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论文 - 至繁归于至简,Sci论文网。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当前位置:首页 > 艺术论文 > 正文

宋代花鸟画寓意性的文化来源论文

发布时间:2021-12-20 11:33:30 文章来源:SCI论文网 我要评论














SCI论文(www.lunwensci.com):
 
摘要:
花鸟画作为一种大众喜闻乐见、雅俗共赏的绘画形式,具有独特的审美趣味。它往往来源于自然,又高于自然。画家以花鸟画寄托自己美好理想和审美意趣,或托物言志、借物抒情表达自己的人文追求,使得花鸟画具有特殊的寓意象征性,体现了中国人特有的观察世界、表达情感的思维方式。这种思维方式根植于中国传统文化之中。画家在“天人合一”哲学观的指导下,受到宋代理学思想的影响,与诗文为缘,澄观一心而腾踔万象,创造出具有丰富的寓意内涵的作品。

关键词:花鸟画 ; 寓意 ; 文化

      中国画具有独特的寓兴传统,尤其以花鸟画托物言志、借物抒情,最能表达画家的内心情感。画家通过表现花鸟作品,传达出自己的审美意趣、文化内涵、思想情感。这种独特的寓意性,体现了中国人特有的表现世界、表达感情的思维方式。宋代是花鸟画发展的大繁荣时期,我们常常被宋人巧夺天工的技巧所吸引,而忽视了作品中蕴含的丰富感情。《宣和画谱》花鸟绪论一文中提到,“花之于牡丹、芍药,禽之于鸾凤、孔翠,必使之富贵;……展张于图绘,有以兴起人之意者,率能夺造化而移精神遐想,若登临览物之有得也”。所以画中表现的物象,如牡丹、鸾凤、松柏、梅菊等不同题材,都蕴含了一定寓意。无论是画家面对大自然抒发喜悦之情,还是表达美好愿望的吉祥之意,或是身与物化,寄托自己的品格情思,画家通过不同的题材、形式等表达,使得画面内涵丰富饱满。这样让我们在品画时,不应该只简单地看花形鸟态,看新颖多样的形式,看流畅变化的线条,我们还应看到象外之意,画外之音,画家内心的情感表达。

\

一、“天人合一”的哲学观

      “天人合一”是中华审美文化之魂,宋代的“理”,所追求的是“天人合一”的境界。理学家张载在《正蒙·乾称》说:“儒者则因明致诚,因诚致明,故天人合一,致学而可以成圣,得天而未始遗人。”,明确提出了“天人合一”的命题。程颐在《二程集》指出:“天、地、人,只一道也。” “道未始有天人之别,但在天则为天道,在地则为地道,
在人则为人道。”“心即性也,在天为命,在人为性,论其所全为心,其实只是一个道。”由此可见,天道与人道指的是同一道,人心,天命也指同一道,所以人们的认识和事物的变化都遵循道的发展,保持和谐一致,达到“天人合一”。

      这条主线一直贯穿中华古代文化,这也是中西方审美文化的根本不同点。徐复观先生在《中国艺术精神》中指出:“在世界古代各文化系统中,没有任何系统的文化,人与自然,曾发生过像中国古代样地亲和关系。”西方文化,基本以“天人相分”的思想占主导,由以客体为主的“摹仿”到以主体为主的“表现”,都是将主客两者分割来看的。中国文化始终坚持“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在中国画中的体现就是将客观自然再现与主体精神表现完美结合。而这种哲学观使得人从未与自然疏远、对立,反而感应、交融,它表现的是一种与无限的自然浑然融化,体合为一的境界。我
们在宋画中就能感受到这样的境界,画家将他的全部个性与心灵都融入在无限的自然之中。宋代花鸟画既重视法度,刻画精妙,又包含了画家的主观情感,摒除物象表面的干扰,遵从客观规律与画家内心,通过绘画表现画家对于宇宙人生的思考。无论是苏轼的《枯木怪石图》,还是文同的《墨竹图》等作品,都是人的精神与自然的合一,是人格化的物象,是一种有我之境。

二、澄怀观道的审美观

      澄怀观道,出自于宗炳的绘画美学论著《画山水序》。宗炳认为,审美的心胸是对自然山水和山水艺术进行审美
观照的前提,只有具备了这样的前提,才能由这种关照进一步达到对道的更深理解,这就是“澄怀观道”。所谓澄怀,也可以看作是老子所说的“涤除玄鉴”,庄子所说的“心斋”、“坐忘”。它要求人们排除一切功利欲望的计较和思考,从而使心灵处于一种虚静空明的状态,这是审美观照必须具备的审美心胸。只有虚静的心灵才能把握世间万物,愈是澄澈的心灵愈是能映照出天地事物真实面目。也只有虚静的心灵才能抛下欲望、杂念,实现精神的高度集中和专一,才能创造出无限的自由。观道,必须认识到事物本真之美,不被表象所迷惑,直指生命本身。观道就是以一种无为而为的审美方式来感受客体的本质生命。就是一种超脱功力,凝神观照的态度观之。心怀澄澈是审美主体的升华;道体朗现是审美客体的升华。在这主客体的交融升华中,方能“澄观一心而腾踔万象”。澄怀观道的审美观要求主客体的合一,甚至是升华的主客体的合一。它是心灵与自然的完全合一。宋代花鸟画就是如此。一两枝桃花点缀着春意,二三只水鸟呼唤着生机。他是超脱的,但又不是出世的。他的画是讲求空灵的,但又是极其写实的。他是最心灵的艺术,又是自然本身。宋代花鸟画体现了澄怀观道的审美观,既是赋予了花鸟画寓意与内涵,同时还提升了人的修养,涤净了人的心灵,他不仅使得画面有意趣,更是使得其意境旷邈幽深。如牧溪的《六柿图》,寥寥几笔,柿子的形象跃然纸上,简单单纯,自然传神,平淡中见变化,变化中见虚静。凝神遐想,妙悟自然。以虚空之心灵,挣脱物欲之束缚,表现出无限的境界。

三、诗画相融的意境观

       诗画关系是长久以来文人、画家侃侃而谈的话题。诗画关系的发展是一个漫长的过程,也是宋代艺术中比较关注的问题。两者相互兼容,相互贯通,碰撞出了灿烂的文化成果。共同的文化基础是诗画相融的前提条件。因为诗歌与绘画都是深深扎根于我国传统文化的土壤中。“各种不同的艺术体裁、不同的艺术形态的兼融和相互贯通是有通过审美创造中的主观情意才能够实现。”诗和画作为艺术的不同形态,他们在人的主观精神上是相通的,所以两者结合相得益彰,甚至可以说,以诗入画、诗画融合,推动绘画朝着强烈主观表现的方面进一步发展。南宋吴云翰说:“画难画之景,以诗凑成;吟难吟之诗,以画补足。”这说明诗与画还能互补,使得画面意境悠远,强化作者主观情感,以引发观者的想象和共鸣,产生意趣。诗的情趣与画的意境相互引发,从而使得两者达到交相辉映的艺术审美效果。

       宋代花鸟画更是打破了诗与画的界限,达到精神上的高度融合。苏轼提出“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诗画本一
律,天工与清新”的说法,北宋的张舜民也提出了:“诗是无形画,画是有形诗”的说法。此后,宋徽宗在画院考试时,以诗为题,从诗境中体会画境,从画境中体现诗境。宋徽宗在形式上也开始追求诗画的融合。在画面空白处题诗,一方面是诗境与画境的融合后自然发展的结果,另一方面可以体现画家经营位置,匠心独具,增加了画面的形式感和审美趣味。如宋徽宗的《腊梅山禽图》,诗情与画意相符,同时又是画意的延伸,“已有丹青约,千秋指白头。”即使身在皇位,但是宋徽宗仍然将自己的所有理想与热情都给了丹青,我们也借由这首诗,更加了解画面中白头翁的深意。这正是宋代花鸟画所表现的意境之一,多表现出与无限的自然浑然融化的深沉静默,这也是画家心灵最幽深的世界。宋代花鸟画是中国花鸟画作品中较成熟和完备的作品。它不仅仅是对大自然的描摹,它具有以形写神,甚至遗形写神,缘物寄情的特点。我作为一个花鸟画的学习者与研究者,对宋代花鸟画的寓意性的文化来源进行深入的了解和分析,不仅能增加阅读,补充理论知识,而且对艺术审美价值和艺术创作规律有更深的理解和认识,更加有助于我今后的工作、学习和创作,用理论指导实践,使作品既具有形式美感又内涵丰富。

\

注释:

① 宣和画谱 [M]. 长沙 : 湖南美术出版社 ,1999:310.
② 周贇 .《正蒙》诠译 [M]. 北京 : 知识产权出版社 ,2014.
③樊波 . 中国书画美学史纲 [M]. 长春 : 吉林美术出版社 ,1998:438.

参考文献:

[1] 王伯敏 . 中国绘画史 [M]. 上海 :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 ,1983:215-380.
[2] 叶尚青 . 中国花鸟画史 [M]. 杭州 :浙江人民美术出版社 ,2016.
[3] 潘运告 . 宣和画谱 [M]. 长沙 : 湖南美术出版社 ,1999.
[4] 朱立元 . 天人合一——中华审美文化之魂 [M]. 上海 : 上海文艺出版社 ,1998.
[5] 樊波 . 中国书画美学史纲 [M]. 长春 : 吉林美术出版社 ,1998.
[6] 李泽厚 . 美的历程 [M]. 北京 :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2015.
[7] 宗白华 . 美学散步 [M]. 上海 : 上海人民出版社 ,2015.
[8] 金琰 . 宋代院体画以“诗境”拓“画境”的审美追求 [D]. 武汉 : 华中师范大学 ,2013.
[9] 曹永林 . 天人合一思想与中国画的审美特色 [D]. 太原 : 山西大学 ,2005:5.
[10] 梅忠智 .20 世纪花鸟画艺术论文集 [C]. 重庆 : 重庆出版社 ,2001.

 
关注SCI论文创作发表,寻求SCI论文修改润色、SCI论文代发表等服务支撑,请锁定SCI论文网!
 

文章出自SCI论文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unwensci.com/yishulunwen/34549.html
本文标签: 花鸟画 , 寓意 ,文化

发表评论

Sci论文网 - Sci论文发表 - Sci论文修改润色 - Sci论文期刊 - Sci论文代发
Copyright © Sci论文网 版权所有 | SCI论文网手机版 | 鄂ICP备2022005580号-2 | 网站地图xml | 百度地图x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