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论文 - 至繁归于至简,Sci论文网。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当前位置:首页 > 艺术论文 > 正文

汕尾地区民间音乐文化的传承与发展研究论文

发布时间:2023-05-11 10:00:17 文章来源:SCI论文网 我要评论














SCI论文(www.lunwensci.com)

  摘要:汕尾地区民间音乐文化的历史久远 、蕴藏着丰富的文化内涵,是广东省优秀的传统文化之 一 。 然而随着时代的变迁 、新时代多元文化元素的相互渗透,无论是汕尾地区民间音乐文化的传承与发展,还是其他地区的民间音乐文化都面临着巨大的挑战和考验 。 因此,一方面加强传承人才的培养,壮大传承人队伍,另一方面提高大众对民间音乐文化的保护和传承意识,创新发展当地的传统音乐文化,是促进汕尾地区 民间音乐文化传承与发展的重要举措 。

  关键词:汕尾地区民间音乐文化,传承与发展,研究

  汕尾是一个历史文化较为久远和自然环境较为 优越的地区,据相关历史文化资料考证,距今大约六 千年前的新石器时代,早有先民在此生活的痕迹,祖 先们在这片土地上渔猎种植,繁衍生息 。 由此可见, 汕尾地区的民间文化底蕴是相当厚实的, 其中包括 有:潮汕文化 、疍家文化 、广府文化 、客家文化 、闽南 文化等多种文化交融在一起 。关于在艺术方面发展, 目前有陆丰的正字戏 、海丰的西秦戏和白字戏三大 稀有剧种,还有 8 个国家级和 23 个省级非物质文化 遗产项目,2008 年被中国民间艺术家协会授予“中国 民间文化艺术之乡”。 随着时代的变迁 、科技的进步 和经济的快速发展, 人们物质生活水平和精神审美 水平正在逐步提高, 随之带来了人类文化意识和民 俗民风等巨大的变化, 加之新时代多元文化元素的 相互渗透, 传统的 、民间的文化已不适应当下的现 状,面临着时刻被“淘汰”的危险,无论是汕尾地区民 间音乐文化的传承与发展,还是全国其他地区的民间音乐文化都面临着巨大挑战和考验 。本文围绕着汕尾渔歌和三大稀有剧种,从发展脉络 、目前面临的困境 以 及 传 承 与 发 展 这 三 个 方 面 进 行 深 入 分 析 与 研究, 找出汕尾地区民间音乐文化与全国其他地区民间音乐文化一样得不到科学合理延续的原因, 从中总结出一些策略, 进一步将汕尾地区民间音乐文化融入大众视野, 以新时代的角度重新认识即将被人们遗忘的文化 。同时,也为之后研究传统文化的众多学者提供借鉴。

\
 

  一、汕尾地区民间音乐文化的发展脉络

  汕尾地区历史久远,地理位置优越,靠山临海,物产丰富,尤其是海洋产物众多,这为汕尾地区民间音乐文化的产生与发展创造了得天独厚的地理条件。

  据相关文献记载, 汕尾渔歌早在宋朝时期就已开始传唱,元代 、明代时期在沿海地区得到了广泛流传,清代时期从沿海传唱到了内陆地区,这时达到了一 个 鼎盛 期,因此,音 乐 界 把 汕 尾 渔 歌 称 之 为 海 洋音乐的“活化石”。

  关于汕尾渔歌的文献记载,如明《嘉靖志》中一 篇关于南宋年间撰写的文章《浮虚山记》里写道:“来 航 去 舶,擢 歌 相闻 ”。 屈 大 均 在《广 东 新 语》也 记 录 了:“疍人喜爱唱歌”。 明代天顺年间,吴高也到瓯船 渔民斗歌的情景赋诗一首:“曲曲清溪绕屋斜, 数声 欸乃起汀沙”。清初邑人黄道珪也提到:“和笛渔歌天 是籁”。海丰知县姚德基也在诗中描述:“一 曲酣歌渔 者乐”。

  据史料考证,白字戏早在元末明初,甚至更早从 福建传入广东,最后到了海陆丰 。白字戏源于南戏的 泉调 、潮调,用方言演唱 。现在保留下来的最古老的 泉调、潮调剧本,有明嘉靖丙寅年(1566 年)的重刊本 《荔镜记》,以及之后的《摘锦潮调金花女》《苏六娘》 等所用的方言词汇都与白字戏一样 。

  正字戏,距今已有 800 多年的历史,被众多学者 和专家誉称为“中国戏剧活化石”。 声腔与伴奏音乐 丰富,伴有弋阳 、余姚 、海盐 、青阳 、四平腔调的正音 曲和昆腔、杂调,是一个多声腔的古老珍稀剧种 。

  据史料记载,西秦戏早在明末清初就已存在,如 在明代万历年间的 《钵中莲传奇》, 其第十四出标有 [西秦腔二犯]。

  清代乾隆年间的戏曲演出本《缀白裘》第六集, 也收有西秦腔《搬场拐妻》一 出 。乾隆年间吴太初《燕 兰小谱》中, 有“蜀伶新出琴腔, 即甘肃调, 名西秦 腔”的记载。明末清初, 西秦腔又称为陇西腔。曹尔堪 的《湖上遇游客漫赋》有记录 。洪昇的《长生殿》第三 十八出也有西秦调 。据西秦戏的老艺人说,海陆丰西 秦戏已经有三百多年的历史 。

  近代以来,汕尾地区民间音乐从内容到形式都发 生了众多变化,当中注入了许多新的元素 。汕尾地区 民间音乐如汕尾渔歌 、正字戏 、白字戏 、西秦戏 、英歌 舞、钱鼓舞 、皮影戏等如雨后春笋 、百花齐放,得到了 快速和全面的发展 。汕尾地区的地方戏曲蓬勃兴起, 汕尾渔歌、英歌舞、钱鼓舞、客家山歌等逐渐发展 。 同 时,随着汕尾地区城市面貌的大大改变,休闲广场、大 中小型剧院 、戏台等大量出现,涌现出符合新时代老 百姓审美需求的新表演形式,并且得到了广泛传播 。

  在民国时期,许多革命性群众歌曲涌现,用新的 歌词配上传统的曲调 。如《军民织网歌》《崖送阿哥去 当兵》等作品。

  解放战争时期,《翻身解放万万年》《送兄歌》《五 步送兄》《下乡歌》, 深刻地表现了农民阶层艰苦 、勤 劳的形象。

  新中国成立后,汕尾人民精神振奋,涌现出《渔歌 组曲》《妇女捕鱼队》《斗歌》等大量作品,抒发了汕尾地 区老百姓对中国共产党和美好生活的热爱和向往。

  二、汕尾地区民间音乐文化目前面临的困境

  汕尾地区民间音乐文化资源是相当丰富的,历 史文化积淀也较为深厚, 不同时期保留下来的文献 资料也有记载少许,目前现存的有陆丰的正字戏 、海 丰的西秦戏和白字戏三大稀有剧种, 还有 8 个国家 级和 23 个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2008 年被中国 民间艺术家协会授予“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 汕 尾地区民间音乐是广东省优秀传统文化之一, 也是 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当中独具特色的文化之一 。近 几年,由于各种文化元素的相互影响和相互融合,人 们对我国传统的民间音乐文化在审美意识和精神需 求等方面也发生了巨大变化, 因此导致传承本土的 民间音乐文化存在较大的难度, 生存环境和发展空 间令人担忧,以下是几个主要面临的问题:

  ( 一 )汕尾地区民间音乐文化的生存空间正在缩小

  乡村振兴背景下,我国的经济得到了快速增长, 大多数的农业和旅游业因此发生了巨大改变, 农民 的生活条件和生活水平逐渐在改变, 但喜爱传统的 民间音乐人群却依然占少数,得不到大众的关注,虽 然在以往落后的社会环境里当地的音乐文化备受推 崇,每当要举行重大节日庆典或妈祖诞辰日、渔歌节、 祈福等,表演当地的音乐是必不可少的活动之一,但 对于新时代的人们来说, 已经对这些民间传统的音 乐失去了兴趣,不学不唱或少学少唱,大多数人的审 美需求在发生转移, 对这片土地上诞生出来的文化 渐渐遗忘 。如正字戏,流行了上百年,曾经在深受老 百姓喜爱之时,演出形式达到十几甚至几十种,遍布 海陆丰各个乡镇以及周边地区,除了迎神赛会 、节 日 庆典以及红白喜事等演出以外, 老百姓也在农闲时将民间音乐作为重要的文化娱乐方式 。但目前数据 统计显示, 完整的流传至今且规模宏大的民间音乐 文化相对减少 。过去的年代,娱乐活动较少,生活较 枯燥无味,老百姓能体验一场戏曲表演,感受其中热 闹的场面,是相当奢侈的一件事 。戏曲当中的气势恢 宏 、故事情节丰富 、装扮独特和声腔悠扬足足能让老 百姓在茶余饭后津津乐道好一 阵子, 这也是其能够 传承发展数百年的原因之一 。现在由于国家和当地 政府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视, 出台了一 系列规章 制度,同时也投入了大量的资金支持,正字戏 、白字 戏和西秦戏才逐渐度过了一个艰难时期 。但各个剧 种的传承人们仍然感到担忧, 其原因在于受众面不 再像从前,年轻的群体是少数,一直在长期坚持和传 播的群体还是年长的居多, 因此站在长远的发展角 度来看, 传统的民间文化还是令人担忧和关注程度 依然有待提高的 。

  (二)汕尾地区民间音乐文化的生存环境正在被 改变

  民间音乐文化的生存环境始终与当地的信仰 、 风俗习俗 、文化意识 、礼仪活动息息相关,就像演唱 汕尾渔歌,是渔民们在日常生活中即兴表演的行为, 大 多数 的 渔 民 们 只 为 表 达 内 心 情 感 和 记 录 生 活 现 象 。如每年的妈祖诞辰 、渔歌音乐节 、海陆丰民俗演 剧 、村社寺庙戏演等,种种的民间音乐各自的生存空 间基本依存于当地相对固定和稳定的表演场所或相 关活动,年年如此 。以往的具有历史性的表演场所对 于非物质文化遗产表演艺术类的传承和保护有着非 常重要的意义, 原因在于它能使汕尾地区民间音乐 文化保持着较为鲜活的发展态势和纯净正规的传统 表演风格形式 。 目前,随着经济和文化的快速发展, 当地祭祀 、礼仪活动逐渐减少,民间相关的音乐活动 的生存空间和发展趋势也进入了进退两难的境地 。

  (三)汕尾地区民间音乐文化受到经济发展的制约

  当地民间文化得以推广和宣传, 离不开经济的 快速发展 。一个地区经济得到了发展,最明显直接的 关系在于当地政策的优势让人们看到了发展的新局 面,积极主动地前来该地进行合作共建,提高当地的 经济建设 。近些年,汕尾地区的经济有了明显提高和发展,经济的提高推动了汕尾地区整个社会的融合,使得原本处于弱势的民间音乐文化在新时代文化的影响下,显得更为渺小 。汕尾地区民间音乐文化的传承和发展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当地经济发展水平的支撑 。就如汕尾的旅游业发展在近些年得到了很大改善,也带来了经济的发展,同时对汕尾地区的文化影响也较大 。 目前汕尾地区民间音乐文化发展处于这样两难的困境之中,一方面是政府支持有限,另一方面是农民无较大的经济来源, 无法拿出足够的资金用于民间音乐文化的保护和发展 。妈祖诞辰日是汕尾地区颇具代表性的民间文化组织活动, 弘扬妈祖精神,传承非遗文化,突出汕尾地方文化与旅游资源,创建文明城市 。但经济来源不稳定,每年的收入是依靠乡里民众及企事业人士提供, 民间音乐演出得不到较高的报酬, 那么传承和发展民间音乐文化便存在一定的阻碍 。海陆丰三大稀有剧种,表演时所使用的乐器 、布景和道具每年都有不同程度的破损,但购买这些物品需要一定的资金支持, 通过其他渠道获得社会各界人士的赞助,也只是暂时解决困境,从长远考虑的话,生存和发展依然受到极大制约。

  (四)汕尾地区民间音乐文化的传承模式过于单一

  无论在历史上的哪个时期阶段, 我国民间音乐文化的传承模式始终离不开家族(庭)制和师徒制的传承,以口耳相传的方式世代延续传承,生存和发展过程中形成了既简单又无限循环的模式, 但这种传承方式存在一定的弊端,传播的范围具有局限性,长时间延续下去,当地的民间音乐文化会逐渐被遗忘,甚至会消失 。为了打破传统的传承方式,必须让民间音乐文化拥有更多的欣赏者,培养更多的传承人,不仅仅局限于当地人或本村人 。虽然在传承过程中,许多传统的民间音乐没有记录具体的音高节奏, 仅有文字,且文字还是方言为主,表演的技艺难度很大,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给传承带来极大困难 。如 汕 尾 地 区 的 三 大 稀 有 剧 种,是 以 大 鼓 、锣 、镲 、二胡 、中胡等作为伴奏乐器,另外还有复杂的唱词和唱腔,角色的扮演,动作的配合等,给学习者带来了很大难度 。查看了当地的戏曲作品资料,大部分都是文字记谱,实际的音高 、节奏和旋律并没有呈现,表演时的动作 、走位和表情, 只能时刻依赖传承人手把 手, 一字一句反复模仿, 这加大了学习者的学习难 度,仅仅学习戏曲中的一个唱段,就要花费学习者好 几个月的时间, 前提还是要传承人每天在旁边反复 提醒和指导,另外,传承人在传承过程中依然还存在 传统的观念,尽量不外传,坚守着技艺不传外人的观 念,并且现在的年轻人能主动愿意学的并不多,种种 的现实情况导致许多民间音乐在传承道路上逐渐缺 失,无法世代延续下去,这种局面令人担忧。

  三、汕尾地区民间音乐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对于民间音乐文化来说, 保护和传承是延续历 史文化发展脉络的唯 一 途径, 如果脱离了历史,保 护 、传承与发展就无从谈起,犹如无源之水,无根之 木 。汕尾地区民间音乐文化能走到今天,新时代的我 们有责任和义务继续传承和发展下去, 创新性发展 以及创造性转化,使这一古老的音乐文化生生不息, 世代相传。

  ( 一 )逐步提高全民保护和传承意识

  音乐源于生活, 老百姓的生活当中处处离不开 音乐的存在,有了老百姓作为传播者,民间音乐必然 生生不息,世代传承 。如何使当地的民间音乐文化得 到老百姓的传承和认可,是如今一个重大的难题,新 时代的人们接受了多元文化元素的熏陶, 审美水平 和精神需求大大地提高, 要使传统的音乐文化重新 回到人们视野, 首先就是要让传统的文化与新的文 化相融合,一 味守旧的话,民间音乐文化的传承和发 展也就失去了它的“存续力”。 如今要考虑到人们的 生存环境和空间已发生了巨大改变, 不再像过去那 样,大众的娱乐方式简单且保守,要想传统的民间音 乐重回大众视野, 就要接受民间音乐被悄悄改变的 事实,其中的某些特色依然可以被保留,另外可以从 中添加新元素,表演形式也可以慢慢变得多样化 。在 汕尾地区民间音乐文化中,除汕尾渔歌 、戏曲等少数 乐种保护 、发展较好较完整外,大部分的民间音乐文 化都有不同程度的破坏和遗忘, 被许多现代的音乐 元素所取代 。因此,汕尾地区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 护和传承不仅需要政府的大力支持, 同时还需要全 民全力协助, 汕尾地区那么丰富和繁多的民间音乐文化应该被大量收集整理和保存下来, 依靠当地的 老百姓和相关学者共同努力, 科学合理有效地将即 将要消失的文化从被遗忘的道路上抢救回来。

  因此,应该提高当地老百姓对当地民间音乐文化 自我保护和传承的意识 。如陆丰紫竹观道教音乐是 道教仪式中所使用的一种汉族民间宗教音乐 。据史 料记载,是一百多年前从浙江普陀山传入陆丰地区 。 在传承方面, 目前紫竹观道教音乐的演唱和表演均 都是庵内人, 除此之外, 没有其他信徒进行传习活 动 。这对于紫竹观道教音乐的传承来说,受众范围是 相当有限的,不利于宣传和推广 。 因此,提高民众的 保护传承意识, 是做好汕尾地区民间音乐文化传承 与发展的首要条件 。汕尾渔歌之所以能这么好地保 存下来,与传承人和传承团队注重文化传承意识 、努 力自救分不开,积极推广和宣传这种传承经验,对于 民间音乐文化的传承和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二)努力创建良好的生存环境

  民 间 音 乐 文 化 的 传 承 不 仅 需 要 扩 大 传 承 人 队 伍,还需要创建良好的传承环境,使民间音乐文化能 在良好的传承环境中健康稳定地发展 。新时代的生 活,显然被太多的新文化替代了,无论在哪个地区, 哪个国家, 哪个民族, 新文化带来的影响都是巨大 的,无可厚非,社会需要发展,人类需要进步,人们只 有在社会不断发展和进步中前行, 追求更高更广的 物质和精神享受, 对于过去的生存条件和环境已然 被人们淘汰 。

  然而,民间音乐文化的传承需要良好的生存环境, 就 如 一 个 优 良 的 种 子 始 终 离 不 开 肥 沃 的 土 地 来 培 育 。那么,新时代的人们需要创建一个更为合理而规 范科学的生存环境,在众多的新政策影响下,传统的 音乐文化在其中也得到了不同程度的发展, 尤其是 在脱贫建设道路上,乡村振兴背景下,当地的民间音 乐文化已然走出了新的路径,以大中小型节日庆典 、 网络直播带动当地文化,以乡村振兴的发展思路,引 入市场机制,通过市场化带动经济发展,提高当地老 百姓的生活水平,促进民间传统文化的产业化发展 。 “汕尾红色文化旅游活动”是这几年来当地政府利用 革命老区推出的一个特色项目,讲好红色故事 、唱好红色歌曲 、红色风景线摄影大赛等主题活动应有尽 有,吸引了不少前来汕尾观光的游客,游客们不仅可 以感受到红色旅游景点的影响力, 同时也能欣赏到 汕尾本地特色的民俗表演 。让许多在城市里生活的 人们,重新体验乡村生活,感受乡村文化带来的精神 洗礼 。建立一个良好而高效的民间音乐文化环境,可 以增强老百姓的保护意识, 同时还给民间音乐文化 带来了新的文化元素, 丰富新时代老百姓的精神生 活,使传统的文化也得到延续。

  (三)重视校园民间音乐文化传承教育

  1.重视基础教育传承

  近几年,为了能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引导中 小学生认知传统 、尊重传统 、弘扬传统 、增进爱党 、爱 国 、爱社会主义情感,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 高中小学生文化艺术素养, 汕尾市文化馆多次举办 了汕尾市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进校园活动 。另外,为 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擦亮汕尾市“中国民间文化 艺术之乡”品牌 。汕尾市文广新局大力推动 、促进非 物质文化遗产进校园活动,组织全市三大稀有剧种 、 陆丰皮影戏 、汕尾渔歌 、碣石麦秆画等国家级 、省级 非遗项目共 30 多场次进校园活动 。通过这些活动, 把青少年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播的主要对象,充 分展示汕尾非遗的独特魅力,同时给予青少年学习 、 体验传统戏曲 、传统美术工艺 、民间音乐的平台,让 民间传统文化渗透进学生们的日常生活,实现“见人 见物见生活”的活化传承效果 。此外,还开设了“汕尾 市戏曲表演培训班”,并且还聘请中央戏曲学院的老 师讲课, 来自各地区的专业剧团和业余剧团都参加 了培训 。通过这一系列的活动,强化了汕尾地区民间 音乐人才的专业素养, 激发了汕尾地区青少年学习 民间音乐文化的热情和兴趣 。 同时汕尾市有关部门 可开设专题网站或公众号, 介绍汕尾地区民间文化 常识,展示相关图片和演出录像,发布校园传承民间 文化的讯息, 选择较为普及的汕尾地区三大稀有剧 种 或 汕 尾 渔 歌 作 为 学 校 公 共 选 修 课 添 加 开 设 的 内 容,以更大的范围传承和保护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汕 尾地区有陆丰的正字戏、海丰的西秦戏和白字戏三大 稀有剧种,还有 8 个国家级和 23 个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所有的民间音乐文化都具有其独特性,我们要立足于当下,科学提取文化精髓,融入当今社会新的文化特色, 充分地让社会大众了解汕尾地区深厚的文化底蕴,认识本土文化的博大精深,使汕尾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重现华丽光彩。

  2.建立高等院校传承链接

  在校园民间音乐文化教育的过程中, 大学生传承尤为重要 。 当代的大学生对自身所处地区的文化进行充分了解,对他们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影响重大 。作为新时代的大学生,要以民族 、国家而自豪,提高大学生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素养, 高度弘扬和培养自身民族的自豪感和荣誉感 。为我们拥有这样的民间文化而感到无比的骄傲, 同时也为自己能成为传承和保护民间文化的一员而有责任担当 。因此,高等院校应当有责任和义务扎实做好传承的重任 。 目前汕尾高职院校已开设了相关公共选修课程, 为民间音乐文化的传承和发展培养一批又一批的校园传承人, 从而发挥高等院校传承民间音乐文化重要媒介的作用, 汕尾市唯一的一所高职院校作为汕尾地方音乐文化传承基地, 充分利用好当地高职院校已有的办学特色,树立品牌特色,将民间音乐文化的传承与教学实践紧密结合,并且实行学分制和美育建设 。日常的实践训练和课堂学习与学校的公共选修课的课堂教学相联系, 将汕尾渔歌或是戏曲作为一门公选课提供给全校学生进行选修,选修学习后,进行最终的期末考核,考核通过的学生给予 2 至 4 学分 。学生的最终成绩由学校聘请的专家和教师们决定,另外专家 、传承人和老师们还需制定该课程的教学方案 。从渔歌合唱团成立以来,聘请的专家每周两次来校给学生上课,主要是指引合唱团发展方向 、讲解渔歌文化内容方言咬字特点及演唱技巧等。《渔民心向共产党》和《我是南海掠鱼人》是目前学习并初步演唱完成的作品, 这两首作品的学习经历不仅使同学们熟悉了旋律 、节奏 、调式等汕尾渔歌音乐特点,还简单懂得了一些当地方言, 且真实感受到渔民艰苦的生活环境和渔民对大自然 、对生命由衷的热爱之情,接下来还要进行音乐情景剧《疍家娶新娘》的排练, 从中挑选部分学生学习演唱和舞蹈动作编排,并且要求学生要了解疍民文化以及疍民习俗, 让学 生在排练中唱渔歌的过程中逐渐喜欢上渔歌, 从总 体上提高了学生学习渔歌的兴趣 。

  高等院校高度重视民间音乐文化的教育和传承, 将民间音乐文化的传承放到高等院校的音乐教学中 来 。作为新时代的大学生,肩负起传承中华优秀传统 音乐文化的重任, 修补断裂的民间音乐文化的传承 链条,提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高校教育中的地位, 寻求民间音乐文化传承和发展的一条新路径。

  (四)创新民间音乐文化传播手段

  科技的进步,传承新模式已慢慢被人们接受 。尤 其是网络 、新媒体等媒介, 越来越受到老百姓的推 崇, 民间音乐文化已不再是口耳相传的方式在传播, 可以通过高科技,舞台灯光和舞美设计让民间音乐文 化既保留传统的特色,又有了现代化的高级感 。这样 的传播方式得到了大众的大力支持,符合现代人的审 美和精神需求,在满足人们听觉的同时,又给人们带 来了不一样的视觉享受,伴随着熟悉的戏曲、音乐、舞 蹈,极富特色和现代感的渔歌队、戏曲演唱以及民间 舞蹈已成为城市文化活动中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

  如汕尾渔歌, 它来源于当地渔民 日常的生活劳 动,如单纯局限于课堂教学这一学习过程的话,不利 于学生知识面和理解能力的拓展延伸 。现如今的大 学生,网络成为他们的日常,教师们也将现代信息技 术运用到了课堂教学中,因此在渔歌课堂教学中,应 充分利用网络手段,现代化教学渔歌,如抖音 、公众 号 、小程序等,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逐渐将被 动转化为主动, 积极主动地去了解学习当地渔歌文 化,甚至是中国传统音乐文化,扩大知识面。

  1.利用抖音平台的影响力,让汕尾渔歌进入公众 视野

  如今,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和创新,中国传 统音乐文化也在不断创新发展, 音乐学者与传承人 之间也在尝试用各种途径宣传和推广中国传统音乐 文化 。处在新时代的中国传统音乐就像是一股无形 而强大的力量, 时刻督促着当代的音乐学者和专家 立 足 于 中 国 传 统 音 乐 文 化 这 一 博 大 精 深 的 宝 贵 财 富,科学深入发掘,同时也结合当下人们的审美需求 和网络化技术化传播手段,拓宽中国传统音乐的覆盖面 。如今在网络上独具影响力的平台之一—— 抖音, 是传播传统音乐最为“理想化”的一种方式,其以“声 情并茂”“一针见血”“简短直接” 做到了与大众高度 互动交流的理想效果。

  随着信息技术的 日益普及, 短视频成为当下青 少年们关注和喜欢的一种学习和推广的手段, 抖音 软件就是其中一个利用拍摄和发送短视频宣传推广 文化的网络平台, 现如今大多数人都有刷抖音的习 惯,将汕尾渔歌的表演 、演唱 、实践活动 、传承人访谈 和历史文化等内容制作成短视频或是利用直播的方 式,大力宣传推广汕尾渔歌,同时每周布置学习任务 给学生, 要求学生以不同的视角和方式拍摄学习汕 尾渔歌短视频, 老师从中选出几个优秀短视频上传 到抖音平台,以求达到寓教于乐的教学目的。

  2.推广微信公众号,在公众号上发布汕尾渔歌相 关知识内容和动态

  从古至今, 传统音乐文化是中国劳动人民生活 生产生存的集中反映, 其不仅反映了人类的社会生 活风貌和历史环境的文化, 还反映了人类在历史进 程中各种思想观念的文化表象 。传统音乐文化是一 个国家重要的名片, 积极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音 乐文化是提高人们对自身所处国家与民族的自豪感 和认同感的手段之一, 现如今人们的生活水平 日益 提高,经济实力逐渐加强,对传统音乐文化的审美需 求也在发生转变 。 因此对传统音乐文化的传承发展 也带来了许多挑战 。面对这一挑战,传播的方式方法 和传播工具的选择尤为关键 。

\
 

  将汕尾渔歌在微信公众平台上进行宣传推广是 因为微信已成为大众化普及化的传播媒介 。人们可 通过微信平台上建立的汕尾渔歌公众平台, 及时了 解获悉汕尾渔歌的动态和学习内容, 同时也可进行 线上线下的交流互动 。学校定期组织合唱团成员上 传和更新汕尾渔歌相关音乐文化的内容, 告诉学生 除了完成渔歌合唱团的排练任务之外, 将学习微信 平台的内容也作为学习任务之一, 收集整理学生在 课外获取的资讯或视频发布到微信公众平台,让学生 参与其中,积极主动地了解汕尾渔歌的文化魅力 。如 对于渔歌作品,可利用视频 、音频等进行传播教授, 这样可兼顾由于方言差异导致难理解的问题, 同时也起到较好的示范作用;对于造型服饰等实物,可利 用图片或动态图片进行展示, 引起学生对这一文化 的学习兴趣;对于汕尾的习俗 、文化环境等,则可通 过音频解说或视频进行展示 。老师们在每个学期开 学之初,将学生分组布置这一项学习任务,每周安排 一个小组同学收集整理汕尾渔歌的相关内容发布资 料在微信平台上, 如网络上有学者或音乐爱好者发 出疑问, 那么由相对应的那组同学通过与专家和老 师交流沟通后回答他人的疑问 。基于微信公众号的 汕尾渔歌的传播, 是新媒体影响下产生的有效传播 途径之一, 它不仅能提升汕尾传统音乐文化的软实 力,同时也能促进汕尾当地经济的发展。

  四、结语

  近年来,随着汕尾地区城市的快速发展,大众的 文化活动逐渐丰富, 非物质文化遗产也受到越来越 多人的重视,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促进民间音乐 文化的传承和发展, 实现民族音乐文化传承发展的大众化和长期化 。民间音乐文化出现衰落的局面,是由多种历史原因造成的, 我们无论如何也无法逆转历史潮流 。正确的做法应该是顺应潮流,充分前瞻,抓住一切历史机遇, 发挥民间艺术自身内部的积极动机,帮助它们在传承和发展中继续发光发亮,培育新的功能,建立新的运行机制,让民间音乐文化在新时代背景下充分展现其独特的魅力 。

  参考文献:

  [1]姚秀梅,刘胜男 .河北传统音乐文化传承与发展研究[J].石家庄学院学报,2010(03):104-108.

  [2]陈应时,陈聆群 . 中国音乐简史[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3]谢欢 .海陆丰民间音乐资源融入高职院校的音乐教育研究[J].湖北开放职业学院学报,2022(01):196-198.

  [4]谢欢 .汕尾特色渔歌文化拓展当地高职院校音乐课堂教学的探索[J].岭南音乐,2021(05):61-64.

  [5]本丛书编纂委员会 .海陆丰历史文化丛书(第 6 卷:音乐 、舞蹈 、武术)[M].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2012.
 
 
关注SCI论文创作发表,寻求SCI论文修改润色、SCI论文代发表等服务支撑,请锁定SCI论文网!

文章出自SCI论文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unwensci.com/yishulunwen/55876.html

发表评论

Sci论文网 - Sci论文发表 - Sci论文修改润色 - Sci论文期刊 - Sci论文代发
Copyright © Sci论文网 版权所有 | SCI论文网手机版 | 鄂ICP备2022005580号-2 | 网站地图xml | 百度地图x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