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关注线上儿童美术教育,提出基于用户体验的儿童美术教育类 APP 设计方法。基于用户体 验,以分析儿童的生理以及认知发展为 基础,研究儿童美术教育 APP 交互设计 的应用方式,分析美术教育类用户的需 求,寻找适合儿童使用的界面。从用户 体验角度总结出儿童美术教育类 APP 的 设计方法,以期为儿童使用应用时带来 更好的体验,为美术教育应用的完善发 展提供新的策略。
关键词: 用户体验;儿童美术教育; APP;交互设计
在中国家庭素质教育中,美术教育 的认可度远远高于其他素质教育。2021 年 7 月,双减政策中明确提到,要促进 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其中美育的 发展处在至关重要的位置,在儿童成长 过程中,对提高儿童的美术审美能力、 创造力、思维能力具有重要意义。5G 时 代的到来,以手机、平板为代表的移动 终端的普及,带动了移动应用软件市场的发展。家长已经从传统的美术教育模 式转化为对美术教育多元化的需求,而 儿童美术教育 APP 凭借移动智能终端操 作便捷、信息广泛、传播迅速等优势吸 引着大量用户。但是,当下儿童美术教 育类 APP 质量参差不齐,有很多不符合 儿童身心发展规律,过度追求利益化, 缺少功能感以及设计感,没有很好的借 此媒介传递知识。本文以儿童的生理特 征、认知心理发展规律为基础,从多角 度提高使用美术教育 APP 用户的使用体 验,构建寓教于乐的情境体验,有效提 升儿童的审美判断力。
一、用户体验的概述
用户体验是指用户在使用产品过程 中建立起的一种直观感受,如情感、心 理、喜好及生理的反应、行为等各个方 面。美国的唐纳德·诺曼率先提出了“用 户体验”一词,他认为“用户体验包括 终端用户与公司,及其服务和产品的交 互的所有方面” [1] 。在 ISO 9241-210 标 准中,用户体验指的是人们对于使用或 期望使用的产品、系统或者服务的认知印象和回应,将用户体验看作是用户使用产品的全部感受,包括产品或系统使用前、使用时和使用后的情感、信仰、认知印象、喜好、生理和心理反应等方面感受 [2] 。用户体验是以用户为中心, 而不是产品,因此,要想要产品具备良好的用户体验,首先考虑的是产品设计是否能满足用户的需要,其次是产品设计给用户带来的不同使用价值。让用户在产品开发阶段就能表达出自己的想法,更有利于设计的正确指向,基于用户实际需求的设计决策可以使得产品更加贴近用户。
二、儿童美术教育类 APP 用户群体特征分析
根据国际《儿童权利公约》界定儿童是指 18 岁以下的任何人, 这一时期处于人生的关键期,会对儿童以后的生长发育过程,包括知识,思想,价值观,世界观等产生一定的影响。分析儿童这一用户群体的生理与心理认知特点以及学习的规律,将对儿童美术教育类 APP 设计更加有效。
(一)儿童生理特征分析
儿童的大脑发育主要依靠视、听、触、嗅、味觉这 5 种感官来认识世界进而发展为对运动系统的控制(例如肢体、语言等) [3] 。在视觉上, 儿童的颜色视觉在胎儿中晚期时就已出现,到出生后的三周内视觉成像由模糊到清晰;随着年龄的增长,从 3 岁开始,对颜色有了明显的偏好,并开始对形状线条有一定的辨识能力; 4-6 岁随着生理特征的逐渐发育,儿童视觉感知能力变得强烈,使得他们对色彩、对比、明暗有明显的倾向性,视觉专注于形状明显、颜色深浅对比强烈的图形。在触觉上,从 3 岁以后,儿童开始通过触觉来感知外界环境的变化获取事物信息。在听觉上, 到了 5岁之后,儿童的听觉能力趋于完善,不仅能区分音量、音色、音调还能准确辨别声源发出的位置。在肢体上,儿童对粗大动作技能的掌握速度优于精细运动技能,会对不熟的动作产生好奇心,还会不断得从失败中吸取教训。
(二)儿童认知特征分析
瑞士著名心理学家皮亚杰提出儿童认知发展是一个逐步变化的过程,具有阶段性和连续性,每个阶段都有相应的认知结构 [4]。他将个体的认知发展按年龄分为以下四个阶段:感知运动阶段(0-2岁) 、前运算阶段(2-7 岁) 、具体运算阶段(7-11 岁) 、形式运算阶段(11岁以上) 。这四个阶段对儿童美术教育 为目标的 APP 交互设计具有重要的指导 作用。感知运动阶段(0-2 岁) ,儿童仅 能通过感觉和动作去认识世界,不具备 观察学习内容的能力,因此由儿童美术 教育 APP 向家长传递美育知识,以亲子 互动体验的形式,激发儿童的思维感知 能力。前运算阶段(2-7 岁) ,儿童对外 界事物开始有一定的知觉,能够使图形 符号化,可以依靠手指对界面的触碰、 拖拽等做一些简单的操作,因此可以借 助儿童美术教育 APP 尝试设计基本的图 形和色彩搭配,来培养儿童的观察和想 象能力。具体运算阶段(7-11 岁) ,这 一阶段的儿童已经可以独立思考和逻辑 思维的判断,因此在使用 APP 时多以思 维能力训练、教授课程为主,以临摹绘 画作品、学习艺术故事为辅,进一步培 养儿童的创造力。形式运算阶段(11 岁 以上) ,所处这一阶段的儿童思维能力 已经成熟,能用逻辑推理的方式解决问 题,也可以理解事物的深层含义,所以 这一阶段可以在儿童美术教育 APP 内进 行专业性更强的学习,系统得帮助儿童 提高专业素养以及美术鉴赏能力。
三、基于用户体验的儿童美术教育 类 APP 交互设计意义
目前,用户体验在设计领域上的重 要性越来越明显,许多设计者开始注重 设计过程中的用户体验,儿童美术教育类的交互设计也不例外。从用户的角度 进行儿童美术教育类 APP 的交互设计, 其意义如下: (1)刺激儿童认知能力发 展。用户体验下的儿童美术教育类 APP 设计,更加关注于用户需求,能帮助用 户完成操作目标,培养儿童的自主学习 能力、社会认知与交往能力 [5] 。提高儿 童的认知能力在一定程度上还会促进身 心健康发展,提高生活能力以及社会适 应能力,促进智力、语言、情感社会、 个性等方面的发展。(2)增加 APP 的 使用率。帮助现有的儿童美术教育类移 动应用软件的开发者,在同类型的产品 中,建立自身的优势,增加用户黏度, 提高下载率和留存率。用户的下载率在 很大程度上是依靠 APP 本身的功能进行 的,除了这以外,用户体验更好也有可 能获会得更多的使用率。在现有的 APP 中可以发现,使用率最高的应用在内容 设计、功能设计上都是围绕用户进行, 用户体验更好,使用率和下载率更高。 (3) 提升市场竞争力。当前, 手机已经 成为日常生活中必不可少的设备,在使 用频率和覆盖度上已经难以超越,儿童 作为相对应用度广的市场,儿童美术教 育类 APP 想要从同类型的产品中脱颖而 出,就要通过教育与工具相结合的功能 方式,增强用户黏度。体验经济时代, 已经有越来越多的设计师开始意识到用 户感受的重要性,并开始从用户反馈中 对产品进行创新与优化,进而提高产品的市场竞争力。
四、基于用户体验的儿童美术教育类 APP 交互设计
(一)满足用户需求的功能性设计
界面是互联网产品的使用内容,功能都在界面中呈现,而视觉又为功能服务。美术教育功能设计要依据不同年龄段的心理特征和教学内容来设计相应的交互式美术教学内容,并且每个阶段都要有一定的承接性 [6] 。美术教育是重引导、重示范的活动, 家长可以针对儿童的不同年龄阶段以及不同的需求选择不同功能的美术教育类 APP。例如一位 5 岁儿童的家长想要认识简单的图形,辨别基本的颜色, 培养色彩感知能力, 简单的锻炼一下儿童的肢体与大脑的协调,就可以选择儿童美术教育的涂鸦类、填色类、简笔画类 APP ;另一位 8 岁儿童的家长想让儿童体利用创意的思维去进行绘画, 激发儿童的创作力, 锻炼儿童脑、眼、手的协调能力,帮助其拓宽思维、开拓视野,那么就可以选择一些美术教育的拼图类、剪纸类、设计类儿童智益创意类 APP。同时,不同的交互体验场景影响用户体验的因素也各有差异,根据用户所处的不同使用场景和情境制定针对性的功能性设计,如家长忙于工作无暇顾及儿童,会使用美术教育 APP 暂当陪伴角色;在课堂上教师需要与移动互联网美术教育互为补充拓展,会使用美术教育 APP 起到辅助性学习的作用。
(二)信息架构设计
儿童美术教育类 APP 信息架构以儿 童的思维模式、心理认知为核心, 为家长 和儿童提供更好的体验,让用户在使用 APP 时能第一时间找到某一功能,提高留 存率。针对移动应用设计, 清晰的信息架 构至关重要, 将功能、标签、搜索和导航 进行整合,便于用户快速找到自己需要 的信息。目前应用较多的 APP 信息架构 主要是广而深的架构方式、广而浅的架 构方式、窄而深的架构方式和窄而浅的 架构方式四种。而根据儿童的认知特点, 设计面向儿童的应用信息架构会较为简 单易于理解,一般考虑使用相对窄而浅 的架构方式,最多不超过 3 级,以减少 儿童使用 APP 时的点击次数,减少焦虑 感。不同的儿童群体存在一定的差异性, 要结合不同群体的特性设计不同的使用 模式。单一直线型的信息架构便于儿童 快速查找到信息完成学习任务,但对于 年龄稍大的儿童就不具备了挑战性,因 此随着年龄的增长,在任务上要增加复 杂程度。正如维果斯基的“最近发展区理 论”所提及的, 教学应着眼于学生的最近 发展区, 为学生提供带有难度的内容, 调 动学生的积极性, 发挥其潜能 [7] 。另外, 对于想要个性化学习的儿童,需要通过 增加等级考试的形式对儿童进行分级, 对儿童进行不同学习程度的辅导,使得 儿童满意度提高,从而增加用户黏度。
(三)视觉界面设计
儿童美术教育类 APP 的界面是儿童 在使用过程中与视觉元素相互沟通对话 的工具,界面的功能主要体现在信息的 传递交换上,是构建美术教育环境的重 要因素。进行视觉界面设计不仅要依靠 计算机科学, 还要对用户的心理、行为、 认知、语言等行为进行分析和研究 [8] 。即 使高年龄段的儿童已经有了逻辑思维能 力,但儿童的思维与成年还是有一定的 差距,所以在界面中要避免使用过于抽 象的图形作为界面的基础元素,布局和 内容都要简单易懂。在界面布局上的视 觉元素放置要考虑到整体风格、操作方 式的统一,例如返回按钮、左滑翻页效 果、放大缩小等。另外,根据儿童的思维特点,适当扩大内容与内容、图标与 内容之间的距离,突出主要内容的版式 布局更有利于儿童阅读。色彩上要避免 使用灰色系的颜色有益于刺激他们的视 觉感知,多采用色彩鲜明且饱和度高的 暖色调,并搭配多种色彩吸引儿童的注 意力。图形设计采用简洁的图形变形组 合,简单直接,减少儿童的认知负担。 文字设计避免过多,为了保护儿童的视 力,可以适当放大字号,由于儿童对重 点的抓取能力弱于成年人,重点部分可 以采取改变字体的颜色、大小、顺序等 突出重点。视觉界面设计可以说是美术 教育类 APP 的重重之重,要从儿童的认 知能力和审美习惯作整体的把控,以求 引导儿童注意力走向变化 [9] 。
(四)情感化的交互体验
在美术教育类 APP 设计的过程中, 情感互动无形胜作有形,存在于交互设 计的细节中。正如唐纳德·诺曼将情感化 设计分为本能层次、行为层次、反思层 次三个层次 [10] ,而行为层次的交互更多 的关注用户的行为习惯、易于理解的产 品信息内容、交互操作的反馈等。现使 用的智能移动设备,以触屏式的交互方 式,使操作的趣味性得到很大的提高。 但由于儿童的生理特征,手指间活动范 围较小,因此在手势设计中,可以多设 置一些需要点击、拖拽、按压的动作, 减少因大脑和与肢体两者间不协调带来 的误操作。同时儿童精细动作发展能力 要弱于成年人且难以集中注意力,并且 儿童的辨识能力较弱,因此在有限的尺 寸下,要变大按钮的点击范围热区,应 以简单清晰提供正面反馈为主,这样可 以有效避免操作的失误,激发儿童的互 动参与度。除了文字和手势的交互,语 音提示性交互也可以提供反馈信息给儿 童, 让儿童可以快速的投入到场景之中, 更易获得互动感和沉浸感。因此,在进 行儿童美术教育类 APP 交互设计时,应 考虑到现阶段儿童运动能力特点,注意 儿童的情感需求以及体验,以促进儿童 心理健康发展。
结语
随着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儿童教育在家庭支出中的比例大幅度上升,儿童教育市场有着很大的发展空间。美术教育对儿童大脑的发育、身体发展、美感知觉起到重要的引导作用,因此做好儿童美术教育类 APP 交互设计研究有着重大的价值。从用户体验的角度出发,结合儿童生理、心理认知发展,明确儿童与教育类 APP 之间的交互关系,提出儿童美术教育类 APP 交互设计方法,给儿童美术教育类 APP 交互设计上带来一定的启发。
参考文献:
[1]( 美 ) Jesse James Garrett, 用户体验的要素 [M]. 范晓燕译 , 北京 : 机械工业出版社 ,2007: 5-13.
[2] 梁佳韵 . 基于用户体验的高校在线教育 APP 界面设计研究 [D]. 西华大学 ,2016.
[3][ 美 ] 艾略特·w·艾斯纳著 . 孙宏等译 . 儿童的知觉与视觉的发展 . 长沙:湖南美术出版社 ,2002.
[4] 王晓芳 . 基于用户体验的儿童教育类 APP 交互设计研究 [D]. 华中师范大学 ,2017.
[5] 耿珊 . 当代儿童美术教育类 APP的现状研究 [D]. 中央美术学院 ,2017.
[6] 殷佳丽 . 基于情感化设计的儿童互联网产品界面视觉设计研究 [D]. 苏州大学 ,2014.
[7] 李玉馨 . 维果茨基最近发展区理论对我国学前教育的启示 [D]. 中央民族大学 ,2013.
[8] 王秀丽 . 儿童教育游戏 App 交互设计中用户潜意识的激发及应用 [D]. 江南大学 ,2016.
[9] 李彬彬 . 移动端幼教用户界面设计方法研究 [D]. 大连理工大学 ,2018.
[10] 情感化设计 [M]. 电子工业出版社 , ( 美 )DonaldA.Norman 著 , 2005.
1978年, 当年只有20岁的胡宁娜本想报考南京艺... 详细>>
如何设计有效的环境治理政策, 是学术界和政策... 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