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论文(www.lunwensci.com)
摘要:关于章草的出现与发展形态对后世影响深远 。在整理章草文献过程中,发现章草的出现与发展在两汉至魏晋时期极具变化 。尤其在汉末至西晋时期,章草及今草两种书体并存,章草盛行于西晋至东晋,随着社会形态复杂多变 、玄学兴盛,章草迎来了嬗变的契机 。章草与今草的正 、草关系,至东晋,今草脱胎于章草从此走向流美 。
关键词:章草,晋韵,王羲之,正体,草体,书法
从中国书法的发展历史来看, 章草的出现代表 了一个时代的书法风貌 。追溯书法发展史,书体发展 与文字的发展有密切关系, 书法艺术是汉字的艺术 表现形式,研究书家是研究汉字与书法的关键。
魏晋时期是书法艺术的自觉时代,原因有两点: 其 一,书家在书写过程中心性被表现出来;其二,书 家身处复杂且不稳定的社会环境中,试图通过文学 、 艺术创作宣泄内心的彷徨 。无论是以儒家为代表的 建安七子,还是以玄学为代表的竹林七贤,在他们的 文学作品中可见一斑 。这个时期的书法艺术也一样, 由汉代到曹魏时期再到两晋,纵观魏晋时期的书法发 展,由于频繁的朝代更迭,使社会文化生活很难有一 个统一的制度,因此多样的文艺并存,不同区域文化 特征显著,为文艺蓬勃发展提供了极大的生存空间。
章草历经字体规范 、章草今草的过渡,汉末以迄 直至魏晋,是章草与今草并存的继承阶段,章草面貌 已经趋于成熟, 书写方式或者表现形式在这个时代 都具有一定规模 。随着朝代的更迭, 社会制度的变 革,以及文人士大夫生活的变化,在尚韵的晋朝顺应 时代,章草历经今与古的碰撞,书体面貌尤为精妙。
本文拟从章草在魏晋的嬗变现象,结 合王羲之 书法风格成就,探索魏晋时期章草书体演变的内在逻辑。
一、章草书之辨
草书根据面貌不同,具有藁书 、草隶 、草 、隶草 、 章草 、今草 、新草 、草行 、小草 、大草 、狂草等称谓 。草 书的诞生与“隶变”是相互生发、互伴产生的。“隶变” 研究内容主要指向小篆与隶书,属于正体字范畴;而 草书的书写环境主要应用在公牍文稿 、尺牍抄文或 者书信往来等,属于草体字范畴 。庾肩吾有“草势起 于汉时,解散隶法,用以赴急,本因草创之义,故曰草 书”的论述,章草的产生原理是针对正体字的“解散” 以求“赴急”。章草产生的确切时代一直有争议,初创 章草者也不确定,卫恒在《四体书势》中提到:“汉兴 而有草书,不知作者姓名。”我们推测,卫恒所指汉代 出现的草书为“章草”字体。
从汉字字体规范的发展规律来审视,篆书 、隶书 两种字体在章草形成过程中所起的作用; 章草字体 从篆书 、隶书字体中继承元素;章草脱胎于篆书还是 隶书等等这些问题的思考,是书法艺术的内在规律, 字体的规范影响了书体的情感表达 。张怀瓘《书断》 中提到:“解散隶体粗书之, 损隶之规矩, 存字之梗 概。本草创之义,谓之草书。”张怀瓘的这个说法明确 了章草的概念, 并且提出章草字体的造字原理:“损隶之规矩,存字之梗概”。 随着近几年出土的先秦及 秦代的考古发现,尤其一 些简 、帛 、牍等上面的文字 墨迹,这些墨迹所呈现的书写状态中有章草的影子, 如里耶秦简,为秦地方官的文书,以篆书书写,某些 笔画中流露的书写特征极富章草笔意 。
关注章草字体演变史 、书体发展史的同时,也要 关注章草字体应用场景,墨迹笔触的呈现是在字体的 规范下展开的。从卫恒、庾肩吾、张怀瓘对章草的论述 中可以看出,章草字体规范于汉代,章草字体确立原 理为存篆、隶之梗概,目的是方便文书传抄推广,用以 赴急。
从中国书法发展史的逻辑序列看, 章草的发生 和应用都需要重新梳理 。原因在于,一方面,从汉字 字体的发展角度来看,统治需要 、社会传播需要 、文 化的传承等都会影响一个字体的发展 。另一方面,探 索一个书体由出现到成熟,需要漫长的过程,这个过 程是复杂多变的,需要在长期实践中演变 。章草的称 谓提出最早出现于南朝宋虞龢《论书表》,其文记载 庾翼给王羲之的书信中提到曾经家藏张芝章草书法 数纸,明确使用了“章草”字样 。在“章草”之名以前, 章草的发展现象如何,就需要探索 。 因此,一个出土 的墨迹,如果我们从字体和书体两个角度去看待,它 所 呈 现 的 时 代 背 景 与 人 文 环 境 的 影 响 是 客 观 存 在 的,如我们熟知的“程邈隶书”被视为古隶 。 同样,章 草也有同样的经历 。 因此,在章草“成名”之前的草 篆、藁书 、草隶 、草 、隶草皆有可能成为今人研究章草 的依据,因为同样都是章草书体,不同的时间段 、不 同传抄载体、不同书写环境就有不同的称谓。
郭沫若在《古代文字之辩证的发展》中指出:“故 篆书时代有草篆, 隶书时代有草隶, 楷书时代有行 草 。隶书是草篆变成的,楷书是草隶变成的,草率化 与规整化之间,辩证地互为影响。”结合前文凡例,草 书与章草在汉以前有并轨发展之迹象, 当时人们所 言的“草书”有可能是章草;也有可能是,当时人们语 境下的草书包含章草。
隶书在两汉时期趋于成熟,最终被官方认可,在 汉庭朝野上下以正式公文书写和交流过程以隶书为 主;同时,在隶书书写过程中,由于书写者自身文化 修养不同而对汉字的认识及书写技法的限制, 出现 不同面貌隶书风格,或者隶书写得不规整,章草的规 模化在这个过程中逐渐明显 。此时的章草可视为是 对隶书的简写、草写,正如“存字之梗概,损隶之规矩”的章草。
章草确立字体规范以后,章草也可以看成两条脉 络:正体章草和俗体章草 。
正体章草,是严格意义上对字形规范 了的章草 字体,以章草字书《急就篇》为代表,传为三国吴皇象 书,对后世影响广泛,赵孟頫 、邓文原 、宋克等诸家多 以此帖为宗 。正体章草字体特征明显:取横势较多; 有较为明显的蚕头燕尾波折状 。正体章草被认为是 篆书和隶书的草化, 这里的隶书涵盖古隶和汉代隶 书,从正体章草字体特征可以辨析章草与篆书 、隶书 的关系;其字法严谨且成熟,正体章草的字法原理是 “损隶之规矩,存字之梗概”,至章草字书《急就篇》流 传之际,章草衍变为一种新的字体 。规范化的正体章 草延续隶书书写方式,呈现“横画宽结”的独特审美 趣味,用笔使转交代完备,字法结构趋于严谨,为后 世今草、行书和楷书创造了良好的生长基础。
俗体章草,即通常所指的“赴急”书写状态,笔画 简直 、结字取篆书 、隶书字体进行简省,用笔笔势源 自隶书,虽然在字法上已渐趋规模,书手们有着约定 俗成的简省方式,用笔趣味上处于初创阶段,多呈现 各体杂糅的面貌,如《平复帖》《五月二日济白帖》,以 及简牍文书中的草书墨迹 。俗体章草延续篆书、隶书 的书写方式,即用笔画刻画汉字形体本身,运笔过程 中体现出拖和绞转的特点,注意点画线条的迟涩感, 每 一 笔或使或转,或停或顿,都为了扣合篆书 、隶书 中对应简省的结构单元,纵横交错,结字灵动富有变 化 。两头尖中间厚实的弧形线条使用较多,呈现质朴 烂漫的审美趣味 。符合这些特征的书体称之为草篆、 草隶 、隶草,因其书写环境多为文书草稿,又叫藁书 。 总体来讲, 这些书迹应该称之为篆书或隶书草化的 产物,是伴随篆书 、隶书同时存在并行发展的,因书 写应用的环境不同加以区别, 俗体章草是草书的雏 形,是草书古老的形态,也是草书艺术的源头。
二、晋韵书法
从两汉到三国再到两晋(公元前 202 年至公元 420 年),在这六百多年的历史变迁中,汉字字体经历了 剧烈而又复杂的演变 。从官方颁布的字体角度来看, 两汉时期小篆逐渐被隶书取代, 尤其隶书在东汉被 官方通用, 有利于确立其汉字书写地位; 三国至两 晋,由于战争频繁,社会动荡,汉字书写的原有生态 被打乱,随之而来的既是汉字书写的多元化,相继出 现章草、楷书、行书、今草。这些新型书体的出现,无疑是推动书法自觉发展的内在动力 。章草承续汉隶特 点,即便是在魏晋时期章草也得到了发展 。
中国历史上的魏晋时期, 被认为是文学与艺术 的自觉时代,书法也不例外,书家的数量 、质量,书论 以及哲学与美的论述都蔚为可观,这个时期,是中国 书法艺术史上的一座高峰 。
两晋时期,尤其东晋是“晋韵”成熟期,其主要追 求 自 然 、潇 洒 、抒 情,此 时 的 人 们 已经 有 了“思 想 解 放”的现象,他们或是追求个人的生活时尚,或是在 文学上以追求个人性情的艺术表达 。之所以出现这 种现象,与汉末至两晋的社会变革有很大关系 。
首先,汉末至三国时期战事频发,社会动荡,两 汉时期的大一统思想被击垮, 随之而来的便是文学 艺术不再被正统思想钳制,而是迎来新的气象 。最明 显的是,魏晋时期形成的氏族社会,其对当时的社会 生产发展和文艺创作发展起着重要作用 。 当时有影 响力的世族,如颍川钟氏 、琅琊王氏 、河东卫氏 、颍川 庾氏 、陈郡谢氏等,这些家族对魏晋的政治 、军事 、经 济、文学、艺术等方面有很大影响。
其次,魏晋玄学的出现,推动了这一时期思想的 空前发展 。玄学是道家思想和儒家思想的合流 。其产 生原因在于社会动荡,饱受儒家“治国 、平天下”思想 影响的士大夫难以实现自己的报复; 道家追求自然 审美 、洒脱的生活正好为这些士大夫们提供释放思 想压力的机会 。另外, 佛教在这个时候已经传播开 来, 本土文化与外来文化的相互较量过程中对玄学 的形成也有影响。
最后,人文意识及个体思想的自觉形成是魏晋文 学艺术发展的内在动力 。魏晋时期出现大量的文学 艺术作品,在历史上堪称绝响,如顾恺之的绘画 、王 羲之的书法、张协的诗文等。从顾恺之的绘画中我们 不难发现,当时绘画艺术的时代色彩;从王羲之的书 法中也能发现其中端倪。值得一提的是,顾恺之和王 羲之在各自擅长的领域具有开拓性, 尤其王羲之凭 其书法成就而被誉为“书圣”。
魏晋时期书法的自觉发展, 受世族社会的发展 影响 。究其因,世族是一个家族族群的代名词;另有 “士族”一词,士族明显在古代代表有文化背景的阶 层,再加之政治背景的加持,就成为“士大夫”。“士族 生存的基础是稳固的家族, 其成员的兴衰荣辱与家 族地位的升降连在一起,因此士族处理社会 、家族 、 个人利益的原则是家族至上, 即家族本位观念十分浓厚。”可见,士族是从世族而来,所以文化和政治背景决定了一个家族的时代优越性。
当时门第传统共同理想,所希望于门第中人,上自贤父兄,下至佳子弟,不外两大要 目: 一则希望其能具孝友之内行, 一则希望其能有经籍文史学业之修养 。此两种希望,并合成为当时共同之家教 。其前一项表现,则成为家风,后一项之表现,则成为家学。
魏晋时期每个世族都有自己的家学 、家风,在保证世族文化传承的过程中, 文字书写也是世族子弟们必修的 。前文提到,东汉是隶书、章草流行的时代;三国至东晋,楷书 、行书 、今草的出现,为隶书和章草的发展带来了挑战 。其一,书写为了适应更广泛的社会阶层,汉字的发展需要对古文字进行改革;其二,随着世族文化的发展,提出个体思想的解放,文士们开始了文艺革新,书法在此时自觉;其三,士人追求社 会 时 尚 和 生 活 趣 味, 使 得 审 美 志 趣 逐 渐 趋 于 风流—— 晋韵的形成。
纵观魏晋时期各大世族相互争权夺利, 为了巩固家族势力和维护家族利益, 不得不采取家族联合之策 。如琅琊王氏家族与高平郗氏家族联姻,另有王献之被强行逼迫“离婚”事件等 。王羲之书法启蒙老师是卫夫人, 卫夫人出身于河东卫氏家族,“大多数家族都直接或间接与卫夫人及卫氏家族有联系,卫夫人及卫氏家族可以称得上是整个魏晋书法传承的轴心。”卫夫人与卫瓘同宗不同枝,互为裙带关系,他们的家学渊源同气连枝 。卫氏一 门书法师承自卫觊开始,而卫觊能于篆籀 、隶书以及章草书,卫氏家族书法出于古法并且擅长章草,也是情理之中 。进而,以卫氏家族是魏晋书法的“轴心”来审视,章草凭借卫氏家族的影响力在当时得以广泛推广, 后来被推为“书圣”的王羲之也是其中受益者之一。
三、王羲之的草书
王羲之出身琅琊王氏, 琅琊王氏是晋代四大名门“王 、谢 、袁 、萧”之首,两汉时期开基立业,魏晋时期最为鼎盛, 王氏家族重视文化与政治相辅相成的作用,非常看重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王 氏 家 族 为 培 养 王 羲 之 提 供 了 优 质 的 物 质 基础 。玄学在东晋时期流行广泛,像拥有良好的文学教育的王羲之等文人士大夫, 能接受玄学对其精神世界的影响,喜欢自然潇洒的生活 。文人士大夫们由于在精神上获得满足, 从王羲之晚年种种活动迹象来看,在面对复杂的官宦处境,现实和理想的矛盾,其经营书法艺术是生活中的一大乐事 。王羲之在书法 方面取得的成就, 是其在现实生活中长期蕴藉的结 果,也是其精神世界的一个写照。
西晋时期, 琅琊王氏家教主要成员都是书法名家, 但因为西晋不以书法作为衡量士人才能的主要 标准,所以,王戎等人的书名并不显赫 。但是,从《淳 化阁帖》保存的书法作品来看,琅琊王氏在西晋时期 主要是学习张芝 、钟繇 、卫瓘 、索靖等前辈名家,书法 创作重视传统,取法乎上,这为后来王羲之传承开拓 创新奠定了基础。
王羲之书法渊源有两个,一个是家族传承,例如 叔父王廙对他的影响;另一个是卫夫人 。王廙的书法 上承家传,古质淳朴;卫夫人的书法遒劲妍媚 。两个 不同文化背景的书法传承,在王羲之身上得以发挥, 成就王羲之书法上的扛鼎地位。
章草作为今草的规范正体字, 发展到王羲之时 代,具备进一步艺术化处理的条件,天下名士纷纷议 论书法艺术,书法从实用走向艺术。
以王羲之在书法方面取得的成就看, 其代表了 这一个时代的书法精神风貌 。如《兰亭序》《姨母帖》 《丧乱帖》等在后世被广泛传抄摹刻,可以看出王羲 之书法对后世的影响 。北宋初,太宗命王著等人编订 《淳化阁帖》,其中有一半收录的是王羲之 、王献之父 子的法帖;王羲之的书法名作《兰亭序》被誉为“天下 第 一行书”,通过唐宋元明清,诸位书法名家的临摹 可以看出,《兰亭序》 在历史上已经形成一个书法文 化标签。
传王羲之曾评自己的书法可以与张芝 、钟繇的 书法抗衡,甚至有些书体更盛 。张怀瓘对王羲之有这 样的评述:“(王羲之)剖析张公之草,而浓纤折衷,乃 愧其精熟;损益钟君之隶,虽运用增华,而古雅不逮 。 至研精体势,则无所不工,亦犹钟鼓云乎,《雅》《颂》 得所。 ”
张芝与王羲之草书的对比,是章草笔意与今草笔 意的对比,是古质和今妍的对比 。张芝时期的草书主 要是章草;王羲之的时代虽然处于章草与今草并行发 展,但是章草已经面临被艺术化处理的转机,章草作 为今草的母体,章草是今草的正体字,而今草是章草的俗体字 。张怀瓘《书断》中说:“章草即隶书之捷,草 亦章草之捷也。”王羲之作为具有代表性的创新者,他 首先从原来古质淳朴的章草中跳出来, 一 改章草原 有的繁复的写法,而使用简洁便利的笔画,实现书写 过程中的便捷和视觉形式上富于变化的流动之美 。 比较张芝 、索靖 、皇象的章草,王羲之的草书富于笔 画的简便书写,在章法上和谐统一而又流美风流 。另 外,他所创的新体草书与章草有很大不同,一方面是 美观实用;另一方面是简略化 。整体上,王羲之的草 书带有魏晋时期文人的抒情特质。
四、结语
章草字体是随着汉字的发展而演变的, 章草书 体与书写者所处的社会环境、书写环境息息相关 。不 同时代,不同文化背景,不同社会制度,不同书写群 体对章草的阐发都起着不容忽视的作用。
汉代是章草逐渐被重视且广泛使用的时代。东汉 至魏晋时期,尤其魏晋是章草流行的时期,名家辈出, 使得章草发展具有一定规模 。然而,魏晋时期社会动 荡, 对文化的影响更多呈现出地域性特征及家族特 征,同时作为社会精英阶层的文人士大夫们,无意官 宦,有足够的精力追求书法艺术,以求书以载道,用 书法来抒发自然洒脱、超然世外的态度 。王羲之是其 中的典型代表,一改章草古质淳朴特征,而创作出简 便流美的草书形式, 符合当时社会借物言志的独特 面貌,把书写这一 日常行为升华到以书载道的高度 。 王羲之书法的复杂性在于它涵盖的因素很多, 其中 必然有章草的影响,也可以说章草走到魏晋时期,日 常手写体必然会呈现王羲之草书的面貌, 这是士大 夫们需要借草书表达心志这一需求所决定的 。
参考文献 :
[1]崔尔平选编点校 .历代书法论文选[M].上海:上海书画出版社 , 1979.
[2]郭沫若 .现代书法论文选[M].上海:上海书画出版社,1980.
[3]柳称 .略论魏晋时期世家大族的书法传承与革新[J].西北大学 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3(05):101.
[4]钱穆 .钱宾四先生全集[M].上海:三联书店,2009:154.
[5]吕文明 .从儒风到雅艺:魏晋书法文化世家研究[M].北京:中华 书局,2020.
关注SCI论文创作发表,寻求SCI论文修改润色、SCI论文代发表等服务支撑,请锁定SCI论文网!
文章出自SCI论文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unwensci.com/yishulunwen/5452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