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论文 - 至繁归于至简,Sci论文网。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当前位置:首页 > 计算机论文 > 正文

高职计算机类专业“专创融合”教学模式的探索与实践论文

发布时间:2022-04-15 14:28:18 文章来源:SCI论文网 我要评论














SCI论文(www.lunwensci.com):

  摘要:高等职业教育作为传承技术技能、促进就业创业,进行技术创新、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教育类型,肩负着培养具备创新精神及创新能力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的任务,本文以专创融合的培养目标、课程体系、创新实践平台、教与学方法、教学评价等要素为切入点,创新高职计算机类专业“一核心二定义三重构”的专创融合教学模式,并阐述了该模式的改革路径。

  关键词:高职;计算机类专业;专创融合;教学模式

  Exploration and Practice of the Teaching Mode of"Specialty Innovation Integration"for Computer Majors in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CAO Qinglin,XUE Weixing,WANG Lianzhong,XING Gaowa

  (Xining Urban Vocational&Technical College,Xining Qinghai 810000)

  【Abstract】:As an educational type of inheriting technical skills,promoting employment and entrepreneurship,carrying out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and promoting economic and social development,higher vocational education undertakes the task of cultivating high-quality technical and skilled talents with innovative spirit and ability.This paper takes the training objectives,curriculum system,innovative practice platform,teaching and learning methods,teaching evaluation and other elements of the integration of specialty and innovation as the breakthrough point,This paper innovates the teaching mode of one core,two definitions and three reconstructions for computer majors in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and expounds the reform path of this mode.

  【Key words】:vocational education;computer major;integration of specialty and innovation;teaching model


  “专创融合”教学模式是指将双创教育有效地贯穿于高职计算机类专业人才培养的全过程,以专业教育支撑双创教育的发展,以双创教育引领专业教育的改革,推进专业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双向互融,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创新实践能力的高素质创新型技术技能人才。高职计算机类专业是与双创能力培养高度关联的专业,在“专创融合”的人才培养目标下,高职计算机类专业只有通过人才培养模式与课程体系的“双创化”改革,才能培养出具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

  西宁城市职业技术学院计算机类专业按照“理念引领、专业支撑、教学重构、强化实践”的建设思路,在专创融合教学模式的创新改革方面进行了整体谋划与系统推进。

  1专创融合教育存在的问题

  《关于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明确指出,创新创业教育存在着理念滞后,与专业教育结合不紧,与实践脱节,教师开展创新创业教育的意识和能力欠缺,教学方式方法单一,针对性实效性不强;实践平台短缺,创新创业教育体系亟待健全等突出问题[1]。目前,高职院校在专创融合教育方面的改革还处于探索阶段,在人才培养目标、课程体系、实践平台、师资等方面都缺乏有效融合,还未形成具可操作性、可推广的专创融合教学模式,学生无法将创新创业和专业技术技能有效融合,无法运用创新能力有效解决专业及产业的具体问题。

\

  2构建“一核心二定义三重构”的专创融合教学模式

  专创融合教育不是将专业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简单相加,而是耦合联接,将专业课程、教与学方法、实践平台、评价标准都进行“双创”化改革,形成开展专创融合的教学活动框架和程序。计算机类专业在专创融合教学模式方面进行了探索实践,培育形成了“一核心二定义三重构”的专创融合教学模式。

  一核心以“创新思维、创新能力、专业技术技能”培养为核心。

  二定义重新定义教师,重新定义学生。教师由知识、技能和资源的传递者转变为组织者,培养教师行业气质和创新引领能力,主导学生开展以技术应用创新和开发为主的教学活动;学生由被动的专业知识学习者转变为主动的探索者和实践者,教学不再停留在知识讲授、双创专题讲座、专业技能训练上,而是要增加与学生的专业背景和环境相联系的专业创新实践内容。

  三重构重构课程供给内容、重构教与学方法、重构评价标准。重构课程供给内容是指改革专业教学课程,构建和实施以成果为导向、以项目为实践载体的教学内容,完善专创融合课程体系,修订专业课程标准,将市场痛点、生活热点、科技项目、产业新经验新工艺新技术融入专业教学。开发专业创新研学体验课程、创新实践训练营课程等,推动以专业知识、技能和职业精神为基础的创新创业。重构教与学的方法是促进“师导生创”,以现实生活问题和市场需求为驱动营造融创新、跨领域的教学情境,锻炼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提高专业实践及创新实践的能力,使学生从被动式的听课、记忆、技能训练,转变为在实践中创造,在创造中学习和建构。重构评价标准是针对学生创新实践的行动过程,基于实践项目的操作特征和情景性,对学习者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或完成特定任务的能力进行测量[2]。

  3“一核心二定义三重构”专创融合教学模式的改革路径

  3.1准确定位专业,由单一“专业”向“高水平专业群”转型

  专业教育是根据行业分工而实施的专门知识与技能的教育,培养学生某一专业领域的知识、能力和素质,一般按照专业的知识体系设置课程,强调知识传递的系统性、全面性。创新创业教育强调基于创新精神、创业意识和创新创业能力的综合素质与能力的培养,注重知识、能力的综合实践运用,促进学生根据现实需求和问题驱动进行知识与能力的建构[3]。专创融合的目标是培养复合型、创新型、应用型的技术技能人才,需要专业围绕产业链打造创新链,围绕创新链布局人才链和专业链,促进专业链、人才链与产业链、创新链精准对接,这与高水平专业群人才培养的目标一致。因此,以“高水平专业群”建设为抓手,形成跨专业统整的策略,面向产业开展真实情境的体验与创造,培养职业思维创新精神,将信息产业先进元素纳入教学标准和教学内容,培养高职计算机类专业学生“问题发现―创意设计―跨领域思考―全链条融合―计算机编程思维”的能力,构建和优化“学研用创”紧密结合,适应产业创新发展的“专创融合”教学模式,和产业技术、文化、人才、资源、智力、管理等要素融合和对接,促进计算机类专业复合化、创新化。

  3.2重构课程体系,由单一“课程”向“课程模块”升级

  创新创业服务于专业人才的培养是专创融合课程体系重构的逻辑起点。西宁城市职业技术学院探索了专创融合课程的开发模型(图1),为教师提供了开发专创融合课程的可操作建议。

  专创融合课程的开发模型是闭环的,强调单一课程向课程模块的升级,分为核心层、要素层和开发层,核心是专创融合课程直指一个目标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创新能力和专业技术技能,专创融合课程目标的构建应贯穿专业目标体系,整合多门课程多个领域。从学生的生活与社会实际出发,尽量与社会及产业接轨,将“双创”实践项目作为教学案例融入专业课程内容,形成模块[4]。

  要素层包括创新实践项目、课程资源、专创教师、创新实践平台。创新实践项目是指专创融合须设计创新项目化任务,强调多领域整合与问题导向,强调专业与产业之间、与创新创造之间的知识流动和知识创新,强调专业知识的应用情境和实用性、创造性,以创新实践项目将机械枯燥程式化的计算机专业知识变成有意义、有活力的生活问题和产业问题。课程资源强调高质量的创新实践产出,线上资源包括教学设计资源、课程学习微课、学习路线图、计算机软件、创新作品案例库、分享平台、移动手机App、讨论空间、专业资讯等;线下资源包括人力资源(专业教师、学习小组成员、企业技术人员、行业专家等)以及硬件资源(3D打印机、编程软件、电子元件、工业外观设计软硬件等)。专创教师是专创融合课程开发的主体,需要广大教师从创新理念出发,跳出分课程分专业学习的窠臼,打破界限,主动链接其他相关课程专业教师共同参与课程设计,创造出跨领域融合、多专业支持的“全域学习”场景,创新教法、变革学法、重构生活化的学习和实践项目。创新实践平台是构建多样化、新颖化、综合性、开放性且材料丰富的创新实践基地、中心或实训室,帮助学生获得专业创新实践体验,促进高职计算机类专业的人才培养由单一专业知识技能传递向计算机类跨专业知识及综合技能的灵活运用转变,由旧有的单一专业知识及技能学习向基于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建构转变,由注重旧知识的获取向重视新知识的创造转变,由就业向创新创业转型[5]。

\

  开发层包括六个专创融合教育维度,是包含教学理念、目标、内容、教学策略、教学实施、课程评价等一系列的教学改革。“课程目标”应源于学生的生活与社会实际,尽量与社会接轨,与产业对接,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与动机。“课程内容”应以项目将枯燥、机械的专业知识和实践项目变成有活力、有意义的生活问题。“设计或定义计算问题”指的是一种设计型学习,学生参与到设计项目,在做中学技术,学设计的技能和思维,学习使用计算方法解决市场存在的实际问题,并将问题分解为若干个可操作的子问题,逐个对采用计算机方法解决问题的可行性进行评估。“创造计算产品”既可以是对原有产品的改善和维护,也可以是定制和开发创造新的产品,包括计算机模拟、软件程序、可视化系统、机器人系统及应用软件、数字动画等。“测试改善产品”就是关注对计算问题系统性的把握,对产品进行重复的测试,并将实际结果与预期结果进行比对[6]。“沟通展示”是对学生的计算思维、完型思维、多维试错、迭代统筹、可视化加工、系统化组织等能力提供深度的训练和展示。

  3.3优化实践平台,由“专业实训室”向“众创平台”转变契合“专创融合”教学模式改革的要求,将原有的封闭式且以实验实训为主的技术技能训练环境进行改造,升级为可支持计算机专业创新创造及开展创新创业活动的开放式生产性实践基地,推动产学研用协同的专创融合平台建设,并发展成为众创平台,搭建学生进入创新创业实践的通道。助推学校由支持单一专业教学向促进多专业交叉融合培养人才转变,促进学生由单一技能训练向综合技能训练和技术创新转变。搭建“引企入创”的平台,例如IT创新工作室、企业创新实践基地、IT信息系统等,帮助学生真做实干、进行迭代,将实践项目(任务)由虚拟转变为市场和企业的真实任务和问题,创新实践结果由作品升级为产品(商品)。

  3.4转变教师理念,由“服务型教师”向“生产型教师”转型

  双创教育是适应新时代需要而产生的教育理念及教学模式,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中教师围绕专业知识与技能体系架构对教学内容进行选择与设计,教师占据主体地位,学生主观能动性缺乏有效调动,无法使学习积极思考,使学习发生。在“专创融合”教学模式下,学生不仅要学,还要思考,只有深入地思考才能产生创新性灵感,这就需要教师做好领路人的角色[7]。因此,吸纳行业企业专家、能工巧匠建立跨专业的教学创新团队和科研团队,师导生创,开展教学革命,推动教师开展课程创研、教学方法创变,教师教学与真实问题挂钩,帮助学生将创新灵感变成创新创业项目,在市场中发挥出价值,打造出一批创新型师资队伍。

  3.5重构教学标准,由“传统教学”向“创客式学习”转变

  专创融合致力于培养学生发现新问题、探索新事物、寻求新途径的求新、求异以及追求积极向上的心理[8]。因此要为学生创建以创新创造为核心的教与学方式,从生活视野、产业视野和设计思维出发,进行学习场景的重构,创设问题解决场景,引导学生创造性地开展“做中学”,释放师生教与学的生产力。线上教学策略是:微课导学―资源呈现―论坛讨论―模拟仿真―专家咨询―成果分享。线下教学策略是:情景导入―讲授指导―合作探究―成果展示―小组互评。在这种新型的教与学关系中,教师是专创融合课程的设计者、开发者、实施者,是新型教学方式的流程设计者、过程组织者。

  学生是多方式多方法学习者,包括“项目化学习”全流程管控思维、跨领域跨专业多课程统整策略、“设计型学习”完型迭代模式、“探究性学习”审辨探究程序、“体验性学习”场景设计与工具应用、“表现性学习”任务设计与评价以及“互联网学习”的碎片式泛在学习方法等,让学生在现实创新创造中参与知识的生产。只有教师“像创客一样创课”,才能帮助学生习练创新能力、启蒙产业视野,“像创客一样学习”,从理念到方法逐步培育引导“创新创造”的产生。

  3.6重构评价试,由“结果性评价”向“点线面结合”过渡

  专创融合教育评价不仅要保证教学目标的达成,同时要促进学生学习兴趣的构建和教师教学的反思。针对专创融合教育注重过程性与表现性的特点,以“真实性评价”为科学依据,对学生的评价采取表现性评价,评价学生在解决真实性问题中表现出的创新能力、专业技术技能和职业素养。专创融合强调“过程”“体验”“个性化”“以人为中心”“以项目为中心”“协用”“多领域交互”[9],因此专创融合教育评价应方式多样化、主体多元化、评价取向个性化、评价数据全面化,评价主体应包括专创教师、技术教师、行业专家、学生。评价形式主要包括:计算问题的提出、问题分析及书面报告、计算问题的设计、小组协作、资料搜集、项目实施及开发、作品展示等。针对学生创新实践的行动过程,主要评价学生在解决真实性问题中表现出的某些高级思维品质和技能,关注学习者在原有水平上的提升,评价数据来源于专创融合教育实践过程中的积累,对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特别是创造性解决问题的能力是一种比较好的评价方式。

  “一核心二定义三重构”专创融合的教学模式,将计算机专业教育与双创教育的深度融合作为生长点,打造多链交织的创新创造式学习课程和场景,提供丰富开放的创新实践项目及任务,促进大学生“敢闯会创”。

  参考文献

  [1]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J].中国大学生就业,2015(18):4-5.

  [2]俞青.高校理工科专业工匠精神的培育研究[D].南京:南京邮电大学,2018.

  [3]卢卓,吴春尚.专创融合改革的理论逻辑、现实困境及突围路径[J].教育与职业,2020(19):74-78.

  [4]姬忠莉,吴烽,李昆益.基于“双向互融”的高职专创融合模式构建及实施途径[J].教育与职业,2020(10):40-45.

  [5]卢卓,吴春尚.专创融合改革的理论逻辑、现实困境及突围路径[J].教育与职业,2020(19):74-78.

  [6]赵中建,周蕾.作为一门学科的计算机科学:美国《K-12年级计算机科学框架》评述[J].全球教育展望,2017,46(4):52-66.

  [7]李雪琴.“双高”建设背景下高职旅游专业“专创”融合改革路径研究[J].旅游与摄影,2020(20):70-71.

  [8]石丽,李吉桢.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内涵、困境与路径优化[J].黑龙江高教研究,2021,39(2):100-104.

  [9]曾秀臻,李亚昕.论高职“专创融合”的课程选择及实施路径[J].职教论坛,2020,36(7):64-70.

关注SCI论文创作发表,寻求SCI论文修改润色、SCI论文代发表等服务支撑,请锁定SCI论文网!

文章出自SCI论文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unwensci.com/jisuanjilunwen/36992.html

发表评论

Sci论文网 - Sci论文发表 - Sci论文修改润色 - Sci论文期刊 - Sci论文代发
Copyright © Sci论文网 版权所有 | SCI论文网手机版 | 鄂ICP备2022005580号-2 | 网站地图xml | 百度地图x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