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论文(www.lunwensci.com):
摘要:余家菊先生是我们近代著名的教育学家,作为美术教育工作者,在学习优秀的教育理论的同时,怎样结合自己的实践经验开展教学是本文讨论的重点。
关键词:儿童美术教育;余家菊教育思想
对于美术类师范专业的学生而言,四年大学的学习,不光需要在绘画技法上进行学习,在今后的教师职业的过程中,如何上好一堂课,如何更好的针对每个年龄层的学生,更好的开展美术教育,也是我们必须要学习和思考的问题。师范类美术专业的学生不同于研究纯艺术的学生,我们还担负起了从事美术教育工作的一项重要任务,教育教学。因此教育学,心理学以及教育教法类课程也是必修课程之一。在社会发展到今天,社会对于人才的需求已经不仅仅局限在学问学历这么单一的方面,而是在学历和学问的基础之上的综合能力,例如与人合作的能力,协调的能力,面对压力是从容解决问题和面对问题的能力等等。因此我们作为教育工作者的预备力量,我们在自我学习阶段,就需要开始考虑自己在今后的教育工作中,我们能做什么,怎么做。结合我们所学习的专业,今天我们就来针对性的谈一谈怎么做的问题。著名教育学家余家菊先生在《教育原论》一书中把儿童教育进行了阶段划分:一是六岁以前为幼稚期,二是六岁至十二岁为童年期,三是十二至十八岁阶段为少年期,四是十八至二十四岁为青年期。那么小学生这一群体就是这里说的童年期。也是我们今天要来讨论的一个主要群体,对于处于童年的孩子,我们如何更好的通过美术教育的培养,激发学生对于美的正确认识,如何对世界保持好奇心,如何更好的点燃孩子的创意激情。所有的这些问题就是作为美术类师范专业的同学需要时常去思考的问题。
一、童年期孩子的身心发展特点
余先生在他的《教育原论》讲到,童年期的孩子“群性发达,好交接伴侣,喜同人游戏。因与人接触交往之故,而逐渐认识人间轨道之存在。其彼此相处,互相监督,极为严厉,所以规则,每每失之太苛,且其执法相绳,又丝毫不容假借。意思是说孩子在这一时期没有束缚,喜欢结交朋友,喜欢群体游戏,心无城府。随着年龄的增大,与人相处知道了为人处世的原则,对同伴就开始了非常苛刻的要求。因此我们在教育孩子的时候必须要抓住这一时期孩子没有约束,天真无邪的特点来开展教学工作。
二、针对童年期孩子的美术教育
(一)结合这一时期孩子的特点开展美术教育引导
美术教育的本质就是通过老师的授业、解惑。从而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以及对美的认识,促进学生综合素质能力的发展。在这里我们主要针对的是童年期的孩子,也就是我们俗称的小学生,这一年龄段的孩子,思维在经过了幼稚期的发展,在观察力、抽象表现力都有了很大的提高,那么我们作为小学美术老师,如何正确的引导孩子,激发他们无穷的想象力和兴趣爱好,培养他们的观察力和表现力,是我们教学的重点,也是难点。随着美术课程的逐年开展,孩子的年龄也在逐年的增大,美术教育就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向学生传递正确的美学理念,美学情感和思想,从而逐步的培养孩子的美术素养和美育观念。在教学的过程中,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探讨。
1.培养学生的想象力
孩子的想象力一旦激发出来,是我们成年人所不及的,因此我们不能制约了孩子的想象力,告诉孩子太阳必须是红色的,草地必须是绿色的,这是完全错误的教育方法。在孩子的眼睛里,世界就是一个魔幻的大城堡,各种出乎意料的颜色都是美好的。当一个孩子拿着一张画着黑色太阳,蓝色草地的图画来到你面前的时候,作为老师应该表现出赞赏和好奇的表情,鼓励孩子说出自己的想法,可能就是孩子觉得太阳公公吃了毒蘑菇,脸变黑了,嘴巴里吐出蓝色的汁液把草地染成了蓝色。让孩子保持童心,并且正确去引导和启发,是作为美术教育工作者必须要注意的。
2.培养学生的观察力
观察力是孩子认识世界的一个重要途径,培养孩子的观察力的前提是孩子必须对被观察事物充满了兴趣,在兴趣的基础上,孩子才会在观察的时候更加专注,另外观察的过程也是孩子在探索世界的一个过程,因此如何正确的培养孩子的观察能力,根据我的经验,我觉得可以做到以下几点:
①观察一个事物的前提是启发出孩子的好奇心,可以通过一个故事,一个游戏等等,让孩子对被观察物充满兴趣.给孩子营造出一个好的学习环境。
②在孩子有了好奇心的基础之上,开始引导孩子怎么去观察,观察的方法很多,远观的感受是什么,近看的感受又有什么不同,观察必须是多角度多方位的,不能只是去观察某一个方位在完成了整体观察以后,再引导孩子去观察细节,细节的观察在引导的时候就更加需要注重方式方法了,因为细节观察的时候更加考验孩子的专注力一定要跟孩子保持很好的互动,这个互动是建立在你跟孩子在相互探讨的过程上的,无论孩
子在观察的过程中发出了在我们成年人看来多么奇怪的想法,我们都不能去否定,而是去讨论,引导孩子去思考,探讨的过程也就是思考的过程。
③在培养孩子观察力的时候还有一点是必须要注意的就是专注力的培养,孩子在观察的时候千万不要盲目的去打断,在探讨的过程中要流出时间让孩子去思考,在美术教育的过程中要知道,孩子参与的过程比结果重要。
3.培养学生对于色彩的感受能力
色彩是孩子认识世界的重要感知是人与生俱来的。但是每一个对于色彩的感受又不太相同,这就决定了老师在教学的过程中不能把个人对于色彩的感知强加个学生,而是要尊重每一个个体,对于童年期的孩子,也是分为低年级段、中年级段和高年级段。对于低年级段的孩子,我们在教学的过程中不能加入太多了色彩理论知识,只需要在课程设计中让孩子认识基本色彩,例如赤橙红绿青蓝紫等,主要以孩子自己的感知为主,到了中年级的孩子开始有一定的理解能力了,那么我们可以在课堂游戏或者动手做的环节加入色彩理论知识,例如色彩的搭配,色彩的明暗等等,让孩子对色彩的专业知识有一些了解,注意的是语言必须通俗易懂。而到了高年级的孩子,这个阶段是童年期向少年期过度的阶段,这一时期的孩子已经具备初步的理解能力和对世界的认识已经开始系统化,那么在培养这一群体孩子的时候,我们就可以更加深入的加入色彩的基础知识,明度、纯度、色相等等。但是在教学的过程中,我们同样不能生搬硬套的讲出来,作为老师同样需要做课堂设计,怎么用通俗易懂的方式让孩子去理解。对于色彩的感知和感受是陪伴人一生的知识,在童年期老师的正确引导和教育,才能让孩子建立起正确的色彩感知和对色彩的理解。
4.培养学生造型的能力
造型能力是一切绘画形式的基础,培养孩子的造型能力首先要建立在观察的基础之上,这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刚开始进行造型训练时,形体不需要太复杂,方便这个年龄段的孩子观察,总结和归纳,在教学的过程中,可以引导孩子尝试把被观察事物的结构关系用简单的几何形体总结出来,这个过程也是一个漫长的过程,童年期的孩子理解能力和总结能力还没有完全形成,因此在教学的过程中,只能是根据孩子理解能力的高低来做引导,不能操之过急。
5.启发学生大胆尝试各种表现手法美术类作品的表现手法是多种多样的,老师可以在课堂教学环节设计时向孩子们介绍几种画面表现效果,针对儿童期的孩子都喜欢色彩鲜艳的特点,尽量选择一些孩子们感兴趣的画面效果来介绍,作为美术老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只是单纯的介绍表现手法是远远不够的,还需要启发学生大胆的去尝试各种表现手法,例如如何在画面上表现出彩虹,我们除了用常规的油画棒,水彩笔,马克笔等等,我们可不可以引导孩子们大胆的提出自己的想法,用剪纸的形式可以吗?用粘土的形式可以吗?再或者把液体胶水灌入彩虹的颜色可以吗?无论孩子们想到了什么表现手法,我们都不要立刻去指出问题,而是要鼓励孩子们去尝试,在尝试中总结经验和教训。
6.审美能力的培养
审美能力的培养是一个综合能力的培养,如何来培养孩子们的审美能力,不妨从这几个方面来入手:
①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尽量多让孩子多感受大自然带给我们的美,花开在阳光里,开在山间里,感受一年四季,春夏秋冬,花开花落。
②名作欣赏.多给孩子们欣赏一些大师的作品,试着去讨论作品给每一个人的感受,引导孩子表达自己的感受和想法。
(二)以余先生的“游戏教育”作为课程设置的主导思想
“游戏教育”这一理论已经被目前的教育界普遍认可,并且广泛的应用到了基础教育的教学活动中。余家菊先生在他的《游戏教育》中指出:“我们要是不知道从游戏中去施教育,就是不知道利用儿童的本能,就是不知道以儿童为本位,就是不知道注意儿童的现实生活,就是失掉了最好的教育机会,这样的人还配谈什么教育,办什么学校?”那么作为教育者的我们要怎么来设计游戏呢?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开展。
1.从儿童色彩方向入手设计游戏
童年期的孩子对于色彩的感受,大部分的孩子都喜欢鲜艳的颜色,这是这一时期孩童在认识上的局限性以及生活阅历的限制所决定的,基本通过感觉去辨别。色彩是客观存在的,每个人对色彩的感知是不一样的,有天赋的因素,但是天赋只是少部分的人,因此作为教育者,我们就需要通过教育和引导,让孩子有一双发现美的眼睛,有一颗热爱色彩的心。通常情况下,对颜色感知度高的孩子,大多数的性格更加开朗活泼,对新鲜事物的观察力和好奇心更加强烈。因此我们在教学中设计游戏环节的时候,我们可以多启发学生去观察,去感受颜色。甚至可以引导孩子们,看到某种颜色会联想到什么。
2.从角色方面入手设计游戏
童年期的孩子有他们喜欢的角色群体,这些角色来自于动画片,来自于他们看的课外书,例如:超级飞侠、米小圈、马小跳等等。那么老师在设计通过游戏进入课程的过程中,就可以做一些人物设定和场景设定。这样就能更好的激发出学生学习的兴趣。
3.把教师的角色剥离出来
在教学工程中,游戏过程的设计一定要把教师这个角色从游戏中剥离出来,把自己作为游戏中的一员,这样才能更好的跟学生融合在一起。学生在这么一个轻松的氛围里,才会更加勇敢的去表达自己的感受和想法。
(三)运用多媒体手段教学
时代在不断的发展,综合教学手段的运用也是上好一堂课的关键。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的有特点,可以更加直观的让学生去理解和观察我们只能通过图片看到的物体,让学生有身临其境之感。
1.利用新媒体可以在教学过程中设计除游戏以外的情景教学,让学生把抽象的概念形象化。
2.快速发展的科技时代到来,也就决定了我们的教学手段的多样性,我们除了给学生营造一个可视的教学环境外,VR技术运用到课堂上也会是未来教学发展的一个趋势,通过VR技术建造一个虚拟的空间,让学生有身临其境的感受,学生对于这门课的积极性会得到一个巨大的提高。
3.录制微课也是目前在大力推广的一种教学形式,以视频录制的形式实现知识点的集中构件。在美术的课程教学中,引入微课教学,可以让学生对于本节课的知识点有一个系统的掌握和理解,也可以起到一个提前预热的作用。
结语
余家菊先生作为我国近代著名的教育学家,他的教育思想把中国传统的儒家思想和西方的教育理念相结合。提出了儿童本位教育,主张因材施教。给我们提供的很好的理论依据。在儿童美术教育教学的过程中,学习优秀的理论知识,和自己的实践教育相结合,做一名合格的美术教育工作者是我们共同追求的目标。
参考文献:
[1]余家菊.《教育原理》[M].上海:中华书局,1925.
[2]余家菊.《师范教育》[M]上海:中华书局,1926.
[3]许风霜.余家菊儿童教育思想初探[J].徐特立研究(长沙师范专科学校学报),2008(4):27-30.
[4]江雨.余家菊儿童教育思想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9.
[5]黄秋萍.新媒体环境下小学美术课程教育新趋向[J].当代教研论丛,2020(06):132.
[6]闫军贤.小学美术教育中的色彩教学方法初探[C]//荆楚学术(2020年3月).[出版者不详],2020:50.DOI:10.26914/c.cnkihy.2020.002428.
关注SCI论文创作发表,寻求SCI论文修改润色、SCI论文代发表等服务支撑,请锁定SCI论文网!
文章出自SCI论文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unwensci.com/yishulunwen/3710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