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论文(www.lunwensci.com)
摘 要:以生态知觉为理论基础了解大学生对于校园场所 的认知和感知的差异,分析其与场所属性、环境特征等因素的 关系,学生对校园场所的认知和感知受到多个因素的影响,不 同阶段的学生对不同场所的认知和感知存在显著差异 , 学生 可以利用平行加工认知和感知对校园场所进行快速定义。通 过学生对场所的认知研究提出一些设计建议 ,从而优化校园 场所的设计和规划,以提高学生的场所认知和感知质量,为大 学校园的环境设计提供出相关建议。
关键词:生态知觉,校园场所,大学生,认知,感知
一、生态知觉理论
知觉是一个有机的整体过程, 人感知信息并不是孤立的, 在环境中各种信息相互交叉的情况下主体通过自身的认知和 感知能力适应环境,然后再通过接收和加工形成知觉认识,这 种认识存在于环境的本身, 且这种被认知和被感知的环境信 息是其本身自有的产物, 主体接收这种信息主要有“ 自上而 下”和“ 自下而上”两种形式。
“ 自上而下”是一种主体对客观环境的认知行为,这种行 为受主体的知识、经验和预期所影响,在接受到场景信息前的 主体,会被自身已有的认知所影响,从而潜移默化的形成对该 场景的提前认识 。与“ 自上而下”相比,“ 自下而上”更加客观, 这种的感知方式基于主体对环境信息的接收, 是环境信息在 对感官的直接输入后所形成的认知。
二、场所及其形成的因素
( 一)场所
场所是人基于经验所产生固定行为模式的地点,强调人的 行为和心理,可以影响和塑造人的行为 、情感和体验,因此它 不仅仅是一个物理上的空间 ,还包括人们对某个空间的感知 和情感体验 。场所的形成离不开人,没有人的场所就是一个意 义和功能都尚未被实现的潜在场所,是有待开发的。
(二)形成因素
1.人为因素。人为因素场所是有计划地对地点进行规划设 计以达到为人提供服务的目的,使主体感受到空间场所的“精 神上的积极的情感”。鲁迅曾说过“世界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 了也便成了路 。”场所亦是如此,聚集的人多便成了场所,设计 者根据需求确定场所的功能规划建筑 ,通过群众激活场所活 性,场所的功能是一个多变而非固定的,功能的变化随使用者 的需求变化而变化, 因此场所和人的行为互为基础又相互联 系
2.自然因素 。与人为因素场所相比,因自然因素形成的场 所是没有任何人工干预而自然形成的,是根据主体的知识、经 验和期望, 以某种预期为目给自然环境赋予当下固定的功能 而形成的场所。
3.社会文化因素 。社会文化是人类长久历史演变而来的结 晶,是人在思想文化上高度同一的结果,同时其建立在人为因素场所之上 , 因此人为因素形场所的内涵与其相比便弱了很 多,前者只是更加强调场所的目的性和功能性,后者则是人在 精神文化这一有深度的层面形成高度同一并集中在场所的体 现。
三、校园场所对大学生的重要性
校园是学生学习和生活的场所,不同的场所会呈现不同的 氛围和文化内涵,对学习和生活有着重要的影响 。通过对各年 级学生的场所感知度调查,发现大一新生更容易被校园广场和 食堂这类热闹的场所所吸引,大二开始对热闹场所的关注度下 降开始对图书馆关注度提高,大三对热闹场所的关注持续下降 对图书馆的关注依然不断升高同时也对开始关注校招聘会,大 四对热闹场所的关注趋于零而对招聘会的关注提升至最高。
将一个完整的大学生涯可以分为大一到大二(第一阶段)、 大二到大三(第二阶段)、大三到大四(第三阶段)三个阶段。第一 阶段处于探索阶段 ,校园对这个阶段的学生来说充满着神秘感 和吸引力,学生会主动地去探索校园内的场所以满足内心对未 知且憧憬领域的认知。第二阶段相比于第一阶段来说,学生对大 学中各个空间的认识已经趋于饱和,不再对校内场所抱有强烈 的认知意愿 ,而是开始向内部发展,开始注重自我在学校的提 升,这个阶段开始的大学生活也相对稳定。第三阶段是从校园环 境向社会环境转变的阶段,学生在这个阶段开始重新探索,关注 点向外发展,迫切地希望能够得到有关工作方面的信息。
校园场所不仅是学习和生活的场所,也是情感认同的重要 场所 。在校园内,不同的场所会呈现不同的氛围和文化内涵, 合理的场所设置能与第一阶段的学生配合激发校园的活力氛 围;为第二阶段的学生营造浓厚的学习氛围;为第三阶段学生 的未来提供有利的垫脚石。
四、研究对象和数据收集
( 一)研究调查
调查对象以福建三所高校的在校生为主, 场所分为三类, 分别是临时性场所(非计划内场所,可随时搭设或拆除)、半永 久性场所(计划内场所,可根据需求进行重建或拆除)和永久 性场所(建校以来就存在,校史的沉淀)团队基于此在各个高 校内进行现场调查问卷 ,线下回收有效问卷 87 份 ,线上收集 有效问卷 60 份总计样本数 147 份 (无效问卷 3 份) ,得出以下 结果。
80%以上的人认为校园广场舞台属于临时场所;70%以上 的人认为教学楼属于半永久性场所;80%以上的人认为校纪念 碑属于永久性建筑;95%的人认为校园广场舞台作为临时场所 起到增强校园活力的作用;89%的人认为教学楼起到营造学习 氛围的作用;87%的人认为校纪念碑能够彰显文化素养;93% 的人认为其能够增强主人翁精神。
教学楼是以长期教学为目的人为因素形成的, 但 20%的 人认为校园广场舞台为半永久性场所, 是由于广场舞台的长 期使用,说明人为因素形成的场所之间存在转化关系 。校纪念 碑作为建校以来学校精神文化内涵的剪影,从校园形成的角度 和时间线上看属于自然场所 ;另一个角度看有 95%的人认为保护校历史遗址是非常重要的,因此更能体现其的历史性、不 可替代性和不可破坏的自然属性 。临时性场所在调查对象的 视角中差异性最小 ,所以一个半永久性的场所可因人为因素 而改变其使用方式或形态使其成为临时性场所。
(二)大学生对高校场所的认识
1.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对教学楼的第一印象通常是桌椅 课本和黑板而非吃饭的地方, 这是我们的记忆在梳理与教学 楼相关信息的时候参与到了其中来 ,教学楼作为学习上课场 所的这个观念早已深入人心 ,反而以吃饭为目的来教学楼让 人难以接受 。每个场所都具有固定的主题,大学生作为一个不 断成熟的载体,其对场所的认知处于一个相对完善的水平,当 听到教学楼的字眼时根据自身的经验 ,对场所自上而下做出 系统的解读。
一个初次接触教学楼的人会被课桌椅和上课的学生所吸 引,并判断出教学楼是一个学习的功能场所,在排除先前认识 的影响下 ,场所环境对主体感官的直接输入的感知方式会更 为精准客观 。调查中主体通过对场所的判断给出的结果,就属 于自下而上中主体接受场所信息后所给予的反馈。
2.平行加工 。学生作为有一定认知水平的主体,定义一个 场所时并不是孤立的, 而是通过自我的认知和对环境的感知 相互作用,还要有一个重要的因素即自身的目的性 。平行加工 基于主体的目的性形成对场所的认知, 不同的目的性对场所 功能的判断也不同 , 因此校园广场和食堂这类热闹的场所对 同一批学生的吸引程度在不同阶段是会有较大的差距 ,毕竟 大部分学生在毕业季这一年都会为了将来而不断准备。
( 三)校园场所的形成方式
学生作为主体感知和认知校园场所 ,校园场所不同的形 成方式给学生的反馈也大不相同 ,学校规划设计下的人为因 素场所提供校内人员活动 , 引导师生在固定场所进行学习和 研究;校园内的自然因素场所提供开放式空间,学生根据自身 需求赋予场所功能 ;社会文化场所在环境的变迁下人文景观 作为历史事件与生态环境的结合, 在新的生产方式支持下的 “ 获得性传承”,是校园在各个时期选择性开发的凝练,是认可 高度统一的场所。
1.校园场所的属性 。校园内的三类场所根据不同属性在功 能上没有界定,只是存在方式的不同 。临时性场作为一种短暂 存在的场所,可能随着时间、空间、环境等因素的变化而消失或 转移,其特点是具有很强的灵活性可以根据需求进行快速调整 和改变 。半永久性场所是已经存在一段时间的建筑物或设施, 具有一定的历史和文化价值,可以进行一定的改建,这类场所 的特点是具有一定的稳定性和持久性,在校园建设中,半永久 性场所的规划和设计需要考虑到功能性、实用性、美观性等方 面,既要满足现代教育需求,也要考虑到历史和文化的传承。永 久性场所是指具有较长历史的人文景观,在大学校园中承载着 历史、文化、教育等多重意义,具有很高的历史和文化价值,是 大学文化的重要载体也是归属感和认同感的体现,具有不可复 制的特殊价值。在校园内,永久性场所需要特殊的保护和管理, 使其文化价值和历史积淀更好地传承和发扬下去。
2.校园场所之间的关系。校园场所之间存在相互转化的关 系,转化关系逐级递增或递减 。临时性场所在满足一定条件下 会转变为半永久性场所 ;半永久性场所可根据需求形成临时 性场所,或在满足条件下转变为永久性场所,但永久性场所是 无法转变为临时性场所或半永久性场所的, 只有半永久性场 所在具有一定的历史和文化价值且得到认可的情况下 ,半永 久性场所才会完成永久性场所的转变。
五、结论
校园场所通过实现场所与场所之间功能的相互配合来满 足主体的需求, 师生作为主要的服务对象通过对场所的感知 给予反馈,形成场所与主体的良性互动 。校园场所并不是孤立 存在的,除了各自特点外要考虑场所之间的联系,学生是场所 最直接的联系载体 , 因此在校园场所的构建中要多维度地考 虑场所与学生之间的关系, 这个联系的过程基于学生对场所 自上而下的认知和自下而上的感知即平行加工 。除此之外,在 主体适应的过程中还需要场所物理层面的引导 ,场所功能明 确后就是场所的体现形式, 校园内场所分为人工类和非人工 类即人为因素和自然因素 ,前者具有更强的功能引导性也更 为学生所熟知;后者更多依赖物理环境的引导,比如树下乘凉 椅, 不同人对此场所的定义经过平行加工后给出的结果也各 不相同 。场所属性的关系能够进行相互转化,在满足文化认同 的需求和维护妥当的情况下会朝着永久性建筑发展, 但永久 性建筑无法逆向发展。
探索学生对校园内场所的认识目的是为了从使用者的角 度出发, 了解使用者视角下不同场所对学生的影响程度以及 学生对校园场所反馈的分析 。校园场所的构建应基于主体对 场所的认知和感知 ,从主体的角度出发联系地看待场所与使 用主体的关系, 通过调查问卷和小型的社会实践了解到学生 认识校园场所的途径,反映不同阶段大学生对场所的反应,更 加完善了学生对校园场所的认识的了解, 丰富了在校园场所 构建时不同角度的思路。
参考文献:
[1] 卢振瑜,付佳.基于认知地图的大学生城市空间感知研究[J].福 建建筑,2022(10):13- 19.
[2] 姜晓艳 , 朱小雷 . 社区商业性生活街道老幼互动行为场景研 究—— 三 个广州案例实证[J].南方建筑,2022(05):91- 99.
[3] 于一 凡 , 张庆来 , 沈宛仪 ,钟梦琪 . 女大学生的校园场所依恋 研究—一项应用影像发声方法开展的研究 [J]. 上海城市规划,2021 (04):72- 78.
[4] 胡潇.“ 场所精神”的人文释义—诗意栖居另说[J].江汉论坛, 2021(12):127- 133.
[5] 张春英,孙昌盛,王万明.基于环境行为学视角的北京南锣鼓巷 现状研究与发展启示[J].华中建筑,2020.38(06):45- 49.
[6] 茱莉亚·肖, 李辛.记忆错觉:记忆如何影响了我们的感知、思维 与 心理[J].国家人文历史,2017(10):135.
[7] 赵海霞, 李文明 .环境 心理学视域下人与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 [J].环境工程,2022.40(01):236.
[8] 熊丽娜 . 浅谈生态观视域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思路[J].环境 工程,2023.41(01):267.
[9] 冯竹青, 葛岩,黄培森 . 动允直接知觉的共鸣原理[J].心理科学 , 2016.39(02):336- 342.
[10] 侯冬炜. 回归自然与场所—早期现代主义与西方景观设计的 回顾与思索[J]. 新建筑,2003(04):16- 18.
[11] 胡正凡 . 环境 心 理学[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2: 140- 145.
[12] 房慧聪著.环境 心理学[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19.10.
[13] 贺雨涵 . 基于环境心理学的新中式园林景观营造方法探究 [D]. 海南大学,2020.
[14] [美]凯文·林奇著;方益萍,何晓军译 .城市意象[M].北京:华 夏出版社,2001.04.
[15] 宋丽 . 江西省宗教场所时空过程与格局研究[D].江西师范大 学,2017.
关注SCI论文创作发表,寻求SCI论文修改润色、SCI论文代发表等服务支撑,请锁定SCI论文网!
文章出自SCI论文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unwensci.com/jingjilunwen/7196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