句类平行乐 段)前句(第 1~8 小节)由大提琴在弦乐组逐渐增加 的拨弦与圆号 、单簧管 、大管的和声背景下演奏,后 句(第 9~ 16 小节)交由木管组(大管除外),弦乐组的 拨弦与对位构成织体的另一重要部分 。乐段重复一 次后在第一 、二小提琴的两拍经过后进入首部中段 (第 18~33 小节,二句类平行乐段),是第一 主题的倒 影,前句由第 一 、二小提琴的平行三度与中提琴 、大 提琴反向进行构成 。单簧管分解和弦与圆号属持续 音伴奏,低音是大号 、低音长号和倍大提琴,后句与 前句是音色对置(木管与弦乐,退去了圆号)。 第 34 小节进入再现段(变化再现),主题前句是全体木管 齐奏,音响宏大,全体弦乐拨弦 、圆号和声构成伴奏 织体 。后句开始第一、二小提琴与中提琴相隔两个八 度奏出,两小节后上方小三度模进一 次,两小节后木 管组再在上方小三度(实际是下方大六度)再模进一 次,这当中,除大提琴与倍大提琴的低音相隔一个八 度的音型外,木管组与弦乐组互为伴奏(连续切分节 奏)。第 50~59 小节是首部尾声,主题余迹(在弦乐与 木管各出现一次)结束在 D 大调上。

  乐章首部的三个部分均为二句类平行乐段 (再 现段是变化的),材料简洁 、乐句方整 、调性单 一,但同时每个段落上下句之间都使用了音色对置的写作手法,作曲家在这里以极度朴实的音乐语言,表达了异常丰富的思想内涵 。

  中部(三段式结构,第 58~96 小节,b 小调)。整个结构都在主持续音 D(倍大提琴 、定音鼓与大管在第一主题)背景下完成。

  第 一 主题(二句类平行乐段),四小节乐句在大提琴 、第一小提琴和第一长笛上进行,第二小提琴与中提琴是一个音型化的对位主题 。和声在双簧管、单簧管与圆号中以长音方式作铺垫, 乐句间没有对立终止,这个段落整体音响较为柔和、深情。

  中段是两小节乐节弱奏的下行级进线条, 由第一、二小提琴(八度分奏)+中提琴+圆号(八度)演奏,小号与两支中音长号的和声长音 (低音依然是倍大提琴与定音鼓的主持续音),紧接着是下二度模进一次,这个模进片段分裂成一小节,木管齐奏在上方四度模进一 次,弦乐上方三度再模进一次,木管又在上方三度模进一次,中部中段结束 。

  第 83~96 小节是回头过渡 。用首部材料与中部材料并置写法,是在主持续音(定音鼓变成滚奏)基础上以铜管组进行的和声, 主题片段弦乐由木管相互转接,调性布局是:E-G-E-G-E-D 的属准备(大提琴与第一小提琴)。

  再现部(第 97~ 152 小节,D 大调)。 首部的原样再现 。第 153~ 179 小节是结束部。从第 152 小节第四拍侵入的弦乐 D 大调音阶上行在弦乐组中转接,倍大提琴与定音鼓(滚奏)的主持续音,木管组与铜管组和声伴随着, 第 161 小节主持续音变为倍大提琴与中提琴(后变为大提琴),中部第二主题的余迹在大提琴 — 长笛— 双簧管— 单簧管 — 大管— 圆号间转接, 第 173 与 175 小节在第一小提琴上出现两次再现部属准备片段,乐章在圆号 、大管与单簧管的长音(D 大调主和弦) 与弦乐拨弦中以 PP 音量和自由休止中结束,美好的幻想逐渐消失。

  第三乐章:不带展开部的奏鸣曲式,G 大调,很活泼的快板,12/8 与 4/4 的复合拍子 。虽然不是最后乐章,但依然有着显著的终曲特征,音响宏大,戏剧性对比强烈。开始八小节(四小节为单位的平行结构)弦乐组与木管组对置的急速三连音引子后,主部主题 片 段 在 双 簧 管 声 部出现(e 小调),紧接在长 号与大号上第二次出现(a 小调),再在圆号上(d 小调)第三次出现,第 19 小节开始在第一小提琴(分奏,相隔八度 ) 与 圆 号 ( 相 隔 八 度 ) 之 间 对 置,完 整 呈 现 两 次(四小节乐句)。 这个主题是在持续三连音背景下进 行的,谐谑曲风格,是片段化的,调性转化频繁,情绪 较为悲切 。第 37—44 小节是引子材料再现,同时进 入连接部,经过一系列变化(包括铜管组的主部材料 片段化在不同调性的出现), 第 69 小节进入再现属 准备(B)。

  副部主题(E 大调)开始片段(单簧管演奏)在第 一 主题中显现过,在这里是完整出现的(第 75 小节 起拍),逐渐发展成恢宏壮大的进行曲,充满不屈的 抗争精神 。

  第 139 小节(带起拍)开始是再现准备,材料 是 乐章引子 。第 147 小节进入再现部(e 小调),是呈示 部的原样再现。乐曲从副部主题再现(E 大调)情绪到 达全曲最高潮,表现出了与命运的殊死抗争!

  第 297 小节(e 小调,带起拍)进入尾声 。乐队全 奏的下行进行,这是短暂的喘息 。紧接在第 311 小节 (G 大调)以乐器的逐渐进入,音调的不断上行,节奏 的有序加密使音响膨胀到极致,乐章在乐队的中 、低 音区不屈的三连音中结束。

  第四乐章: 三段式,b 小调, 悲伤的柔板,3/4 拍子 。弦乐组(倍大提琴除外)以四部和声方式呈现,三 支长笛与两支大管同音长音背景(悲伤的柔板,四句 类乐段)。 主题第一乐句(六小节)在第一 、二小提琴 之间穿插进行 (这也是多声部写作的较常用手法), 这个两小节乐节变化重复(叠奏) 一 次,第三个乐节 是新材料,加入了倍大提琴,速度徐缓,情调悲切 。第 二乐句(第 7 小节开始)是对比材料,由弦乐组全体 演奏,伴奏在木管组逐渐增加,并在第 12 小节侵入 第三乐句(第 12~ 18 小节),是一个以下行级进为主 的音调,弦乐是长音背景 。在经过弦乐的两拍十六分 音符跳进后是第四乐句(再现性质),依然是弦乐组, 但这次是带扩展的,长音背景只留下大管的弱奏 。主 题结束在第 29 小节,在主调性的下属和弦上,是开 放性的。


\
 

  经过大管八小节(第 29~36 小节)下行音调后, 在圆号相隔八度的三连音切分音型背景中, 弦乐组 与木管组的单簧管 、大管奏出中段主题,这是一个带 扩展的二句类平行乐段,第 63 小节(带起拍)起乐段反复一次,弦乐主题变成两个八度(中提琴与第二小 提琴分奏), 三连音伴奏音型由木管组全体担任,圆 号对位主题片段化地出现, 两支小号与两支长号在 第二主题相隔一小节进行模仿,音响宏大,情感悲怆, 第 77 小节起木管组与铜管组乐器逐渐递减,弦乐组 逐渐加密音符过渡,第 81 小节全乐队强音后有一个 较长的自由休止,充分表现出了命运无比不幸 、世界 无限黑暗。

  第 82~90 小节(b 小调,带起拍,行板)是全体弦 乐在除长笛外的木管组伴奏的再现准备。

  第 91 小节开始是再现段(D 大调),弦乐主题,第 一、三圆号长音持续 。这里是变化重复的,带扩展 。自 第 108 小节起, 弦乐组在木管组和声与圆号的 自 由 模仿中,以每小节 一 次的上行模进(共三次)将音乐 再次推向高潮,在第 113 小节进入全曲主调性(e 小 调),第 125 小节在属持续音升 F(倍大提琴 、定音鼓、 大号与低音长号)中,木管与弦乐两次下三度模进, 音乐逐渐安静, 在第 136 小节犹如地狱大门怦然打 开的那声大锣后,大号与三支长号奏出的渐弱,犹如 肃穆的葬礼。

  第 146 小节(带起拍)开始,是在倍大提琴交由 大提琴的主持续音三连音音型下, 以长号与圆号的 长音为背景, 木管的上行级进片段与弦乐的反向进 行(弦乐是第一 、二小提琴在 G 弦上,中提琴与大提 琴相隔一 小节的模仿),乐器相继退出,最终是大提 琴与倍大提琴分奏逐渐到达极弱,全曲结束。

  《第六(悲怆)交响曲》是音乐史上一部不朽的旷 世之作,从它问世至今,始终在世界各地的音乐会中 不断上演 。被世人誉为“音乐史上的最后一位管弦乐 歌手”的柴可夫斯基,其作品以旋律优美动人,和声 色彩丰富, 结构严谨精炼, 配器色调斑斓而闻名于 世 。深深地影响着一代代音乐人与热爱音乐与生活 的人们 。

  参考文献 :

  [1]魏纳·莱奥 .器乐曲式学[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1996.
  [2]斯波索宾 .和声学教程[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1979.
  [3]吴祖强 . 曲式与作品分析[M].北京:中央音乐学院出版社,2017.
  [4]高为杰 . 曲式分析基础教程[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1.
 

 
 
关注SCI论文创作发表,寻求SCI论文修改润色、SCI论文代发表等服务支撑,请锁定SCI论文网!

文章出自SCI论文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unwensci.com/yishulunwen/57424.html

发表评论

Sci论文网 - Sci论文发表 - Sci论文修改润色 - Sci论文期刊 - Sci论文代发
Copyright © Sci论文网 版权所有 | SCI论文网手机版 | 鄂ICP备2022005580号-2 | 网站地图xml | 百度地图x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