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论文 - 至繁归于至简,Sci论文网。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当前位置:首页 > 艺术论文 > 正文

从《典籍里的中国》看电视艺术的创新论文

发布时间:2022-02-22 14:08:57 文章来源:SCI论文网 我要评论














SCI论文(www.lunwensci.com):

摘要: 《典籍里的中国》是央视播出的一档体现电视艺术创新性、融合性与传承性的文化类节目, 体 现出开放多元的媒介生态环境下,电视 改变单一表现模式,产生多元的内容与 形态。本文试从古今文化的空间对话、媒 介文化的融合创新、经典文化的年轻表 达等方面,分析电视艺术的跨时空、跨 媒介、跨理念的创新表现。电视艺术要 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将正确 的思想观、价值观、文艺观融入创作, 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为 建党一百周年献上生动活泼、继往开来 的视听艺术盛宴。

关键词:   电视艺术;融合创新;仪 式传播;多重叙事

         近年来,传统文化的年轻叙事与时尚  表达成为创作热潮,这既是电视艺术在  尊重艺术创作规律下进行跨越式创新,   又是体现国家文化自信的表征。在这样  的时代背景下,央视的文化类节目不断  推陈出新, 节目内容日益丰富, 央视文化  类节目“综艺树”的概念日渐形成。 [1] 而  2021 年央视播出的《典籍里的中国》,   为文化综艺树再添风采。《典籍里的中  国》聚焦《尚书》《天工开物》《史记》 《本草纲目》《孙子兵法》等中国著名经  典古籍, 探寻华夏文明的文化密码, 通过  “影视 + 戏剧 + 电影 + 访谈”等不同的  艺术形态,实现文字“可视”化、典籍  “故事”化、古书“戏剧”化,  让电视艺  术别开生面, 焕然一新, 创作出具有精神  内涵与文化品味的文艺作品。

\
 

一、《典籍里的中国》的内容“跨 越式”创新

(一)跨时空:古今文化的空间对话

         空间是地理学的基本概念,是指物  质存在的一种客观形式,  由长度、宽度、高度表现出来。  [2] 英国学者约翰·哈雷特较早提出“媒介空间”概念,他强调媒介空间的无限开放性。  [3]  因此就像彼得·布鲁克在《空的空间》中所说,我可以选取任何一个空间,称它为空荡荡的舞台。 [4] 现如今, 电视艺术在节目中构建了多重舞台、多重空间,增强空间的叙事性。如央视《故事的中国》构建了故事空间、访谈空间,   《上新了故宫》构建戏剧空间、游戏空间,  《国家宝藏》构建表演空间、讲述空间,   《典籍里的中国》则通过四个立体化舞台的设立, 构建访谈空间、戏剧空间、故事空间等,形成“历史空间”与“现实空间”、“真实空间”与“虚拟空间”的互相交融,实现跨时空对话。因此,空间不再是抽象的概念,而是具象的文化符号,存在着特定的价值意义。

         首先是空间的故事性。《典籍里的中国》坚持“以人为本”的创作道路,讲述典籍的人物故事,让历史先贤再次“火”了起来。节目邀请当今著名的戏剧演员进行真人演绎,构建起文化交流的桥梁。在演绎过程中, 节目尤为注重人物细节的描写。如第一期通过“眼神”“姿态”等细节,演员倪大红真实细腻地演绎伏生“舍命护书”的感人故事;第二期通过“握手”“敬礼”等细节,演员李光洁真实生动地演绎宋应星撰写百科全书《天工开物》的励志故事。因此,空间不再仅仅只是物理上的概念,而是充满情感性与思想性的故事叙事方式。《典籍里的中国》利用演员真实细腻的表演,注重人物的情感表达,突出人物特点,体现空间的故事性。

          其次是空间的文化性。节目利用故事场域营造可视、可听、可感的沉浸空间,让受众获得文化共鸣与文化认同。如第二期讲述的典籍是《天工开物》,节目在一号舞台布置现代与明朝万历年间的水稻场景,二号舞台呈现宋应星老年时期的书斋,利用建筑、道具、雕塑等空间性叙事媒介,形成一种古今交融的文化空间,让古今怀揣“禾下乘凉梦”的古代宋应星与现代袁隆平相见。他们在古今时空共同探讨天工开物的第一卷《乃粒》, 道出“天下富足、禾下乘凉”的共同美好梦想,带领受众在空间中感受古今先贤的精神追求。跨越三百年握手与见面,体现了“古今空间”的情感与文化沟通。节目利用故事场域的方式构建空间对话,体现了空间的文化性。

(二)跨媒介:媒介文化的融合创新

         在开放多元的媒介生态环境下,各媒介的界限日益变得模糊,彼此之间不断发生相融,形成“你就是我,我就是你”的融合模式。

         首先,节目内容的融合。在上世纪70-80 年代, 电视节目的题材相对匮乏,内容单薄, 观赏性弱。现如今, 节目类型日趋多元, 节目内容丰富多彩。这是电视艺术树立精品意识,不断突破“舒适区域”,  寻求融合创新的结果。《典籍里的中国》在内容上,  将古今知识进行融合,通过“当代读书人”和“古代读书人”,让知识从历时性走向共时性;  在剧作上,运用谈话、表演等不同形态进行创意与嫁接,向受众展现一个文化融合的媒介场。因此,节目内容不再是线性、历时性, 而是非线性、共时性叙事。这种自由切换的内容演变,呈现电视艺术共时形态的叙事。电视艺术的内容融合, 勾勒出电视艺术的新面貌与新蓝图,从而为融媒生态的建设提供研究基础。其次, 艺术形态的融合。在开放多元的媒介生态环境下,电视改变单一的艺术样态,媒介之间开始相互探索,相继开展和推进艺术形态融合的发展战略。

       《典籍里的中国》融合了戏剧 + 电影 +电视等不同媒介形态进行叙事,既有电视文艺的空间性,也有戏剧表演的冲突 性、电影媒介的观赏性。节目运用了典 籍、文字、文献资料等时间性媒介,加 上建筑、雕塑、道具等空间性媒介,完 成了典籍在戏剧表演中的电影级呈现。 因此,在传播场域中,实现了“电视即 戏剧、戏剧即电影、电影即电视”的媒 介融合模式。节目借助电视媒介焕发出 戏剧般的电影效果,营造了一个全新的 “电视 + 电影 + 戏剧”的融合空间,这 种“你就是我,  我就是你”的融合模式, 体现了媒介文化的融合创新。

(三)跨理念:经典文化的年轻表达

        学者胡智锋提到电视艺术的理念经   历了三“品”阶段,即从“宣传品”、    “作品”到“产品”。[5]  随着融媒体时代   的到来,  节目理念不断拓宽“融”思维,  树立“融”形象。如今,  电视艺术发展到   三“品”融合阶段,  电视艺术成为了融媒   艺术,    “宣传品”、“作品”与“产品” 理念深度融合,  做到从“单一理念”到   “理念共现”。学者王一川提出理念共现   指的是一种观念或思想的并非单一存在   和独自呈现,而是寻求相互共融和共同    呈现的特定状况。 [6] 央视文化类节目利用   电视综艺的娱乐、表演等元素, 真正做到   高雅艺术的“下沉”, 将传统文化、经典   古籍进行年轻化叙事与传播。

         首先是内容故事的年轻化。《典籍 里的中国》虽然汇集多部古籍,但节目 组利用多维度的叙事视角、趣味性的故 事情节、可感性的艺术表演,上演了一 场“文化大戏 ”,迅速成为“文化网 红”。典籍不再是晦涩难懂的书籍,而 是生动有趣的故事与戏剧表演。如第三 期以通俗易懂的语言精准提炼《史记》 的核心价值,彰显司马氏父子呕心沥血 创作《史记》的艰辛历程;  第四期《本草 纲目》以时空双向穿梭的媒介情景,打 造故事化的舞台,以戏剧的讲述方式, 呈现李时珍锲而不舍的人生信念,倡导 求真务实的科学精神。

         其次是传播模式的年轻化。《典籍里 的中国》除了在央视综合频道播出外, 节目还在新媒体终端播出。如在央视频 平台, 首次播出次数总计 552.4 万次;  同 样在微博上设置话题互动,互动次数超过 7.9 亿;  再而, 利用短视频平台将节目 剪辑成竖屏效果,在抖音、快手等新媒 体平台播出,首次播出获得 76.5 万次点 赞量;  哔哩哔哩视频网多个 UP 主(视频 网站上传视频音频文件的人)将节目上 传网站进行二次传播,达到 16.1 万次观 看。因此,节目利用年轻化的平台进行 传播,达到全网传送的一体化效果,同 时利用弹幕进行互动交流,赋予电视艺 术更强的网感、互动感。

         最后是文本解读的年轻化。《典籍里 的中国》另一个空间是访谈空间,  由主持 人和专业嘉宾进行现代化解读。节目在每 一期都会邀请与典籍相关的专家学者, 利 用风趣化的语言进行深入浅出的解说。如 第四期节目解读《本草纲目》,  节目邀请 了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医内科学家仝小林 等嘉宾对典籍进行解读,他们用生动活 泼的语言来讲述李时珍等历史人物的性 格特征, 为受众讲解典籍的文化背景、阅 读价值、研究意义等丰厚的历史知识。因 此,  电视艺术在内容故事、传播模式、文 本解读当中进行年轻化的跨理念表达, 赋 予了电视艺术更强的生命力。

二、从《典籍里的中国》看电视艺 术的传播

(一)视听融合,提升文字影响力

         文字作为时间性叙事媒介,是需要  花费一定时间进行线性阅读,然后在大 脑中形成内在形象。随着互联网的进步, 为了改变受众阅读文字的思维模式,文 字艺术也在不断进行创新,  开始与电视、 电影等艺术形态融合, 相互渗透、相互交 融。中华文化博大精深,文字记载了我  们国家伟大的历史进程,而影像描摹着  我们国家辉煌的历史相册。从“读”到 “视”,  从“视”到“演”,  影像艺术将 文字媒介变为立体化、视觉化的时空综  合性叙事媒介。如果说央视《朗读者》朗 读文字之美,通过朗读一篇散文、一首 诗呈现出文字之美,《经典咏流传》歌唱 文字之美,节目用流行演唱的方式演绎 诗词,那么《典籍里的中国》则是演绎 文字之美,演员通过戏剧表演,以一种  故事化与大众化的方式讲述典籍,体现 文字媒介的故事性与观赏性。文字不再是单一的叙事媒介,而是融合了朗诵、歌曲、戏剧等艺术形态,形成综合性叙事媒介,受众可以通过视听空间感受到文字的理念与思想。《尚书》倡导的是“民惟邦本,本固邦宁”的重要思想;《天工开物》倡导的是“淡迫名利、为国为民”的重要思想;   《史记》提倡的是“家国情怀”与“大一统”的重要思想;《本草纲目》提倡的是实事求是、求真务实的重要思想。节目通过影像化的语言让思想理念、精神价值可视起来,让尘封在时间里的古圣先贤“热”起来、“潮”起来、“燃”起来。电视艺术的多空间、多舞台、多媒介的视听融合,激活了传统文化的精神内核与精神价值,从而提升中国文字的影响力与号召力。

(二)多重叙事,丰富电视表现力

         电视艺术作为愉悦人民精神的媒介,它反映了我们的现实生活,关照着我们的现实社会。一个节目要想发挥其传播力、影响力,叙事方式要新颖,叙事类型要多元,叙事编排要获得受众的共鸣与共情。罗兰·巴特在《叙事作品结构分析导论》一文中写道:世界上叙事作品之多,不计其数;种类繁多,题材各异。对人类来说,似乎任何材料都适宜于叙事。  [7]  因此,在叙事学学科创始之初,罗兰·巴特等人曾清醒地认识到了叙事媒介的多样性与丰富性。《典籍里的中国》也体现了叙事的多样性。一是叙事空间的多样性。《典籍里的中国》利用“真实空间”与“虚拟空间”、“历史空间”与“现实空间”进行叙事。让古今先贤进行文化对话,突破常规的线性叙事,丰富电视艺术的叙事性。同时节目设置的观众席是在四个舞台之间,观众实现了即“看”即“玩”的多重空间享受。节目空间的多重性叙事,构建了全新的节目空间体系,让受众真正获得沉浸式体验。

        二是叙事话语的多样性。电视是渗透人民日常生活的艺术形态,因此,叙事话语要贴近生活、贴近群众。《典籍里的中国》将晦涩难懂的学术话语转化成大众话语。如第二期当代读书人撒贝宁,利用现代化的话语向古代宋应星介绍中国高铁、中国飞机、中国火箭等。因此,   《典籍里的中国》将高雅话语与通 俗话语相融合、学术话语与大众话语相结 合,既彰显节目的文化内涵、文化思想, 也赋予节目时尚、潮流的文化气息。

        三是叙事模式的多样性。电视叙事模 式可分为显性浅层模式与隐性深层模式。  显性浅层模式指的是“中规中矩”的常规节 目模式, 如主持人开场、嘉宾参与互动、节 目进入高潮、主持人结尾谢幕等系统化的 节目流程。隐性深层模式是在显性浅层模 式的基础之上,利用其他艺术表现形态,  “隐性”打破节目流程,丰富节目表现形 态, 呈现显性与隐性交叉并存的叙事模式。 如《典籍里的中国》在显性浅层模式之外, 访谈中有表演、表演中有纪录、纪录中有 综艺等多元素相互渗透。这种显性浅层模 式与隐性深层模式的并存,让电视艺术更 具平易近人的温度、思想境界的深度、创 新融合的高度。

(三)仪式传播,构建民族凝聚力

         近年来,  文化类节目通过优质的内容、 真实的情感进行仪式化传播,构建民族凝 聚力。文化类节目营造一个特定的沉浸式 文化场景, 让受众在这个文化仪式场域中, 构建民族记忆和群像记忆。“传播”不但通 过媒介信息来影响社会,而且通过媒介仪 式来形塑社会。正如传播学者詹姆斯·凯 瑞所言,传播的仪式观并非传达信息的行 为,而是共享信仰的表征。  [8]  因此,仪式 传播是让群体、人民在特定的仪式场中共 同建立一种“文化共同体”的主流意识。  受众在这个文化空间场域中情不自禁地树 立民族感、豪迈感、责任感。

         首先, 节目片头体现仪式感。央视《衣 尚中国》节目的片头解说词是:在风华绝 代的故事里,我们发现传统的时尚,对话 古今服饰之美,让中国美给你看。主持人 李思思利用古今穿越的方式,对话传统服 饰,从而激发文化思考,寻找美的创造源 泉。《典籍里的中国》节目片头的开场词 是:惟殷先人,有册有典。这句话是出自 于《尚书·多方》,  意思是,要发扬祖先 的光辉事迹,就要靠书籍来记录,说明典 籍自古以来的重要性。片头呈现的是一个 浩瀚无垠的历史知识海洋,受众在节目一 开始就“沉浸”在文化仪式感中,开始享 受“文化体验”,当代读书人撒贝宁推开历史大门,   《尚书》《天工开物》《道德 经》《本草纲目》《论语》等经典典籍映 入眼帘,目不睱接。通过一分钟片头,让 受众在其影像中“流连忘返”。

\

         其次, 节目剧场体现仪式感。央视《朗 读者》在朗读剧场中营造书香浓郁的气氛, 凭借“朗读+故事”的仪式,打动人心;  《经典咏流传》将传统文化与现代歌曲、  舞美、科技熔于一炉,通过音乐演绎的方 式,构建仪式化传播;    《典籍里的中国》 通过穿越古今的戏剧 + 影视等形式,运用 音乐、灯光、色彩等营造知识气氛,向观 众展现一片传统古籍的文化蓝海。节目打 造真实的历史场景,利用影视语言,让艰 涩难读的传统典籍变得通俗易懂,实现了 仪式的年轻化传播。

         最后, 节目人物体现仪式感。《典籍里 的中国》让典籍里的历史人物全部生动起 来,  利用人物的精神形象进行仪式化传播。 如第一期我们看到了“舍命护书”、用生命 扛起文化坚守的伏生精神;第二期我们看 到了坚持不懈、勇于奋斗的宋应星精神; 第 三期我们看到了敢于突破封建、拥有远大 抱负的陈胜精神、忧国忧民的屈原精神、敢 于吃苦的越王勾践精神;第四期我们看到 了锲而不舍、持之以恒的李时珍精神等等。 这些英雄群体形象展现出惊人的生命力与 意志力, 让受众沉浸在历史的长河中, 引起 强烈的情感认同与文化认同。电视艺术是 人民的艺术, 节目利用片头的仪式感、剧场 的仪式感、人物的仪式感进行文化仪式传 播,构建了国家与民族的凝聚力。

结语

         古诗文经典已融入中华民族的血脉, 成为我们的基因 , 这些经典的无形内核便 是中国精神, 有形载体就是中华典籍。《典 籍里的中国》回溯历史,放眼未来,以跨 时空、跨媒介、跨理念的方式体现古今文 化的空间对话、媒介文化的创新融合、经 典文化的年轻表达。利用文字媒介进行多 重叙事,从而构建仪式化的传播场域。因 此,   《典籍里的中国》坚持先进文化的发 展方向,把握社会核心价值观,充分发挥 了电视艺术的引领性与思想性。节目让受 众在艺术的指引下汲取优秀的传统文化、 学习优秀的传统理念、继承优秀的传统精神,从而进一步提升电视艺术的影响力、 感染力与号召力,为建党一百周年献上生 动活泼、继往开来的视听艺术盛宴。

参考文献:

[1] 周敏,张子皓 . 央视文化类节目 生活常态化的转型与启示 [J]. 电视研究, 2020(12):63-66.
[2] 姜 卫 玲,  陈 长 松 . 融 合 媒 介 的 空间特性及 其社会影响 [J]. 新 闻战线, 2011(11):66-68.
[3] 邵培仁, 杨丽萍 . 转向空间 : 媒介地 理中的空间与景观研究 [J]. 山东理工大学 学报 ( 社会科学版 ),2010, 26(03):69-77.
[4] 彼得· 布鲁 克 . 空 的 空间 [M]. 刑 历,译 . 北京 : 中国戏剧出版社,1988:3.
[5] 胡智锋,周建新 . 从“宣传品”、 “作品”到“产品”——中国电视 50 年节 目创新的三个发展阶段 [J]. 现代传播 ( 中国 传媒大学学报 ),2008(04):1-6.
[6] 王 一 川 . 主 题 交 融 下 的 艺 术 创 新——第 32 届电视剧“飞天奖”获奖及提 名作品观感 [J]. 中国电视,2020(12):9-15.
[7] 龙迪勇 . 空间叙事本质上是一种跨 媒介叙事 [J]. 河北学刊, 2016, 36(06):86-92.
[8] 詹姆斯·凯瑞 .作为文化的传播:“媒 介与社会”论文集(修订版) [M]. 丁未, 译 . 北京: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19:18.

关注SCI论文创作发表,寻求SCI论文修改润色、SCI论文代发表等服务支撑,请锁定SCI论文网!
 

文章出自SCI论文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unwensci.com/yishulunwen/35921.html

发表评论

Sci论文网 - Sci论文发表 - Sci论文修改润色 - Sci论文期刊 - Sci论文代发
Copyright © Sci论文网 版权所有 | SCI论文网手机版 | 鄂ICP备2022005580号-2 | 网站地图xml | 百度地图x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