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论文 - 至繁归于至简,Sci论文网。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当前位置:首页 > 理工论文 > 正文

马道口钼矿床与张麻井铀钼矿床地质特征对比及找矿潜力分析论文

发布时间:2021-12-20 16:39:23 文章来源:SCI论文网 我要评论














SCI论文(www.lunwensci.com):
 
 摘  要 :
马道口钼矿床是近几年在张家口沽源火山盆地东部外缘发现的唯一一个钼矿床, 位于沽源火山盆地西部张麻井大型铀 钼矿床在国内享有盛誉,两者地质特征即具有一定的相似性,又各自具有一定的独特性。文中对两者的地质特征进行对比研究, 有助于进一步了解该地区同类矿床成因, 并对马道口钼矿床找矿潜力分析提供必要依据。

关键词 :马道口 ;张麻井 ;钼矿 ;特征对比 ;找矿潜力

马道口矿床位于张家口市赤城县北部马道口村,是冀北火 山岩地区钼矿找矿工作的又一重要突破,该矿床自2017 年发现 以来,一直在不断得投入工作,取得了较为丰硕的成果。张麻 井大型铀钼矿床位于张家口市沽源县北部张麻井村,始发现于 1983 年,是冀北地区著名的铀钼矿床。  两者相距约 75 公里,大 地构造位置同处于中朝准地台内蒙地轴沽源陷断束,因此两者 地质特征具有一定的相似性的同时又各自具有一定的独特性。

1  地质背景对比

\

马道口矿床 :地表仅出露下白垩统张家口组一段地层,岩 石以灰白、紫灰流纹质熔结角砾凝灰为主。岩层产状多变,以北 西和北北西走向居多,倾向北东、北东东,倾角 30° ~50°,深 部岩层倾角渐缓。断裂构造以NW 向构造带为主,以蚀变破碎带 形式出现,地表走向 320° ~355°,倾向NE, 倾角 60° ~75°, 长度一般在 300m~2000m, 宽 10-30m 不等, 带内岩石可见不同 程度的挤压破碎现象, 且普遍发育有硅化、高岭土化及褐铁矿化 等蚀变。蚀变破碎带在地下产状趋于平缓,矿体多产于其中。岩 浆岩为早白垩世侵入岩—白草岩体, 岩性为石英正长斑岩, 地表 和钻孔中均可见到,测年结果显示矿区火山岩及深部石英正长 斑岩均形成于白垩世早期 130Ma±。

张麻井矿床 :地表出露下白垩统张家口组二段地层,以流 纹质熔接凝灰岩为主。矿区断裂构造发育,具代表性的有 F 45 , F3 等。F45 - 1,F45 - 2 断裂横贯矿区北部,其断裂形成于侏罗纪晚 期,张家口组二段形成之前。F45 - 1 断裂带早期破碎成角砾,后 期大量硅质充填,形成硅化角砾岩带 ;F45 - 2 断裂带表现为粗面 岩中的片理化带,局部充填有褐色流纹斑岩脉。F 3 长 430m, 宽 4 m,产状 35°~ 40°∠ 30°~ 54°。该断层早期使围岩破碎, 晚期硅质胶结,形成硅化角砾岩,具控岩、控矿双重性。矿区地 表未见岩浆岩分布, 钻孔中见次流纹斑岩体, 测年结果显示流纹 斑岩形成时间为 126Ma。矿体顶部见隐爆角砾岩 [1]。

\

2  围岩蚀变特征对比

马道口矿床 :流纹质熔结凝灰岩矿体与围岩具有较为明显 的界线,围岩内可见高岭土化、绿泥石化、轻微硅化、碳酸盐化 以及叶蜡石化,地表可见紫色萤石化 ;在石英正长斑岩中,矿体 与围岩界线较为模糊, 距离较近围岩中绿泥石化与钠长石化较为 发育,还可见高岭土化与轻微硅化 ;距离较远围岩中钾长石化与 绿泥石化发育, 硅化较为发育。矿床整体缺少明显的分带性。

张麻井矿床 :矿床蚀变带从上到下依次为硅化 - 褐铁矿化 带、蒙脱石化带以及赤铁矿化带。矿床蚀变分带其具有上方呈现 酸性, 下方比较偏向于碱性的特征。

硅化 - 褐铁矿化带在次流纹斑岩体上方开始形成,由硅化帽 和铁帽组成。硅化岩坚硬致密,呈浅红色、灰黑色、灰白色。硅 化的发生伴随着轻微的萤石化和铁矿化。它们通常叠加在硅化 蚀变带上, 主要沿裂隙发育, 局部呈平面状 [2-4]。

蒙脱石带发育在流纹斑岩体偏上部。蒙脱石是交代水云母 (碎片) 的产物,大部分为絮状和块状。它常分布在晶洞和矿脉的岩石中。伴随蒙脱石化的还有紫黑萤石、水云母、沸石化和高岭石化。

赤铁矿化带比较偏下,它主要是脉状铀矿化的最主要的近矿 蚀变, 和赤铁矿一起的有钾长石化以及黄铁矿化等矿化的过程。

3  矿化带特征对比

马道口矿床 :以Mo>0.01%,在 0 线剖面自上而下产出 9 条 Mo矿化带, 赋存标高 1326m ~ 1020m。矿化带长约 400m, 宽约 600m ~ 700m, 厚度在4m ~ 30m之间。走向NW, 产状平缓, 与 接触带产状基本一致,呈层状或似层状。矿化带内矿化不均匀, 具体表现在同一个矿化带中局部矿化相对较强,而其他地段矿 化则相对较弱。
张麻井矿床 :根据矿石类型及矿物共生组合特征可划分为 3 个矿化带。由上至下依次为次生富集矿化带、黑色浸染状矿化 带、红色脉状矿化带。

次生富集矿化带为该矿带上部形成的深褐色“铁帽”,钼的 赋存形式为胶硫钼矿、蓝钼矿,铀呈铀黑次生矿、沥青铀矿和硅 钙铀矿等矿物形式产出, 是由地表水淋积作用形成。

黑色浸染状矿化带与上部次生富集带呈渐变过渡关系,矿 化赋存在次流纹斑岩的膨胀体核部。黑矿化带钼品位较富、铀品 位则相对较贫。

红色脉状矿化带为古近纪汉诺坝玄武岩浆热液与大气降水 双混合火山热水叠造铀成矿阶段。  矿化产出次流纹斑岩体膨胀 部下盘,走向呈 NW-SE 、陡倾斜展布,红化矿石为铀、钼品位 较高的富矿。

4  矿体特征对比

马道口矿床 :以Mo 0.03% 为边界品位, 以Mo 0.08% 为工业 品位, 共圈定27 条矿体, 其中工业矿体 10 条,低品位矿体 17 条。 矿体产处于岩层间滑脱破碎带,总体上产状平缓,走向北西,以 似层状或透镜状为主,与接触带产状一致。矿体中矿化不均匀。 矿体沿倾向变化较大,出现局部膨大,尖灭再现和分支复合现 象。矿石呈细脉状、细脉浸染状、浸染状。

张麻井矿床 :铀 - 钼矿体主要赋存在次流纹斑岩体内及隐 爆角砾岩带中,集中产在次斑岩体呈弧形拐弯由窄变宽的膨胀 部位,垂深位于 16m ~ 480 m,远离次流纹斑岩体处矿化明显变 差或消失。钼矿体产状与次流纹斑岩体产状基本一致, 又具有上 缓下陡之趋势,铀矿体主要产在钼矿体内标高为 1530m 中段和 标高为 1300m 中段的上、下部位。

两者其他地质特征对比见表 1。

\

5  总结

(1)综合对比马道口钼矿床与张麻井铀钼矿床矿石类型、矿 体形态成矿条件,马道口钼矿床形成时代应与张麻井铀钼矿床 第一成矿期相对应。因为马道口矿床钼矿体为隐伏矿体, 未予以 风化剥蚀, 故其地表缺少次生富集矿化带。该矿床未见第二期红 色脉状矿化带, 即缺少第二期成矿, 所以马道口矿床相对于张麻 井铀钼矿床钼矿体品位较低, 且厚度较小。

(2)两个矿床成矿流体为均为低温、低盐度特征,矿石矿物 组成主要为较低温度下沉淀的胶硫钼矿。两个矿区虽有燕山期 酸性岩体侵入, 但矿床的形成明显晚于岩体侵位时代。两个矿床 均是与燕山期酸性岩体侵位无关或关系不密切的中低温胶硫钼 矿型矿床。

(3)张麻井多个钻孔岩芯样品显示,深部酸性斑岩顶部均出 现隐爆角砾岩及浸染状细脉状矿化 , 这表明斑岩岩浆形成演化 过程中分异出大量挥发相并发生了成矿作用。马道口矿区WN 部存在花岗斑岩体,以及根据马道口矿床隐爆角砾岩中存在花 岗斑岩外源角砾, 且角砾岩含钼品位较高, 预示该区深部或边部 存在酸性岩体界面。

\

目前所发现的钼矿床为胶硫钼矿,属中低温端成矿元素,在 中低温端还有硫化钼结晶析出,表明本区钼成矿元素较为丰富, 故推测在本区的隆起端有一个理想的辉钼矿(高温端) 成矿区 间,其矿床类型很可能为斑岩型钼多金属矿床(图 2),本区找矿 潜力较大。

参考文献

[1]  宋瑞先 , 魏明辉 , 何宇青 , 等 . 张家口地质矿产 [M]. 北京 : 地质出版社, 2013.
[2]  王找强 . 冀北张麻井铀钼矿床地质特征及成矿规律 [D]. 中国地质大学 ( 北京) 硕士学位论文, 2015.
[3]  张明林 , 车永飞 , 朱鹏飞 , 张文明 .2012. 河北沽源张麻井火山岩型铀矿床成矿 模式 [J].矿床地质 ,31(增刊):239-240.
[4]  芮国桢 .460 大型铀 - 钼矿床成矿地质特征及成因探讨 [J]. 世界核地质科学, 2010, P619.14 ;P598.

关注SCI论文创作发表,寻求SCI论文修改润色、SCI论文代发表等服务支撑,请锁定SCI论文网!

文章出自SCI论文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unwensci.com/ligonglunwen/34568.html

发表评论

Sci论文网 - Sci论文发表 - Sci论文修改润色 - Sci论文期刊 - Sci论文代发
Copyright © Sci论文网 版权所有 | SCI论文网手机版 | 鄂ICP备2022005580号-2 | 网站地图xml | 百度地图x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