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随着新一代数字化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数字乡村战略成为促进中国经济发展的重要引擎,数字乡村建设是乡村振兴的关键途径。目前,甘肃省数字化乡村建设处于中等水平,通过统筹发展,引资引智,因地制宜等方面的举措来提高全省数字乡村建设能力,推动甘肃省农村高质量发展,为提高全国数字乡村治理能力和水平、促进全国乡村振兴提供积极的借鉴意义。
关键词:甘肃省;数字乡村;乡村振兴;突破路径
乡村振兴作为应对全球化的“压舱石”[1]。随着科技战、金融战等的相继出现,如何获得更好的发展,那便是利用数字乡村赋能乡村振兴。数字乡村将“物理世界”和“数字世界”有效结合起来,赋能农业生产、农村物流、社会治理等各方面,进而推动乡村振兴的发展[2]。
继2018年明确提出开展数字乡村战略之后,我国先后从“加强国家数字农业农村系统建设”“开展国家数字乡村试点”“落实数字乡村建设发展计划”等方面做出规划[3]。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中明确提出,要提高数字乡村建设的速度[4]。基于文件说明,国内学者对数字乡村战略推进逻辑[5]、数字乡村建设推动农业高质量发展[6]、数字乡村发展就绪度[7]、数字乡村行动主体[8]、数字乡村产业振兴路径[9]进行探讨,通过梳理发现,目前我国数字化建设还处于自下而上的自主探索阶段,有关系统性数字乡村建设不充分。数字乡村存在区域发展不平衡、城乡信息鸿沟、人才和资金不足等问题。针对当前数字乡村建设的种种问题,可以通过构建“1+5(N)”数字乡村建设体系,鼓励自主创新,将智慧应用功能向乡村延伸和应用[10]。
数字乡村建设需要政府,企业,行业协会,合作社,农村居民等主体的共同参与,发挥其积极性和创造力。据《县域数字乡村指数》报告显示,甘肃省增速处于全国第四的水平,具有一定电商发展基础和发展潜力,但是甘肃省数字化建设仍处于中等水平,数字技术未真正赋能乡村建设,数字乡村的建设未普及。鉴于此,通过梳理目前甘肃省数字乡村建设现状和建设困境,寻找当下数字乡村建设的突破口,为提高甘肃省乡村振兴和全国数字乡村治理能力和水平提供正面的参考。
一、甘肃省数字乡村建设现状
(一)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加快
信息基础设施建设是数字经济发展的前提。近年来,甘肃电信落实省委省政府加快信息基础设施建设的要求,抢抓宽带中国、网络强国战略机遇,坚持跨越式发展道路,使得5G等新一代无线网络等基础设施的建设步伐加快。到2022年3月,全省铁塔累计建成5G基站1.68万个,5G网络人口覆盖率超过35%,为全省5G新基建战略的落地打造良好的基础。此外,甘肃联通在执行脱贫攻坚帮扶任务中,选派驻村帮扶干部累计97人,安排扶贫项目78个,帮助54个贫困村、4 518户建档立卡贫困户、10 290人实现脱贫。三年来,联通积极加强通信保障的安全,出动济急保障人员累计1.1万人次、济急车辆5 000余台次。甘肃移动推进5G+AICDE融合应用,积极打造省属5G应用标杆示范项目。推动近93%行政村拥有移动光纤宽带,超过900万个家庭受益,近143万家庭用户能够拥有千兆光纤网络。甘肃电信在“互联网+教育”方面,为甘肃省将近10 000所的学校接入宽带。在“互联网+政务”方面,积极创建精准扶贫数字平台、综合信息治理平台等80多个大型政务应用平台,其下涉及540多个相关子系统,共同推进政务信息资源的共享。
(二)数字服务平台作用凸显
数字乡村服务平台能够满足基层群众在农业科技、市场信息、农资公益和经营服务等方面需求。农业发展与信息化相结合,有利于数字乡村的发展。
为加快打造“数字乡村”品牌和促进智慧乡村的建设,甘肃省建立农产品可追溯体系,实时监控种植业和养殖业,帮助农民进行订单农业管理,提高农业产业化水平。临洮县围绕打通服务群众的“最后一公里”,搭建了全县组织化农业生产服务平台,建立了“数字临洮2.0—‘三位一体’为民便民合作服务平台”,为农户养殖,农产品销售,农村发展提供高效的便捷服务[11]。高台县按照“一个云平台,九个子系统”标准,构建山洪预警、水库雨情与大坝安全、美丽河湖、地表水、地下水、营收系统、预警系统七大功能板块,打造一览式数字化运营平台,促进智慧化的水务管控平台的建设。此外,政府为提高信息服务水平,上线“甘快办”等一体化服务平台,为群众打造高效便捷的服务。
(三)农村电商发展效益突出
甘肃省农产品电子商务能够迅速崛起,得益于信息技术的深入发展和互联网的普及,得益于“电商扶贫”和“产业扶贫”政策性概念的出现。农村电商为农村市场注入新鲜血液,经济效益突出,尤其是以陇南为首的电商模式在推进电商高质量发展上发挥了举足轻重的作用。
甘肃省农村电商发展效益突出。2022年1—11月,全省实现网络零售额436.11亿元,较上年增长8.99%,其中线上销售农产品222.76亿元,较上年增长12.32%,使得农民人均收入增长了564元左右。截至目前,甘肃建立了68个电商示范县,8个特色产品电商体验馆以及11个特色农产品销售服务中心,为甘肃特色产品走出去创造良好的环境。另外,据调查显示,行政村的快递覆盖率超过80%,越来越多的快递点在农村地区设立,使得农村快递覆盖率上升,物流效用进一步得到提升。
二、甘肃省数字乡村建设困境
(一)政策体系不完善
数字乡村是推进乡村振兴,提升农村信息化、现代化的有效手段。近年来,随着数字农业和农村建设的推进,为进一步加强顶层设计,国家先后出台了关于乡村振兴、数字乡村等方面的政策。目前,除广东、广西、江苏、江西、河南、湖南、湖北、浙江、陕西、青海和辽宁等省份出台相对充分的数字乡村的文件外,其余地区的文件发布尚不充分。
我国提出“实施数字乡村战略”以来,甘肃省人民政府间隔两年之久才正式出台数字乡村方面的政策:2020年1月21日提出关于促进乡村产业振兴的实施意见;2021年9月出台“十四五”数字经济创新发展规划,同年10月提出关于加强数字政府建设的意见,同年12月发布数字政府建设总体规划(2021—2025年);2022年4月提出以更大力度推动乡村振兴的意见,同年12月对“乡村振兴责任制实施办法”等文件进行解读。在政策体系构建方面,甘肃省政策文件出台时间较晚,关于数字乡村建设的文件解读不够充分。
(二)专业人才匮乏
数字乡村建设离不开人才的大力支持。数字转型更加需要专业人才和技术的支撑,农村受限于地理环境等各种因素的影响,懂技术、懂管理、懂市场的专业人才更是匮乏[12]。制约数字乡村建设中专业人才培养的关键有以下因素:一是农村劳动力的匮乏,根据甘肃省乡村振兴局报道来看,近年来,甘肃省为推进东西部劳务协作,加强与山东、天津结对县区的深层次合作,截止2022年7月,甘肃受到援助的58个县中,已有11.61万名农村劳动力通过此次合作实现就业,完成目标任务的374%,9 843名农村劳动力通过此次合作转移去津鲁地区。农村劳动力主要依靠青壮年,但其要为生活外出奔波,留下看守家庭和孩子的孤寡老人,他们对新技术不够了解和对数字应用能力不足,同样的数字化产品在乡村使用,有可能会使其功能利用不全面,侧面影响着乡村治理能力的发展。二是专业型人才的匮乏,农村地区的医疗教育条件,工资待遇,人才激励等种种问题迫使年轻人前往城市发展,农村地区更是缺少合适的留住人才和引进人才政策,缺少社会资本的参与,进一步影响着数字乡村建设的进程。
(三)产业数字化水平不高
数字乡村的建设不仅仅需要数字技术的下沉,更加需要现有的坚实的产业基础,现有的产业类型和竞争潜力能够促进产业基础的更新,为数字乡村建设创造多元的环境条件。甘肃省现有产业的数字化水平比较低,各个市州对产业信息化掌握的程度不同,所发挥的效果更是参差不齐。
在农业领域中,由于农业数据的采集处理难度比较大,保存成本比较高,加之与城镇之间存在较深的信息鸿沟,智慧农业发展较慢,农村经济发展内生动力不足,是产业数字化水平发展的制约因素。在工业制造业领域中,大多数中小企业对于数字化应用能力不足,难以将研发设计、生产管理、批发零售等环节有效融合。另外,各市州在企业活跃度上发展差距较大,兰州领先于其他市州,其次是酒泉、天水、张掖、定西。在服务业领域中,虽然甘肃省开始在多个市州进行“数字乡村”试点工作,但是数字乡村服务平台建设共享力度不足,以至于在产业信息采集和传输中存在不够及时的问题。甘肃省通过农业,工业和服务业等领域来推进产业数字化水平,但是仍然存在以上的不足,数字经济产业规模不大,产业配套能力较弱。
三、当前甘肃省数字乡村治理突破路径
东西部之间的差距逐渐缩小,得益于我国“东数西算”工程的推进和国家政策的倾斜。甘肃省应该牢牢抓住发展机遇,因地制宜制定发展策略,提高农村经济发展水平,把数字化乡村建设从总体上提高至为其他地区发展提供相关参考经验的高度。
(一)统筹发展,完善数字乡村顶层设计
自国家提出数字化乡村建设以来,甘肃省出台有关数字乡村建设的政策比较晚,为了提高农村经济发展水平,甘肃省应积极开展数字化建设工作。首先,政府部门应当加快构建合适的数字乡村政策体系框架,制定详细的支持政策,明确各阶段的实施目标,指导各个市州积极开展数字乡村建设。其次,政府作为引路人,应该及时结合试点区的发展,及时调整不恰当的政策法规,及时梳理理论与实践的冲突。建立考核制度,广泛听取群众的意见,加强对乡村干部的监督,定期开展绩效考核和评估,进而加大对数字乡村的管理力度。最后,为了督促各项工作的落实,在切实整合农业数据信息资源,促进各部门协同治理能力发展的同时,成立数字乡村大数据平台领导小组,对数字乡村工作开展情况进行督查,做到数据资源的透明公开和兼容共享。
(二)引资引智,加强人才队伍建设
人才资源为数字乡村建设提供新的创造力。数字乡村的建设更离不开资金的大力支持。加大对数字化乡村基础设施资金投入,加强对专项资金的管理,制定合理的招商引资政策,能够形成资金投入和人才支撑要素的协同局面。
甘肃省在实施数字乡村建设过程中,必须注重多层次人才作用的发挥。一方面,加强对地方人才的培养力度,特别是加强三类群体的培养,包括退役军人,返乡大学生,基层企业家等,并有针对性地制定数字化学习方案,对网络行业进行经常性的培训。另外,结合本土农村发展特点,定期加强对农民工的技能培训,提高其数字化素养和应用信息化的能力,进而培养具有特色的懂农业技术的人才,促进农村劳动力就近发展。另一方面,拓宽人才引流渠道,通过营造良好的创业环境,落实各项人才引进补贴政策,提高数字乡村建设者的薪资待遇和解决其后续住房、子女教育问题,以转型传统工业,培育新兴产业为主要手段,吸引各类数字化人才返乡创业,推动外出务工和返乡就业创业双向流动,借助多渠道人才引进政策为农村注入新鲜血液。通过加强人才队伍建设,助力甘肃省数字乡村的高质量发展,为农村地区的发展创造更高的经济效益。
(三)因地制宜,加快产业的数字化发展
甘肃省数字经济产业规模相对较小,产业支撑能力相对较弱,因此,因地制宜推动产业数字化,为甘肃经济优质发展插上腾飞的翅膀。
为了提高乡村产业的竞争力,首先,政府应该发挥规划建设性作用,根据各地区经济发展特点,坚持“一县一策”,确定数字乡村建设的试点区,以点带面推动全省数字乡村的建设。坚持量少优质的原则,强化引领区域创新创业主力军作用,如兰银股份等,建立创新产业园吸引上下游产业布局,凸显区域特色,夯实产业经济基础。其次,有效发挥数字产业平台优势,提高产业数字化发展水平。在农业领域中,围绕甘肃农业资源环境,积极发展具有竞争优势的制种产业、高原牧草产业,以现代寒旱农业为抓手,重点发展“牛羊菜果薯药”六大特色产品,探索节水型品种和灌溉技术的应用,轮作休耕有序推进循环型生态农业模式的建设。在工业领域中,打造多层次的工业互联网体系,在油化工、金属冶炼、装备制造等方面,可以重点借鉴兰州、金昌、嘉峪关、酒泉等地区的产业优势。通过在重点行业和地区打造工业互联网实验室、工业融合示范车间等方式来促进产业数字化转型。
(四)融合推进,促进创新要素的流转
数字乡村建设是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的综合性项目,做好数字乡村与智慧城市的整体规划,融合推进城乡发展必不可少。城乡二元经济结构严重阻碍着数字乡村的高质量发展。为保障农村高质量发展,加速城乡要素的合理配置,引导城市信息、技术、网络和人才等异质性资源向乡村流动[13]。一方面,从城市向农村延伸数字资源。通过平衡城乡在医疗教育,数字政务等方面的资源,发展农村数字农业和电商直播等,创造性地提升乡村公共服务质量。另一方面,推进科技创新要素的自由流通。加大对数字乡村技术产品的研发投入,打通科技创新流通壁垒,挖掘各地特色资源,充分借鉴智慧城市先进技术和经验,为乡村建设提供创新资源和动力,进而融合推进了城乡经济的高质量发展。
四、结语
数字乡村是数字时代的新生事物,数字乡村建设与网络社会的信息化、数字化发展进程密切相关[14]。乡村振兴战略的实现离不开数字乡村的建设,同时数字乡村建设难点依然是乡村振兴战略实施的难点。没有农村的数字化转型,就难以实现全国的数字化转型。甘肃省在抓住发展机遇的同时,结合自身资源优势,完善顶层设计的同时,加强人才队伍建设,利用数字技术和实践经验,因地制宜制定合适的数字乡村建设计划,带动甘肃农业现代化建设。另外,甘肃省数字乡村的建设为全国数字乡村建设提供积极的借鉴经验,为打通数字中国建设的“最后一公里”提供重要的参考内容,加快全国数字乡村的高质量发展进程。
参考文献:
[1]温铁军.中国作为世界资本量最大国家的“近忧”之解[J].祖国,2019(24):40-41.
[2]王胜,余娜,付锐.数字乡村建设:作用机理、现实挑战与实施策略[J].改革,2021(4):45-59.
[3]颜培霞.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特色村的转型历程与创新路径兼论对乡村振兴的启示与借鉴[J].东岳论丛,2021,42(12):124-132.
[4]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 035年远景目标纲要》辅导读本[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1:50.
[5]彭超.数字乡村战略推进的逻辑[J].人民论坛,2019(33):72-73.
[6]夏显力,陈哲,张慧利,等.农业高质量发展:数字赋能与实现路径[J].中国农村经济,2019(12):2-15.
[7]张鸿,杜凯文,靳兵艳.乡村振兴战略下数字乡村发展就绪度评价研究[J].西安财经大学学报,2020,33(1):51-60.
[8]尹广文.乡村振兴背景下数字乡村建设的行动主体激活与培育[J].社会发展研究,2021,8(4):27-38+240.
[9]杨江华,刘亚辉.数字乡村建设激活乡村产业振兴的路径机制研究[J].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2022(2):190-200.
[10]苏红键.我国数字乡村建设基础、问题与推进思路[J].城市,2019(12):13-22.
[11]石琳.深化“三位一体”改革构建农村产业发展新模式[N].中华合作时报,2020-11-10(A06).
[12]魏巍.乡村振兴背景下河南省数字乡村建设路径探析[J].现代交际,2021(18):227-229.
[13]赵成伟,许竹青.高质量发展视阈下数字乡村建设的机理、问题与策略[J].求是学刊,2021,48(5):44-52.
[14]陆益龙.“数字下乡”:数字乡村建设的经验、困境及方向[J].社会科学研究,2022(3):126-134.
关注SCI论文创作发表,寻求SCI论文修改润色、SCI论文代发表等服务支撑,请锁定SCI论文网!
生产批量问题是物流企业进行生产决策经常遇到... 详细>>
如何设计有效的环境治理政策, 是学术界和政策... 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