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论文(www.lunwensci.com)
摘要:歌剧由 20 世纪初传入我国,经过几代人的学习、变革 以及创新,创作出一批极具中国音乐元素且富有浓郁特色的中国民族歌剧。歌剧《沂蒙山》是以红色沂蒙为题材的文艺作品,其剧本内容朴实无华,音乐设计方面十分新颖,为听众展现了中国歌剧的戏剧性和民族化 。本文概述歌剧《沂蒙山》背景及剧情,结合相关片段分析歌剧《沂蒙山》音乐特征,探究歌剧《沂蒙山》的声乐演唱技巧。
关键词:歌剧,《沂蒙山》,声乐演唱技巧
2019 年山东省委宣传部联合山东歌舞剧院出品 大 型 民 族 歌 剧《沂 蒙 山》,再 现 了 沂 蒙 地 区 人 民 群 众 与共产党人的鱼水情谊,以民族歌剧的形式,充分向 我们展现出沂蒙精神 。因此,歌剧《沂蒙山》故事背景 为抗日战争时期, 作者在音乐中融入戏剧演唱 的形 式,利用不断发展的故事剧情,将人物情感变化呈现 在观众面前,从而反衬出战争的严峻与残酷,具有很 高的政治价值 。此外,歌剧《沂蒙山》不仅歌颂沂蒙精 神,还交织出人物的复杂情感,将观众带入到故事情 节之中,无论是从艺术性还是体裁方面,都具有非常 高的研究价值 。本文对歌剧《沂蒙山》深入研究,主要 对角色演唱技巧进行分析。
一、歌剧《沂蒙山》创作概述
( 一 )创作背景
歌 剧《沂 蒙 山》以 抗 日 战 争 为 背 景,讲 述 沂 蒙 地 区人民群众与共产党所领导的武装部队所发生的感 人故事 。歌剧主要以《沂蒙山小调》作为主旋律,用独 特的方式将中国音乐戏曲元素融入到唱段中, 伴奏 乐器则采用琵琶 、唢呐以及竹笛等,将山东地方特色 充分凸显出来 。沂蒙山精神作为中华优秀民族精神, 历经时代的锤炼, 成为我国现代文学艺术创作 的重 要资源 。歌剧《沂蒙山》是由中国文化以及旅游部门 重点扶持剧目,创作阵容强大,由王晓岭、李文绪编剧,黄定山导演,栾凯作曲 。集合国内顶级艺术家共同合 同,在国内巡演 70 余场,好评率极高 。因此,歌剧《沂 蒙山》作为民族战斗题材与独特音乐呈现方式的结合, 在国内音乐艺术领域也被称为当代文化艺术 的培根 铸魂之作 。
(二)剧情概况
歌 剧《沂 蒙 山》讲 述 抗 日 战 争 时 期,海 棠 、林 生 、 夏河以及九龙叔等人, 在日军攻占沂蒙山革命根据 地时军民一心、团结抗战的故事 。演唱者通过生动的 演唱技术, 讲述抗日战争时期沂蒙地区所发生 的一 个又一个感人的故事, 塑造出一批极为鲜活的歌 剧 人物形象。
整部歌剧讲述林生与海棠在成婚时,遇到日军对 沂蒙地区的各个村庄进行围剿,在民族大义促使下, 海棠同意让林生去当兵 。 当日军对村庄进行扫 荡之 际,九龙叔为保护在战斗中受伤的战士与村民,与日 军英勇斗争,最后死于沂蒙 。海棠为保护赵团长与夏 河的孩子, 让自己的孩子小山子引开日军最终 被其 杀害 。战争胜利归来后的赵团长却告知海棠,林生为 保护群众拉响手榴弹牺牲 。我们从整部歌剧内容中, 能 够 发 现 作 者 充 分 彰 显 了 中 国 人 民 英 勇 奋 战 的 精 神 。歌剧《沂蒙山》的创作者利用气势恢宏的舞台效 果,通过曲调 、唱词以及表演等演绎了一段感人肺腑的抗日战争故事 。将战争年代沂蒙地区革命历 史感 深刻表现出来, 为沂蒙地区人民与军人之间可歌 可 泣的故事谱写一曲了英雄赞歌, 使其成为流 芳百世 的红色经典 。歌剧《沂蒙山》就是通过多个红色经典 故事,诉说沂蒙地区水乳交融、生死与共的情谊。
二、歌剧《沂蒙山》音乐特征分析
( 一 )音乐素材的传承发展
我国音乐评论家居其宏在对“中国民族歌剧”这 一概念进行界定时, 认为此概念存在两个非常 重要 的关键要素:其一,中国民族歌剧是基于戏曲板腔体 的音乐结构进行发展;其二,中国民族歌剧声乐演唱 者利用民族艺术演唱手段进行演唱 。我们从这 二者 性 质 来 看,能 够 发 现 这 两 类 要 素 存 在 相 似 点,即“民 族性”。 因此,国内中国民族歌剧作者在选择创作 题 材时,往往会选择具有民族性风格的内容 。纵观国内 近 代 民 族 歌 剧 发 展,从《白 毛 女》到《江 姐》,再 到《沂 蒙山》,其音乐素材无不体现浓厚的民族性特征 。
歌剧《沂蒙山》创作依旧采用山东音乐作品中常 用的《沂蒙山小调》,歌剧《沂蒙山》作曲栾凯,其为突 出 山 东 地 域 性 风 格,采 用 不 同 变 体 将《沂 蒙 山 小 调 》 中部分音乐元素融入到歌剧的序章 、幕间曲以及 间 奏等部分, 全剧核心唱段对歌剧内容本身起 到升华 主题的作用 。从另一角度来看整首歌剧,我们能够发 现整首歌剧采用山东民间音乐,这是对民间音乐 、经 典音乐的传承与发展, 山东民间音乐中能够体现 时 代 意 义 的 元 素,对 歌 剧《沂 蒙 山》有 着 重 要 的 创 作 和 借鉴意义。
(二)音乐形象的精神特质
音乐形象是表现音乐作品的根本, 歌 剧作为艺 术的综合体,有着更为明显的音乐形象 。歌剧主要是 以故事主人翁为载体, 对故事情节与喜剧本身 所存 在的冲突进行协调, 将每一位人物形象全部固定 在 相应的位置上, 例如海棠虽然是来自沂蒙山 区的青 年妇女,但是却能够表现出不同的人物性格,在叙述 与林生的结婚场面时,她的第一身份是“新娘子”;她 在林生参军后,成为抗日战士坚实的后盾,这一部分 海棠的身份发生转变, 她由一名军属逐渐开始转 变 为一名八路军战士;她让自己的儿子引开敌人,掩护 村民和战士转移时,她还有母亲的身份 。在这三重身 份的表现上, 作曲者利用不同音乐充分刻画了 海棠 的性格,在塑造故事主人翁海棠的不同身份时,创作 者极力借助各类演唱艺术手段表达歌剧主题 。因此, 在我国不同发展阶段,沂蒙精神被赋予不同时代精神,并且还拥有不同的时代意义 。例如, 在革命战争 时 期,沂蒙精神则赋予人们吃苦耐劳的精神 。
(三)音乐体裁的深层意义
歌 剧 利 用 不 同 音 乐 结 构 表 现 形 式 串 联 剧 情,通 过塑造出不同人物,实现音乐与戏剧之间相互融合, 进而体现其价值 。在歌剧《沂蒙山》的所有唱段中,我 们都能够发现作者运用独唱 、合唱以及二重唱 等音 乐体裁 。在整首歌剧中,并不是只有核心唱段能够对 剧情起到推动作用, 合唱与二重唱等体裁也能 对故 事情节本身起到一定引导作用, 这些唱段具有宣 叙 性特征,并不逊色于独唱片段 。我国民族歌剧作者在 创作过程中,往往都会更看重独唱所具备的价值,甚 至 现 在 流 传 的 歌 剧 也 是 大 多 以 经 典 独 唱 片 段 为 主, 很少看到各类合唱以及重唱片段 。由此,我们能够发 现, 许多编剧非常容易忽略合唱以及重唱部分 所具 备的艺术价值 。歌剧《沂蒙山》作者对于这两个体裁 进行重新创作,并且有了极大的突破,给予歌剧创作 行业一定启发。
我们对歌剧《沂蒙山》的艺术表现特点进行分析, 发现这种多人参与演唱的艺术表现形式往往会给予 表演者一定的角色意义 。从艺术表现形式来看,歌剧 合唱与重唱部分基本为塑造人物形象而开展, 为歌 剧本身塑造出不同人物形象, 进而推动故事情节 发 展 。对此,创作者创作歌剧时,需要适当地从歌剧创 作题材本身出发,一部歌剧最终是否能够成功,很大 程度上取决于多人参与合唱部分是否能够展现其 音 乐艺术表现目的 。
因此,创作者创作歌剧时,需要重视多 人演唱部分 。我们在对以往民族歌剧作品进行鉴赏时也 能够 发现, 很多合唱部分通常会以抒情的艺术形式进 行 表现, 并且很少出现具有叙事特征的多人参与演唱 部分 。如果能够将歌剧作品中的合唱和重唱部 分改 编为单人表演, 那么一定会为我国民族歌剧创作 提 供一定借鉴;在歌剧《沂蒙山》中,合唱与重唱的部分 能够升华主题 。如果观众在观看歌剧时,只是对歌剧 的独唱艺术表现形式进行关注, 那么将难以实 现角 色关系多元化发展 。歌剧《沂蒙山》中的多人参与演 唱片段中, 作者大多运用较多合唱以及重唱音 乐体 裁, 并且大多音乐体裁都是为完善歌剧情节架构 为 主,进而体现其音乐艺术表现形式 。
三、歌剧《沂蒙山》声乐演唱技巧
( 一 )语言语感上把握吐字、行腔
一般来说,演唱者在初次演练时,会更为关注对语言以及语感上的把握,在歌剧声乐演唱过程中,不 同民族与不同作品在其语言的运用方面有着相似之 处,却也拥有其独特的特点 。由此,我们也能够看出, 早期词曲作家在对声乐艺术作品进行创作时, 对其 演唱吐字行腔的使用都是非常讲究的 。
在语言方面,演唱艺术家必须正确朗读歌词,我 们在正式开始学习这首歌时, 需要了解到整首 歌曲 的故事背景,演唱歌词前,演唱者需要利用标准普通 话, 以气息作为支持, 并且带有感情地对其 多次朗 读,从而熟练掌握语言归腔,确保演唱者能够运用正 确的吐字方式对歌剧进行演唱, 对其他存在问题 的 地方进行及时纠正 。例如,演唱者在对歌剧“等着我, 亲爱的人……”这句进行演唱时,不仅需要对演 唱行 腔 进 行 把 握,还 要 采 取 轻 声 咬 字 的 方 式,把 握“等 ”, 以及“人”这两个字的咬字程度 。在对其进行归韵后, 不断放松口盖嘴型的同时, 还要将第二个重音 直接 落在第二个“等”字上面 。唱到“我”字的时候,需要注 意此处为演唱者情绪的最高点 。演唱者在对这 个字 进行咬字时,需要采取由弱至强的松咬字方式,同时 还 要 将“我 ”字 的 演 唱 一 直 维 持 在 半 打 哈 欠 的 状 态, 确保演唱者在对“不”的演唱时以喷口嘴型的方式演 唱出来,最终确保演唱时能够快速归韵,保持音色的 统一性。
另 外,优 美 的 歌 唱 基 本 是 由 演 唱 者 本 身 通 过 对 唱 段 精 准 的 咬 字 和 吐 字 所 表 现 出 来 的,演 唱 者 在 唱 腔中融合自己的思想,使唱段本身的咬字 、行腔以及 语气都能够符合歌剧要求 。这点能够从男女主人公 二重唱《等着我,亲爱的人》这一段深刻体现出来 。我 们从该段演唱中, 能够发现两位主人公对于不 同心 理色彩表现出明显的演唱差异 。演唱者在该唱段 演 唱之前,需要对歌曲语感特征进行准确把握 。例如, 在 唱 段 开 头 中,主 人 翁 林 生 在 演 唱“你 是 家 乡 的 雨, 我是远行的风”这一句中,我们能够从中感受到每一 个字在起音与落音的强调, 这一点我们能够从演 唱 行腔的抑扬顿挫中深刻体现出来 。在这之后反复出 现 三 次“等 着 我,亲 爱 的 人,等 着 我,不 变 的 心 这 句 话 ”,其 实 这 对 于 演 唱 者 而 言 也 是 一 种 考 验,演 唱 者 需要准确把握歌词情绪的层层递进 。若情感变化是 以 强— 弱— 弱 、强 — 弱— 强 以 及 弱 — 弱— 强 这 三 种 情绪进行演唱, 那么舞台下的观众在对歌剧该 片段 进行聆听时, 会发现演唱者对该片段情感把握程度 不够清晰,并且本段会给观众一种过于突兀的感觉 。 因此,演唱者经过多次演练和尝试后,能够在这三遍歌词的朗读时通过情绪不断渐进 、上涨的方式,将故 事主人翁林生与海棠在分别时浓厚离别的情绪 深刻 表现出来。
(二)声音技巧上把握情感表达
演唱者在演唱歌剧时,需要合理运用气息,运用 正确的气息和咬字方式, 可以将歌曲角色人物 情感 充分表现出来 。例如海棠的部分片段,通过调整呼吸 的方式,准确把握气息与咬字,这样能够提升歌剧演 唱 效 果 。在“欧 式 村 头 的 月”歌 词 演 唱 中,演 唱 者 在 “是”的咬字力度上进行控制,使其与气息进行配合, 让后续字词进行无缝衔接 。在唱“你是远方的星”时, 在“星 ”这 一 字 的 演 唱 上 略 微 用 力,表 达 出 海 棠 女 性 的柔美之处, 又能够将海棠送林生参军的情 感极力 凸显出来 。
在歌曲演唱中,林生作为农民子弟兵,存在相应 的角色转变 。即将成为八路军战士的他,其声音的塑 造需要比之前更为有力, 声音的立体感也需要 更为 突出, 在演唱时对气息和咬字的把握程度也要有 所 不同 。因此,林生演唱的部分对于气息的要求是厚重 绵长,海棠的气息则要求是绵长 。在林生的演唱桥段 中,演 唱 气 息 需 要 厚 而 不 浊 、重 而 不 沉,把 握 演 唱 中 的咬字力度 。在“我是远行的风”这一句中,林生的演 唱要有自言自语的感觉, 找到叹气的感觉去演 唱这 一句,在声音的感觉上需要凸显出男性唱腔的淳厚 。 在“是 ”字 的 演 唱 上,要 用 清 晰 的 咬 字 声 与 厚 重 的 气 息相互配合进行演唱, 增强林生对自我身份的认 同 感 。此外, 在演唱过程中主要还是以吸气的状 态为 主,在保持高位置的情况下,胸腔内的共鸣能够让声 音达到厚重效果。
在二重唱部分, 海棠的声音应 当尽力 展现出女 性的柔美,加强气息与咬字的配合 。在“等着我,不变 的心”这一句中,唱到“我”字时,身体需要放轻松,确 保气息足,这样才能将情感全部完整地宣泄出来 。林 生作为一名男性,更应注重气息与咬字的配合,进而 展现出男性的刚强 。部分片段演唱中,对林生这一人 物的气息要求是极高的, 在演唱时运用技巧对 情感 进行强化,高位置的声音 、清晰的咬字和沉稳的气息 配合,才能将作品想要抒发的情感深入观众心中 。
(三)肢体语言上把握形象塑造
歌剧是以音乐写作的方式 、用歌曲表 演的方式 对戏剧情节 、思想以及意义进行表现的艺术形式,演 唱者在对歌剧人物进行塑造之前,要结合整体,从肢 体的语言以及舞台表演情况进行思考,完成声乐演唱与人物形象的完美塑造。
演唱者作为专业的声乐演唱人员,在对歌剧作品 进行演唱时, 不能让自己像站在舞台上一样进行演 绎,需要将自己带入到角色作品之中,真正去驾驭自 己的角色, 要像戏曲演员一样在舞台表演中展现 声 乐演唱力量,通过“手 、眼 、身 、法 、步”这五种技法,将 舞台中所演绎的角色淋漓尽致地表现出来 。因此,演 唱者在肢体语言表现方面, 需要对角色情感进 行把 握 。演唱者在舞台中表演歌剧时,眼神的运用也是不 可缺少的一部分。
演唱者对该唱段进行演唱时,需要跟随故事主人 翁的情感,结合深情的音乐前奏,对远距离眺望这个 动作进行演绎,这个动作并不需要过多的肢体动作进 行表现,只需要通过一些细微的变化,通过眼神传达 故事主人翁心中所蕴含的情感,这个细节对于角色人 物本身的塑造而言是极为重要的 。演唱者 在歌剧表 演过程中,能够通过眼神深刻把握对方内心的情愫, 揪住观众内心 。在演唱“等着我,亲爱的人……”时, 演唱者可以适当地在演唱此段时, 将身体方向 转向 对方,两个人需要适当保持一定距离,这样能够给予 观众一种离别时分的揪心感, 让观众能够从 表演艺 术中感受到主人翁内心情感 。此外,演唱者在对唱段 “听 你 听 我 …… ”进 行 演 唱 时,需 要 表 现 出 一 种 已 经 确认过双方眼神的诀别, 两位演唱者可以将手捂在 自己的心口,两个人共同演唱时将身体同时缓慢地转 向观众群体位置,深刻将故事主人翁面临诀别时的悲 伤抒发出来;最后,演唱人员在“一生有情有梦”这 一 句的演唱中,唱到第一个“有”字的同时,两个人需要 将身体转向对方,林生与海棠的演唱者可以对视,在 演 唱 第 二 个“有 ”字 结 束 之 前,两 个 人 的 方 向 需 要 转 回观众 。气息吸满,但不吸撑,用来演唱“梦”这个字, 外臂张开,以饱满的情绪向对方抒发深深的爱意 。
将 肢 体 语 言 作 为 声 乐 演 唱 情 感 表 现 的 一 部 分, 是形成歌唱无声言语的一部分 。在歌剧演唱片段中, 在林生即将加入八路军,海棠为其送行的演唱中,林 生在此段中不仅仅是一名丈夫, 还是一名军人 。对 此, 林生的演唱者需要将军人所特有的气质演 绎出 来,在演唱片段中,更需要呈现出“铿锵有力”的坚定感,以此将军人独特的气质与形象塑造出来 。 因此, 在后半部分林生的唱段中, 林生需要兼顾丈 夫与军 人的形象,将其与海棠难以割舍的情感演绎出来 。在 肢体方面, 林生的表演人员需要将其对海棠温 柔的 爱意呈现出来。
另外,在本段演绎过程中,海棠在此时已经是一 名怀有身孕的孕妇,并且还要与参军的丈夫分离 。因 此, 海棠在此段中需要将自己不忍离别的心情 与对 丈夫平安归来的期盼表现出来 。在与林生的演员 观 望时,正是音乐到达高潮的时候,海棠此刻内心的期 盼需要跟随音乐节奏迸发出来,仿佛时刻在追随林生。
四、结语
总之,创作者创作歌剧时,为实现各类元素与中 国戏曲的对接, 需要采用多样化声乐演唱的方 式将 人物表情以及肢体语言表现出来 。演唱者在对歌 剧 《祁 蒙 山》进 行 梳 理 和 排 演 时,需 要 站 在 我 国 历 史 文 化以及民族演唱艺术角度, 对其声乐演唱形式进 行 思 考,通 过 眼 睛 、表 情 、肢 体 以 及 语 言 去 传 递 角 色 特 点, 这样才能够为观众展现出历史流动下的人文 视 角,才能使人们理解音乐的叙事内涵 。歌剧《沂蒙山》 对于研究沂蒙山革命战争背景下的平凡人坚 定的爱 情观, 以及革命观念有一定价值, 在现代 社会背 景 下,对于部分人价值观念也起到一定重塑性作用,具 有积极意义 。本文通过对歌剧《沂蒙山》的研究,分析 该作品声乐演唱技巧, 以期将作品情感更好地 诠释 出来 。
参考文献:
[1]任 羽 .大 型 民 族 歌 剧《沂 蒙 山》中男高音咏叹调《爱 永 在》的 演 唱分析[J].艺术评鉴,2021(24):46-48+52.
[2]周 莹 .全媒体语境下沂蒙红色文化的 场 景 传 播 策 略 [J].青 年 记 者,2021(24):90-91.
[3]孟 雅 .歌 剧《沂 蒙 山》选 段《苍天把眼睁一睁》演 唱 探 析 [J].戏 剧 之家,2021(34):45-46.
[4]赵 园 ,项 鹏 .歌 剧《沂 蒙 山》选 曲《等 着 我,亲 爱 的 人》的 艺 术 特 征分析[J].戏剧之家,2021(33):47-48.
[5]宫 富 艺 , 田 新 奇 . 中 西 合 璧 多 元 融 合 —— 民 族 歌 剧《沂 蒙 山 》 的和声技法研究[J].齐鲁艺苑,2021(05):9-16.
[6]袁茜 .《沂蒙山》中海棠人物形象及经典唱段分析[J].戏 剧 之 家 , 2021(09):45-46.
关注SCI论文创作发表,寻求SCI论文修改润色、SCI论文代发表等服务支撑,请锁定SCI论文网!
文章出自SCI论文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unwensci.com/yishulunwen/5423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