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论文 - 至繁归于至简,Sci论文网。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当前位置:首页 > 艺术论文 > 正文

新时代媒体融合发展的四重逻辑论文

发布时间:2022-03-16 11:31:55 文章来源:SCI论文网 我要评论














SCI论文(www.lunwensci.com):
 
  摘要:新时代互联网的发展对媒体融合与全媒体建设提出了新的要求。本文着重探讨新时代下,推进媒体融合向纵深发展的四重逻辑。提出以新型主流媒体一体化构建为使命的发展逻辑、以移动优先策略抓牢主流媒体话语权的传播逻辑、以人工智能深度应用提升舆论引导力的技术逻辑、以营造清朗网络空间为导向的法治逻辑,从而占据互联网时代传播的制高点,传播主旋律,有效引导舆论,营造一个更加晴朗的网络空间。

  关键词:新媒体;媒体融合;全媒体;主流媒体

  “媒体融合”是信息传输通道的多元化下的新作业模式,是把报纸、电视台、电台等传统媒体,与互联网、手机、手持智能终端等新兴媒体传播通道有效结合起来,资源共享,集中处理,衍生出不同形式的信息产品,然后通过不同的平台传播给受众。新时代媒体融合发展、建设全媒体是我们面临的一项紧迫课题。“四全媒体”这一创新性概念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二次集体学习时被首次提出,即:“全程媒体”“全息媒体”“全员媒体”“全效媒体”。媒体融合的发展与全媒体建设互为表里,“建设全媒体是推动媒体融合发展不断深化的新动力,能否建成全媒体是检验媒体融合发展成在效的重要指标。”[1]全媒体建设推动媒体融合向纵深发展需要新型主流媒体在新闻流程、媒介形态、生产主体和传播效果等方面着手,提高新型主流媒体的传播力、引导力、影响力和公信力,捍卫主流媒体的权威性和真实性。[2]具体来说,应从以下几个方面来推进媒体融合向纵深发展,描绘我国战略发展蓝图:实现新型主流媒体一体化构建是内容;实现话语权是目的;运用智能技术是手段;法治建设是保障。

  一、以新型主流媒体一体化构建为使命的发展逻辑

  2014年8月18日,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第四次会议审议通过了《关于推动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融合发展的指导意见》,“媒体融合”正式上升为国家顶层设计。[3]在“打造一批具有强大影响力、竞争力的新型主流媒体”的目标指引下,全国媒体积极响应,纷纷投身于媒体融合的浪潮中。2019年1月25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就全媒体时代和媒体融合发展举行第十二次集体学习,针对媒体融合再次提出,推动媒体融合发展、建设全媒体成为当今时代面临的一项紧迫课题。在新一轮信息革命的冲击与国家政策的指引之下,新型主流媒体的建设应从内容开发、技术赋能、队伍建设和传统-新媒体关系统筹等方面探索实施路径。[4]

  首先,应坚持内容为王,创新内容开发。在各大主流媒体融合发展中,一些爆款融媒体产品纷纷“走红”,其主要原因在于产品供给端始终以内容为王,对新型主流媒体的建设而言,内容建设是其根本立足点。[5]尤其是在“后真相”时代,人们的情绪常常左右着舆论导向,而情绪背后的真相却时常被忽略。在媒体融合语境下,中国新型主流媒体则承担着宣传主流文化、弘扬主流价值观、坚守主阵地的时代责任。[6]因此,主流媒体要及时提供更多真实客观、观点鲜明的信息内容,掌握舆论场主动权和主导权,坚持与新兴媒体一体化发展,打造传播矩阵,达到“大珠小珠落玉盘”的传播效果。要抓紧做好顶层设计,打造新型传播平台,建成新型主流媒体,扩大主流价值影响力版图。

\

  其次,加快技术赋能,壮大主流阵地。一直以来,媒体的发展与技术的革新是紧密相关的,技术的迭代更是成为了传统主流媒体转型发展的核心动力。5G、AI、AR、VR、区块链、云计算等信息技术快速发展,推动了媒体格局的快速变迁,并深刻改变了舆论生态。面对技术带来的深刻变革,传统媒体要凭借优势资源加快技术对接、应用和转化,充分运用网络传播规律,转变话语体系,创新融合形式,真正享受技术红利、实现技术赋能。移动互联网技术是当前信息科技变革发展的重要领域,主流媒体传播要坚持移动优先策略,更好实现主流媒体声音“飞入寻常百姓家”,壮大主流媒体舆论场,让党的声音传得更开、传得更广、传得更深入,牢牢占据舆论引导、思想引领、文化传承、服务人民的传播制高点。

  再次,建设人才队伍,提升融媒体优势。在媒体融合的时代下,传播格局深刻变革,传播方式日新月异,对专业人才的需求增大、要求提高。融媒时代的新闻传播人才要革新理念,具有互联网思维和融合理念。[7]只有具备互联网思维,才能成为适应扁平化、全媒化的媒体从业者,才能成为媒体融合时代的“有用之士”。要通过人才在融合撬动媒体的融合,以人才融合汇聚的智慧和力量为媒体融合创造源源不断的动力,不断增强脚力、眼力、脑力、笔力,努力打造一支政治过硬、本领高强、求实创新、能打胜仗的宣传思想工作队伍。在媒体融合时代,只有努力追赶融合趋势,转变观念,练就一身本领,才能跟上时代的步伐。融媒体人才队伍的有力建设,将为打造一批具有强大影响力、竞争力的新型主流媒体提供强劲的核心驱动力。

  最后,统筹传统媒体与新型媒体的关系。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不是取代关系而是迭代关系;不是谁主谁次,而是次长彼长,不是谁强谁弱。而是优势互补。融合发展关键在融为一体、合而为一。可见,处理好传统媒体与新型媒体的关系是建设新型主流媒体的基本前提和重要内容。推动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深度融合,形成二者优势互补、一体发展,应在内容、渠道、平台、经营、管理等方面凝聚共识,推动传统媒体与新兴媒体领域之间的资源共享、资源重组,主要是各媒体内部资源的整合重组与各媒体之间的资源共享、互通。[8]其中,业界要运用信息革命成果,利用新技术新应用创新媒体传播方式,打造形态多样、手段先进的新型媒体集群,架构起立体化现代传播体系。总之,全媒体传播体系要求坚持以内容创新为根本、以形式创新为依托、以手段创新为支撑,时刻铭记坚持正能量是总要求、管得住是硬道理、用得好是真本事,积极调动媒体效能,正面引导、服务群众。

  二、以移动优先策略抓牢主流媒体话语权的传播逻辑

  伴随着信息社会的不断发展,新兴媒体的影响越来越大。我国网民规模已达9亿多,其中通过手机接入互联网的网民比例高达99%以上。[9]越来越多的人特别是青少年,已经习惯从微博、微信、客户端来获取新闻资讯和娱乐信息。

  在移动互联时代,人与信息的关系被快速重构,“终端随人走、信息围人转”已成为信息传播的显著态势。过去传统媒体掌控的“舆论主场”成为众多自媒体涌入的“舆论广场”,传统媒体的覆盖面、影响力面临被新兴媒体超越的风险。当前,移动互联网已成为信息传播的主渠道,党的宣传思想工作要深耕移动互联网空间,灵活推送、广泛传播主流信息,充分运用移动互联网技术、资源、平台凝聚最广泛的共识。在移动互联网到来之前,主流媒体因信息渠道优势而牢牢掌握着舆论场上的话语权和主导权。然而,随着移动互联网加剧发展,大量微信公众号、微博意见领袖等自媒体开始打破这一传统局面,积极抢夺网络用户,抢占舆论场的话语权和影响力,舆论生态环境里的话语权竞争加剧。在此过程中,主流媒体的影响力受到削弱,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首先是自媒体赋予了普通民众“议程设置”的权力,“渠道垄断”被打破,人们可以按照自己的意愿进行信息的获取;其次是自媒体抢占话语先机,自媒体在传播速度和影响范围上相比主流媒体具有优势。[10]因此在人人传播、多向传播、海量传播的背景下,整个社会舆论场呈现更加错综复杂的局面。与此同时,部分自媒体在资本逻辑的主导下追求流量经济,瞄准大众猎奇、盲从、极化等心理,大量制造虚假新闻、低俗新闻,娱乐炒作、网络暴力、隐私泄露等现象层出不穷,有时甚至出现了恶意散布负面报道、政治方向和舆论导向错误的报道。
\

  面临这种形势,主流媒体必须因势而谋、应势而动,充分挖掘内容深度,分析用户心理,在众说纷纭中发挥强大公信力,在众声喧哗中唱响最强主旋律。要正确认识移动互联网的传播规律,深挖自身内容优势,结合传播场景(上下班路途)和特点(碎片化、时间短),打造新的内容产品;除此之外还要认真研究受众的人群特点,借助大数据分析出性别、年龄、兴趣爱好、生活习惯及消费特点等有效信息,从而为内容产品提供准确的指导和定位。在传播形式上,要积极借助图片、音频、短视频及H5等多种传播载体,构建全媒体传播渠道,打造多元化、立体化的综合传播环境,从而形成传播的联动效应。在这方面,央视新闻为众多主流媒体树立了良好榜样。以2019年7月29日央视新闻正式推出的《主播说联播》这一短视频栏目为例,在微信、微博、快手、抖音等诸多网络平台上陆续发布了短视频片段,并且根据不同媒介的传播特点和受众偏好进行了二次创作,从而实现了多屏互动和全媒体平台的广泛传播,产生了较大的社会反响。由此可见,移动互联网时代,创新话语体系、加强媒体融合、满足公众信息期待,方能顺应移动互联网时代的传播新特点,才能牢牢地占据传播的制高点、舆论场上的主动权。

  三、以人工智能深度应用提升舆论引导力的技术逻辑

  人工智能是基于大数据、算法和云计算三项技术基础,开发用于模拟、延伸和拓展人的智能的理论和方法的新技术,是制造智能机器、可学习计算程序和需要人类智慧解决问题的科学和工程。[11]当前,人工智能正在与各行各业快速融合,在全球范围内引发全新浪潮。在以新技术为依托的新媒体领域,人工智能正在推进智能媒体时代的到来,其重要作用也日益凸显。在信息井喷的时代,每天出现的难以计数的庞大信息是当前媒体行业面临的一大难题。在人工智能的助力下,让媒体在数据处理方面变的更高效,在降低信息生产成本的同时,有效提高了媒体的舆论引导力。算法作为当前新媒体领域对人工智能最常见的的运用,可以通过用户的浏览足迹对用户精准画像,从而实现用户的个性化订阅,提升传播效率。此外,AI机器人、无人机等人工智能技术在传媒领域的不断应用,有效提高信息采集效率,对于提升舆论传播力有巨大的推动作用。

  在“人人都有麦克风”的时代,大众对社会公共事件的参与热情空前高涨,致使当下的舆论环境变化莫测,如何运用人工智能全面提高舆论引导能力是当前新媒体在发展过程中面临的一项紧迫问题。党中央多次从国家战略高度强调人工智能对于引领科技革命、推动产业变革的价值和意义,并在实践中把握人工智能发展的战略机遇,构筑人工智能发展的先发优势。因此,新媒体要立足国家战略高度,加快进行人工智能相关的研发与应用,推动科技人员与新媒体工作者的配合、协同、创新,共同探索针对性的理论、方法和工具,助力新媒体在舆论引导能力上的全面提升。面对信息快速传播、网民实时互动的舆论环境,新媒体在舆论引导中,应在及时性、差异化、互动性层面下功夫。人工智能对新闻传播的影响已经涉及采访、写作、编辑、评论、分发、反馈等各个环节,成为新媒体向纵深发展的重要驱动力。新媒体要利用人工智能技术不断提高报道效率、提升内容质量,基于智能技术快速提升舆论引导力。此外,新媒体还要利用人工智能技术实现数据挖掘更快捷、更广泛、更全面,促进新闻线索搜集更为高效,牢牢掌握舆论高地主动权。媒体竞争关键是人才竞争,媒体优势核心是人才优势。因此在新媒体时代,新媒体从业者要主动学习掌握人工智能相关技术,坚持正确舆论导向、善用多终端、立足多平台,打造一支专业的新媒体人才队伍,为做好舆论引导工作提供有力保障。

\
  四、以营造清朗网络空间为导向的法治逻辑

  新兴媒体是新的技术体系支撑下出现的新的媒体形态,相对于报刊、广播、电视等传统大众媒体而言,新兴媒体具有“所有人对所有人”式的点对点的传播特质,即在技术的赋权下,人人成为拥有“麦克风”的媒体主体,人人成为内容的输出者。然而,技术赋权是一柄双刃剑。受众主体地位得到提升的同时,付出了网络谣言、新闻反转等代价。新媒体工作者媒介专业素养的培育进程落后于新媒介业态的快速发展,新媒体产业良莠不齐并催生了诸多饭圈乱象与粉丝经济幻象。无论什么形式的媒体,无论网上还是网下,无论大屏还是小屏,都没有法外之地、舆论飞地。主管部门要履行好监管责任,依法加强新兴媒体管理,使我们的网络空间更加清朗。因此,要想依法加强对新兴媒体的管理,提升媒体的传播力、引导力、影响力、公信力,构建全媒体传播格局,必须要科学认识网络传播规律,提高用网治网水平,加强对新兴媒体的监督与管理,使网络空间更加天朗气清。具体表现为:

  依法打击网络空间中的违规有害行为。网络空间越来越与人民的生产生活密切融合。“互联网不是法外之地。”维护网络秩序健康良好,是快速助推国民经济、顺利开展政务活动、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重要保障。依法打击违规有害行为,首先要不断建立健全相关法律法规,学习宣传贯彻《网络安全法》和《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管理规定》等法律法规。其次,要推动完善并加强对网络信息内容的监督管理执法,重点加大对新兴媒体的淫秽色情、暴力恐怖、赌博欺诈、虚假广告等违法违规内容及行为的查处力度。拉起法律红线,用法律的权威澄清网络空间。再次,要完善监督举报机制体制,进一步畅通受理网上违法违规和不良信息举报投诉渠道,促进网络空间更加清朗。

  主流媒体应守护主旋律阵地。近年来,随着技术的发展与普及,互联网已成为舆论斗争的主战场。要使互联网这个最大的变量成为伟大事业发展的最强增量,就要牢牢坚持政治家办报办刊办网,守护主旋律阵地;主流媒体应发挥主力军作用,积极宣传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发挥正面舆论引导作用,在网络空间奏响“红色”主旋律。在具体的传媒实践方面,主流媒体应该合理设置媒体话语议题,构建复调话语叙事框架,主动引领话语导向,提升主旋律话语的提问权、阐释权和批判权。

  建立健全新兴媒体主体准入机制。相对于传统媒体而言,新兴媒体进入市场的门槛低,发布信息的把关流程短,流量至上的考核业绩的导向片面,导致了大量质量低、情绪化、煽动性、不实性、违法违规的信息充斥网络空间。习总书记对此做出明确要求:对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实行一个标准、一体管理。因此,要从上游着手解决这一问题,建立健全新兴媒体主体准入机制,严格贯彻稿件编校审核制度,落实责任追惩制度。加强对新媒体平台的引导和管理,提升平台治理水平,如微信公众号平台、抖音、B站、豆瓣等平台要加强对自媒体运营者的督查,对问题内容生产主体及时整顿处理。

  参考文献:

  [1]崔士鑫.建设“全媒体”,推动媒体融合向纵深发展——深入学习习近平总书记“1·25”重要讲话精神[J].传媒,2019(03):30-33.

  [2]沈正赋.“四全媒体”框架下新闻生产与传播机制的重构[J].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2019(03):8-14.

  [3]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财政部关于推动传统出版和新兴出版融合发展的指导意见》[EB/OL].(2015-04-09).http://www.nppa.gov.cn/nppa/contents/312/23651.shtml

  [4]新华社.习近平主持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二次集体学习并发表重要讲话[EB/OL].(2019-01-25).http://www.gov.cn/xinwen/2019-01/25/content_5361197.htm

  [5]黄楚新,刁金星.全媒体时代新型主流媒体建设的顶层设计与路径选择[J].中国出版,2019(15):26-31.

  [6]李良荣,袁鸣徽.锻造中国新型主流媒体[J].新闻大学,2018(05):1-6+145.

  [7]唐宁.融合与创新:新闻传播人才培养的核心价值诉求[J].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2019(12):164-168.

  [8]黄楚新,郭海威.媒体融合纵深发展需要“四个新”[J].科技与出版,2019(05):21-28.

  [9]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第45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现状统计报告[R].2020年4月28日.

  [10]黄磊.跨越“塔西佗陷阱”——自媒体时代主流话语权的困境与突围[J].中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8,34(01):56-60.

  [11]张洪忠,石韦颖,韩晓乔.从传播方式到形态:人工智能对传播渠道内涵的改变[J].中国记者,2018(03):29-32.


关注SCI论文创作发表,寻求SCI论文修改润色、SCI论文代发表等服务支撑,请锁定SCI论文网!

文章出自SCI论文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unwensci.com/yishulunwen/36458.html

发表评论

Sci论文网 - Sci论文发表 - Sci论文修改润色 - Sci论文期刊 - Sci论文代发
Copyright © Sci论文网 版权所有 | SCI论文网手机版 | 鄂ICP备2022005580号-2 | 网站地图xml | 百度地图x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