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论文(www.lunwensci.com)
摘要:昆曲是中国戏曲的剧种之 一,在我国戏曲发展历史中 占据重要地位,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人类 口述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且昆曲行腔优美 、声音缠绵婉转 、柔曼悠远 。本文以《长生殿》为例,分析昆曲唱腔的音乐特征,深入挖掘该剧种唱腔的艺术研究价值 。
关键词:昆曲唱腔,音乐特征,长生殿
昆曲发展历史长达六百年,是一种集文学、舞蹈、 音乐与戏曲为一体的艺术表现形式,其儒雅的唱腔是 昆曲美的外在体现,昆曲唱腔的音乐特征与其他曲种 相比差别明显。了解昆曲唱腔的音乐特征是传承昆曲 文化的前提,应引起从业者的重视,《长生殿》作为昆 曲历史中极有影响力的作品,具有较高的研究价值, 本文基于《长生殿》来分析昆曲唱腔音乐特征。
一、昆曲《长生殿》概述
( 一 )昆曲
1.发展历史
昆曲发源于元末明初的苏州昆山, 是中国戏曲 历史中最古老的曲种,该曲种同时融合唱念做表 、舞 蹈及武术等多种艺术形式,表演过程中通过鼓 、板控 制演员的演唱节奏,并使用曲笛与三弦伴奏,唱说语 言以中州官话为主,是中国戏曲发展历史的缩影 。与 此同时,昆曲对京剧 、川剧等多种地方曲种的形式与 发展产生影响,故被称为“百戏之祖”,奠定了昆曲在 戏曲领域不可动摇的地位 。
昆曲的发展可分为以下几个阶段:第一,发展初 期,南戏流行于昆山一带,并与当地音乐 、方言相结 合,经当地音乐家的改进,形成极具地方特色的昆山 腔,至明朝嘉靖年间,魏良辅总结北曲的艺术成就, 并结合多种唱腔优势,编制昆曲唱腔相关理论,建立 昆腔歌唱体系。
第二,蓬勃发展期,明天启初年至清康熙末年,这是昆曲发展最为迅速的阶段, 剧作家与作品层出不穷,创新了昆曲的演出形式,从演出全本传奇转变为演出折子戏,演员在表演过程中分工明确,优选作品中的精彩段落,形成可以独立演出的短剧,加快了昆曲的发展速度。
第三,衰落期,乾隆末年,受昆曲格律严格 、文辞典雅的影响,逐渐与社会脱离,观众越来越不愿意观看,昆曲的优势地位被其他剧种取代。
第四,近代发展期,四十多个少年进入苏州昆曲传习所学习昆曲,川西北昆曲艺人出演新编昆曲《十五贯》,推动了昆曲蓬勃发展。
2.艺术特点
明确昆曲的艺术特点是研究其唱腔音乐特征的前提,艺术特点即昆曲艺术表现形式的体现,直接决定了昆曲唱腔的特征 。在昆曲演出过程中,演员尤其重视声音的控制 、节奏速度与咬字, 并配合伴奏乐曲,使得昆曲听起来更加优美,昆曲的艺术特征被充分凸显出来。
昆曲的艺术特点体现在以下几方面:第一,昆曲表演中穿插念白, 念白是中国传统戏曲特有的表现手法,在表演中作为唱段的陪衬,用于表现戏曲中人物的内心情感,昆曲起源于昆山地区,因此昆曲中念白使用吴依软语,这也是昆曲的特色之一,昆曲所用念白内容文学性强, 且念白的音高呈现橄榄形变化趋势。
第二,昆曲的演唱风格独特,尤其“水磨腔”出现 后,昆曲形成了特有的演唱体系,曲子的节奏放慢,演 员在旋律中使用花腔, 昆曲可用音乐布局空间扩大, 为演员在演唱过程中转变演唱技巧创造机会,有利于 将戏曲中人物的情感表现得更加生动,同时凸显昆曲 的演唱特点,随着昆曲的发展,出现将 4/4 拍速度放 慢为 8/4 拍的“赠板曲”,这种唱腔轻柔且悠远。
第三,昆曲中的舞蹈元素,昆曲表演中将演唱与 身段相协调,身段作为一种舞蹈元素,增强了昆曲表 演的动态美, 且昆舞动作细腻, 具有较强的抒情效 果,身段与唱段相互配合,有利于丰富戏曲中的人物 形象,降低观众理解歌词的难度。
(二)《长生殿》介绍
1.内容简介
《长生殿》为清初剧作家洪昇所作,并于康熙年 间定稿。《长生殿》故事发生于唐朝开元年间,以唐明 皇与杨贵妃的爱情故事为基础, 在其中融入神话元 素,著成在昆曲发展史中极具影响力的《长生殿》。全 剧共分为五十出, 其中前半部分描写唐明皇与杨贵 妃在长生殿盟誓 、安史之乱爆发 、马嵬兵变,以及杨 贵妃自尽的过程,该部分为史实记载,后半部分大多 源于民间传说,讲述杨贵妃死后深深思念唐明皇,并 在织女星的帮助下在月宫团圆的故事。
该故事在民间广为流传,在诸宫调 、院本 、杂剧 等 多 种 艺 术 形 式 中 都 有 以 该 故 事 为 原 型 创 作 的 剧 本, 各剧本的侧重点有所不同, 剧本中悲剧色彩浓 厚,但大多数作品在清代无法直接演出,部分剧本由 于其中剧情过于敏感而不被接受, 为此创作较为完 美的演出剧本极其重要 。受庄亲王世子所托,洪昇开 始创作《长生殿》剧本,在创作过程中,洪昇从《长恨 歌》《长恨歌传》《梧桐雨》《天宝遗事诸宫调》 等作品 中取材,将唐明皇与杨贵妃生死之情作为创作重点, 并在故事中加入二人归蓬莱 、游月宫等情节,最后定 名为《长生殿》。《长生殿》包含人物除唐明皇、杨贵妃 外,还有杨国忠 、安禄山 、高力士等同时期历史人物, 故事情节丰富,人物形象塑造更加立体。
2.作品主题
《长生殿》剧本以唐明皇和杨贵妃的爱情故事为 主线,再现世人耳熟能详的历史故事,同时也可作为 唐朝开元至天宝年间社会生活的缩影, 剧中也通过 其他人物的故事情节展现多元化的作品主题 。洪昇 在创作《长生殿》时,将唐明皇与杨贵妃的爱情故事 置于历史背景中,双故事线内容相互关联,剧本叙事 结构完整,真实展现了个人命运受制于历史力量的 哀伤。
《长生殿》唐明皇为让杨贵妃吃到新鲜荔枝而不 顾百姓生死的故事情节中, 唐明皇安排车马将海南 刚摘下的荔枝快马加鞭运送至长安, 沿途踩坏大量 农田,甚至部分百姓躲闪不及惨死马蹄之下,该情节 与皇宫内奢靡的生活形成鲜明的对比, 极具讽刺意 义 。剧中《弹词》《私祭》两处是作品爱国主题的体现, 重点描写郭子仪与雷海青两个人物, 讲述雷海青抱 琵琶痛骂安禄山, 以及郭子仪击败安禄山重建江山 社稷两个故事,展现不同身份历史人物的民族气节 。 《长生殿》剧本曲词优美,对人物及故事情节刻画细 致,并根据不同剧情需要选择多种曲牌体,曲调与故 事情境匹配性较高,《秘誓》一 出中选用“商调”,并辅 以“二郎曲”,“商调”为昆曲中的六字调,属节奏较慢 的曲调,与黄昏夜晚环境相配,而《定情》中选用“念 奴娇”“古轮台”曲调演唱,五十出曲词无重复曲调, 可见作者选调之讲究。
二、昆曲唱腔音乐特征
( 一 )曲调特征
在音乐领域中, 通常将曲调看作音乐的灵魂与 基础,是通过音乐表达感情的手段 。 曲调是昆曲《长 生殿》唱腔的音乐特征之一,也是昆曲多年经久不衰 的主要原因,昆曲唱腔中演员在使用演唱技巧时,重 视控制声音的大小与节奏,且咬字清晰,使得昆曲唱 腔听起来优美婉转。“水磨腔”的诞生将南曲与北曲 的曲调融合,结合南北曲的优势,强化昆曲唱腔的曲 调特色,在昆曲演唱过程中,演员可随剧情需要调整 唱腔曲调, 通过唱腔曲调的变化提高昆曲情感表达 效果 。昆曲中,常使用平、上、去、入四种音调,在实际 演出中,随剧情的情感表达需要选择曲调,因此昆曲 唱腔的曲调呈现出明显的多元化特点,欣赏性较高 。 构成曲调的基本要素有旋律线与节奏, 旋律线存在 明显的起伏说明音乐抑扬顿挫,情感饱满 。昆曲《长 生殿》 的唱腔曲调符合该特点, 声音婉转且波澜起 伏,通过演员的唱腔,观众可充分感受到剧中人的情 感变化,昆曲中同时包含歌唱性曲调与朗诵性语调, 使得昆曲既具有音乐的逻辑性,又强调语言的特点。
《长生殿》的唱腔曲调中大多呈现南北曲的融合 特点,每场戏选择的曲调不同,满足不同剧情下的情 感表达需要 。以《长生殿》经典唱段《闻铃》为例,表演 中不同角色唱腔曲调不同, 唐明皇初期使用唱腔为 南曲的唱法,而“武陵花”使用唱腔为孤牌套式,在演 唱过程中,唐明皇在开始时使用唱法曲调较为平稳, 与其帝王的身份特征相符, 同时这种唱腔曲调能够 凸显故事中人物的悲凉之情, 与该唱段想要表达的 情感相同 。当演唱到剑阁闻铃一段时,唱腔曲调跌宕起伏, 通过曲调将环境中风声 、雨声等完全表现出 来,且 在 唱 到 最 后“千 秋 万 古 ”时,唱 腔 曲调 转 为 上 行,使曲调由悲凉转为高亢,彰显昆曲唱腔的曲调特 征,增强昆曲的戏剧魅力。《闻铃》是《长生殿》中最具 代表性的选段, 且该唱段唱腔的曲调是全曲唱腔曲 调的缩影,由《长生殿》曲调选择可发现,曲调多元化 是昆曲唱腔的音乐特征, 使昆曲能够将剧情与人物 表现得更加生动, 通过曲调将人物形象塑造得极为 鲜明,这也是昆曲的魅力所在。
(二)节奏特征
节奏是音乐的基本要素, 能决定音乐的整体风 格,被誉为音乐的“骨骼”,节奏就是将音乐中无序的 节拍流以不同的模式组合,调节不同音阶 、音符的长 短或强弱等,使其成为具有艺术价值的音乐 。昆曲所 特有的“水磨腔”中,这种唱腔在慢曲子中表现尤为 明显,在演唱过程中会延缓曲子的节奏,增加旋律在 唱段中的占比,便于演员在演唱过程中加入花腔,起 到装饰唱腔的作用 。与此同时,昆曲领域出现“赠板 曲”,该唱腔将节奏放慢,唱段与节奏的结合使得声 音更加轻柔 。洪异在创作《长生殿》时,社会中已涌现 大量曲谱,且建成职业昆曲表演班,可用于昆曲创作 的唱词 、曲律与舞台表演经验丰富,这为作者创作剧 本提供了充足参考 。相较于汤显祖创作《牡丹亭》时, 社会文化氛围更加浓郁,创作空间广阔 。因此,《长生 殿》各唱段节奏更加符合剧情发展需要,实际演唱中 演员对节奏把握较好。“水磨腔”演唱中,唱段逐字逐 句放慢,将该唱腔用于演唱《长生殿》节奏较慢,能全 数展现出剧中人物的哀伤之情。
《长生殿》剧本的故事为时代悲剧,剧情基调与 昆曲节奏相适应, 以慢节奏为基调的唱腔适用于表 现该故事的悲伤气氛, 体现昆曲唱腔的特色 。例如 《长生殿》中《闻铃》一段,洪异将《长恨歌》中“夜雨闻 铃肠断声” 一句扩展为单独一出戏, 并添加大量台 词,用以表现唐明皇对杨贵妃的思念之情,且放慢唱 段的演唱节奏,“水磨腔” 的婉转与慢节奏曲子相结 合,昆曲中塑造的唐明皇形象更加立体 。与此同时, 这种慢节奏的唱腔能够将唐明皇 、杨贵妃的爱情故 事与安史之乱相联系,在唱腔中隐藏民族气节,更容 易调动观众情绪, 与昆曲展现的故事产生强烈的情 感共鸣。《长生殿》创作于昆曲鼎盛时期,其中各唱段 设置的演唱节奏合理, 艺术研究价值远超其他昆曲 剧本,通过该剧本可得知昆曲唱腔的节奏特征,使现 代昆曲创作人员了解昆曲的节奏特征, 提升昆曲剧 本的创作质量,充分发挥昆曲唱腔的优势,进而使观 众深切感受昆曲唱腔的节奏之美,对昆曲的“水磨腔”产生浓厚兴趣。
(三)声情特征
南曲与北曲共同组成昆曲, 两种昆曲唱腔的声情不同,具有较强的差异性,是昆曲唱腔的主要音乐特征 。北曲唱段字多腔少,曲调高亢昂扬,且北曲使用音阶为七声音阶, 音阶中 1、7、6 及 4、5、3 走向明显,因此北曲的声情呈现明显的跳跃性 。南曲则字少腔多,演唱过程中拖腔较多,唱腔的旋律较为流利,听觉上抒情且柔和, 适用于表达人物较为细腻的内心情感,南曲使用五声音阶,相较于北曲缺少 4、7 两个音阶,五声音阶也是我国民乐常用的基本音阶,演唱五声音阶时,昆曲表达的情感类型更加丰富,且南曲重视咬字,在演唱中每一个字都需要唱出来,同时注意吐字 、过腔以及收音,唱腔变化空间较多,昆曲唱腔的声情表达效果较好 。除此之外,北曲演唱过程中无入声字,如“则”“月”等,入声字的说法起源于苏州方言,这些入声字会影响昆曲唱腔的声情特征 。在《长生殿》演唱过程中,根据不同唱段的情感表达需要,存在成套使用南曲或北曲以及“南北合套”的情况,将不同剧情中人物情感表现得淋漓尽致。
《长生殿》最经典的九场戏中,剧情与唱段各有不同,因此九场戏使用的唱腔特点呈现多元化特征,南曲唱腔 、北曲唱腔与合套唱腔均有使用,使《长生殿》所用唱腔的声情与剧情表达需要相贴合 。例如,唐明皇在杨贵妃木雕像前演唱使用北曲唱腔, 情感表达慷慨朴实, 将唐明皇对杨贵妃的思念之情生动表现出来, 这种唱腔的声情更符合该环境下唐明皇心境 。而在《闻铃》一段中,唐明皇唱段的唱腔为南曲唱腔,南曲唱腔的声情细腻婉转,而《闻铃》剧情中唐明皇唱段唱词内容对环境详细描写, 使用南曲唱腔更容易表现唐明皇睹物思人的状态, 将其对杨贵妃的想念之情通过演唱传递至观众。《长生殿》中同时使用多种唱腔完成演出, 能够真实展现剧中人物的感情,这也是昆曲唱腔的声情特征 。昆曲的声情是唱腔美 、唱词美 、旋律美的结合,配合“水磨腔”的婉转细腻,使得昆曲唱腔声情饱满。
(四)曲牌体
曲牌体是昆曲唱腔的主要组成部分,所谓曲牌体即不同韵律形式的诗词,是昆曲文学性的体现,也是昆曲唱腔最显著的音乐特征 。 曲牌与曲套共同组成昆曲,且不同曲牌的演唱形式相差较多,其音乐特征各有不同,因此在研究昆曲唱腔音乐特征时,务必要重视曲牌体的研究 。昆曲的曲牌体构成要素有词式、乐式和套式,其中词式为昆曲的唱词规范,需严格按照传统格律诗结构;乐式即唱腔所具有的特点,在实际演出中需选择与曲牌特点相符的唱腔; 套式是昆曲 中折子戏所特有的曲牌体构成元素,常分为本套 、自 套与复套 。 曲牌体在昆曲唱腔选择中具有决定性作 用,是昆曲唱腔区别于其他曲种的主要特征。《长生 殿》作为昆曲历史上重要的作品,其曲牌选择对唱腔 的影响具有极高的研究价值, 可为现代昆曲作家创 作昆曲提供参考资料, 提高现代昆曲作品的创作质 量。
据民国学者统计,昆曲曲牌超过四千种,其中北 曲曲牌超过一千种,常用曲牌超过二百种,由洪异创 作的《长生殿》严格按照昆曲的曲牌体编写,在昆曲 曲牌体研究中研究价值更高。《长生殿》剧本的曲牌 与剧情匹配性较高, 从业人员研究曲牌体与剧情内 容的关联性可得出不同曲牌体对唱腔的不同影响, 明确曲牌体的使用方式,为昆曲创作奠定基础 。为保 证《长生殿》唱腔的表现效果不受影响,相关学者在 对《长生殿》进行二次创作时,坚持不改变曲牌的原 则,尽可能地保持昆曲原唱腔的韵味,不破坏昆曲唱 腔所特有的音乐特征 。 曲牌是昆曲唱腔的灵魂,《长 生殿》剧情跌宕起伏,使用曲牌种类较多,可作为昆 曲唱腔的缩影,了解曲牌对昆曲唱腔的影响,把握曲 牌在昆曲中的作用 。只有明确曲牌在昆曲中的情感 表达效果,才能对昆曲传统剧目进行创新,适当调整 昆曲唱腔,使其更适应现代观众的审美 。曲牌是昆曲 的精华, 也是从业人员高质量完成昆曲二次创作的 基础,保留昆曲唱腔的原始特色,并将其转变为现代 人更容易接受的艺术形式。
(五)古典音乐特征
昆曲唱腔是我国古典音乐的传承与发展, 同时 继承了我国各时代戏曲艺术的特点, 结合多种戏曲 的唱腔优势,逐渐发展为成熟的昆曲艺术体系,形成 昆曲特有的唱腔风格 。与此同时,昆曲唱腔中还融入 了民间宗教活动的音乐曲调, 并使用我国最基础的 发音, 因此古典音乐的音乐特征与昆曲唱腔的音乐 特征相似 。昆曲的伴奏乐器为我国传统乐器,最初用 于昆曲伴奏的乐器为笛子 、鼓,在发展过程中,为增 强昆曲的演唱效果,将琵琶 、提琴等用于昆曲伴奏, 辅助原有伴奏乐器,以达到更好的效果 。 因此,在研 究昆曲唱腔的音乐特征时, 可将其看作古典音乐传 承的载体,借助古典音乐的研究资料,丰富昆曲唱腔 音乐特征研究范围 。洪异在创作《长生殿》时,借鉴各 朝代其他剧种相关故事作品的创作成果, 并结合昆 曲的特点完成该剧本创作, 承接了其他剧种的音乐特征,其唱腔中存在古典音乐的影子,是研究昆曲唱 腔古典音乐特征的最佳选择,推动昆曲发展的同时, 也促进了其他曲种的复兴与传承 。
昆曲是多种地方戏曲表现形式的融合, 不仅继 承了中国古典音乐的特征, 还对其他曲种发展产生 深远影响,而《长生殿》作为昆曲重要作品,其唱腔中 蕴含的古典音乐特征可降低昆曲音乐特征的研究难 度 。洪异在创作《长生殿》时,各曲种中讲述唐明皇 、 杨贵妃爱情故事的剧本数量较多,且各具特点,而洪 异在创作中从不同曲种中广泛取材, 不同曲种的特 征对其创作思路产生一定影响, 实现了古典音乐特 征的整合与发展,赋予《长生殿》较高的研究价值 。昆 曲是我国发展时间最久远的剧种, 其唱腔中古典音 乐特征明显,也成为昆曲唱腔的特色 。昆曲唱腔中特 有古典音乐特征也是昆曲经久不衰的原因,以《长生 殿》为例,分析昆曲唱腔的音乐特征,得出的音乐特 征更加全面,深化现代昆曲作家对昆曲唱腔的了解, 创作能够体现昆曲魅力的全新昆曲作品 。古典音乐 的特征是昆曲唱腔的优势, 也是阻碍昆曲发展的因 素,研究其古典音乐特征后,便于从业人员巧妙运用 该特征,增强昆曲唱腔的表现力,体现昆曲唱腔在戏 曲发展中的优势 。
三、结语
综上所述,昆曲在戏曲发展中占据重要地位,唱 腔是其艺术特征的主要表现形式, 也是观众感受昆 曲艺术美的途径之一,只有明确其音乐特征,才能将 昆曲的唱腔美真实展现出来 。昆曲被誉为 “百戏之 祖”,发展过程中其唱腔对许多剧种产生影响,研究 昆曲唱腔的音乐特征不仅能推动昆曲的蓬勃发展, 也可为其他剧种保护与传承创造便利条件。
参考文献 :
[1]汪悦诺 .昆曲“水磨腔”研究—— 以《长生殿》《牡丹亭》为例[J]. 中国民族博览,2022(03):145-148.
[2]陈挺 .基于戏曲唱腔与民族声乐演唱的共性分析—— 以越剧 、 昆曲唱腔为例[J].北京印刷学院学报,2021(S2):58-60.
[3]申小龙 . 昆曲演唱中的美学问题研究[D].南京:南京艺术学院 , 2021 年 .
[4]杜雅婧 .昆曲唱腔在琵琶曲《游园》《长生殿》中的运用与音乐 特征分析[D].北京:中国音乐学院,2021 年 .
[5]王乙婷 .古典诗词歌曲演唱对昆曲唱腔的借鉴研究[J].艺术评 鉴,2020(16):179-181.
[6]李爽霞 . 民族声乐教学中戏曲唱腔的技巧应用—— 以昆曲唱 腔为例[J].北方音乐,2020(01):40-41.
关注SCI论文创作发表,寻求SCI论文修改润色、SCI论文代发表等服务支撑,请锁定SCI论文网!
文章出自SCI论文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unwensci.com/yishulunwen/5492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