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针对当前的应用型大学,主要以强化学生实践能力和职业素质为主线,培养适应生产一线、专业技能扎实、善于 实践创新的应用型人才。在新工科建设背景下,应用型大学目前着力加强学生的计算机知识及能力的培养。本文主要讨论了关 于 C 语言程序设计,通过学习通平台,进行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模式研究的相关内容,详细介绍了混合教学模式的具体建设过 程及教学效果。
关键词:C 语言程序设计 ;一流课程 ;混合教学
0 引言
随着教育信息化的逐步多元化,传统的教学模式已 经不能满足教育信息化的发展,一流课程的建设,采用 多元化的教学模式,使得教师对学生学习效果以及知识 点的掌握程度有了多元化的了解,增强了学生学习的内 驱力,学生知识掌握更加多元化。同时,教师对学生 知识点的掌握情况更加精准,课堂教学采用混合教学模 式,在翻转课堂的基础上,再进行完善和丰富。加强混合教学模式以及教学内容的不断创新,大大的提高了学 生的教学成绩。一流课程的建设并非一蹴而就,需要经 过不断的探索,本文主要研究了混合教学模式下,一流 课程的建设国过程。
1 本课程的建设目标
课程建设的教师,具有多年教育教学经验,并具有 较高的实践能力和教科研能力,对于课程建设方面具有 自己独到的见解,了解学生学习时遇到的问题,需要掌 握的知识点和难点都在哪里。全面提升课程质量及教学 水平。一流课程团队的建设,将引导带动新工科专业课 程建设的全面优化升级 [1]。
本课程主要建设目标是通过线上线下混合教学的模式,对 C 语言程序设计课程进行一流课程的建设,让学生 掌握 C 语言程序设计的基础知识,程序结构,编程思想和 算法,为以后其他语言的继续学习打下良好基础,提高学 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在编程案例中增加思政元素,培养学生的工匠精神,吃苦耐劳精神,团队协作的精神。
2 本课程的建设发展历程
(1)传统教学阶段(2000 年 -2017 年):自建校起, 我校在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与工科专业开设了《C 语 言程序设计》课程。编写高等院校新课程体系计算机基 础教育规划材料《C 语言程序设计》(第二版)。
(2)线上线下混合创新阶段(2018- 至今)。
1)学校出台课程建设相关制度,为课程改革与建设营造良好氛围 ;
2)2019 年被评为首批校级混合金课,开始利用学 习通授课 ;
3)2019 年被评为国家级 CMOOC 联盟线上线下混 合教学改革研究项目,开始探究利用优质资源再造课程 ;
4)2020 起团队秉承立德树人教学理念,为保持课 程的“先进性”不断持续改进,编写了云教材《C 语言 程序设计》。
3 课程与教学改革要解决的重点问题
3.1 完善课程思政体系
课程建设将立德树人贯彻到 C 语言程序设计课堂教 学的全过程、全方位,使“思政”充分融入到课程,让 知识培养、能力培养与课程思政协同前行、相得益彰, 提升课程育人格局。
3.2 重塑课程教学中心
转变教学价值取向 :由“以教为本”到“以学为本”、 由“以师为本”到“以生为本”;重塑教学中心 :由“教 师、教材、教室”到“学生、教学资源整合、教学环境 搭建”。重塑教学中心如图 1 所示。
3.3 建设“问题情境下”的进阶式教学模式
以“问题情境”为驱动,以“翻转课堂”为手段, 制定“线上 + 线下 + 课堂 + 课后”的四维翻转课堂。通 过背对教材,典型案例反复编写等手段来夯实基础,采 用深度的预习、学习、复习、探究,提升课程整体难 度,实现教学“高阶性”,制定“能力培养 + 能力考核”方案,达成能力培养目标 [2]。
3.4 建设“差额”的考核模式
为提高学生课堂的参与度,提升课堂的效率,在全 额考核的基础上,定期采用按完成顺序记录部分学生成 绩的差额考核办法,选用优秀同学做助教协助课堂答 疑,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4 课程内容与资源建设及应用情况
本课程的建设思路 :立足于我校实际教学,以“两性一度”为准绳,利用慕课网上的免费的国家精品资 源,结合超星平台日常的管理,再加传统的课堂讲解的 教学法,对课程进行再造。
4.1 课程再造
组织课程组教师认真学习慕课的资源,细分知识 点,根据不同的专业的学时和侧重点优选、替换、拓 展、与新增一些适合我校学生的内容,在主体视频资源 不动的前提下,加强对各性化教学资源的录制,实现对 知识点的分类与再造同里要求明确学生的实操熟练程 度。同时为重要的视频设置对应的问题,要求学生带着 问题看视频,带着解决方案回课堂。
4.2 实施方案再造
整个教学的实施主要分为课前、课中、课后三个阶 段。课前下发导学文档及自学视频,明确本课的学习内 容。课中,理论课教师采用案例教学,任务驱动。以提 出问题、解决问题、优化问题、复述问题为主线推进课 堂。学生采用边听边练的形式进行同步的跟踪及反馈。 上机课,学生以背对教材,背对笔记的方式,将上一次 课的内容进行验证、强化。老师进行差额的考核,并采 用助教辅导制度,选用优秀的学生帮助老师再进行解 答。课后老师还要完成作业的推送和批阅 [3]。
学生方面 :线上按照导学文档完成相关任务的学习 与考测,并挖掘出本周的知识点,归结为 N 个问题,提 出解决方案,形成 PPT,课堂汇报。线下给出 N 个问 题,以备课堂上去提问其他的组,做成 PPT,课前交给 老师。基础较好的同学每周需要加强 ACM 题的练习。 课堂上定期施行翻转课堂,翻转课堂上学生汇报后各小 组相互打分,进行组内讨论并可以进行组与组之间的答 辩,随机汇报人的成绩作为小组成员成果共享。强化课堂要求学生背对教材资料,限时强化,以连带讲。课后 学生每周需要完成 1 ~ 2 道相关知识点的综合运用题。
教师方面 :课堂分为三种形式 :翻转课堂、强化课 堂和普通课堂。翻转课堂以生讲师评和生生互动的方式 展开。强化课堂进行归纳近期的典型案例,限时强化。 普通课堂进行任务驱动,施行案例教学。课后对学生对学习内容进行讨论答疑。线上建立超星学习通课程建 设,开课前上传所有文档至超星学习通。
4.3 重构课程内容
为适应线上线下混合教学,保持教学内容的前沿 性、时代性,兼顾广度与深度,对线上资源进行优选、 补充、分层重构。优选重构-立足学校教学定位,优选 知识点并重新调整形成知识图谱。补充重构-针对实际 的教学对象对知识点进行补充,解决线上教学资源跟实际教学不匹配的矛盾,最终形成导学案、教学案例。分 层重构 - 通过设置不同层次的知识元素纵向细分知识 点,使同一知识点具有“基础 - 一般 - 较难 - 难 - 挑战” 等知识梯度属性。
4.4 教学资源建设
围绕课程内容重构资源,形成包括习题库、视频库 等的 C 语言教学资源池。制定资源池运管机制,使用者 同为建设者。结合学生学习社团群组理念,整合教学资 源、竞赛平台,打造开放式教学平台,打破“课堂 = 教 室教学”的传统思路,搭建全新教学环境。
5 课程教学内容及组织实施情况
(1)课程教学内容组织 :在“情境问题”背景下, 将课程知识模块与知识考核相结合,形成知识阶。章节 知识以进阶为基础进行层级划分,形成基础、探索、应 用、综合应用四个进阶层,为个性化教学与能力考核奠定基础。
(2)课程教学实施 :以教学资源池、学习通平台为 基础,以“导学案”为纲 , 以案例为驱动 , 以差额考核 为促进 , 以夯实基础为准则,以“进阶”为度量,以竞 赛为创新导向 , 开展四维翻转课程实施过程。即线上 : 前置问题 - 带着问题看视频 - 完成视频作业 - 迭代式测 试与反馈 - 讨论答疑(师生、生生),线下 :小组讨论 (为翻转课堂做准备),课堂 :小组汇报 - 组间讨论(辩 论) - 教师释疑、总结,课后 :延伸问题探讨。实施方案如图 2 所示。
6 课程成绩评定方式
本着轻知识重能力的考核理念,兼顾普适教育,鼓 励分层教育、个性化教育。课程成绩评定方式为“知识 考核(50%)+ 能力考核(50%)”。知识考核 :以试卷 为基础,通过基础知识掌握、知识应用、知识综合应用 等维度,考查学生基本语法和算法的掌握情况。能力 考核 :运用各个知识点层级设置(“基础 - 一般 - 较难 - 难 - 挑战”),通过考核层级达成度实现“能力”考核。 具体考核方案如图 3 所示。
7 总结
通过建设使课程在课程思政、教学理念、教学内 容、教学方法、实施手段等方面得到切实有效的革新 ; 计算思维和程序设计能力的养成,能够在解决“实际问 题”“复杂问题”的学科竞赛中体现。近 2 年培养学生 760 余人 , 在 C 基础知识掌握、算法设计能力方面均有 所提升(通过考核毕业培养目标达成度体现)。科技竞 赛中累计省级获奖 70 余项。其中一等奖 4 项,二等奖 20 余项,三等奖 50 余项。指导学生国家级项目 2 项, 指导学生科研创新,发表学术论文 15 篇。学生的课堂 参与度、作业完成率、学生的满意度均有所提升。
参考文献
[1] 王晓晔.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模式的研究与探索[J].现代信 息科技,2021(5):185.
[2] 李旭.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模式研究:以“高级语言程序设 计”课程为例[J].无线互联科技,2021(1):134.
[3] 郭雨.互联网+背景下专项课程团队建设及教学改革研究[J].中国新通信,2020(12):182.
可解释性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标准。机器学习模型... 详细>>
如何设计有效的环境治理政策, 是学术界和政策... 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