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论文(www.lunwensci.com)
摘要:作品《边境的小鸟》创作于 2014 年,是一首军旅风格歌曲,收录于栾凯的个人专辑《钢枪·玫瑰》中 。该作品是栾凯为纪念抗战胜利七十周年与纪念世界反法西斯战争取得胜利七十周年而作 。作曲家使用了诸多技术手段,对声音材料进行了有效的组织与架构,这些创作方式为作品带来了 与传统军旅歌曲与众不 同的新鲜血液,增强了作品创新性,做到了听觉层面的学术性与应用性的相互兼容 。本文分别从创作特点分析 、演唱技巧 、音色与情感表达等方面进行叙述与分析,并结合个人学唱实践经验 、音乐内容与材料发展等层面,探索了该作品的创作特色与演绎方式,通过不同演唱版本的对比,结合 自 身演唱实践中所运用的技巧与方法,深入探究了作品演绎时应注意的各个要点 。
关键词:演唱分析,人声器乐化表达,形象塑造
我 国 边 境 人 迹 罕 至 的 地 方 驻 守 着 许 多 哨 所 战 士,他们用 自 己最美好的年华守护着脚下这方厚土, 常年在恶劣的自然环境中坚守着自己的岗位, 只有 天空中的飞鸟与之做伴 。栾凯在作品《边境的小鸟》 中用别样的视角描述了边境的小鸟与士兵们的深厚 情谊, 展现了士兵们不惧艰苦 、热爱生活的可爱模 样 。本文将对《边境的小鸟》的音乐本体进行具体分 析, 以探究其艺术风格特征, 并探索歌者在演绎作 品、塑造主题形象时需要的技巧与情感 。
一、《边境的小鸟》创作特点
《边境的小鸟》这一作品是作者栾凯在创作军旅 艺术歌曲时的一次崭新探索,作品风格轻快明媚 。笔 者将依托作品对其创作内容与表现形式进行分析, 从创作背景 、词曲创作等多个方面进行阐述,并对其 音乐本体进行深入分析,探究该作品的创作特点。
( 一 )创作特点概述
从结构层次上来看,《边境的小鸟》 这首军旅艺 术歌曲可分为两个不同的构成方面: 外在构成方面 包含了音乐语汇 、创作形态;内在构成方面包含了精 神情感 。两者在作品中彼此渗透 、互融共生,实现了内外层结构的有机结合。
从内容上来看,《边境的小鸟》歌词鲜活 、朗朗上口,是韵律美与文学性较好融合的范例,如:歌词首句“晨曦挂在了月亮眉梢,布谷催春向大地问好”,将清晨的太阳 、月亮 、春天等多个形象拟人化,增添了作品的趣味性 。在作品旋律材料的呼应下,略带神秘感的边境 、早春 、薄雾以及太阳初升的美丽画面展开在听众眼前 。作品构思巧妙,通过一 只小鸟的悠然自得表现出了边境士兵乐观 、善良的品格,与此同时也侧面描写出了两国边境士兵的美好情谊以及和平岁月平静的可贵,既生动明媚又不落俗套,满足了听众雅俗共赏的审美心理,让听众在文娱之余,可以有契机深思,既体会和平时代的美好,又珍惜生活中的平淡时光。
从曲调上来看,《边境的小鸟》 全曲为八六拍节奏,许多地方都采用了大连线,在延续了材料上的律动感的同时,使得乐句与乐句之间更具有连贯性 。作品中同主音大小调转调这一创作技法的运用让作品的层次变得更加丰满, 十分简洁直观地让演唱者了解到了作品主题, 使演唱者能够更好地传达作者的情感与思想。
对艺术作品来说,想要真正掌握创作内容与创作 形式相统一的内在驱动力,就需要歌者在初探歌曲背 景进行案头工作时,从内容与形式的辩证统一关系中 出发,深耕不辍,行稳致远,这样才能向愈深的层面 去领悟作品创作特点,进而驾驭作品风格 。
(二)音乐内容
《边 境 的 小 鸟》速 度 较 为 自 由 、多 变,通 过 将 主 题 动 机 的 旋 律 素材 进 行 各 种 拆 分 变 形 来 推 动 材 料 的发展 。
在前奏部分,木管组先行引出全曲的音乐动机, 这也是该作品最主要的动机之一 。在此部分,作曲家 使用了模进的技术手法, 将动机材料作出进一 步强 调与发展 。在同一乐器组中,相同的素材也使用了不 同的展现方式来丰富声音变化: 如引子部分动机旋 律第一次出现时, 作曲家使用了长笛作为主要的旋 律声部,单簧管作为呼应;而在后续的模进发展部分 则使用双簧管作旋律,长笛呼应 。不同木管乐器交相 辉映,仿佛不同鸟类的鸣叫和对话 。作者通过巧妙的 乐器替换方式,丰富了音响变化,同样也完成了初步 的音乐形象塑造,加深了听众对“小鸟”音乐形象的 理解。
在伴奏织体层面, 作者使用木管组塑造的 “小 鸟”形象同样得到了有效的延续:如“晨曦挂在了月 亮眉梢”这句中,作曲家通过镶边 、填空的方式使用 了木管乐器,并在人声旋律的乐句呼吸处作出对答 。 这可以帮助演唱者在演绎过程中更好地投入自身情 绪,将听众带入歌曲中的美丽世界;同时,这也有效 填补了乐句停歇带来的空白与滞留感, 增加了音乐 内在推动力 。这是歌曲作品中常见的人声与织体相 互推动 、发展的处理手法 。值得一提的是,伴奏在后 续的音乐发展中回归 b 小调, 这一变化将前奏与演 唱段落做出有效的区分, 巧妙的同主音调式的变化 让段落连接更加柔和, 并没有因为转调打破前奏部 分所营造的氛围感 。该手法贯穿始终,也是本歌曲带 有强烈的俄罗斯民族风格的原因。
《边境的小鸟》是栾凯对于军旅艺术歌曲的一次 成功创新, 是军旅风格作品中少有的艺术化表达与 应用性兼具的优秀艺术作品 。在这首军旅艺术作品 中,作者依托抗战胜利七十周年的时代大背景,成功 地塑造了和平时代边境小鸟的幸福与惬意和哨所士 兵坚守界碑英勇善良的形象 。歌曲描绘了小鸟与边 境驻守的哨所士兵们的真挚情谊,歌颂了和平年代我 国戍边英雄们在苦寒的北地用青春描绘祖国年轮的伟大奉献精神。
二、《边境的小鸟》演唱技巧
演唱技巧是演唱者针对不同艺术作品进行演绎 乃至二度创作的基石 。同一首歌甚至是同一句歌词, 在不同的人口中都会出现不同的处理, 这是个人艺 术风格的支撑, 也是歌唱家与大多声乐学习者的区 别所在 。一首作品的演唱技巧的选择与运用包含了 其演唱者自身对作品的理解与思考 。它需要声乐学 习者在日常的生活学习中不断积累 、思考 、分析 、凝 练,才能在演绎作品时运用自如 。笔者将在本章节就 咬字归音 、特殊节奏 、音色与情感表达 、形象塑造这 四个方向进行《边境的小鸟》演唱技巧的分析 。
( 一 )咬字归音
“歌唱艺术是音乐与语言相结合的艺术。 ”声乐 艺术归根结底是演唱者与聆听者在同一时刻下不同 灵魂的语言交流,前者需要清 晰的表达 能力与 足够 的感染力,后者则是需给予该表达足够的关注与理 解 。因此,在歌曲演唱中,语言中的咬字归音的重要 性是不言而喻的 。演唱者不仅需要在实践过程中将 歌 词 的 音 调 、咬 字 准 确 地 发 出,还 需 要 使 得 整 首 歌 词语意清晰 、语气生动 。在此基础上,全曲的演绎还 需符合声乐演唱中艺术审美的统 一 要求,做到声音 圆润饱满,音色统一,吐字清晰,即做到音乐美同语 言美的兼收并蓄 。在歌唱中,想要在充分演绎好作 品的 同 时 咬 好 字 词,吐 字 清晰,就 必 须 要 将 字 词 的 字 头“ 啃 ”住,将 其 如 珠 落 玉 盘 一 般 清 脆 而 灵 巧 地 “蹦出”唇齿,字尾归韵收好,这样才能使得演唱中字 词吐露清晰,让听众听清内容,更加直观地理解歌曲 本身。
在演唱该作品时,为了保持位置的统一,笔者会 将个别韵母为“an”的字词进行稍微变形,使其偏“ei” 的发音,最后归韵时收回到“an”上 。类似的技巧在王 莹、陈滢竹的演唱中也有体现 。这样的做法在某种程 度上保持了歌曲演唱的统一性与完整性, 需要演唱 者在练习歌曲时依据自身的条件与技巧掌握程度进 行取舍。
民族声乐的演唱通常注重于歌曲旋律同歌词的 融会贯通与作品的整体性, 强调一加一 大于二的效 果 。因此在演唱前的准备工作中,笔者着重分析了字 词与旋律间的关系 。如:作品的引子段落,歌词的落 字归韵多为以“a”为基础元音构成的 、讲究发音时口 腔圆润的开口音 。并且旋律通常结束在中高音区,时 值较长 。如眉梢(ao)、小鸟(ao)、妖烧(ao)、筑巢(ao) 等 。该作品中歌词的韵脚大多归在了“ao”上,词作者刘福波在创作时借鉴了“十三大辙”中“遥条辙”这一 中国元素 。这些字词在咬字发音时讲究收音柔和,注 重歌唱通道的畅通; 要求歌者咬出字头后保持住高 位置的共鸣,双唇自然张大,口腔状态保持积极 、自 然,舌根略微放低,将气息落深,通道为之提供足够 的流动空间,横膈膜稳定将气息送出,将韵母紧贴上 颚缓缓送至头腔,把字词饱满而润泽地吐出,以确保 字正腔圆的同时拥有通透明亮的音色 。
作品的华彩乐段中大量运用了花腔技法 。在《边 境的小鸟》中,作曲家将附点的变形灵活运用,活灵 活现地模仿出了边境的小鸟欢快鸣叫的模样 。演唱 者在演唱华彩乐段时需要在进拍的第一个八分附点 就把高位置立住,后续的音符保持高位置和稍稍接近 口腔前端的咬字,确保出来的声音是轻快的,节奏上 稍稍松弛一点,不需要赶节奏,保证声音的颗粒性与 音色的明亮,这样出来的“小鸟”才是悠闲而愉快的。
(二)特殊节奏
节奏之于声乐艺术, 既是作曲家创作作品的一 种必要的表达手段,又是演唱者塑造歌曲角色,进行 二度创作的无可或缺的渠道 。本章节将描述的“特殊 节奏”是指由延音符号 、连音或其他节奏记号导致的 节拍强弱 、音值规律发生变动的非常规型节奏材料 。 本章节将就作品各乐段的不同节奏材料类型进行演 唱技巧上的讨论, 探究不同节奏上更为合适的细节 处理方式。
作品《边境的小鸟》整体的情感明快又活泼,节 奏上的处理自由多变,既有抒情的大连线,也有短节 奏与休止装点,华彩乐段选用了花腔这一表达形式, 它们都需要歌者更用心地处理不同乐段 、不同乐句 间的关系 。引子部分中大连线较多,几乎每句歌词的 句尾都标注有渐慢的音乐术语, 这要求歌者在演唱 时稳住气息,注意歌词中语气的轻重缓急,在断句断 词时判断是否需要气息保持, 以免情感的表达出现 断层 。在“边境春色分外妖娆”中的“妖”字出现了一 个字的旋律占据两个小节的情况, 王莹和陈滢竹的 演唱版本中都选择了唱完四分音符后换气, 然后直 接从大附点倒置接到最后一字“娆”字的处理方法 。 笔者认为,这一部分的最后半拍标注有延长记号,也 是“妖”字上旋律中连线的结束,因此在演唱时可以 尝试将“妖娆”一词咬得缠绵 一 些,同时对于此处这 个大连线中节奏的处理, 可以将八度音程大跳的过 渡进行些许延长, 将音符与音符之间犹如抹水泥一 般丝滑地过渡,这样或许能更好地表现出春光明媚 、 小鸟愉快飞翔的惬意与悠然之感。
(三)音色与情感表达
“人声相较于众多乐器的明显优势在 于其灵活性 、可调节性;人声音色多变,可以根据各种不同的歌 词 与 曲 谱 的 结 合 形 式 来 进 行 艺 术 化 的 处 理 和 调整 。通过科学的手段调整出好的音色是十分关键的,因为音色要为作品服务。”这说明了音色在声乐艺术的表达中占据着不可忽视的重要地位, 它要求歌者在演唱时既需要体现自身独有音色的感染力, 又需要针对不同的作品, 通过调整出最适合它的音色类型,更好地进行歌曲中角色的塑造与演绎 。这无疑比毫无设计的 、空洞地完成歌曲更能够表达音乐的本质内容,促进对音乐中情感的直观表达,也更直击人心,凸显出声乐强大的艺术生命力 。
对于声乐学习者而言, 演唱的价值并不只是完成一首作品, 更重要的是向听众传递词曲作者想借由这首歌曲表达的情感 。在演唱作品前,歌者应先思考音色的辨别和选择,因为辨别 、选择音色是调整音色的根基与前置要素 。演唱动人与否,是否能传情达意,最重要的基石就在于音色的选择与调整,这一 能力也是检验一位歌者是否优秀的关键一环 。无论是民歌演唱中通常追求的清脆嘹亮的音色,还是厚重 、充 满 故 事 感 的 音 色 等 都 需 要 演 唱 者 保 持 畅 通 的 通道 。在这个基础之上再通过对于歌唱支点的调整去协调出合适作品的音色 。歌唱支点过重或是过浅都容易导致压喉或是过度挤压声带的错误 。对于歌唱支点的调整与保持就是演唱者在协调音色时需注意的关键之处。
《边境的小鸟》整体气氛悠悠然而自在轻巧,主歌部分诉说感强烈,副歌给人以宽广大气之感,华彩部分尤其灵动飘逸 。所以在对音色的选择上,可以将整体的音色基调定为自然明丽 。因此,在演唱这首作品的时候, 歌者整体歌唱支点较高, 高高挂起至额窦,吐字靠前,以达到较为明亮、清脆的声音 。在始终保持住高支点和整个口腔的积极状态的前提下,强调歌词中的叙述感, 用 日常生活中同人交谈的方式去咬字发声,调整至较为自然 、令人舒适的音色以适应歌曲活泼、灵动、舒展的感觉 。
在引子部分,歌曲旋律较为沉稳 、神秘,一句“晨曦挂在了月亮眉梢,布谷催春向大地问好”将听众带入了乍暖还寒、薄雾将散的美丽边境。演唱此乐段时,歌者脑海里也需要浮现出边疆天色渐亮 、露水微凝 、布谷声声轻啼回荡在辽阔土地上的样子, 引导听者进入歌曲的情绪 。演唱者需要气息稍沉,将歌唱支点放高,保持通道畅通,去呼应引子所涵括的神秘悠然之感。
B 乐段与其再现乐段的旋律线条大致相似,演唱 者在演绎的时候需要做出微调, 来构建歌唱的层次 感 。该旋律首次出现时,歌者需要咬字靠前,用轻快、 灵动的音色去表现小鸟临风飞翔时的潇洒与愉快, 彰显小鸟活泼俏皮的可爱模样。“轻轻”二字咬字也 稍微放轻,把歌词的语气演唱出来,这些细节上的设 计可以更好地提高演唱的感染力。C 乐段与其后续再 现乐段的情况大抵相同, 所以演唱者可以用相同的 处理方式 。歌唱时音色应增加甜美度,把附点等特殊 节奏型都强调出来, 展示小鸟与边境战士友好与亲 切的互动 。在最后的再现乐段,歌者需要更加注重气 息的稳定,继续甚至是夸张表现辽阔宽广的感觉,因 为是相似音乐材料的第三次出现, 曲作者对旋律进 行了转调处理,歌者也应在情绪上进一步地抒发,以 洒脱奔放的感情去为歌曲收尾 。本曲的华彩部分也 是技术上的难点, 歌者不仅要保持清脆嘹亮的音色 去模拟小鸟欢快鸣叫的声音, 还需要在重音记号处 表现出小鸟不断高飞的愉快画面 。根据不同的节奏 型来调整自己的呼吸与语气 。让歌曲整体被点亮,将 鸟啼声穿透云霄的力量与灵动表现出来。
(四)形象塑造
歌 曲 的 主 题 形 象 塑 造 是 作 品 演 绎 中 的 重 中 之重, 好的形象构思可以帮助歌者更直观更快地抓住 歌曲演绎的精华,更好地发挥声乐的艺术价值,使演 唱的可听性更高。《边境的小鸟》旋律婉转悠扬、优美 灵动 。作者将活泼灵巧的小鸟形象比拟为和平使者, 旋律间都是对于身处和平年代的幸福与满足; 歌曲 中既暗显哨所士兵艰苦奋斗的刚强意志, 又表现出 了他们坚守哨岗的同时热爱生活 、善于发现生活中 的美丽的柔软心灵 。在演绎这首作品的时候可以想 象自己正站在边疆哨所的战士身旁, 在自 己的心里 看到那只自由 、欢快翱翔的可爱小鸟,去从旋律的流 动中体会小鸟蹦蹦跳跳 、落在界碑 、落在战士肩膀上 的那份亲近与美好, 感受到 自 己对于脚下这方土地 的热爱和对哨所军官的崇高敬意 。演唱者需要根据 作品架构进行演唱主题形象的设计与技巧梳理 。在 演绎这首作品的时候, 可以想象自己正站在边疆哨 所的战士身旁 。针对作品做好了角色构思后,还应将 这些形象设计落实到技术上 。
在歌曲的华彩部分,在 f 和 ff 力度状态下演唱旋律出现了连续的模进与跳音 。并且旋律音起伏较大, 最高音为 c4.是作品创作中人声的器乐化表达 。这一 段落是歌曲结构中的华彩段落 。作曲家将器乐化的 写作思维融入了人声旋律的创作中, 这种方式一方 面增加了演唱难度, 另一方面也极大地增强了人声 的表现色彩和戏剧张力 。想塑造好这部分小鸟的情 态,需要演唱者在发音前就做好准备,提前设立好口 腔的积极状态,小舌始终高高抬起,仅在换气时可有 自然形态变化,气息下沉拽住,在发音时保持后腰的 扩张状态,始终注意横膈膜,维持良好的弹性,以供 给声带发出清 、透 、亮 、弹的金属感与颗粒感共存的 音色 。在乐句间情绪变动时,控制气息多少来调节语 气轻重,去更好地展现小鸟叫声之灵巧清脆。
三、结语
歌曲《边境的小鸟》选取了一个独特的视角,来 表达对和平 、边防战士驻守边疆的赞美与讴歌,通过 丰富 的 音 乐 元 素 的 有 机 融 合 与 独 特 的 创 作 表 达 方 式,对军旅艺术歌曲的写作模式进行了合理化创新 。 本文基于相关文献 、音视频材料剖释与自身演唱经 验分析,从音乐本体 、演唱技巧等多个方面对这首优 秀的作品进行了探讨 。演唱者在演绎过程中不仅要 关注技术上的细节处理, 更要深挖作品内涵与其所 蕴含的思想感情。
作品《边境的小鸟》具有独特的声乐艺术价值, 值得演唱者们进一步研究与分析 。同时,歌曲演唱者 应该树立崇高的理想,满怀爱国主义精神,以更饱满 的精神面貌 、更充沛的热情和更加刻苦的钻研精神, 发掘爱国主义歌曲的宝库,寻找出其中的奇葩,用 自 己的演绎讲述好中国故事。
参考文献:
[1]金铁霖 . 民族声乐 3[M].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2014:15-16.
[2]王士魁.灵活多变的启发式声乐教学[J]. 中国音乐,2013(02):210.
[3]王铉 .从理念创新到技术创新[D].北京:中央音乐学院,2004 年 .
[4]王士魁 . 中国民族声乐演唱实用教材[M].北京:文化艺术出版 社,2004.
[5]邹长海 .声乐艺术语言学:讲话与歌唱[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 社,2009.
[6]宋承宪 .歌唱咬字训练与十三辙[M].北京:中央民族学院出版 社,1989.
[7]于洋 .歌曲《边境的小鸟》的演唱研究[D].济南:山东师范大学 , 2021 年 .
关注SCI论文创作发表,寻求SCI论文修改润色、SCI论文代发表等服务支撑,请锁定SCI论文网!
文章出自SCI论文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unwensci.com/yishulunwen/5473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