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论文 - 至繁归于至简,Sci论文网。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当前位置:首页 > 文学论文 > 正文

对象保全中的 “时—空” 语法与文艺理论话语体系建构(附论文PDF版下载)

发布时间:2018-08-31 17:24:32 文章来源:SCI论文网 我要评论















这种文化始终保持审美生活自身原初的兴发状态, 既不极端地在审美文化中树立一个压抑与否定审 美愉悦或者感官愉悦的彼岸之神,也不在审美文 化中片面地强求那种仅仅以审美对象作为反映外 部世界的手段或者工具,从而追求一种相符性的、无时间性的纯粹客观真实。因此,说中国传统文 化是一种乐感的、悦乐的时间性极强的文化,大 体上是符合事实的。

\

中华古典美学及文艺理论的基本精神就在于保全了审美生活原发性的兴发状态,其主要体现 有三: 第一,中华文艺理论保全了审美生活构成的主客不分离特性,确保其构成的整体性,向来 不主张从纯粹客观之知识或纯粹主观之神祇研究 审美生活,也就自然不会产生无时间性的 “美的本质” 的议题。在中国古典美学史上,纯然唯于物与唯于心的美学家不仅屈指可数,而且注定是 乏味、无趣的。第二,行动性。在中华古典文艺理论看来,道德行为与审美生活都不是知识性行 为,而是要去行动、践行,在鲜活的、流畅的礼 乐生活、道德行为、审美行为中呈显人生理想与 价值。第三, 尤其是中华文艺理论在 “时—空” 语法的具体操作上,既在时间性、时间视域上创 设了 “兴” “兴发” “势” “流” “行” “生动”“生生” “游” 等富有绽出性、涌现性的基本命题与概念簇,在主客不分离的构成方式上创设了以“气” “感” “神” “韵” “味” 等富有动感与黏性的概念与名词家族,在文体上往往以第一人称作 亲切表达,在修辞上往往以生动意象与抽象议论 结合,更在文艺批评上创设了像 “诗文评” 这样确保评点文字、理论陈述与作品 “同时” 存在的理论—批评模式,这种批评模式既完美地确保了 文艺作品空间性构成的原貌,又以生动、深刻的 理论批评提升了欣赏活动。试想,如果把金圣叹 评点 《水浒传》的文字与作品分割为两个独立文本,那岂不是风雅丧尽? 由此可见,中华美学、文艺理论作为话语体系不仅体系完备、思想成熟、历久弥新,而且也是一种发育成熟的语言与语法 系统。

马克思主义实践美学较之现象学哲学的优长之处在于,突出了意向性活动的实践性,而且赋予实践以未来的意义指向———共产主义及全面发展的人为审美生活的绽出与兴发提供了坚实而永恒的动力、冲动。就实践美学的时间性语法来看, 马克思说: “只有当对象对人来说成为人的对象或者说成为对象性的人的时候,人才不致在自己的 对象中丧失自身。”① 这里的 “时候” 必定不是一个在空间里呈现绝对匀速运动的 “点”,而是一个正在兴发着的 “域状” 的行为。而且,马克思主义时间哲学在实践美学上最突出的体现就是,强烈 批判宗教的禁欲主义,尤其是当禁欲主义与资本 主义生产结合在一起的时候。比如马克思就从美 学角度对当时工人劳动过程及状态进行研究,认 为 “国民经济学” 针对工人所做的就是让他们自觉地缩短乃至从不产生包含审美在内的所有享受, 把 “人” 这一最具时间感、最善于享受现在并为未来谋划的本性扼杀,变成无时间感的 “动物”:“国民经济学把工人只当做劳动的动物,当做仅仅 有最必要的肉体需要的牲畜。”② 在 《资本论》中, 马克思更是从劳动时间延长、自由时间缩短、休 息权衰微的角度,指出了资本主义社会的剥削就 是时间的剥削,从而导致工人劳动过程美感、享 受感的丧失。

自近现代以来,中国美学及文艺理论受到以 上各种理论资源在 “时—空” 语法上的影响,也作出了各种抉择与应对策略。针对基督教文化的 传入,梁启超、蔡元培、王国维、朱谦之、贺麟 等都从儒家强调现世享乐的文化及美学出发积极 应对,反对这一无时间性的、彼岸的文化与美学。针对科学主义哲学与美学的流行,王国维、梁启 超、丰子恺等都极力维护审美生活作为时间意识 的兴发与涌现。尤为重要的是,中国共产党作为 执政党以马克思主义作为指导思想,主张无神论、反对禁欲主义、维护产业工人生活与工作过程的 幸福感及人的全面发展的马克思主义美学自然在 中国落地生根。同时,中华美学与文艺理论确保审美生活的整体兴发状态、汉语美学语言与语法 的独立性以及独特的礼乐美学等也受到冲击。自 苏联传入的狭隘的认识论美学观对审美生活作为 愉悦的时间视域或过程视若罔闻,更没有把文艺 作品所反映的意蕴或内容置于时间化的审美生活 整体之中。当代以来,科学主义美学与文论在中 国大行其道,张江所提出的 “强制阐释论” 就是针对科学对美学、文艺理论的越界而作出的回应, 同时,他对当代诗歌的空间性构成分析也正是在 维护审美生活生动性、作为时间意识的视域性的 前提下进行的。

综上所述,无论是从审美生活在人类价值图景中的特殊性、审美生活尤其是以文艺作品作为 审美对象的审美生活作为时间视域的主客不分离 的构成方式、审美生活原初呈显方式的视域性与 构成文艺作品诸因素之固定空间性的关系,还是 从对现象学时间哲学的大规模译介、对中华美学 精神的继承与发扬来看,从研究对象保全的角度 自然滋生的 “时—空” 语法亟需从基础理论及美学、文艺理论学术史进行精深而系统的研究,这 是一个名副其实的富矿。由 “时—空” 语法出发, 才能确保文艺理论研究对象即针对文艺作品的审 美生活的完整性,并在这一前提下对基础理论及 学术史研究进行合理陈述,建构起我国文艺理论 话语体系及与之相应的语法系统。

[本文系国家社科基金项目 “现象学美学中的时间性思想及其效应研究” ( 16BZW024) 的阶段性成果]

①② 《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 1 卷,第 190 页,第 125 页, 人民出版社 2009 年版。
[作者单位: 浙江师范大学人文学院]  责任编辑: 何兰芳

《对象保全中的 “时—空” 语法与文艺理论话语体系建构》附论文PDF版下载:
http://www.lunwensci.com/uploadfile/2018/0831/20180831053028465.pdf
 
关注SCI论文创作发表,寻求SCI论文修改润色、SCI论文代发表等服务支撑,请锁定SCI论文网!

文章出自SCI论文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unwensci.com/wenxuelunwen/625.html

相关内容

发表评论

Sci论文网 - Sci论文发表 - Sci论文修改润色 - Sci论文期刊 - Sci论文代发
Copyright © Sci论文网 版权所有 | SCI论文网手机版 | 鄂ICP备2022005580号-2 | 网站地图xml | 百度地图x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