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论文 - 至繁归于至简,Sci论文网。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当前位置:首页 > 理工论文 > 正文

广东深坑铅锌多金属矿地质特征及找矿标志浅析论文

发布时间:2022-05-06 14:02:53 文章来源:SCI论文网 我要评论














SCI论文(www.lunwensci.com)

摘  要 :深坑铅锌矿区位于广东省阳山县杨梅镇境内, 大地构造位置位于云开大山后加里东隆起与湘、桂、粤北海西 - 印支拗陷 接触部位附近的沉降带中,所处区域构造位置,是铅多金属成矿的有利地带。区内构造主要为北东东向和北北西向两组,其中 北东东向F1 断裂是主要的含矿构造。本文通过对该区地质调查和前人资料进行综合研究分析,较深入的了解了区内铅锌成矿地 质特征及找矿标志, 对该区铅锌找矿具有一定的指导作用, 又可为该区周边开展多金属矿找矿工作提供依据和参考。

关键词 :铅锌矿 ;地质特征 ;找矿标志 ;深坑

\

1  区域地质概况和研究区地质特征

1.1  区域地质概况

深坑铅锌矿区位于广东省阳山县杨梅镇境内,大地构造位 置位于云开大山后加里东隆起与湘、桂、粤北海西 - 印支拗陷接 触部位附近的沉降带中,南岭多金属成矿带内(图 1)。区域内经 历了复杂的构造发展历史, 从构造形迹来看, 北北东向白莲圩断 裂为郴怀断褶带组成部分。白莲圩断裂下盘及以东地区, 为连阳 拗褶群之夹持地段,继一级构造之后所派生的东西、南北向、北 东向或北北东向、北西向等不同序次、不同级别、不同类型断褶 构造极为发育,为各类矿产元素的聚集提供了有利通道和储矿 空间。

区域上,出露的地层主要有古生代和中生代地层,主要为浅 海 - 滨海相碎屑岩、碳酸盐建造,局部有含煤或硅质岩,其中古生代地层为浅海相类复理石硅质岩夹火山碎屑岩建造,区域出 露的花岗岩为燕山期花岗岩, 早期以大岩基形态出露侵入, 晚期 以小岩株、岩枝状出露。岩体中出露基性岩脉,主要为闪长岩和 辉绿(玢)岩脉等, 出露规模不大。

区域上出露的地层主要有寒武纪八村群(∈ bc),泥盆系中 统老虎头组(D2l)、上统天子岭组(D3t)、帽子峰组(D3m),石炭 系下统石磴子组(C1s)、测水组(C1c)、梓门桥组(C1z)、上统壶 天组(C2H),三叠系下统大冶群(T1d)、上统黄坌群(T2h),侏罗 系上统金鸡群(J1j)和新生界第四系(Q)。在这些地层中,除第 四系(Q)以外,其余地层以浅海—滨海相碳酸盐为主,局部为 河流、沼泽碎屑岩建造。层序完整,出露广泛,系铅多金属成矿 的有利地层。

\

1.2  矿区地质特征

勘查区位于广宁岩体北东缘,在秤架复背斜西翼和NE 向秤 架断裂与大崀~黄坌断裂夹持部位及广宁岩体与泥盆系地层内 外接触带附近, 是铅多金属成矿有利地段。

1.2.1  地层

勘查区内岩体接触带外围出露的地层主要为泥盆系上统天 子岭组(D3t)和上统帽子峰组(D3m)(图 2)。帽子峰组(D3m): 分布于工作区南侧和东侧,呈条带状展布,岩性为浅黄色、黄褐 色、灰白色长石石英粗砂岩、杂砂岩,属浅海—三角洲相。岩层 总体倾向南东,倾角为 56°~ 72°。地层厚度不详,其与下伏 天子岭组呈整合接触。

\

天子岭组(D3t):分布于勘查区东部,与广宁岩体呈侵入接 触关系,岩性为浅黄色、黄褐色中厚层状细粒长石石英细砂岩、 杂砂岩夹紫红色、褐红色薄层状粉砂岩,属浅海沉积相。岩层总 体倾向南东,倾角为 56°~ 75°,局部较缓。局部受岩体侵入 影响,倾向北东,且倾角变缓。地层厚度不详。与上覆帽子峰组 呈整合接触, 与岩体呈侵入接触。

1.2.2  构造

工作区内出露的构造类型主要为断裂构造,依据构造走向 可分为北东东向和北北西向两组,其中F1 为北东东向断裂,深 坑断裂为近北北西向断裂。各主要断裂特征如下 :

(1)北东东向。F1 号断裂带 :发育于深坑断裂下盘的粗中粒斑状黑云母花岗岩体中,走向 50°~ 60°,倾向南东,倾角 50°~ 65°。沿走向往南西追索控制长约 80m, 地表露头视厚度 4m ~ 8m, 且往深部具有变厚的趋势。沿走向往北东未见构造露 头。构造岩主要为硅化碎裂闪长岩及碎裂辉绿岩。硅化碎裂闪 长岩位于构造上盘,视厚度2m ~ 3m,主要由长石、角闪石等组 成,碎裂结构,块状构造,发育较强硅化及浸染状方铅矿、闪锌 矿、颗粒状黄铁矿等 ;硅化碎裂辉绿岩位于构造下盘,视厚度 2m ~ 5m,主要由长石、普通辉石和角闪石等组成, 含少量石英, 肉眼未见明显的金属矿化蚀变,经采用便携式矿石分析仪(半定 量分析) 及取样分析测试结果发现, 具有较高的Pb、Zn含量, 局 部达到边界工业品位。该构造是区内主要的含矿构造。

根据F1号断裂从构造岩中表现出至少三期热液活动 :第一 期受区域性深坑断裂影响, 形成次级硅化破碎带 ;第二期, 中基 性岩(闪长岩) 沿构造裂隙侵入并交代早期花岗碎裂岩,形成硅 化闪长岩 ;第三期,基性岩脉(辉绿岩) 沿构造裂隙侵入并(未 完全)交代早期的闪长岩,形成目前所看到的硅化闪长岩、硅化 辉绿岩。结合TC1、TC2、TC4 刻槽取样结果, 推测成矿时代可能 为第二期~第三期之间, 成矿物质来源可能为深坑断裂。

(2)北北西向断裂。深坑断裂 :大致沿深坑河流展布,是 区内的主干断裂,发育于粗中粒斑状黑云母花岗岩与泥盆系天 子岭组接触带附近。构造走向 340°~ 350°,倾向北东,倾角 60°~ 75°,构造规模大,宽约 30m ~ 70m 不等。工作区内沿 走向往北控制约 1.5km,往南由于地形影响未观察到,推测为沿 山谷展布。构造岩主要为硅化碎裂岩,其次为硅化花岗碎裂岩。 硅化碎裂岩呈白色,浅灰色,主要由石英、长石等组成,含少量 云母及黄铁矿等。普遍发育强硅化。该构造是区内主要的导矿 构造, 其局部残留有含铅锌矿碎裂闪长岩透镜体。

1.2.3  岩浆岩

本区出露于地表的岩浆岩主要为广宁岩体。岩体主要为燕 山早期(γ52(3))粗中粒斑状黑云母花岗岩,局部可见细粒黑云母 花岗岩、闪长岩、辉绿(玢)岩、花岗斑岩等岩株、岩脉。

粗中粒斑状黑云母花岗岩 :分布于工作区西部及南部,岩 石呈灰白色、黄褐色,似斑状结构,块状构造。主要由斜长石、 石英、黑云母组成,含少量铁质、粘土等矿物。斜长石约占 60%, 半自形晶,大小约 3mm ~ 5mm ;石英约占 32%,它形晶,大小 约 3mm ~ 5mm ;黑云母呈细粒片状集合体,约占 5% ;其余约 占 3%。其中斑晶为斜长石、石英,约占 30%,基质为黑云母、长 石、石英等。

细粒黑云母花岗岩 :出露于花岗岩体中,围岩为粗中粒 斑状黑云母花岗岩,呈脉状、透镜状分布。呈灰白色、黄褐 色,花岗结构,块状构造。主要由斜长石、石英和黑云母组 成,含少量铁质、粘土等。斜长石约占 60%,半自形晶,大小约 1mm ~ 2mm ;石英约占 30%, 它形晶, 大小约 1mm ~ 2mm ; 黑云母呈细小鳞片状集合体,约占 5% ;其余约占 5%。形成时间 晚于粗中粒斑状黑云母花岗岩。

闪长岩 :出露于工作区花岗岩体中,围岩为粗中粒斑状 黑云母花岗岩或辉绿岩,呈脉状、透镜状分布。脉体厚度沿走向、倾向变化较大。呈灰绿色,深绿色,斑状结构,块状构造。 主要由长石和角闪石组成,含少量石英及粘土矿物。长石(斜 长石) 约占 47%,角闪石约占 45%,石英约占 3%,其余约占 5%。斑晶约占 10%,成分主要为暗色矿物及少量长石,大小约 0.5mm ~ 2.5mm,依据晶形推断为角闪石。基质为暗色矿物及长 石。闪长岩在工作区分布不均匀,南部分布较多。根据野外地质 点中脉体穿插关系,推断其形成时间早于粗中粒斑状黑云母花 岗岩, 晚于辉绿(玢)岩。

辉绿(玢)岩 :出露于工作区花岗岩体中,围岩多为粗中 粒斑状黑云母花岗岩,少量为闪长岩。风化呈土黄色,新鲜面 呈深灰色。辉绿结构,块状构造。主要由斜长石、普通辉石、角 闪石组成,含少量石英、云母等。斜长石约占 45%,半自形晶, 大小 0.4mm ~ 1.5mm ;普通辉石约占 30%, 半自形晶, 大小约 0.3mm ~ 1.5mm ;角闪石约占 18%, 呈它形粒状 ;其余约占 7%。 其中斑晶为斜长石和普通辉石,约占 80% ;基质为斜长石、普通 辉石和角闪石等。

花岗斑岩 :出露于工作区南部花岗岩体中,围岩为粗中粒 斑状黑云母花岗岩,呈脉状分布。脉宽4m ~ 8m,沿走向控制约 1.5km。灰白色,斑状结构,块状构造。主要由长石、石英、白云 母组成, 含少量暗色矿物。石英约占 60%, 长石(钾长石为主) 约 占 35%,白云母约占 2%,其余约占 3%。斑晶为长石、石英,斑 晶约占 13%, 大小约 0.4mm ~ 2mm, 基质矿物成份与斑晶相同。

\

2  矿床地质特征

2.1  矿化体特征

勘查区F1号断裂带经槽探揭露发现铅锌矿体 1 个,铅矿体、 铅矿化体、锌矿化体及伴生银矿体各 1 个。主要特征如下 :

Pb- Ⅰ号矿体、Zn- ①号矿化体及伴生Ag- Ⅰ均由揭露F1 号 断裂的TC1 控制,赋存于 F1 号带中,走向 58°,倾向南东,倾 角 52°。产出标高 575.00m ~ 608.15m, 埋深 -25.00m ~ 8.15m, 矿(化)体走向长 45m,倾向长 42m,真厚度2.18m。铅平均品位 2.36%, 锌平均品位 0.75%, 银平均品位 31.7%。含矿岩性为硅化 碎裂闪长岩。

Pb- ①号矿化体由揭露 F1 号断裂的TC1、TC2 和TC4 控制, 赋存于 F1 号带中,走向 58°,倾向南东,倾角 52°。产出标高 575.00 ~ 631.39m, 埋深 -46.7m ~ 9.66m。矿化体走向长 90m, 倾向长 71.52m。真厚度 1.80m。铅平均品位 0.44%。含矿岩性为碎 裂闪长岩、碎裂辉绿岩。

2.2  矿石特征

经岩矿鉴定分析,初步查明勘查区铅锌矿点金属矿物 主要为黄铁矿、闪锌矿、黄铜矿和方铅矿。脉石矿物为绿泥 石和石英。黄铁矿呈它形~半自形粒状,高反射率,大小 0.05mm ~ 1.5mm,浸染状不均匀分布或沿裂隙分布。闪锌矿 它形粒状, 大小 0.05mm ~ 0.5mm, 不均匀分布, 局部可见交 代黄铁矿。黄 铜矿 呈 它 形粒状, 大 小 0.02mm ~ 0.08mm, 呈 固溶体不均匀分布在闪锌矿中。方铅矿呈它形粒状,大小 0.03mm ~ 2.0mm,局部分布,可见交代闪锌矿呈交代穿孔结构。 绿泥石呈细小鳞片状,浅绿色,大小为 0.05mm ~ 0.1mm。石英 呈它形变晶粒状,大小为 0.02mm ~ 0.25mm, 不均匀分布。金属 矿物的生成顺序为 :黄铁矿—闪锌矿、黄铜矿—方铅矿。取样分 析测试结果见表 1。矿石结构为它形~半自形晶粒状结构,构造 为浸染状构造。

2.3  找矿标志

2.3.1  构造标志

通过对该区地质调查及初步探讨,认为岩体内外接触带近 南北向的深坑断裂带附近及其次级构造(北东东向 F1 断裂),具 有较强的矿化蚀变, 是该区最直观的找矿标志。

2.3.2  岩性标志
通过该区调查及综合分析,认为区内主要成矿岩性有硅化 碎裂岩及接触带的矽卡岩等是该区找铅锌矿的主要岩性标志。

2.3.3  蚀变标志本区矿化蚀变主要有 :硅化、黄铁矿化、褐铁矿化,在地表 较最直观体现就是铁帽。

\

3  结语

综上所述,通过对该区地质调查和前人资料进行综合研究 分析, 较深入的了解了区内金矿地质特征及找矿标志, 对该区下 一步找矿工作具有一定的指导作用,又可为深坑地区外围开展 铅锌多金属矿找矿工作提供依据和参考。

参考文献

[1]  姚东红,康露,李奕旺,陆玉德,等 . 广东省阳山县深坑铅多金属矿普查项目 2012 年度地质报告 [R]. 内部资料 ,2015.

关注SCI论文创作发表,寻求SCI论文修改润色、SCI论文代发表等服务支撑,请锁定SCI论文网
文章出自SCI论文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unwensci.com/ligonglunwen/37628.html

发表评论

Sci论文网 - Sci论文发表 - Sci论文修改润色 - Sci论文期刊 - Sci论文代发
Copyright © Sci论文网 版权所有 | SCI论文网手机版 | 鄂ICP备2022005580号-2 | 网站地图xml | 百度地图x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