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论文(www.lunwensci.com):
摘要:德彪西是二十世纪初最杰出的法国作曲家之一。在德彪西的作品中,其音乐语汇丰富多彩,受到不同时期,不同民族音乐的影响,如巴洛克音乐、俄罗斯音乐、西班牙音乐、爪哇甘美兰音乐、亚洲音乐和美国爵士乐。本文将透过德彪西的钢琴组曲,探究德彪西如何采用各国各民族的音乐元素,但又不落俗套的,通过对音乐的独特审美和对调性的锐意创新,成为西方音乐史上独特的一颗璀璨之星。
关键词:印象派;巴洛克;甘美兰音乐;全音阶;中古调式;钢琴组曲
德彪西他曾经说过:音乐无需理论,你只要倾听,令人愉悦就是唯一的规则。德彪西的音乐语言和和声创新影响了几代作曲家,可以说,没有任何一位作曲家能够模仿德彪西,因为他的音乐审美和音乐理念是如此独特。德彪西的艺术理念和审美观念使得他能打破音乐题材和调性的桎梏,更加随心而动的使用他感兴趣的音乐元素,并用他独有的创作技法贯穿起来。
一、《贝加马斯克组曲》
德彪西对于巴洛克时期作曲家的钦佩,尤其是库柏兰、拉莫和巴赫,可以在他的《贝加马斯克组曲》、《为钢琴而作》和《意象集》第二卷的第二首《向拉莫致敬》中看到。《贝加马斯克组曲》是德彪西创作的第一套钢琴组曲,创作于1890年,1905年修订并出版。它包含4首曲子:《前奏曲》、《小步舞曲》、《月光》和《帕斯皮耶快步舞》。贝加马斯克是一种16世纪的舞蹈,在前奏曲、小步舞曲和帕斯皮耶快步舞中,德彪西都遵循巴洛克风格的音乐特征,例如,《前奏曲》是自由的即兴风格,伴以庄严的分解和弦与长线条16分音符跑动形成张弛有度的节奏拉伸。《小步舞》是典型的三拍子节奏,速度中等,风格典雅又不失趣致。而《帕斯皮耶快步舞》是传统的二拍子舞蹈,德彪西沿用了这种舞蹈非常独特的三小节短乐句划分,同时使用了许多半音进行和减三和弦,使这个传统的法国宫廷舞蹈在和声音响方面重焕新生。作为德彪西的早期作品,《贝加马斯克组曲》中展现了德彪西对于传统巴洛克时期音乐元素的兴趣,同时也展露出来他的创新精神,如第三首《月光》,也是整套组曲中最脍炙人口的一首,它的灵感是来自法国诗人魏尔伦的一首诗。整曲分为三段,反映了原诗的三段。
在这首曲子中,德彪西打破传统的和声进行的规则,采用各种音程的平行走向,大胆运用不协和和弦,以丰富的,多种形态的伴奏织体为依托,与飘逸的音响一起,融合成了全新的和声效果,渲染出飘忽不定,光影闪烁的柔美气氛。
同时,整套组曲中德彪西采用的五声调式和中古调式,而非西方音乐中传统使用的大小调,德彪西独特的个人风格在这套早期作品中已初见端倪。
二、《为钢琴而作》
巴洛克风格的影响也可以在德彪西的组曲《为钢琴而作》中找到,该组曲创作于1901年。它包含三首曲子:前奏曲、萨拉班德和托卡塔,虽然是巴洛克时期音乐的传统题材,德彪西通过全音阶,中古调式和爪哇甘美兰音乐元素的注入,使每支舞都极具他的个人特色。
《前奏曲》是整个组曲的开始,风格灵动活波,同时又严格遵守这一体裁的特征,充满和弦与快速跑动句子的对比,整曲结构规整而又富有流动感。在这部作品中,德彪西第使用了全音阶和增三和弦,为整个乐曲增添了独特的和声色彩。
值得一提的是,德彪西在这首前奏曲的尾声部分添加了一个即兴风格的华彩乐章,形式上类似于巴洛克前奏曲中的华彩乐章,在这个段落中,德彪西除了交替使用全音阶和全音阶之外,还使用了具有多重节奏打击乐风格的,增三和弦的连续平行进行。有趣的是,这首前奏曲是德彪西献给他的一位学生的,这位学生注意到这一乐章“明显唤起了对爪哇的锣鼓和音乐的印象”。
第二首《萨拉班德》中,德彪西探索了自由使用的调式的作曲技法,如弗里吉亚调式、爱奥尼亚调式、混合利底亚调式以及平行调式。这首曲子遵循了巴洛克萨拉班德的特征:缓慢的三拍,重音放置在第二或第三拍。然而,一开始缓慢的全音平行和弦使之听起来与巴洛克时期的和声语汇全然不同,十分具有德彪西的个人色彩。
第三首《托卡塔》沿用了托卡塔的原始定义,充满活力和艺术感。德彪西在这首曲子中运用了大量的切分节奏和短琶音,将二者有机的融合起来,在C大调的基础之上进行调性的多次转换,使听者能够切身体会和感触到其对调性的多样性运用。
三、《版画集》
在创作了组曲《为钢琴而作》的两年后,德彪西于1903年创作了他的第三个钢琴组曲《版画集》。对于这个系列,德彪西给每首作品都起了一个令人回味的标题:《塔》,《格拉纳达之夜》和《雨中花园》。这些富于想象空间的标题是德彪西作品的一个特色,我们有理由相信他可能是从印象派绘画中得到的灵感,如莫奈的《睡莲》,《草垛》等。在德彪西的作品中,例如《版画集》中的《塔》,《意象集》第二卷中的《透过树叶间的钟声》,《金鱼》等等,都是十分具有东方元素的标题,德彪西在给他的好友梅萨格(Andre Messenger)的一封信中写道:“此外我还写了三首钢琴曲,我特别喜爱他们的标题:塔、格兰纳达之夜和雨中花园。当人们没有钱去做一次真正的旅行时,可以在精神上完成它”。由此可以看出具有象征意义的标题对德彪西来说是开启一段精神旅行的钥匙。[1]他热衷于使用丰富多彩的音乐语汇来让听众能身临其境的地感受到他想要展示出来的世界。
《塔》该组曲的第一首作品,这首曲子不仅是在节奏韵律方面受甘美兰音乐的启发,与《为钢琴而作》中的《前奏曲》相比,德彪西在《塔》中借鉴了更多来自甘美兰音乐的风格特色。
第二首作品《格拉纳达之夜》中,体现了德彪西对于西班牙音乐语汇的运用。这首曲子中,西班牙哈巴涅拉节奏型贯穿全曲,同时德彪西也采用了巴洛克时期持续低音的写作技法。这是德彪西第一次在作曲中尝试使用西班牙音乐元素,他通过使用增二音程,全音阶,并用低声部的琶音模仿象征西班牙音乐的西班牙吉他的音效,不仅做到了对于西班牙风格的形似,更让人体会到西班牙独特风情的韵味。
第三首是雨中的花园。托卡塔风格的韵律生动地模仿了雨滴和水中涟漪的画面感,极具诗意。作品采用三段曲式,收尾段落的旋律采用了法国民间人人传唱的儿歌《Dodo,L'enfanto宝宝催眠曲》和《我们不怕野兽角》,将法国民歌旋律与托卡塔的节奏相结合,刻画雨的不同形态。在b段部分,德彪西交替使用全音阶与半音阶制造出音乐的张力,仿佛在刻画雨势逐渐磅礴,花园中雨打芭蕉,落红满地的场景。
四、《意象集I,II》
同年,德彪西完成了《意象集I》,其中包含三首曲子《水中倒影》,《向拉莫致敬》和《无穷动》。在此之后,德彪西又于1907出版了《意象集II》,同样包含三首作品《透过树叶间的钟声》,《月落荒寺》和《金鱼》。与《版画集》相比,《意象集》中的作品标题更加抽象和符号化,更深层次的吸收了文学上象征主义的思想理念,旨在唤起听众的一种感觉或灵感。在音乐内容上,尽管德彪西不想被贴上印象派的标签,但第一卷《意象集》中的《水中倒影》,和第二卷《意象集》的全部三首作品中都用音乐表现了对光与水、树叶和月亮的印象。
在《水中倒影》中,德彪西使用了两个音乐主题,并且用变奏曲式的作曲技法,通过对主题的镜像、倒置、扩张、压缩等手法来发展音乐动机,用以表现水面上的倒影,波光粼粼的涟漪、闪闪发光的水滴等画面效果。同时,作品中先后出现了平行进行的九和弦和减七和弦,两者交替出现,不同的和声色彩交错如同真实世界与水中倒影的交相辉映,使音乐呈现出了模糊、朦胧,如梦似幻的音效。
相较于第一首《水中倒影》以画面为意象,第二首《向拉莫致敬》则是以对拉莫的崇敬之感作为意象,是一种极具有创新意识的表现形式。
第三首《无穷动》被认为是德彪西在传达了一种机械形象,可以被认为是对“机器时代”的回忆,全曲采用了极富律动感的三连音十六分音符的跑动,以重复的纯五度作为催动全曲的鼓点,全曲没有明确的和声解决倾向,一方面极大的颠覆了西方古典和声进行的传统,另一方面也完美的表达了“无穷动”这一意象。
在《意象集II》中我们可以看到德彪西更加重视联想的作用,用象征和暗示来表达内心的情感。象征主义诗人马拉美说:“暗示才是我们的理想⋯⋯必须充分发挥构成象征的这种神秘作用。”[2]
暗示手法的运用在《意象集II》中同样比比皆是。
第一首曲子《落叶的钟声》,德彪西用加美兰打击乐风格的音乐语汇描绘了穿过落叶的来自远处教堂的钟声,让人仿佛置身于幽静的森林,与中国古诗中描绘的“鸟鸣山更幽”颇有相似的意境。此外,德彪西在钢琴的不同位置使用了多层来营造空间感,以及像微弱声波一样的小32度音符,使整首乐器似被迷雾笼罩其中,迷幻流动,引人入胜。
《月落荒寺》标题本身已经听起来像一首来自东方的诗。德彪西在不同层次上使用了许多平行的和弦和旋律,并通过和声进行时微妙的色彩转换让人如同跟着月光一起慢慢落到荒寺的石砖上。大量不和谐的和弦营造出清冷荒芜的色彩基调,静谧而充满不确定性。
最后一首作品《金鱼》的灵感来源是德彪西看到的在日本漆器上绘制的两条金鱼。这首曲子与前两首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不再模糊不定,如诗如梦,而是通过许多琶音,震音和连绵不断的分解和弦,同时采用甘美兰音乐的多重节奏型和循环节奏加强整体流动性,以流光溢彩的音响描绘出两条金鱼互相追逐嬉闹的场面。
五、《儿童园地》
《儿童园地》出版于1908年,是德彪西献给他唯一的女儿艾玛的六乐章组曲,他称她为“chouchou”,意为“亲爱的”。他喜欢在教学时有她在身边,也喜欢在钢琴上向她展示音乐。该作品第一版的封面上写着:“为了我亲爱的小chouchou,她的父亲对即将发生的事情向她深表歉意。”组曲中的每一首都具有标题,它们并非为儿童而作,而是希望通过成人的视角来体会儿童的内心世界,从而反映女儿的生活情景。
第一首曲子是《练习曲博士Doctor Gradus ad Parnassum》,其实Gradus ad Parnassus是一个表达方式,指的是“阿波罗和缪斯女神的圣山”,也象征着走向完美的步骤,并“建议采用循序渐进的方法”。克莱门蒂在他的钢琴练习曲的标题中就使用了这个词语,来说明练习曲的重要性和有效性。这首乐曲在织体上带有调侃意味的模仿了克莱门的钢琴曲练习曲,似乎在表达孩子们勉强练琴时的烦躁。主题旋律的主要发音点构成了具有点描性隐伏旋律,快速、断奏,生动、鲜明,让人联系到孩童时期天真、开朗、活泼的性格。
在引人发笑的第一首练习曲之后,第二首《小象催眠曲》则优美舒缓,令人沉浸其中。这首曲子的灵感来自于chouchou的小象玩具。在这首曲子中德彪西使用了五声音阶,一开始,左手在钢琴的低音区缓慢弹奏,描绘了小象憨态可掬,缓步行走的画面。在这首曲子的中间部分,德彪西再次使用了法国儿童歌曲《Dodo,L'enfanto宝宝催眠曲》中的旋律,这条旋律在《雨中的花园》也出现过。
第三首《玩偶小夜曲》,是一首轻盈的,随想曲般的小品,灵感来源于chouchou最喜欢的玩偶:一个东方瓷娃娃,这也就不难理解为何五声音阶调式贯穿整曲。同时,在这首曲子中德彪西运用了美国爵士乐的音乐语汇,通过短倚音的使用,把类似班卓琴的演奏技法融入到钢琴作品中,同时爵士乐中常使用的切分节奏使这首曲子轻快,活泼,令人愉悦。
甘美兰音乐语汇也同样出现在这套组曲之中。其第四首《雪花飞舞》便是通过左右手如甘美兰乐队的打击乐器一样,上下纷飞,快速交替,来形象地刻画了漫天飞雪的美丽景象,主题以八度平行进行的织体形式,空灵宁静,让人联想起雪花纷纷飘落,远远能看到孩童在洁白的雪地上玩耍的画面。
第五首《小牧羊人》中,德彪西使用了全音阶这一没有明确和声方向的调式,使整首曲子缓缓流动,不急不躁,简单的附点节奏不断重复,就如童年时光,时间仿佛过的很慢,永远看不到尽头。在曲子的结尾,德彪西以极弱的力度,极缓慢的结束,似乎是小牧羊人靠着大树进入梦乡,也似乎是在说童年就是如此,不知何时,在还未察觉的时候,就已经结束了。
最后一首《木偶步态舞》灵感来自爱女chouchou时代流行的玩偶Golliwogg,是一种黑皮肤,爆炸头发型的布娃娃。步态舞是一种源自奴隶舞的舞蹈,也是美国拉格泰姆音乐的主要载体之一,这首作品再次展示了美国爵士音乐语汇对德彪西的影响。全曲以切分节奏和跳音组合构成主题,将木偶滑稽诙谐的形象刻画的栩栩如生,伴奏声部以五度,二度音程交替跳音组成,在协和与不协和之间不断交替,表现出木偶步态的失重感。
尽管德彪西吸收了不同种类的文化和思想,有巴洛克时期的音乐体裁,有来自西班牙,法国,美国的民间音乐元素,又同时极具东方气韵,但他的音乐是如此独特,在吸收了如此丰富多彩的音乐语汇之后,他的作品并不与任何其他的音乐作品有雷同之感,每一首都极具德彪西的个人特色,我想这是德彪西的音乐作品最迷人的地方吧。
参考文献:
[1]毛岚.浅析德彪西为何将东方文化融入音乐[J].艺术评鉴,2020(20):1.
[2]查尔斯·查德维克.象征主义[M].北岳文艺出版社,1989:54.
关注SCI论文创作发表,寻求SCI论文修改润色、SCI论文代发表等服务支撑,请锁定SCI论文网!
文章出自SCI论文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unwensci.com/yishulunwen/3734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