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论文(www.lunwensci.com)
在德国, 我们只有 30 多个小时, 但一定是要去特里尔的。 因为那里是马克思的故乡。中午从奥地利的因斯布鲁克—— 一个雪山脚下雅致清丽的城市启程, 经过慕尼黑、斯图加特, 次日傍晚抵达特里尔小城。
在慕尼黑,参观了宝马汽车博物馆。德国的宝马和奔 驰两大汽车企业,是汽车工业的历史缩影。汽车发明并广 泛应用后, 深刻改变了人类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世界 从此迎来汽车时代。离开慕尼黑时,正是华灯初上,玫瑰 的夜色里,宝马总部楼顶硕大的灯光车标,缓缓旋转,像 巨人的眼睛巡视着这座低调甚至沉闷的德国城市,它的井 然有序的大街小巷。慕尼黑把每一个繁星璀璨的夜空都给 了宝马。
在斯图加特,又参观了奔驰汽车博物馆,世界上第一辆 汽车,像 T 台上的永远年轻和灼热的模特儿,吸引着来自各 国的参观者。她好像刚刚从汽车时代的黎明时分走来,一尘 不染,披着迷人的曙光和晶莹的晨露。还有曾经创造世界赛 车纪录的流线型“银箭”,它有如一座艺术品味极高的无可 挑剔的雕塑,一直神采奕奕的接受着车迷的仰视和赞叹。当 然还有引领各个时期科技潮流的经典车型。奔驰汽车是德国 科技创新和工匠精神的耀眼名片。三叉星车标甚至彰显着一 种价值取向。
德国老百姓拥有一辆普通奔驰汽车可能并不难,但他们 却不热衷以它装点门面,人们依然崇尚俭朴、贴切、舒适的 生活。博物馆外的停车场, 进进出出的是很多普通经济型小车。 一些老款大众高尔夫,像是从有年代久远的电影故事里跑出 来的。但它们保养得很好,像是主人的宠物。许许多多德国 人觉得, 汽车是一个个值得尊重的生命, 应该通过不懈养护, 使其健康长寿, 即使从开销上看这并不比更换一辆新车划算, 但这样做会让他们倍感愉悦。德国人对待旧物件的这种态度, 并没有因为生活的富足而有太多的改变。一生相伴的老汽车, 是他们人生故事的一部分, 见证着艰难的人生、有成的事业、 无法割舍的亲情、永不褪色的爱恋。
我们经过的德国公路,包括高速公路,都是免费的。让 人从另一个视角理解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路边的服务区, 满足驾车者的基本需求,没有什么华而不实的“附加值”。 偏远之处,即使车流量较少,也有类似简易活动厕所,即使 无人照看,同样是设备齐全又干净,拧开洗手池的水龙头, 瞬间流出清冽的净水,让人有点儿喜出望外。
高速公路两旁的生态环境之好,给人留下很深的印象。 慕尼黑到斯图加特的一段公路,地势较低,积雪融化,晨雾 迟迟不肯散去。公路两边是茂密的森林。一辆红色法拉利跑 车,像离弦之箭,从身边窜出,瞬间消失在浓稠的白雾里, 甩下阵阵声浪。我们的车停在停车带,下车到森林里走走。 原生态的混生林,倒下的树木无人清理,腐朽气味居然散发 着干蘑菇般的醇香。未融化的积雪依偎在很厚的枯草和陈年 落叶上。鹿之类的动物在积雪上留下的或清晰或模糊的足迹, 透着丝丝缕缕的温情和快乐。公路像一个莽撞的冒失鬼,闯 入一片本不属于人类的生物圈。
雾气终于被冬天阳光穿透,钻进森林深处的公路这才清 晰可见。出了森林,眼前平躺着一片广阔无垠的农田。农作 物早已收割,翻开的土地,形成秩序井然的图案,仿佛是大 地微微张开许许多多小小的嘴巴,悄然呼吸。农田里一棵光 秃秃的树木,栖息着一只纹丝不动的猫头鹰,像是电影里一 个刻意设计的镜头。
斯图加特去特里尔的高速路,有一段上下坡很缓很长的 路段, 路边的标识牌上的 90、70 上面, 都有一个向上的箭头, 只有最低限速,没有高速上限。
问过跑过无高速限速路段的人,他们说,从来没有如此 极致的体验:诱惑和恐惧纠缠不清,想获得更高的速度,挑 战更新的极限,却又十分恐惧,不知下一秒会发生什么,一 切都可能毁于一念之差。极速驾车是一种稍纵即逝的刺激, 没有时间去考虑,没有空间来犹豫,全凭感觉和随机。这是 不可多得的人生体验。
仔细想想,这与德意志民族的严谨和理性并不矛盾。据 说,长期记录的数据表明,在无限速路段,车祸发生率低于 高速公路, 更低于一般公路。驾车者在这个路段会更加专注, 也说明德国汽车的高可靠性。高速驾驶,万一发生车祸,无 疑更容易车毁人亡。但德国人对此似乎很淡定,觉得这不会 发生在自己身上。何况无限速路段的直升机救援效率也是极 高的。汽车仪表盘所显示的 200 以上的刻度,在别的地方可 能是摆设,在德国却是真实的。
在德国的那个夜晚,住的是慕尼黑附近格京根的汽车旅 店。汽车旅店, 一般离市中心有些距离,价格实惠,有车位 充足的停车场,也提供简单自助早餐。国外一些讲述廉价俗 套故事的电影,汽车旅店往往与涉毒之类的暴力犯罪难脱干 系。格京根这家汽车旅店,却是整洁、安静、舒适的。房间 有电热水壶,提供有限但够用的速溶咖啡、茶叶、牛奶和巧 克力。未刷油漆的松木家具, 一阵阵的松脂幽香,伴着疲惫 的旅人入眠。天气有些潮湿, 但白色的全棉床单、被单、枕套、 毛巾和浴巾,干爽挺括,残留着阳光的味道。跟城里那些光 线昏暗、铺着图案模糊的旧地毯、散发着霉味的所谓高档老 旅店比,这里可能更舒服,更清爽。
穿过了德国南部,终于来到了特里尔。以信徒般的虔诚 心情来到特里尔。可惜天色已晚,城桥街 20 号的马克思故居 闭馆了。雨雪停歇, 小城清新如洗。找一家餐馆匆匆吃过晚饭, 又回到马克思故居。期待的奇迹没有出现,马克思故居依然 闭门谢客。
在故居门口郑重留影。久久凝视着这栋三层老楼。城市 斑驳灯光里, 洁白的外墙, 灰色的窗框, 如此纯净, 如此圣洁。
瞻仰马克思故居, 中国人不少,大家不惜舟车劳顿,专 程绕道而来。在这里,很多人抑制不住发自内心的情感。尽 管马克思的离去已经很久很久,但巨人的背影,从来没有离 开我们的视线。我们把马克思的名字写到庄严的宪法,镌刻 到高高飘扬的引领我们前行的旗帜。许许多多的中国人,马 克思主义的信徒们, 回到这里,只是为了唤醒和感受一下久 违的激情、自豪。这个世界,是中国共产党人和马克思的伟 大名字连得最紧,并一直披荆斩棘,把马克思的道路延伸到 新的世纪,更远的远方。
回头看看这丰碑般的故居,看看小城许多中文标识的商 店和餐馆,一番感慨,难以别离。二十年前的特里尔街头, 还没有矗立着中国赠送的吴为山雕塑的马克思铜像。这座雕 塑,马克思手执共产党宣言,昂首阔步,很好的表现了马克 思和他的伟大学说一直走在时代的前头。
德国短暂之行,却又是漫长的。在这里,看到了良好的 生态,发达的工业,完备的基础设施,如果有足够的时间,还可以感受到更多, 比如比较完善的社会保障,当然还有一 些无法根除的社会矛盾。这些看上去的靓丽风景线,是发达 资本主义社会这个发展阶段的显著特征,不足为奇。如果说 这些与马克思不无关系,一定有人觉得牵强附会。尽管在西 方,对马克思存在这样那样的片面的情绪化的甚至是充满敌 意的评价,但仍然有许多有远见的理性的学者认为,马克思 是一百多年来对人类影响最大的思想家这是不容辩驳的,正 是由于马克思所无情揭露的资本主义的一些弊端,促使他们 采取措施,尽管只是修修补补,但确实缓和了社会的内部矛 盾, 使资本主义社会逐步走向稳定和成熟, 得到长期的发展。 有些西方学者大声质问,现在有人能不参考马克思对经济和 精神世界相互联系的洞见来思考社会吗?他们进而承认,马 克思是现代世界的强大因素,是对我们世界命运发生决定性 影响的政治力量。这些声音无疑是客观、公正、诚实的。从 这个角度看,在德国一天多的所见所闻,还是能够感受到马 克思主义在当代德国的存在、活力、价值和影响的点点滴滴。 穿行德国一路匆匆走来,好像是为前往特里尔多多少少做了 一些铺垫。
离开特里尔,卢森堡的灯光近在咫尺。雨雪后寂静的公 路,洒满明月的清辉。开阔的地平线上, 低矮的房子影影绰绰, 地上的灯火星星点点,与天上闪烁的无数星星,融为一体。 一路上,心仍然没有离开特里尔, 眼前总是萦绕着一些看似 平常却不平常的问题, 比如马克思的故乡和故乡的马克思, 马克思的世界和世界的马克思。
关注SCI论文创作发表,寻求SCI论文修改润色、SCI论文代发表等服务支撑,请锁定SCI论文网!
文章出自SCI论文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unwensci.com/yishulunwen/7058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