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释(参考文献):
1 (14) 方东美:《中国哲学之精神及其发展》, 第102-103页, 第101页, 河北教育出版社1996年版。
2 郭沫若:《周易时代的社会生活》, 《东方杂志》第25卷第21、22号, 1928年11月。
3 (12) (13) (33) 蔡尚思主编:《十家论易》, 第87页, 第433-438页, 第477页, 第220页, 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
4 参见顾颉刚:《论〈易系辞传〉中观象制器的故事》, 《燕大学报》第6卷第3期, 1930年10月。
5 参见胡适:《论观象制器的学说书》, 《燕大月刊》第6卷第3期, 1930年10月10日。
6 参见牟宗三:《牟宗三先生全集》第1卷, 第10页, 联经出版社事业有限公司2003年版。
7 廖名春:《〈周易〉经传与易学史新论》, 第262页, 齐鲁书社2001年版。
8 钱基博:《周易解题及其读法》, 第120页, 《民国文存》第89册, 知识产权出版社2015年版。
9 (10) (21) (56) (57) 杭辛斋:《学易笔谈》, 第266页, 第59-60页, 第118页, 第266页, 第277页, 岳麓书社2010年版。
10 参见熊十力:《读经示要》, 第136-137页, 岳麓书社2013年版。
11 王国维:《王国维遗书》第1册, 第325页, 上海书店出版社2011年版。
12 (17) (18) 傅斯年:《跋陈盤〈春秋“公矢鱼于棠”〉》, 《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集刊》1936年第7本第2分册。
13 章炳麟:《章太炎全集》, 第30-31页, 上海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
14 可参见李济:《殷墟青铜器研究》, 第330页, 上海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孙作云《饕餮考》, 《中和月刊》1944年第5卷第1、2、3期。
15 张岱年:《辟“万物一体”》, 《大公报·世界思潮》1933年2月23日第26期。
16 张岱年:《张岱年全集》第4卷, 第559页, 河北人民出版社1996年版。
17 (29) 汪晖:《现代中国思想的起源》, 第1121页, 第265页, 生活·新知·读书三联书店2015年版。
18 (32) 方东美:《生生之美》, 第100页, 第83页, 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
19 蒋维乔等:《中国哲学史纲要》, 第243-244页, 岳麓书社2011年版。
20 转引自林同华编:《宗白华全集》第1卷, 第665页, 安徽教育出版社2008年版。
21 (35) (36) 冯友兰:《三松堂全集》第4卷, 第25页, 第13页, 第151页, 河南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
22 黄进兴:《从理学到伦理学:清末民初道德意识的转化》, 第236页, 中华书局2014年版。
23 参见钱穆:《宋明理学概述》, 第1页, 九州出版社2014年版;汪晖《现代中国思想的起源》, 第107页,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15年版。
24 转引自史怀刚:《现代新儒家易学思想研究》, 第153页,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6年版。
25 (38) 马一浮:《马一浮全集》第1册, 第353页, 第343页, 浙江古籍出版社2012年版。
26 宗白华:《说人生观》, 《少年中国》1919年7月15日第1卷第1期。
27 参见朱光潜:《诗论》, 第53-60页, 中华书局2012年版。
28 王国维:《论新学语之输入》, 第128-129页, 谢维扬等主编:《王国维全集》第1册, 浙江教育出版社2010年版。
29 (68) 罗钢:《传统的幻象》, 第20、86、95页, 第386页, 人民文学出版社2015年版。
30 参见唐钺:《科学与人生观》, 第225页, 岳麓书社2012年版。
31 (45) (46) 邵雍:《邵雍全集》第3册, 第1175页, 第1175页, 第1217页, 上海古籍出版社2015年版。
32 参见宗白华:《康德唯心哲学大意》, 《北京晨报副刊·哲学丛谈》1919年5月16日。
33 (52) 林同华编:《宗白华全集》第1卷, 第586页, 第612页。
34 (50) 宗白华:《论中西画法的渊源与基础》, 中央大学《文艺丛刊》1934年第1卷第2期。
35 (53) 宗白华:《中国诗画中所表现的空间意识》, 《新中华》1949年第12卷第10期。
36 (55) 刘师培:《经学教科书》, 第102-103页, 第102页, 岳麓书社2013年版。
37 参见章学诚:《文史通义校注》, 第18页, 中华书局2014年版。
38 (60) 胡适:《中国哲学史大纲》, 第58页, 第62页, 中华书局2013年版。
39 朱光潜:《无言之美》, 第62页, 《朱光潜全集》第1册, 安徽教育出版社1987年版。
40 朱光潜:《谈美·文艺心理学》, 第122页, 中华书局2012年版。
41 钱锺书:《管锥编》, 第20页,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7年版。
42 详见汪裕雄:《意象探源》第一、二、三编中的相关论述, 安徽教育出版社1996年版。
43 参见孙喜艳:《〈周易〉美学的生命精神》, 第79-110页, 花木兰出版社2014年版。
44 参见张汝伦:《道还是技:中国艺术现代性的若干省思》, 《文汇报》2016年1月22日。
45 陈寅恪:《金明馆丛稿二编》, 第223页,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1年版。
《近现代时期“观物取象”内涵之转折》附论文PDF版下载:
http://www.lunwensci.com/uploadfile/2018/0824/20180824100302657.pdf
关注SCI论文创作发表,寻求SCI论文修改润色、SCI论文代发表等服务支撑,请锁定SCI论文网!
文章出自SCI论文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unwensci.com/wenxuelunwen/59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