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论文(www.lunwensci.com)
摘要:在保守彷徨的时代背景下,徐悲鸿坚持写实主义,这种思想也使得中国绘画更加贴近现实,为我国绘画史发展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也为我国绘画风格的演变产生了 深远的影响 。本文解析徐悲鸿写实主义思想的含义,深入分析他的思想境界,重点阐述了其在写实性绘画领域的视觉审美创新 。
关键词:徐悲鸿,写实,艺术,视觉审美
徐悲鸿是中国新绘画艺术发展的代表性人物, 他融合了中西方绘画技艺, 逐渐形成了独具特色的 绘画风格,就实际发展而言,新绘画模式的出现不是 偶然的, 其与徐悲鸿自身经历有关 。对于徐悲鸿来 说,书法艺术的创新得益于当时的社会环境 。其一, 是徐悲鸿所处的国内大环境,其二,是徐悲鸿为了绘 画所付出的巨大努力 。作为新文化运动的代表人物, 徐悲鸿的绘画方式对中国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也为新中国绘画艺术的创新发展奠定了坚实的理论 基础 。通过分析徐悲鸿的画作,能够对当时的社会环 境有个清晰的认识, 进而对徐悲鸿的现实主义思想 有个更加清醒的认识, 为中国更好地实现改革开放 贡献力量。
一、徐悲鸿写实主义内涵及特征
写实主义还被称为现实主义, 其会在绘画过程 中借助细节展现事物的本质 。就实际而言,徐悲鸿的 写实主义思想旨在延续自然法则,利用写实风格表现自 己的理想观念 。从实际发展情况分析,徐悲鸿对于绘画艺术的理解还反映出他对于社会的认识, 对于人世间真善美等事物的追求 。徐悲鸿写实主义内涵主要概括为以下几点:
( 一 )充分遵循自然规则
我国传统绘画提倡遵循自然, 徐悲鸿认为自我即自然的,基于此,他认为绘画的根本在于对自然的探索 。在教导学生绘画过程中,徐悲鸿强调:创作的过程不能死板地延续,要注重自然事物,这一观点真实反映了写实主义的观点 。从实际发展情况分析,徐悲鸿的画作都有对应的现实原型, 往往都是对自然事物的有效展现 。另外,对于绘画,徐悲鸿不提倡传统的形式主义,比如:徐悲鸿贬斥马蒂斯风格,认为这是对事物的歪曲, 这说明其对现代派艺术持反对意见 。 由此可见,徐悲鸿追求形神兼备,也充分遵循自然规则。
(二)对写实画风保持独特见解
徐悲鸿父亲是肖像画师, 他也坚持认为绘画必 须以真实为基础 。徐悲鸿受父亲画风影响较大,形成 了深厚的写实主义风格 。刚接触绘画阶段,徐悲鸿一 直在临摹吴有如的画作 。后期徐悲鸿受到康有为影 响,创作风格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处处展现变法的 影子 。1917 年,徐悲鸿去日本交流学术,之后又到欧 洲去学习 。这些经历都对他的画风产生了重大影响, 写实风格彰显无遗 。清朝末年,中华受列强侵扰,变 法求强是有志之士的强烈呼吁 。这种社会背景,对徐 悲鸿追求现实主义产生了重大影响, 也使得徐悲鸿 作品独具特色, 他的很多作品反映出了对国家的热 爱,这个时期,徐悲鸿的绘画风格也逐渐成型 。徐悲 鸿在绘画上的写实求真风格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
1.真善美特征
20 世纪 30 年代, 徐悲鸿提出了真善美理论,他 认为这也是绘画的原则, 反映了徐悲鸿追寻内在意 愿的要求 。当时,西方现代派以自我为中心的绘画思 想影响到了国内,徐悲鸿不赞成这种思想 。在绘画过 程中,徐悲鸿力主真善美,他认为真善美是一种有效 的创作动力,能够提高其创作的意识 。1918 年,徐悲 鸿认为写实主义才是绘画创作的根本, 也是最能反 映创作风格的表现手法, 能够有效地反映画作的内 涵 。 由此可以看出,对于绘画来说,不能一 味地要求 艺术技巧,更要展现形神结合 。如此才能更好地感染 受众,实现真善美的有机结合 。 比如:作品《印度牛》 展现的是一头休息当中的牛的形象, 徐悲鸿对牛的 外在形象进行了细致的描绘, 除了采用素描反应光 影之外,还有效展现了牛的憨厚外形,这就是对事物 真实一 面的反应 。此外, 徐悲鸿创作的 《壮烈之回 忆》,借助一 只公鸡反映现实,它站立在巨大石头上, 通过锐利的眼神和锋利的爪子反映了一种勇于向上 的精神 。再搭配上色彩,展现了一种浪漫主义格调 。 在绘画过程中, 徐悲鸿的真善美思想为后世艺术发 展指明了方向 。
2.时代特征
受社会现实的影响, 徐悲鸿的思想状态发生了 重大变化。“五四运动”和新文化运动的出现,对徐悲 鸿的思想造成了重大影响 。分析徐悲鸿的画作能够 找到写实和民族大义的结合 。立足社会现实,徐悲鸿提出了现实主义, 也使得其创作同社会现实有了深 入的融合 。再比如,《保卫世界和平大会》也反映出了 强烈的时代特色 。正如徐悲鸿在自传中描述,写实就 是反映真实的社会,这样才能更好地被社会所认同, 才能更好地服务大众 。受各种因素的影响,现实主义 很难完全实现,不过这种理念依然留存下来 。换而言 之,徐悲鸿的画作能够很好地引起社会的爱国之情, 能够让人们的民族独立情怀更加浓厚, 更好地展现 了时代发展特点 。此外,在文学创作过程中,鲁迅也 提出了写实主义要求来扭转传统文人形式主义的作 风问题, 这种现实主义理念都对徐悲鸿绘画创作产 生了深远的影响 。
二、绘画的写实性与视觉审美的创新
从理论层面分析, 学术界没有对视觉审美进行 界定 。人们往往把视觉审美定义为一种基于视觉的 审美方式 。综合来说,视觉的存能够很好地分辨不同 的事物,它会受到周围大环境的影响 。就实际发展来 看,视觉审美的应用范围是很宽泛的,包括自然 、社 会以及学术等范畴 。简而言之就是,能够被人眼所能 观察到的任何事物,都属于视觉审美的范围 。从文学 层面分析,从诗词歌赋到后来的白话小说,再有就是 包括绘画在内的各种艺术形式, 只要能够被眼睛看 到,就属于视觉审美。
对于绘画来说, 视觉审美是一个不断发展变化 的过程:首先,作为一种载体,视觉的存在把观察主 体同观察对象有机联系起来, 形成了一种相互依赖 的关系 。第二,视觉是一种发自内心,不断进行自我 审视的过程,个体目光的变化是对心理感知的反应, 是一种感知绘画形式 。第三,视觉存在把深层次的社 会背景同大众文化有机结合在一起, 慢慢形成了全 新的审美模式 。单纯分析视觉审美,借助绘画,能反 映出视觉审美的有效运转 。从一定意义上分析,视觉 审美已经打破了传统形式物质世界, 更加注重现实 背后的思想和理念 。这种思想打破了视觉的客观性, 慢慢形成了全新的思想认知模式。
民国初期,国内绘画领域出现了大量的创新型作 品,它们追求现实主义,并且提出了把西方创作手法 纳入国内创作之中的思想, 把西方现实主义理念同 国内实际相结合,再借助各种媒介进行创作,更真实地反映社会现实, 这种类型的创作往往是对社会现 实的真情写照 。对于大多数写实作品来说,徐悲鸿的 作品影响力是最大的 。他的作品除了展现欧洲创作 手法之外,还把西方写实主义手法引入其中;认真分 析不难发现,徐悲鸿的作品还展现了我国传统的“骨 法用笔”的理念,与“气韵生动”的形神观相结合,由 此开启了视觉审美现代转型的新阶段。
受西方民主主义思想的影响,徐悲鸿在绘画方面 力主写实性特点,希望通过写实主义来改变国内传统 的守旧主义思想 。其目的是借助绘画艺术展现当时 的社会状态, 进而传递强烈的爱国主义思想 。他指 出:艺术感知的取得,必须建立在科学之上 。艺术形 态的改变和发展,也必须以精密化的观察为基础,掌 握其正确的演变方式,这是最重要的 。徐悲深深地认 识到,必须借助写实主义同科学的有机结合,才能获 得艺术创新的根本 。因此,深入研究徐悲鸿对现实主 义的认识才能更好地把现实主义同视觉审美有机结 合起来 。徐悲鸿绘画的写实性与视觉审美的创新表 现为以下几点:
( 一 )学习西方绘画写实主义的视觉审美观
徐悲鸿肯定西方写实主义理论, 但是他不推崇 西方的现代主义画风 。他认为现代主义作品处处传 递着一种“庸、俗、浮、劣、恶”思想 。其一,徐悲鸿的写 实主义理论得益于西方信仰, 传递了西方古典主义 思潮;其二,徐悲鸿认为艺术也能救国,他指出写实 主义能够很好地展现社会现实, 能够比较有效地激 发社会大众对视觉审美的理解 。所以,这也引起了绘 画领域的“二徐之辩”,此次辩论也是民国初期绘画 演变的一次典型写照, 更是人们视觉审美转变的一 次创新,对我国绘画史发展起到了很好的促进作用, 也推动了我国绘画事业不断朝多元化方向发展 。
此外,徐悲鸿以当时社会现实为基础,提出了符 合我国社会现实的写实主义,对当时社会进行了有效 抨击。他认为,我国美术史上的古典主义有其存在的道 理,例如:宋代推崇繁密平等,作画不以山水为根基。要 想改变现有的绘画弊端, 就必须学习西方的写实主 义,比如荷兰人体物之精,法国库尔贝(1819-1877)、 米勒(1814-1875)、巴斯蒂昂·勒帕热(1848-1884)、德 国莱柏尔等作家的作品都具备意境构思之美 。他认为,上述西方画家都具备写实主义特点 。法国画家库 尔贝是非常典型的写实主义画家 。借助大量的写实 主义手法, 真实地反映了法国基层人民的生活以及 悲惨人生,典型代表作是《采石工人》《奥尔南葬礼》 等 。而库尔贝发表的《写实主义宣言》提出:“人们认 知的目的就是创造,这也是我个人的理想,我的作品 更好地展现社会实际以及风貌 。简言之就是,画家必 须拥有自己的认知观点,除了是一名画家之外,还要 用普通大众的观点去打造鲜活的艺术形式—— 这也 是我的追求。 ”19 世纪,法国画家米勒借助画作真实 反映了资产阶级和基层大众的尖锐矛盾, 通过描绘 底层劳苦大众的现实生活,展现了朴实 、热爱劳动的 人性风采。《播种者》《拾穗者》《晚钟》是其代表作,处 处展现朴素勤劳的农民形象, 并没有反映高高在上 的宗教以及资产阶级生活, 这些画作都真实反映了 当时的社会现实,带有明显的批判主义色彩 。约翰· 伯格认为:“写实主义以第三者视角为中心,纳入世间 万物,正如大海上灯塔发出的一束光,只不过这些光 线没有发散,而是形成了一 内摄现象 。这种外在表象 就是现实。”因此,徐悲鸿就把这种写实主义反应的表 象叫做现实,它是展现社会大众的一种变现形式。
综上所述,不管是创作构思 、创作选材还是选取表现手法,都是对写实主义的表现 。徐悲鸿的创作把观察与社会现实有效联系在了一起, 让艺术创作同视觉审美达到了有机融合, 代表作有 《蔡公时被难图》《叔梁纥》《风尘三侠》《秦琼卖马》等,这些作品都选取了民族英雄为题材, 把民族责任心同正义感紧密联系了起来 。 比如:《蔡公时被难图》 诠释了 1928年蔡公时同日本人谈判的画面 。通过画作可以发现,蔡公时处于画作的中心,并且人物比较高大,除了展示一种大义凛然的直观形象之外,还展示了高傲的民族节操 。徐悲鸿借助《田横五百士》《傒我后》等画作,展现了我国古代的“士”的精神,进而激发大众的社会责任感 。通过选择历史素材,激发社会大众的爱国之情,进而扭转文人的传统审美理念 。徐悲鸿是西方古典主义审美观的继承者, 西方古典主义审美观最早出现于古希腊,柏拉图提出了基于现实的审美观 。他认为洞若观火是对光的一种诠释, 也就是对真理的追求 。也就是说,人光太阳是一种审美观点,实际上眼睛和太阳是一种二元对立物, 观看方式的变化 也导致审美方式发生变化 。徐悲鸿在创作过程中,把 审美对象定义为社会大众, 以现实主义为基础进行 审美,进而得到一种内在的共鸣 。
1930 年,徐悲鸿创作完成《田横五百士》,这幅作 品讲述的是田横五百壮士告别的画面 。在创作过程 中,徐悲鸿融入了西方古典主义色彩,画纸的中心就 是整幅作品的原点,然后向两侧不断延伸,这也使得 作品更具时空感 。而田横则是位于画作的中心,彰显 了一种伟岸的形象 。此外,图画中的战马也构成了一 个三角形状,四周的植物形成了一个 S 形,彰显了一 种曲线之美,不同形状带给欣赏者一种时空感 。也使 得欣赏者有一种视觉上的错觉 。众所周知,“再现”的 实现主要包括两种形态:第一,直接性观看 。它主要 表现为欣赏者的直观性认识;第二,建立在社会文化 体系之上的审视 。对于该幅作品来说,作者考虑的是 欣赏者的主观认识,正如沃尔海姆提到的“观看适于 再现”的观点,他们之间有很多关联处,欣赏这些作 品,不但能够认识作品的社会属性,还能理解作品呈 现的各种变化。从这一点可以看出,作品的宗旨在于 启发欣赏者 。因此,徐悲鸿在创作的时候把写实主义 和社会有机联系在了一起, 作用就是让艺术具备民 主性,借此让社会大众提高自己的思想认识,最终提 高自身的社会责任感。
(二)徐悲鸿写实性绘画的视觉审美创新
徐悲鸿认为素描必须建立在写实基础之上,他 认为绘画的第一 步就是素描,这也是绘画的根本,并 且还是唯一的表现形式 。他认为素描是外在表现艺 术的根本 。具体来说就是西方素描带有明显的写实 性特点,创作过程中往往采用透视法和解刨法,把不 同程度的光线完美处理, 它建立在有效观察基础之 上 。对于创作人员来说,写实主义者能够比较准确地 把自身看到的事物非常有效地反映出来, 进而在创 作的时候才能更好地进行想象 。贡布里希指出,除了 能够充分展现个体的想象力之外, 绘画还必须具备 两个方面的因素:第一,欣赏者明确如何弥补个体的 缺陷;第二,制定一 个参照物,让欣赏者能够明确 目 标对象 。从社会大众层面分析,徐悲鸿的画比较真实 地诠释了社会大众的生活方式,通过欣赏图画把注意力吸引过去 。通过欣赏者的眼神 、行为方式等,不断 吸引他们的注意力,最终产生一种心理上的共鸣。此 外,欣赏者借助绘画产生一定的认知,最终获得一种 全新的审美方式,基于此,创作人员同欣赏者之间建 立了有效的联系 。
在欧洲留学时期,徐悲鸿就创作了大量的油画, 主要包括《琴课》《箫声》《老妇像》《远闻》《怅望》等, 有些创作在法国引起了强烈的反应 。就绘画方式而 言, 每位欣赏者都能比较准确地把握作品的主体思 想,这也是古典主义三角形态的一种表现形式 。1926 年,徐悲鸿创作了《萧声》,这幅作品拥有严格的人物 造型,呈现出来的是一幅少女吹箫图 。其中的人物形 象通过光线变化惟妙惟肖地展现了出来, 这是一种 “尽精微,致辞广大”的表现方式,整幅作品是以暖色 调呈现的,使得人物形象更具活力,也使得欣赏者有 一种如临现场的感觉 。这也验证了徐悲鸿的一种理 论方式:“画之目的,曰‘惟妙惟肖’。 妙属于美,肖属 于艺 。也就是说,人物的呈现必须以写实为主,才能 做到惟妙惟肖,又或者没有现实依据,但是创作也不 能违背现实,把浑和生紧密联系起来,打造一个焕然 一新的局面,真正实现为妙至今。”1927 年,徐悲鸿创 作了《老妇像》,这幅作品诞生于德国,展现的是一位 欧洲老妇人的形象,她很平静地坐着,头部稍微往肩 膀处倾斜, 看起来非常的疲倦 。一 幅饱经岁月的脸 上,两只眼睛无精打采,像是在思考 。通过面部细节 的描绘,我们可以看出老妇人的一生是比较坎坷的 。 就色彩选取来说, 采用了比较流行的西方古典罩染 法,在塑造人物性格的同时,展现人世的冷暖变化, 特别是脸部的刻画,更显悲剧色彩 。诸如贡布里希提 出的,对于视觉来说,黑暗代表的是抑郁,而光明则 是快乐 。从色彩组成分析,红色更加的明亮,因此它 代表的是温暖和快乐,而蓝则是寒冷和悲哀的写照 。 因此,对于绘画构造来说,不同的角度显示的是不同 的内心形态。
另外,在徐悲鸿看来,写实主义不是对西方的照 本宣科, 而是把中国传统文化精髓同其进行了有效 结合,并且把真善美融入其中 。 由此可以看出,徐悲 鸿在创作过程中并不是简单地照搬西方写实思想, 而是在创作的时候把西方写实同国内的视觉审美有机结合了起来, 最终形成了一种对于绘画的全新认 识 。归国之后,徐悲鸿又创作了一 大批优秀的作品, 比如《巴人汲水》《巴之贫妇》等 。 1937 年,他创作了 《巴人汲水》, 作品真实地记录了巴人汲水的活动场 面,细致刻画了舀水 、挑水让路 、挑水登山的环节,人 物形象生动地展示了出来 。徐悲鸿认为:“盖吾学不 外有而求诸己,每能窥见己物之真际,造物于我,殆 无遁形,无隐象,无不辨之色。 ”从此可以发现,不同 形状的线条所传递的是不同的力量感, 不同类型线 条的应用诠释的是人物的造型美, 传递的是典型的 写实审美观念 。由此可以发现,徐悲鸿提到的写实性 来源于大众的外在形态, 进而比较准确地诠释了社 会大众的朴素,这就是典型的写实主义视觉审美 。
三、绘画的现实与审美
( 一 )扭转了近世中国画坛的衰败局势
实际上, 徐悲鸿在创作的时候把西方古典写实 主义同中国画进行了有机融合, 主要表现为写实以 及科学性两个方面,在实际创作过程中,不拘泥于传 统的思维方式,而是深入分析周围的事物,展现自身 的感受,把写生视为一种表现手法 。这种模式创作的 国画更具时代性和新风格, 国画的表现形式更加灵 活有效,也在一定程度上拓展了中国画的应用领域, 就国画发展史来说是一种全新的发展模式 。实际上, 徐悲鸿的创作还涉及艺术的其他方面, 比如诗歌和 书法,在创作的时候,还要讲求真实客观的评价,要 想客观地反映社会现实, 还需要认真分析徐悲鸿创 作的成绩,不能单纯地研究其绘画技术,在分析徐悲 鸿中国画技术的时候,不能单纯看技术,还要从大处 入手,分析多元化的影响要素 。
从实际发展情况分析, 徐悲鸿对国画的贡献主 要是, 改变了长久以来人们对于封建临摹思想的继 承理念,这种创作手法不结合社会现实,往往都是通 过对笔墨的利用,让欣赏者产生一种浮夸的感觉,此 外就是帮助国画创作者克服了传统“空洞浮泛”“毫无 生气”的思想枷锁,让中国绘画真正实现了来源于生 活,来源于自然 。除此之外,徐悲鸿还强调大力发展 我国的美术教育事业, 并且创建了以徐悲鸿为首的 美术教育派别 。基于此,徐悲鸿在绘画方面的创新思 想更加有效地展现了出来,并且被一直传承了下去。
(二)写意画兼具写实精神
在创作中国画的过程中, 除了延续传统优秀的创作技艺之外, 徐悲鸿还引进了西方的现代写实风格,使得绘画更具中国特点以及西方现代色彩,创作手法既具备中国传统线条造型, 还拥有西方写实特点,这是一种全新的创作方式,真正实现了中西绘画艺术留存 。徐悲鸿提出的新中国画风,既保留了传统的笔画尚意理念,还引进了西方古典写实主义思想,在不断创作的过程中,实现了艺术形态的中西结合。
从绘画史发展来分析, 徐悲鸿开创了国画的新体系,具体表现在作品艺术语言上,除了延续国画传统的白描 、意笔勾勒法 、破墨法 、泼墨法之外,还使得画作更具概括性以及文人的趣味, 这也是国画新时代的发展理念;可是,在实际创造过程中,徐悲鸿更加注重白描和意境的有机融合, 比如说在创作的时候,更加凸显任务的结构性以及婉转 、叠加性特点,以及任务衣着同周围事物的有机融合等 。此外,徐悲鸿比较善于大墨块 、大泼墨这种表现手法,也同西方写实主义进行了有机融合,把绘画用到的明暗关系 、解剖关系 、透视关系以及质感都进行了有机融合,基于此的创作,更具西方写实主义的现实特征,对欣赏者来说更加贴近现实 。
(三)对中国画创作方面的影响
徐 悲 鸿 的 创 作 理 念 对 新 中 国 画 产 生 了 重 大 影响,推动着国画不断向前发展,它不但对国内美术教育产生了重大影响,还表现在国画创作手法方面,这种基于新时代绘画创作理念的方式, 导致国画发生了持续性的变化 。此外,这种创新精神也对国内的创作者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它激励着后来的创作者不断前进与创新, 也使得国内绘画创作领域不断出现新生力量。
在徐悲鸿看来,素描是绘画创作的基础,这也是后来美术教育发展的基石 。受其影响,刘文西一直把素描视为创作的基础,再辅之以传统中国画风格,逐渐形成了黄土高原上独有的创作手法 。基于农民题材的作品, 代表了新时代绘画的面貌以及国内地域的多元化形态,他的作品拥有显著的主体思想,对人物的刻画比较深刻,绘画架构更具开放型特点 。对于当时的中国画坛来说,受其影响,国内创作很看重素描写生,出现了两万多幅 各类素描作品, 即便是人物画也更加彰显了形神结 合、神形兼备的特点,把中西方艺术创作文化有效结 合在了一起,借助科学的创作手法,诠释了有血有肉 的现实生活的真善美 。另外, 得益于徐悲鸿创作思 想,刘文西的创作坚持“熟悉人 、严造型 、讲笔墨 、求 创作”,他的很多作品都真实反映了这些特点。
四、结语
综上所述,在创作中国画的过程中,徐悲鸿引进 了西方现代写实主义思想以及绘画技艺, 使得创作 更加成熟,更符合现代审美 。从绘画发展情况分析, 特别是新中国成立之后, 这种思想改变了中国传统 绘画技巧, 逐渐舍弃了传统的重笔墨轻造型的创作 方式,让国画的技艺更加有效展示外部真实事物,借 助笔墨这种绘画语言把自然界美好的一面展现了出 来,在实际创作过程中,非常重视客观现实,真正实 现了主观形式和客观实际的有效统一 。典型人物包 括蒋兆和 、徐风 、张安治等,在很大程度上,他们对中 国 20 世纪绘画审美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他们延 续了写实主义精神, 用西方优秀的创作理念对中国 绘画进行了完善, 使得国内绘画创作更加注重实用 性效果,也更具审美效果 。从另外一 点可以看出,这 种写实性绘画带有显著的时代性以及现实性, 具体表现在:第 一,除了现实性以外,还具备明显的批判性特点, 这种作品借助视觉感受对欣赏者的心灵产生了影响,达到了共鸣的效果,慢慢地形成了符合社会需要的审美理念;此外,新中国绘画的发展还表现在视觉语言层面的变化, 它的出现打破了国画传统的“以物观象”创作理念,使得国画更具时代特征,是一种新型的笔墨观思想 。
参考文献:
[1][瑞士]海因里希·沃尔夫林 .艺术风格学—— 美术史的基本概念[M].潘耀昌译 .沈阳:辽宁人民出版社,1987:11.
[2]水 天 中 . 中 国 现 代 绘 画 评 论 [M].太 原 :山 西 人 民 出 版 社 ,2018:329-331.
[3]罗 荣 渠 .从“西 化 ”到 现 代 化 [M].北 京 :北 京 大 学 出 版 社 ,1990:86-87.
[4]蔡星仪 .高剑父[M].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2002:160.
[5]高奇峰 .番禺高奇峰先生行述[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116-117.
[6]阮荣春 ,胡光 华 . 中 华 民 国 美 术 史 (1911-1949)[M].成 都:四 川美术出版社,1992:59.
[7]高 瑞 泉 . 中 国 近 代 社 会 思 潮 [M].上 海 :华 东 师 范 大 学 出 版 社 ,2006:37-40.
[8]万青力 . 画家与画史—— 近代美术丛稿[M].杭州:中国美术学院出版社,2017:45.
关注SCI论文创作发表,寻求SCI论文修改润色、SCI论文代发表等服务支撑,请锁定SCI论文网!
文章出自SCI论文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unwensci.com/yishulunwen/5549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