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论文(www.lunwensci.com):
摘要 : 荆浩为五代时期北方山水画派的开派人物, 他不但对水墨山水的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他的理论著作《笔法记》一 文,更是对前代山水画理论的继承与发展。他在 《笔法记》中强调作画要“图真”, “真”作为 一个重要的美学观点, 对绘画理论及艺术实践都 有着重要的指导作用。本文通过探究荆浩《笔法 记》中的“真”来究其意,并探讨它对现代艺术 创作的启迪作用。
关键词: 荆浩;图真;真;笔法记
荆浩,河内沁水(今河南,济源市)人,唐 末乱世时为了躲避战乱,隐居太行山之洪谷中, 自号洪谷子。他博通经史,能诗文善书画,尤工 山水题材, 一生都在致力于山水画的创作与理论 研究 [1] 。荆浩在绘画上有着卓越的成就,经过唐 代的山水之变后, 在画坛上出现了以李思训为代 表的青绿山水和以王维为代表的水墨山水两个派 别。当山水画发展面临瓶颈时, 他首先扭转了当时 画坛的时局,力倡水墨山水,另辟蹊径,创造了 表现物体体积与质感的“皴法”,使山水画在用 笔和墨色之间达到了和谐与统一, 对当时沉寂的 画坛起到振聋发聩的作用。以此开始,山水画逐 渐走向成熟。在绘画理论上,他的《笔法记》更 是道出了他对山水画的独特见解, 创造性的提出 了“图真”、“六要”、“四品”、“四势”、 “二病”,高屋建瓴,多有精义。
一、荆浩《笔法记》中的“图真”
在绘画著述中, “真”的概念,最早可以追 溯到南齐谢赫《古画品录》中第四品,对王微、 史道硕的评价“王得其细,史传其真”[2] 。然而 “真”的妙谛最早被提出和运用是在人物画创作 领域,东晋画家绘画理论家顾恺之,在《论画》 中首次阐述了形与神的关系,提出“以形写神” 的观点。他主张在画人物写生时,画家不仅要生 动的表现出人物的外貌特征,更要深刻的揭示人 物的心理状态。首先接受顾恺之“以形写神”论 的是谢赫,他继而又提出了“气韵生动”论,进 一步阐述了人物创作的最高标准。而在山水画领 域最早提出“以形写神”的是宗炳,他说: “神 本亡端, 栖形感类,理入影迹, 诚能妙写, 亦诚 尽矣。”实质上说的是要写山水之神。到了五代 时期,荆浩将“以形写神”、“气韵生动”论又 加以引申和扩展在《笔法记》中提出了“图真” 论,来揭示了山水画创作的真谛。
《笔法记》约成书于后唐五代,又名《山水决》,全文约一千八百余字,是荆浩晚年根据自 己毕生的绘画实践和吸取前人绘画理论而写成的 一篇山水画创作经验总结。全文大致可以分为两 个部分,属于由表及里由浅入深的递进关系。第 一个部分是,有日荆浩登上神钲山突然发现“苔 径露水”、“怪石祥云”的奇观,次日“携笔复 就写之,凡数万本”从而得到对“真”的感悟与 体会。第二个部分是文章的核心部分, “图真” 的概念被正式提出。第二年春天,他在石鼓岩间 偶遇“老叟”,通过与老叟对话,突然顿悟发现 了“图真”的本质。
《笔法记》是继南朝宗炳《画山水序》和王微《叙画》后又一篇更加成熟的山水画理论著作,为当时及此后数百年间山水画创作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据宋代画史评论家郭若虚在《图画见闻志》纪艺上中记载,此书还曾被荆浩的友人呈进给内府 [3] 。
《笔法记》全文围绕“图真”而展开讨论, 荆浩在文中强调作画要“图真”, “真”的本意就是“传神”,即“气质俱盛”、“得其气韵”。荆浩在求“真”的道路上不断求索,经历了一个由谬误到真理的过程。首先是他对山中古松“因惊
其异”而次日“携笔复就写之”, 最后经过“凡数万本”, 的创作实践积累后“方如其真”, 所谓“画者华也,但贵似得真”。此“真”是指形似的“逼真”,并没有触及到事物的本质,只是对物体的外表进行认真细致的描摹, 还停留在事物的表面,是过于肤浅的、浮于表面的。次年春天,荆浩在石鼓岩间遇到老叟,通过与老叟的一番对话突然顿悟, 发现了“真”的本质, “真者,气质俱盛”,此“真”是既能够对物象外貌描摹的逼真外, 又能够深刻的揭示出物象内在的真性情,从而达到气与质的饱满、形与神的统一, 最终方得其“气韵”。而不是所谓“似者,得其形,遗其气”。脱离了事物的本性去探讨“真”, 事物本质就被扭曲了。那么如何达到“真”呢?若想达到“真”除了需要“携笔复就写之”对真山水进行亲身体验后, “凡数万本”是远远不够的,还需要对“物象之原”和物其“性”加以把握, 荆浩同时又提出了“六要”、“四品”、“四势”、“二病”加以解释说明。
二、荆浩山水画中的“真”
据宋代《宣和画谱》记载: “当时内府中藏有荆浩作品二十二幅,其中包括《夏山图》、《蜀山图》、《山水图》、《瀑布图》、《秋景渔父图》、《写楚襄王遇神女图》”等 [4] 。但流传至今荆浩的作品已剩不多, 传为是荆浩的作品有“《匡庐图》、《秋山瑞霭图》、《崆峒访道图》、《雪景山水图》”等。荆浩的绘画作品生动的诠释了他的绘画理论。“松之生也,枉而不曲。遇如密如疏, 匪青匪翠”。在《匡庐图》中, 近景山脚下有几株松树伫立在土坡之上, 作为画中的近景呈现, 荆浩用“图真”去指导绘画实践, 很好的把握住了“物象之原”和物之“性”, 对松干的纹理质感和松树针叶的疏密变化观察的细致入微, 能够把松树的生长规律和特征表现得淋漓尽致。
在表现其它树木时, 更是做到“形质皆异”, 巧妙的把抓住了客体的形和质而不是将其概念化。
荆浩十分重视对真山真水进行亲身体验、观察和写生。对于前代山水画中存在的得失, 荆浩给出了自己的解决方案“吴道子画山水有笔而无墨, 项容有墨而无笔, 吾当取二者之长,成一家之体。”为了“成一家之体”荆浩就要从“度物象而取其真”入手。水墨山水从唐末刚刚发展起来尚且不够成熟, 荆浩从所处的时代为出发点, 为其发展注入了新鲜的血液。为了使事物内在的神情得以发挥, 从而达到“气质俱盛”, 他长期在山林中观察并研究生活中的物象, 最终荆浩的“成一家之体”落在了“皴法”之上 [5] ,也就是用有笔有墨、皴染兼备方式去表现物体, 既有勾勒又有阴阳向背的效果, 充分的把物体的固有特征、明暗、体积和质感表现出来, 这些技法在《匡庐图》中的山川、树石中都有对应。“皴法”的应用, 奠定了此后数百年间山水画创作的格调, 标志着山水画的一次大突破。各个时期的画家又将荆浩所创造的“皴法”加以继承和发展,形成了不同的笔法和风格来表现不同的事物, 逐渐使山水画得其“真”。
“度物象而取其真”仅仅是艺术创作中的第一步,只要细 心观察多加实践是比较容易达到的, 为了使山水形象达到“气 质俱盛”还需得其“气韵”, 荆浩将其解释为“气者, 心随笔 运, 取象不惑。韵者, 隐迹立形, 备遗不俗。” 也就是说“气” 是要用创作者的主观情感去挥动画笔来表达自己真实的感情, 而“韵”是一种内在的、含蓄的精神之美, 它不外露, 常常隐 迹于物象之中, 通过物象才得以表现与事物浑然一体, 正如王 国维所说的“有我之境”和“无我之境”。在《匡庐图》中, 中景处两崖间有一瀑布喷流而下, 击石分涧, 观者仿佛能闻其 声,给人一种音乐的节奏感,这正是其“气韵”的体现。
三、“图真”对当代书画创作的启示
“真”作为一个重要的美学观点,对艺术创作领域一直有着 重要的指导作用。古今中外的画家在创作时无不在追求“真” 的境界。一幅经典的艺术品一定是真实的、具有生命力的, 这 样才会在岁月变迁中经久不衰, 才会触动人心从而能够与观众 的心灵相契合。若一件艺术品要想达到“真”。一方面, 我们 从客观世界中获取的创作题材须是真实的, 这是求“真”的第 一步。另一方面, 在创作时需要仔细研究和观察物象的四时变 化和生长规律, 最后“以我观物”将自己最真实的情感表现在 画面中。如果只是一味的追求表面效果、哗众取宠, 那一定与“真”背道而驰的。
参考文献:
[1] 陈传席著 . 中国山水画史 [M]. 天津人民美术出版 社 ,2019.
[2] (南齐) 谢赫、(陈) 姚最: 王伯敏标点注译 . 古画品 录 [M]. 北京人民出版社 ,1959.
[3] (宋)郭若虚: 王群栗点校 . 图画见闻志 [M]. 浙江人民 美术出版社 ,2019.
[4] 佚名著: 王群栗点校 . 宣和画谱 [M]. 浙江人民美术出版 社 ,2019.
[5] 洪再新著 . 中国美术史 [M]. 中国美术学院出版社 2013.
关注SCI论文创作发表,寻求SCI论文修改润色、SCI论文代发表等服务支撑,请锁定SCI论文网!
文章出自SCI论文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unwensci.com/yishulunwen/3517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