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论文 - 至繁归于至简,Sci论文网。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当前位置:首页 > 理工论文 > 正文

湖南会同大叶塘金矿矿床地质特征及成矿规律浅析论文

发布时间:2023-07-18 15:20:52 文章来源:SCI论文网 我要评论














SCI论文(www.lunwensci.com)
 
   摘要 :湖南会同大叶塘金矿位于雪峰弧形构造带西南段的淘金冲矿集区,据调查,金资源量已经超过20t,是一个低品位大吨位的石英细脉带型金矿,本文通过总结其矿床地质特征、矿床成因、富集规律和找矿标志, 以期为该地区寻找同类型矿床提供借鉴。

  关键词 :大叶塘金矿,矿床地质特征,成矿规律,找矿标志

  1 区域地质背景

  会同县淘金冲矿集区位于湖南雪峰弧形构造带西南段,区内经历了古生代扬子古陆与华夏古陆汇聚碰撞造山作用。通过多年来的地质勘查工作, 在该矿集区内相继发现了淘金冲、于家湾、大叶塘、翁秀溪、东岳等多个金矿床,区内已查明金资源量接近 50t,但矿石品位整体偏低。大叶塘金矿处于淘金冲矿集区的最核心地段, 是淘金冲矿集区重要的金矿床之一, 目前已查明金资源量超20t,是一个低品位大吨位的石英细脉带型金矿。区域构造上, 大叶塘金矿位于区域肖家田背斜南东翼, 区域性北东向堡子脚压性断裂北东段,基本构造格局为一个被一系列断裂构造所复杂化的背斜中段, 属正常背斜。区内主体构造形迹呈北东向, 以断裂构造为主, 褶皱次之。

\


 
  2 矿区地质

  2.1 地层

  区内出露地层主要为元古界板溪群五强溪组第一段。岩性以青灰、暗灰色条纹条带含粉砂质、细砂质、凝灰质板岩为主, 岩石中含有大量凝灰质碎屑等火山喷发沉积物。五强溪组第一 段区内可以分为两层,上层岩性为一套砖红色粉砂质板岩及泥岩,板劈理较为发育。下层为一套火山碎屑岩建造,岩性为灰黑-灰绿色中厚层条纹条带状晶屑凝灰岩、玻屑凝灰岩、岩屑晶屑凝灰岩、含砾晶屑凝灰岩、凝灰质粉砂岩, 夹流纹质枕状熔岩, 部分变质为凝灰质板岩,凝灰结构或变余凝灰结构,岩性坚硬, 条纹条带状构造或块状构造, 该层是区内金矿主要赋矿层位。

       2.2 构造

  矿区主要有北东向、北西西向两大断裂构造体系。其中北东向区域性断裂主要为导矿构造, 局部地段为容矿构造, 北西西向剪切裂隙为区内主要的容矿构造。本矿区为石英细脉带型金矿床,矿化带均由疏密有秩,彼此大致平行的石英细脉群所组成,石英细脉赖以充填的空间为成矿前北西西向剪节理,奠定了矿区内的容矿空间, 其特点是它基本上垂直岩层层面, 当遇到岩层挠曲时, 石英细脉带的产状随岩层产状变化而变化。

  矿区内北东向大断裂F1(大叶塘 -坡脚断裂) 为区域性压扭性断层,处于肖家田背斜轴部稍偏南东翼,相距 80m ~ 100m。 该断层纵贯矿区中部,走向 50°~ 60°,倾向 140°~ 150°, 倾角45°~ 80°,形成断层破碎带宽 35m ~ 120m,带内凝灰质 板岩被破碎成大小不等的角砾,呈次棱角状,少量半浑圆状。角砾之间为岩屑岩粉及石英细脉充填胶结,而且绝大部分角砾及胶结物已褪色,具绿泥石化、绢云母化、硅化、黄铁矿化、毒砂化等蚀变。断层两盘,尤其是下盘附近围岩中北西向剪节理较密集发育,已被含金石英细脉充填、交代,形成北西向含金石英 细脉带,是本矿区主要工业金矿体。F1 作为主干断裂既导矿又容矿, 其在为区内金矿成矿提供动力、热液和热液运移通道的同时,带内的断层构造岩又被含矿热液交代形成独立金矿体或构成金矿体的一部分。

  2.3 岩浆岩

  矿区内岩浆岩不发育。仅在北部外围 3 公里处于家界、浪子田等地见少量钠长辉绿岩脉。呈岩墙、岩脉沿肖家田背斜轴 部张裂面侵于板溪群五强溪组第一段中。脉岩群出露宽8m,长300m ~ 500m, 倾向 110°~ 150°, 倾角 75°~ 80°。岩石呈浅灰绿色,块状构造、辉绿结构。矿物成分有钠长石、绿泥石、 方解石、钛铁矿及少量绿帘石、黝帘石、绢云母等,人工重砂中见磁铁矿、黄铁矿、黄铜矿。于家界辉绿岩脉蚀变带曾有过采金历史。经取样分析辉绿岩含金 0.25g/t,辉绿岩内接触带含金 0.21g/t ~ 0.50g/t。

  2.4 变质作用和围岩蚀变

  区内地层为板溪群五强溪组第一段,为一套受区域变质作用的副变质岩,在区域上地层岩性为一套地槽迥返期浅海相碎 屑岩, 岩石富含硅铝质成分, 在原始沉积同时并发海底火山喷发作用, 从岩石中普遍含火山凝灰质物质来看可以证实。不仅区域 上如此,矿区也不例外,从矿区大量岩石镜下分析资料来看,岩石具以下特征 :岩石普遍具条纹条带特征,并普遍含凝灰质物 质 ;岩石中长石含量普遍较高, 多为斜长石, 少量碎屑已蚀变成绢云母, 钾长石轻度粘土化和绢云母化, 大量存在隐晶石英集合 体,石英晶屑有溶蚀现象 ;岩石普遍为鳞片变晶结构, 变余粉砂状和变余凝灰结构 ;岩石中普遍含立方体黄铁矿。综上, 本矿区 地层岩性确系区域轻度变质体系而形成的板状岩石类。

  本矿床围岩蚀变不强烈。就蚀变类型而言,近矿体出现的围岩蚀变主要为硅化、黄铁矿化、毒砂化、绢云母化等。就分布而言,多在构造断裂发育部位、围岩裂隙发育、石英脉相对发育部位。就深度而言,在钻孔中凡石英脉发育、含脉率高、矿体达边界品位者, 围岩蚀变总随之发育;当石英脉稀疏、含金品位极低、 矿化消失, 围岩的上述蚀变现象也急剧减弱, 尤其是含金品位较高的部位,上述蚀变,特别是黄铁矿化、毒砂化、硅化总是十分强烈。所以矿体的富集与黄铁矿化、毒砂矿化、硅化关系密切, 金主要赋存于石英细脉中, 蚀变越强金越富集。

  2.4.1 金矿化与硅化、绢云母化

  硅化是矿床最普遍、最强烈的蚀变,金矿化的强度和规模与硅化蚀变强弱密切相关。硅化强则金矿化强,金矿化规模大, 金矿体富而大 ;硅化弱, 则金矿化弱, 金矿化规模小, 金矿体贫而小。

  绢云母化是金矿化的重要标志,但绢云母化对金矿化作用较弱, 绢云母化的边界线就是金矿化的边界。

  2.4.2 金矿化与黄铁矿化、毒砂化

  黄铁矿化、毒砂化是金矿化的重要标志,黄铁矿、毒砂是主要载金矿物。硫化物主要有 :黄铁矿、毒砂、黄铜矿等,与石英脉同期生成,密切共生,均为热液活动产物。金在硫化物中以裂隙和包裹体的形式产出, 黄铁矿化、毒砂化与金矿化关系密切。

  3 矿床地质

  通过野外工作,发现一条含金石英细脉带(Ⅰ号矿带),矿带位于矿区的北西部,是以成群的石英细脉组合而成,石英细脉带地表出露宽度达 200 多米,含金石英细脉沿北西西向次级 剪切裂隙构造带密集充填于元古界板溪群五强溪组第一段条带状砂质板岩、条带状绢云母板岩和凝灰质条带状板岩中。矿带走向北西~南东,倾向南西,石英单脉宽 0.1cm ~ 30cm,多数在 0.5cm ~ 1cm左右,间距一般几厘米至几十厘米,石英脉一般 10 条 /m ~ 20 条 /m, 最高达 38 条 /m。

  含金石英细脉带内共圈定金矿体1个(编号Ⅰ矿体),控制走向长约200m、倾向最大控制斜深 550m,倾向上工程控制目前尚未封边, 矿体整体为一柱状矿体。剪切带主剪切面控制了矿体的产状,总体走向北西~南东,倾向南西,矿体倾角较陡,一般 在 82°~ 89°, 矿体总体较连续, 局部存在无矿天窗, 矿体整体膨胀狭缩不明显,局部有分枝复合现象。矿体最大厚度285.5m, 平均厚度 52.89m,厚度变化系数 90.16%,属厚度变化较稳定类型。矿体一般品位在 0.8g/t ~ 1g/t左右,单样最高品位达46g/t。 组成矿体的岩性主要为黄铁矿化、毒砂化凝灰质板岩及硅化蚀变凝灰质板岩, 矿体与围岩无明显的界线, 矿体的圈定需依据样品分析结果。

  4 矿石特征

  4.1 矿石矿物

  矿石中主要金属硫化物为黄铁矿、毒砂,少量黄铜矿、闪锌 矿、白铁矿、黝铜矿、方铅矿,偶见磁黄铁矿,金属氧化物为少 量磁铁矿、钛铁矿、褐铁矿等。脉石矿物主要为石英,次为绢云母、长石、绿泥石, 少量的白云石、方解石等碳酸盐矿物。

  4.2 矿石结构构造

  矿石主要结构有半自形晶— 自形晶结构、它形晶粒状结构、 碎裂结构、填隙结构、包含结构、胶状结构等。矿石构造主要为细脉— 网脉状构造、脉状构造和稀疏浸染状构造。

  4.3 矿石类型

  矿石中主要金属硫化物为黄铁矿、毒砂,少量黄铜矿、方铅矿、闪锌矿等,金属氧化物为磁铁矿、钛铁矿、褐铁矿等,含量极少。金矿物组成主要为自然金,矿石自然类型主要有三类,分别为石英—硫化物— 自然金矿石、石英—毒砂— 自然金矿石和石英— 自然金矿石,矿石工业类型为贫硫化物石英细脉带型含金矿石。

  4.4 矿化期次及矿物生成顺序

  根据肉眼观察及镜下鉴定结果显示,本矿床的矿化基本分为早期、中期和晚期, 早期生成石英、毒砂、黄铁矿, 形成石英— 黄铁矿—毒砂矿石。石英主要为乳白色, 中期主要形成烟灰色隐 晶石英, 并形成如自然金、黄铁矿、毒砂、闪锌矿、方铅矿、黄铜 矿等金属矿物。自然金交代毒砂,自然金主要在中期形成。晚期 主要形成石英、碳酸盐矿物如白云石、方解石,表现为方解石往 往交代、包裹毒砂、黄铁矿晶体或胶结呈压碎结构的黄铁矿、毒 砂晶体,此外在晚期形成的细粒黄铁矿晶体主要沉淀在石英晶 洞中。

  5 矿床成因

  根据大叶塘金矿石英脉流体包裹体研究,综合分析认为该地区成矿早期成矿流体以变质水为主,成矿中晚期以大气降水为主。成矿热液具有明显的混合成因特点, 属于中低温矿床。

  本矿床为石英细脉带型金矿床,金的富集与地层、构造、石英脉的密集程度密切相关,其矿床成因应属沉积—变质—再造矿床, 其依据如下 :

  (1) 板溪群五强溪组第一段是矿区的主要赋矿地层,该地层属区域性含金热液的主要来源(矿源层)。地层岩性为一套轻变质浅海相碎屑沉积岩, 经镜下鉴定有火山碎屑物质及凝灰质, 这说明在岩层沉积过程中伴随有海底火山喷发,海底火山作用将金元素带出, 沉积在岩层内。

  (2) 火山沉积岩中的大量卤化物,硫酸盐、水分等,通常是易溶于水的, 有助于形成各种络阴离子或金的碱金属络合物, 后者确有较大的溶解度, 易于在岩石中发生迁移。区域变质作用是 一个升温升压过程, 随着温度的升高, 有利于上述络阴离子和碱

  性溶液的混合迁移,生成活动性较强的成矿热液,石英脉的成分主要来自硅铝质围岩。因此, 含金成矿溶液在这些围岩中活动 时,可以溶解其中的 SiO2.并使之随溶液迁移,SiO2 迁移、沉淀 条件同含金络离子的迁移沉淀条件基本相同。

  (3) 随着构造活动,温度压力增高,同时使岩层断裂破碎, 在空间上形成一系列有规律的裂隙,如早期的“X”节理以及二 次成分纵张、横张裂隙等, 为含金石英脉的赋存提供了通道, 因为这些断裂无疑是矿液运移的通道,同时又是压力减低形成压 力差的地方,矿液往往在此场所中沉淀。金元素也随之从围岩中析出,分阶段地逐渐在石英脉中与毒砂、黄铁矿等硫化物共生沉淀充填并部分发生交代等作用而富集形成这种低含量的金矿床。

  6 成矿规律

  6.1 矿化分布规律

  6.1.1 断裂控矿

  距离大叶塘—坡脚北东向断裂带F1越近,金矿化越强,远离该断裂金矿化趋弱,距离200m 以外则几乎无金矿化。通过对钻孔资料研究表明,离断裂带最近的 0 线~ 1 线、0 线及 1 线金 矿化最强, 0线~ 2线、2线及 3线金矿化渐弱。

  6.1.2 西强东弱规律

  大叶塘—坡脚北东向断裂带以西即该断裂下盘,凝灰岩中节理密集发育,且大多被石英细脉充填,所以金矿化强,金品位较高。该断裂以东即该断裂上盘,凝灰岩中节理发育相对稀疏, 或虽然凝灰岩中节理密集发育, 但未被石英细脉充填, 或仅被少量石英细脉充填,所以大叶塘—坡脚北东向断裂带以东金矿化弱,金品位较低, 这种现象的出现一方面是由于断层两盘节理发育程度的明显差异,另一方面可能是成矿热液主要集中在断层西侧的下盘。

  6.1.3 金矿化垂直分布规律

  综合分析钻孔资料发现,在目前已施工钻孔控制的矿化空间内,存在有三个矿化标高,即海拔 300m ~ 150m 为第一成矿 标高, 海拔 150m ~ 0m 为第二成矿标高, 海拔 -50m ~ -200m 为第三成矿标高。在 0 线~ 1 线和 1 线,从地表往深部,金品位有 逐渐升高趋势。

  根据钻孔资料分析可知,在大叶塘—坡脚北东向主控矿断裂带下盘, 越靠近该断裂带, 金矿化越强, 矿体厚度越大越稳定, 且矿体延深越大,可以推测,大叶塘金矿体受北东向主断裂、北 西向密集剪节理带共同控制柱状矿体。

  6.2 富集规律

  (1) 白色质纯石英脉一般以充填方式赋存于岩层中,往往含金很少,甚至不含金 ;灰-烟灰色石英脉一般以交代方式发育 于岩石中, 往往含金品位较高。

  (2) 有残留蚀变的围岩碎块,且黄铁矿化、毒砂矿化、硅化、绢云母化等多种蚀变相互叠加的石英脉比无残留蚀变的围岩碎块的石英脉, 金矿化强, 品位高。

  (3) 一般石英脉膨胀或收缩部位往往含金品位较高。

  (4) 石英脉由大变小或靠近尖灭端处,或脉分枝复合,交叉 等的部位, 常是金的集中沉淀部位。

  (5) 单一石英脉或一组石英脉无论在走向或倾向上形成弧 形拐弯处, 往往出现富矿包。

  (6) 石英脉密集地段往往品位较高,石英细脉分布的较稀, 往往品位较低。

  (7) 细粒集合体或细脉状金属硫化物发育, 金较富集。

  (8) 层间滑动位移两侧有石英脉发育和赋存较多浸染状硫 化物时,金明显富集。这种层间裂隙在成矿中无疑构成隔挡层, 是金富集的重要条件。

  (9) 含量相对较高,颗粒较细或粉末状而又是多种硫化矿物 共生出现部位,如闪锌矿、方铅矿、毒砂等同时出现处,金品位 明显增高甚至见明金。

  (10) 早期石英脉、蚀变岩、毒砂等因受构造重新活动影响 发生局部碎裂、破碎,再被后期含矿硅质热液充填、交代,形成 烟灰色、白色、乳白色等颜色石英脉交织在一起,同时伴有新生 的细、微粒硫化矿物以微脉状、网脉状、浸染团块状等形式或沿 着新生石英脉边缘发育,或充填在早期石英脉、蚀变岩、毒砂矿 物等裂隙间, 或围绕角砾分布, 这样的地方常是工业金矿体赋存 部位。

\

 
  7 找矿标志

  7.1 地层岩性标志

  大叶塘金矿含矿主岩为新元古界板溪群五强溪组第一岩性 段条带状砂质板岩、条带状绢云母板岩和凝灰质板岩, 可以作为 寻找石英细脉型金矿及石英大脉型金矿的地层标志。

  7.2 构造标志

  (1) 区域规模的北东向断层。

  (2) 北东向断层旁侧一定范围内的密集平行节理带。 7.3 蚀变矿化标志

  (1) 由于硫化物、蚀变带的风化流失,在地表产生灰白、黄 褐等混杂色的褪色化、粘土化, 褐铁矿化等结构比较松散的线状 分布的残积层,故粘土化和褐铁矿化是本区寻找金矿脉露头的 面状标志。

  (2) 硅化和绢云母化是本区寻找金矿的直接标志。

  (3) 石英脉是本区寻找金矿的直接标志。

  (4) 黄铁矿化和毒砂化是本区寻找金矿的直接标志。
 
关注SCI论文创作发表,寻求SCI论文修改润色、SCI论文代发表等服务支撑,请锁定SCI论文网!

文章出自SCI论文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unwensci.com/ligonglunwen/59663.html

发表评论

Sci论文网 - Sci论文发表 - Sci论文修改润色 - Sci论文期刊 - Sci论文代发
Copyright © Sci论文网 版权所有 | SCI论文网手机版 | 鄂ICP备2022005580号-2 | 网站地图xml | 百度地图x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