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论文 - 至繁归于至简,Sci论文网。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当前位置:首页 > 艺术论文 > 正文

德国管风琴制作的历史进程论文

发布时间:2023-05-06 11:45:38 文章来源:SCI论文网 我要评论















SCI论文(www.lunwensci.com)
 
  摘要:目前,我国对西方乐器发展的研究已经取得了令人瞩 目的进展 。 然而在德国管风琴的研究中,尚留有许 多“空白”。 本文就此问题进行了探索,对管风琴制作进程进行了简要梳理 。

  关键词:乐器学,管风琴制作,德国

  在 13— 14 世纪,欧洲各国刮起了一 股建造大型 管风琴的热潮,琴身的体积 、规模越来越庞大,结构 也愈来愈复杂,音域的范围也不断扩大,已经出现了 能演奏完整半音的 、具有三个八度音域的大型管风 琴,这一特征至今仍被应用于现代教堂建筑中。14 世 纪时的管风琴制作与后来有很大的不同, 当时还没 有独立的脚键盘操作系统, 为了增强演奏时低音旋 律的丰富性,管风琴制作者增加了脚键盘,但也只是 把脚键盘与左手键盘连在一起,相当于左脚帮助左手 弹奏 。形成拥有独立机械操作系统,并将这一机械系 统与手动音栓联系在一起的脚键盘出现在 15 世纪 。 14 世纪德国人哈尔伯施塔特制造的著名管风琴风压 很高,演奏家必须用手臂的全部力量按住一个键才能 发出声音 。即便如此,由于管风琴能够发出当时其他 乐器所不及的特殊音乐效果, 所以纪尧姆·德·马肖 (1300— 1377 年)将其形容为了“乐器之王”。 14— 16 世纪,欧洲建造歌剧院时,也往往会建一架管风琴。

\

 
  一、15—16 世纪的德国管风琴制作大师

  中世纪晚期, 德国成为欧洲音乐生活的主要中 心之一 。15— 16 世纪德国宗教改革运动推动了管风 琴艺术的兴盛, 这种宗教仪式用乐传统一直延续到 了 17 世纪(音乐史上的巴洛克时期)。 关于这种宗教仪式用乐的描述在西方文字记述中不胜枚举 。于是, 管风琴这一复杂而宏大的乐器在德国借助其深入持 久的宗教改革运动得到了长足的发展, 管风琴艺术 也得到了人们的重视, 逐渐在德国音乐艺术中占据 了重要地位。

  汉斯·布赫纳(1483— 1538 年)是当时著名的键 盘乐器演奏家 、教师和管风琴制作顾问,他经常到各 地短暂演奏(如苏黎世和海德堡等),同时验收那里 新建造的管风琴;阿诺尔特·施利克(1455— 1521 年) 是当时享有盛誉的管风琴艺术家,从 1491 年监制斯 特拉斯堡大教堂的管风琴, 到后来在施派尔大教堂 和诺伊施塔特的万斯特拉瑟学院教堂监造管风琴的 制作,他在这一领域留下了大量的活动记录 。在施利 克留存下来的关于管风琴制造和演奏的重要文献资 料中,《管风琴建造者和演奏者的镜子》(发表于 1511 年,以下简称《镜子》)是德国最早的管风琴论著,也 是第一本享受到皇室特权的关于音乐的著作 (由罗 马皇帝马克西米颁布保护施利克权利的赦令),这本 具有广泛影响力的书在当时一直被认为是最重要的 管风琴著作之一 。

  《镜子》由“序言”加“十章”构成。“序言”分为三 个 部 分:首 先 简 要 讨 论 了 音 乐 的 性 质,他 用 前 辈 的语 录(类似于同一时期其他音乐论著 一 样)支持 、表 明 自己的观点, 即音乐的 自然状态对听众能够产生 深远的影响,而且可以治愈身体和精神的各种疾病; 其次, 施利克称赞管风琴是最好的乐器, 因为多达 6—7 个声部所产生的广阔音响可以由一个人在这种 乐器上演奏;最后介绍了《镜子》的写作目的,从标题 看起来,《镜子》可能是管风琴建造或演奏的工具书, 但它并不适用于管风琴建造者和演奏者, 对于一个 想买管风琴或委托建造管风琴的那些教堂和修道院 当局来说,这是一本有用的书。

  在后面的“十章”中,作曲家的论述涵盖了管风 琴建造的几乎每一个方面,如:调整 、键盘施工 、底盘 的制作 、风管的制作 、音栓等,甚至从教堂装饰的角 度对乐器放置的位置都进行了讨论 (他提出的观点 是:过多的装饰不可取)。《镜子》第二章中讨论最多 的部分是管风琴的定调, 其中涉及了作者与德国乐 器理论家弗当尔(出生于 1465 年)发生的争论 。遗憾 的是,这部重要的论述在 17 世纪时,因为管风琴建 造的第二次变革而被认为过时了。1931 年,其在德国 出现了完整的现代版本, 而完整可用的英文材料于 1980 年面世。由此可见,施利克与那时管风琴乐器的 制作密切相关, 作为德国早期管风琴发展历史中的 一位重要人物, 他对一个时代的西方管风琴乐器制 作的发展具有很大的影响, 他总结出的一整套管风 琴乐器制作理念,直接导致了两百多年之后 J.S. 巴赫 管风琴创作的辉煌呈现 。

  16 世纪德国的管风琴产生了更多的制作风格, 外壳设计风格到内部结构(如将踏板独立出来)变得 越来越普遍 。贾斯珀·约翰森(约 1550 年左右)是一 位 16 世纪的德国管风琴制造者 。 目前文献中对他的 记载并不多, 已知情况是他在 1553 年与亨德里克· 尼霍夫一起建造了圣约翰教堂的管风琴, 这件乐器 以著名的杰出音乐大师乔治·博姆(1661— 1733 年)的 名字为基础,命名为“博姆管风琴”,并由年轻的 J.S. 巴 赫 演 奏 。 著 名的 巴 赫 学 者 克 里 斯 托 弗 ·沃 尔 夫 (1940 年)说,在 1700— 1702 年期间,巴赫居住在博 姆附近的迈克尔斯克里奇, 年轻的巴赫曾接受过博 姆的教诲。

  二、17 世纪德国著名的管风琴制造者

  在 16 世纪和 17 世纪初, 德国著名的管风琴制造者是总部设在汉堡的“谢勒家族”。

  ( 一 )谢勒家族

  “谢勒家族”是那个时代重要的管风琴建造者家族,在他们的带领下,德国北部的管风琴建造遍地开花, 该家族有三代人在管风琴制造领域曾产生过重大影响:

  第一代人的代表是雅各布·谢勒,他师从雅各布·艾弗森,学习管风琴制造这门技艺,并从师傅手中接管了工作室 。1569 年,雅各布·谢勒将工作室交给了女婿德克·霍尔,他在 1556 年左右开始帮助他工作。

  “ 谢 勒 家 族 ”第 二 代 的 代 表 是 老 汉 斯·谢 勒 ( 约1535— 1611 年),他是这个管风琴制造者家族中最著名的代表人物 。老汉斯·谢勒师从荷兰管风琴制作大师尼霍夫,他曾是管风琴制造商汉斯·博克尔曼手下(1602 年)的一名员工,也曾与雅各布·谢勒一起工作过 。他将尼霍夫的荷兰管风琴制作技艺引进了德国,在管风琴建造方面取得了巨大成就 。同时,他在教学领域也拥有很高的成就,教授过的学生包括:约翰·兰格 、戈特弗里德·弗里茨歇和安东尼乌斯·怀尔德,他们在学成后都建立了 自己的工作室 。从 1603 年起, 老汉斯似乎越来越多地将工作交给了他的儿子小汉斯和弗里茨 。

  小汉斯·谢勒(1570— 1631 年)是家族第三代代表,他继续了他父亲的传统,进一步发展了独立踏板的概念,使家族事业在汉堡拥有了领先前景 。戈特弗里德·弗里茨歇成了他的继任者, 其也是与 18 世纪管风琴制造商阿普·施尼特格尔沟通过程中的重要一环。

  (二)约翰·兰格

  约翰·兰格(1543— 1616 年)随老汉斯·谢勒学习管风琴建造后,1565 年在世俗化的方济会修道院找到了建立工作室的地址, 他在那里建造了一 座冶炼炉 。他于 1576 年在萨克森州的卡门兹定居,1576 年到 1577 年,他在卡门茨更新当地教堂的风琴,在1578年 5 月 8 日,他获得了卡门茨的永久居住权 。他主要在 上 劳 西 茨 工 作,被 认 为 是 16 世 纪 领 先 的 撒 克 逊风琴制造商。

  兰格将在北德高度发达的荷兰大管风琴制作工 艺引入德国中部 。 已经被证实在 16 世纪的萨克森 州,兰格参与的管风琴建造活动(包括新造 、改造和 维修)超过 20 架 。他用文艺复兴后期的风格创造了 有侧铰链门的管风琴,上部有发达的芦笛和声管,通 常在中部 8 英尺和 4 英尺的位置有两个架子, 装备 精良, 且现代化的反向正面拥有众多独奏的芦笛部 分,以及单独的声音和里德键;踏板的配备不多(只 有几个键),单个踏板设置在 16 英尺的地方,并牢固 地连接到上面的键盘; 沙伦伯格管风琴的踏板音域 扩大到 G1.但与莱比锡的两个管风琴相似 。1576 年 的卢克波西迪沃管风琴反向正面上有 “圣维蒂·吕 岑”的题词,意味着这件作品归功于兰格 。管风琴制 造者乔治·兰格与约翰·兰格不是同一人 。虽然乔治· 兰格从 1580 年或 1584 年制造了具有丰富文艺复兴 风格装饰的作品,但作品 1945 年在德累斯顿军械库 中被战争摧毁了,没有任何作品保留下来。

  除了他的儿子汉斯和约阿希姆·茨克 (普劳恩) 之外,兰格在卡门茨教过许多学生,马丁·万宁克(卡 门茨)也可能在德累斯顿“十字教堂”的两个管风琴 进行检修期间(兰格的一个儿子参与其中)与兰格学 习了管风琴建造 。据称,戈特弗里德·弗里茨歇也是 兰格在卡门茨的学生之一。

  (三)戈特弗里德·弗里茨

  戈特弗里德·弗里茨歇(1578— 1638 年)是一位 在 早 期 德 国 管 风 琴 制 造 领 域 做 出 贡 献 的 人 物 。他 1612 年先在迈森, 然后在德累斯顿成为独立的管风 琴制造商 。他在这里被任命为 1614 年撒克逊选侯宫 廷管风琴制造者 。从 1619 年到 1627 年,他在沃尔芬 比特尔工作,1628 年到 1629 年在策勒工作,1629 年 他来到奥滕森 。最终,他成功地接替了小汉斯·谢勒 的事业,直到他去世 。他的学生有儿子汉斯·克里斯 托夫·弗里茨歇 、后来成为的女婿的弗里德里希·斯 塔尔瓦根、托比亚斯·布伦纳。

  弗里兹歇站在文艺复兴到早期巴洛克时期的门 槛上,进一步发展了布拉班特管风琴建造工艺,并引 入了许多创新成果 。例如,在管风琴上将芦苇短管部分列为 “达齐安”(一种带有直吹双簧片和圆锥孔的 木管乐器)、“里格尔”(是一个便携式的小管风琴,只 配备芦苇管)、“索顿”(文艺复兴时期的木管乐器)。 声音由双簧片产生, 通过弯曲的黄铜管与乐器本体 连接 。管乐器有两个平行的圆柱形孔,用一块木头钻 孔,底部用弓连接 。 因此,音管的长度是乐器外部尺 寸的两倍 。在较小的乐器中,音管的末端是封闭的, 空气通过侧孔排出 。他虽然并不经常使用同一音域 通风调节系列的设备, 但会在彼此相对的工作区域 选择不同的间距,从而产生具有对比性(宽和窄)的 规模 。他在中部和踏板上使用了常规的低音,这在谢 勒作品中未曾见到 。特点是它的“双钹尾”,取代了谢 勒的高调占据, 以及使用不同的等分键作为单独的 声音 。因此,1635 年弗里茨歇在圣雅各布(汉堡)风琴 建造的内置“黑米奥拉比例”(三比二)是德国北部的 第一个 。此外,没有人见过谢勒使用过像“过分敏感 的”和“鼓”这类的辅助键,以及“布谷鸟”(杜鹃)、“鸟 歌”(博赫尔森)和“夜莺”等效果键 。尽管曾经在德国 北部使用敲锤铅管是常态, 但弗里兹歇计划的管道 会使用锡含量较高的合金, 并为长变号和喇叭管添 加了白铁矿元素 。最后,使用“双上键”也是对谢勒的 创新 。在汉堡期间,他对所有四大教堂演出中的管风 琴进行了重造 。 由弗里茨歇延伸的圣雅各比和圣凯 瑟琳的管风琴, 是有史以来的第一个有四层键盘的 管风琴 。

\

 
  三、独领风骚的“乐器之王”

  18 世纪以后,管风琴制作的中心在德国,西尔伯 曼家族不仅引领着潮流, 而且也是钢琴制造领域的 开拓者之一, 文献记载中, 居于首位的是安德烈亚 斯·西尔伯曼(1678— 1734 年)。

  ( 一 )安德烈亚斯

  安德烈亚斯出生在萨克森州弗劳恩施泰因附近 的克莱因布里奇, 是木匠迈克尔·西尔伯曼的儿子, 曾在弗莱贝格乔治·兰佩图斯的训练下学会了管风 琴建造的艺术,并于1699 年搬到了阿尔萨斯 。其实, 他 接 受 训 练 的 确 切 时 间 以 及 来 源 在 文 献 中 并 没 有 明 确 记 载,有 学 者 认 为 他 的 导 师 是 弗 里 德 里希·瑞 恩和丹尼尔·罗曼。他早年在阿尔萨斯工作期间,曾对雅各布·鲍德纳在布克斯维莱尔的圣莱热教堂建造 的风琴进行了整修 。此后,他前往斯特拉斯堡,在管 风琴制造商弗里德里希·瑞恩那里工作, 并于 1701 年 永 久 定 居 在 那 里,1702 年 3 月 15 日获 得 德 国 国 籍 。此时,安德烈亚斯训练了他的兄弟戈特弗里德, 并且, 他们 一 起建造了 一 架管风 琴 。在 1704 年和 1706 年之间,安德烈亚斯曾去过巴黎,在那里,他与 弗朗索瓦·蒂埃里合作,十分关注法国风格的管风琴 如何发展, 他此后的管风琴建造贯穿了对法国风格 的理解 。然后,他回到斯特拉斯堡,与他的兄弟一起 进行了几个项目的建造,即:威尔海姆学院(1706 年) 和圣尼古拉斯教堂(1707 年)的乐器。

  1708 年,安德烈亚斯开始一个人工作。在接下来 的几年里,他参与了几个主要的合作项目,包括在斯 特拉斯堡大教堂(1714— 1716 年)建造一个管风琴, 这是他职业生涯中建造的最大的管风琴。1712 年,他 的儿子约翰·安德烈亚斯出生,在父亲的训练下,其成 长为一位熟练的乐器制作者。安德烈亚斯在此后一直 与儿子约翰合作,约翰在安德烈亚斯去世后继续着家 族事业 。他们主要建造法国风格的管风琴,安德烈亚 斯还建立了西尔伯曼家族的管风琴建造传统, 并在 这个行业培养了他的兄弟戈特弗里德和儿子约翰。

  (二)戈特弗里德

  戈特弗里德·西尔伯曼(1683— 1753 年)是一位 多才多艺的键盘乐器制作者, 在大键琴 、击弦古钢 琴 、管风琴和钢琴制作领域均有突出的贡献,而他在 现代取得的声誉主要在管风琴和钢琴制造方面 。 目 前的西方文献中对戈特弗里德年轻时的记述甚少, 我们仅了解他出生于现萨克森州, 是迈克尔最小的 儿子 。有可能他早年学习木工,于 1702 年来到斯特 拉斯堡,从他的兄弟那里学习了管风琴建造手艺,并 与法国阿尔萨斯管风琴学派建立了联系 。他于 1710 年以工匠身份回到了萨克森州, 并于一年后在弗莱 贝格开设了自己的风琴工作室 。他在德国建造的第 二 个 管 风 琴 项 目 是 位 于 圣 玛 丽 弗 莱 贝 格 大 教 堂 的 “大管风琴”(1714 年完工)。 1723 年,他由弗雷德里 克一世授予“宫廷管风琴制造师”称号 。1753 年,他在 进行德累斯顿宫廷教堂的管风琴制作工作时去世 。

  戈特弗里德的经济运作手段和他的地位使其在管风琴制作领域造成了近乎垄断的地步, 他的学徒不得不承诺永远不在德国中部工作,如希尔德布兰特(1688-1757年)就是一个例子。1721 年,希尔德布兰特完成杰作,即尼古拉教堂朗亨纳斯多夫的管风琴 。之后,他在莱比锡附近的斯托姆索尔建造了一个风琴, 在那里他认识了约翰·塞巴斯蒂安·巴赫,并于 1724 年至 1726年间在伦格费尔德创建了自己的风琴 。然而在这个项目上,他与戈特弗里德发生了争执,戈特弗里德将他视为对手并起诉了他 。争议通过一项协议解决,希尔德布兰特被迫接受了戈特弗里德的命令, 之后他将工作移至莱比锡附近地区和图林根州 。

  (三)阿普·施尼特格尔

  阿普·施尼特格尔(1648— 1719 年)主要活跃在北欧,特别是在荷兰和德国,他建造或重建了 150 多架管风琴,他的许多乐器都存活到了今天 。施尼特格尔出生在一个木工和木雕家庭,在 18 岁时就开始学徒 。在 1666 年至 1671 年间,他在格吕克施塔特与他的表兄贝伦特·胡斯 一 起学习了管风琴建造 。 1682年,他带着工作室搬到了汉堡 。 1708 年,他被任命为“普鲁士宫廷管风琴制造者”。他的儿子弗朗茨·卡斯帕 和 约 翰·于 尔 根·施 尼 特 格 尔 一 起 随 父 亲 接 受 训练,并在他去世后继续着他的工作 。

  施尼特格尔是他那个时代最多产的管风琴建造者之一,他在马格德堡 、不来梅和格罗宁根经营了几家商店,有自己的团队 。他的管风琴设计是德国北部重要管风琴的典型代表, 其通常将演奏家背后的长廊围栏分成多个部分,设立大型的踏板独立分区,通常放在主箱两侧的塔楼内, 各部分良好的发展构成主要合奏组,产生出丰富的芦苇声和笛子音,并体现出一种气质 。虽然这些所有的特征都可以在施尼特格尔活动之前在北德管风琴中找到, 但施尼特格尔的才能在于他能够将这些元素合成为一种典型的管风琴制作风格 。此外,他良好的商业意识也使得其建造出丰富的管风琴成为可能 。施尼特格尔是首批采用削减成本大规模生产管风琴的制造商之一, 这种措施生产出的小型管风琴确保了乡村教堂能够负担得起。

  西尔伯曼家族所建造的管风琴在建筑外关和音 乐品质方面都表现出了清晰而独特的风格 。而且,他 们凭借管风琴建造获得了不寻常的财富 。其实,西尔 伯曼家族的风格在任何地方都不受欢迎,J.S. 巴赫就 是一个例子, 巴赫调侃西尔伯曼那种将声音调整为 一个调的做法,他喜欢更灵活的调音 。西尔伯曼家族 设计并制造了大约 50 架管风琴, 其中 29 个现在萨 克森州依然保留着, 包括德累斯顿宫廷教堂的管风 琴 。宫廷教堂和弗赖贝格大教堂的管风琴被认为是 他最伟大的作品 。弗赖贝格大教堂的管风琴有三层 键盘,在主要器械和踏板之间多达 41 个点 。西尔伯 曼管风琴的制作特点是使用了强力的芦苇哨, 以及 锡含量高的管,这为声音增添了独特的亮度 。通常, 踏板分区的扩展需要在箱子的两侧增加踏板塔 。尽 管大多数较小的管风琴没有踏板塔, 但该特征已成 为与北德风格最相关的特征之一 。

  管风琴走进教堂, 揭开了西方器乐艺术发展的 新篇章 。此后,乐器制作工艺的进步直接促进了音乐 (器乐)创作的发展 。反过来,作曲家的艺术想象又对 乐器制作工艺提出了新的要求 。音乐艺术就是在这 种相辅相成中发展起来的, 管风琴艺术在德国的发 展充分 证明了这一点 。文 艺复兴时 期的“宗教 改革运 动”推动了宗教音乐创作的兴盛,管风琴的特殊音 乐效果使得它在教堂用乐中的地位大大提升, 同时 这也对管风琴的乐器性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为了 提升管风琴的艺术表现力, 德国管风琴制作大师们 增设“簧管”装置,管风琴的音色愈加丰富,风雨 、雷 鸣等自然现象,愤怒 、悲泣等情感表现,使得宗教礼 仪音乐发生了本质性的变化 。此外,管风琴适合于演 奏多声部音乐的特点, 促进了德国复调音乐艺术的 飞速进步,使得 J.S. 巴赫的作品在表现其虔诚宗教信 仰的同时,包含了对世俗人性(德国人民的道德 、情 感和人文精神)的解释,各种音乐艺术内涵的充分显 现,使巴赫的音乐发展到了一个高超的完美境地 。这 就告诉我们,在对音乐艺术发展历史进行研究时,一 定要关注乐器制作这一环节 。西方音乐艺术发展的 历史充分证明, 人类文明的发展是与科学技术的进 步和人类文化的进步携手并进的, 缺失其中任何一 个环节,都无法对其形成符合规律的认知 。

  参考文献

  [1]于润洋 .西方音乐通史(2016 修订 版)[M].上 海:上 海 音 乐 出 版 社,2017.

  [2]周薇 .西方钢琴艺术史[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2003.
 
关注SCI论文创作发表,寻求SCI论文修改润色、SCI论文代发表等服务支撑,请锁定SCI论文网!
 

文章出自SCI论文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unwensci.com/yishulunwen/55623.html

发表评论

Sci论文网 - Sci论文发表 - Sci论文修改润色 - Sci论文期刊 - Sci论文代发
Copyright © Sci论文网 版权所有 | SCI论文网手机版 | 鄂ICP备2022005580号-2 | 网站地图xml | 百度地图x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