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论文 - 至繁归于至简,Sci论文网。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当前位置:首页 > 经济论文 > 正文

试论如何将新时代家风纳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论文

发布时间:2023-12-15 11:49:58 文章来源:SCI论文网 我要评论














SCI论文(www.lunwensci.com)
 
   摘 要:近年来在许多重要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多次谈 到关于家庭、家教和家庭作风等问题,并就家庭、家教、家庭作 风等问题作了相关的论述。为满足新时代的新要求,适应新时 代的新变化, 把大学生培养成有担当、有作为、不辱使命、品行 高尚的优秀青年,不仅是党和国家加强公民道德的重要内容, 也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任务。

  在新时代,结合当前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情况,把传统优良家风运用到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是新时代提出的 新要求, 实现途径是家庭、高校、社会多方合作。家庭强化家风建设,进行家庭教育,充分发挥家庭教育的独特作用,和学校 加强沟通和联系;高校树立“ 大思政”的教育理念,优化教育内容、增加教育途径、改善教育环境,培育教育力量;社会则要充 分履行统筹引领和服务的责任,运用新媒体技术,从多个途径、多个层面、多个角度为传统优良家风融入新时代大学生思 想政治教育提供帮助。

  关键词:新时代,家风,思想政治教育,价值

  优秀的家教家风是建立在爱国主义、守法、礼仪规范、正 直的价值观之上,以爱岗奉献的道德伦理、孝敬亲老为基本准 则,包含着大量为人处世的道德规范,对塑造大学生的道德品 德和行为指导起着重要作用。 因而,借鉴优良家风,弘扬优良 家风,把优良家风纳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有利于社会发 展,有利于家庭的发展,也有利于个人的发展。借鉴家教家风 教育进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不仅为思想政治教育注入了新 鲜血液, 也有利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弘扬和发展,同时也有 利于更好地引导大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取向。

  一、新时代家风的内涵

  家风是中华民族长期发展的结果,其基本构成是以血缘 关系、婚姻关系或领养关系等社会团体为依托,并由文化修 养、道德素质、行为习惯、处事准则等表现出来的。家风具有长 期性、传承性、稳定性、发展性、时代性等特点,在促进社会生 产力发展,促进文化传承和维护社会和谐稳定等方面起着非 常重要的作用。新时代家风是漫长历史过程中经过与新的时 代特征相结合的产物,是中华民族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其不 仅具有深刻的时代烙印, 也有明显的时代特色。家风源于家 庭,但不仅仅作用于家庭上,新时代家风在价值导向上时刻与 党风、国风、民风、社风保持一致,是它们的基本组成单元和重 要组成部分。新时代家风要求爱大国与爱小家并重,新时代家 风主张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相融合、家庭利益与国家利益相 联系,提倡社会成员之间互敬互爱,鼓励大家崇德向善。新时 代家风符合实现中国梦的社会要求,同时也是对我国自古以 来独特的积极向上的家族文化的继承和发扬。新时代家风也 符合习近平总书记的“ 四个自信”,符合“ 两个一百年”的发展方向。今天,国家、家庭和个人紧密联系在一起,国家的繁荣和 发展关系到个人,个人的努力也关系到国家的现在和未来。新 时期的家庭观念,需要每个人都要有家国情怀,把家和国摆在 心中同样重要的位置。把实现人生抱负与实现伟大复兴的中 国梦结合起来,在传承优良家风中树立勇于担当的精神。


\

 
  二、把新时代家风纳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积极影响

  (一)有利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弘扬和发展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是中华文明几 千年的智慧积累,是祖祖辈辈历经风雨,传承至今的珍贵宝 藏,是让我们坚定文化自信的强大底气。不仅为我们如何走好 今后的路提供了正确的指引,而且对促进人类文明进步发挥 着重要作用。其内容主要包含了传统习俗、节日礼仪和家教家 风等精髓。 中国素来是注重礼仪的,经过五千年的发展而来, 对今天的人们依旧起着很大的影响作用。每个家庭都会形成 自己独有的家风和家教,好的家风家教承载了家里长辈对小 辈的深深勉励和美好希望,与此同时, 好的家教家风也从侧面 体现出了中华民族的优良品格和民族气节。在日积月累的文 化沉淀中,形成了“ 君子坦荡荡,小人常戚戚”“过而不改,是谓 过矣”“ 言必信, 行必果”“ 德不孤,必有邻”等佳话,依次教导我 们做人要坦荡正派,要知错能改,要诚实守信,要和邻里形成 和谐的关系。 中华传统美德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是不可或 缺的一部分, 其内容寓意深刻、源远流长,为我国社会主义道 德建设提供了源源不断的理论来源,全国各族人民以其为最 高价值取向。在新时代发扬继承优良家风, 并将其巧妙地纳入 思想政治教育中,不仅是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也有利 于提高传统美德在新时代的影响力。

  (二)有利于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

  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有利于其自由全面发展,形 成健全的人格。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发展的意义在于如何丰富 学科内容, 使思想政治教育学科更具有吸引力,如何完善教学 方法,使思想政治教育课堂更容易被学生接受,进而对其更好 地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影响思想政治教育的因素有很多种,其 中,家庭环境因素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家庭对每个家庭成员 都起着重要的影响。家庭是育人的第一个场所,家庭、家教、家 风对个体的价值观的形成有或多或少的影响。现在的思想政 治理论课把前辈家风的生动事例带到思想政治课堂上,生动 地传授属于革命时代的独特的家风故事,既创新了教学方法, 又丰富了课堂内容,这样, 比起灌输枯燥的理论知识,让受教 育者生硬地接受更为重要。过去,他们对先辈革命烈士的认识 局限在教科书上,现在通过一些先进的多媒体技术生动立体 地展示出来,帮助思想政治教育更加贴近现实,贴近生活。老 一辈家风建设思想丰富了新时代家风建设的内涵,也为新时 代思想政治教育注入了新鲜的血液。

  与此同时,把前辈家风的生动事例带到思想政治课堂上 还有利于调节思想政治课堂的氛围, 拉近彼此的距离。在原有的基础上更一步提高师生之间的合作意识,进而提高教育者 所展现出来的亲和力, 使思想政治理论课获得理想的教育效 果,将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推向新的阶段。此外,将优良家风 建设的内容纳入思想政治教育,还可以让学生在接受家风教 育中产生情感共鸣,从情感上认可优良家风家教的价值,提高 学生的主动看齐意识,帮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树立正确的世 界观,进而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

  (三)有利于引导大学生正确的价值导向

  新时代家风是漫长历史过程中经过与新的时代特征相结 合的产物,其不仅具有深刻的时代烙印,也有明显的时代特 色。不管是在中华民族的日常习惯中还是在我们的民俗和文 化中都可以看到其身影,在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随处可见,同 时也体现在社会成员的言行举止上,小到一个餐桌礼仪,大到 一个人的道德品质。优良家风家教的教育作用集中表现在对 个体人格的塑造和对个体品德的培养上。家风教育是社会主 义公民道德教育和社会稳定的基石,优良的家教家风对于一 个家庭来说是生活的总基调和方向标,对于大学生来说是一 种无言的教育,对大学生的影响更是潜移默化的和旷日持久 的。家风总是在耳濡目染中对个体的性格、性情、思想等方面 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优良的家教家风能够帮助大学生从小 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塑造优秀的个人道德品质,不仅有利于 更好地进行家庭教育,营造良好的家庭环境, 而且有利于社会 公德建设,营造和谐美好的社会环境。

  改革开放以来,社会文化呈多元化形式发展起来,文化中 既有我们传承下来的传统理念,又有我们与世界文化交融引 进的新思潮。在这个时期成长起来的大学生们,其思想容易受 到多方面的影响且是多种多样的,价值观也是多样化的。 因 此,家庭作为教育的第一场所起着重要的作用,家庭教育有利 于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形成,有利于引导大学生形 成良好的品德和素质,对大学生的成长、学习、生活以及未来 道路的选择都有一定的影响。疫情以来, 无数大学生志愿者不 忘初心使命, 为了国家的安全和人民的安宁, 奋然投身于抗击 疫情的攻坚战中,他们测量体温、登记信息、组织核酸,不管是 在 30. 的高温下还是在零下 20. 的严寒中都能看到他们的 身影。他们用实际行动为人民、为社会做出了贡献,体现了当 代大学生不惧困难、无私奉献的精神,体现了新时代青年的家 国情怀和责任担当,从他们身上反映出了家庭家风教育对大 学生的积极影响。


\

 
  三、新时代家风纳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方法建议

  (一)通过思政理论课堂,增强家风教育的影响


  大学生的思想政治理论课要在内容方式等各方面与家庭 家风教育相结合。第一,要明确家风教育的重要性。高校可以 在思想政治课堂上向学生讲述或者以视频播放的形式向学生 介绍一些优良家风的先进事例,通过这些真实的事例使学生 深切地在学习和生活实践中了解到新时代家风建设对社会主 义事业建设的积极影响,认识到家风教育的重要意义。第二, 要运用榜样示范的方法。一方面,通过自身的例子,思政课教 师可成为学生在家风教育中的榜样,包括和同学们分享自己 作为一名家长在自己家庭中进行家风教育的方法,使同学们 认识到家风教育的重要性;另一方面,教师也可以在课堂上采 取多种形式,让同学们来分享发生在自己身上的家庭教育小 故事,使同学们认识到家风教育就在我们身边,消除大家对家 风教育的陌生感和疏离感,提高学生从家风教育中主动学习 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第三,要发挥优良家风的积极引导作用。 高校的思政课除了利用优良家风修正自身的行为外,还要培 养大学生对新时代家风的弘扬和宣传意识,通过自身行为向身边的人进行示范和引导,使更多的人认识、理解和认同新时 代家风, 更好地发挥优良家风的引导作用, 在更大范围内形成 一种广泛的共识,使家风教育成为促进思想政治教育的有利 助手。

  (二)运用新媒体技术,创新家风融入家国情怀教育方式

  随着信息化进程的加快, 新媒介发展的多样化,广大青少 年的思想观念和行为方式都在发生着巨大的变化。为此,高校 思想政治工作者要不断更新教学手段、改革教学内容、调整教 学方式、更新教学观念、学习先进技术,使微媒体、新媒体在高 校思想政治工作中逐渐占据主导地位。在为了适应新变化对 思想政治教育方式进行革新方面,教师要利用新媒体把传统 优秀的家庭文化教育等内容融入思政课内容中,和思政课的 理论充分融合,使广大学生能够在利用新颖、内容丰富的教育 载体过程中, 增强学习的兴趣和主动性, 使他们更好地了解优 秀家庭文化教育的思想和理论。比如,可以利用线上网络平台 举行关于优良家风家训的主题征文活动,从学生中收集相关 的故事和素材,并将优秀作品通过学校的公众平台发表。教师 也可以利用“ 碎片化”的时间,让学生们在“ 碎片化”的时间里 去了解优秀家庭,了解优秀家庭成员的思想, 从而让优秀家庭 成员逐步变成学校思政教育的引子和载体,使学生在掌握优 秀家风知识的同时还具备了关于高校学生的思想政治工作的 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而在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越来越迅速, 越来越完善的情况下,要充分运用好传统文化的资料,借助先 进的新媒体技术,对优秀传统文化中关于家风家教的观点进 行论证和阐释,让优秀的家庭文化资料资源能够真正地应用 于现代思想政治教育的教学中,进而促进学校优秀家庭家风 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相结合的效果。在此过程中,思想政治理 论知识与家风教育相结合的方法有很多种,例如,在进行爱国 主义专题教育中,可以利用多媒体技术向同学们展示“ 岳飞刺 字”的故事短片, 使学生们更加直观地学习到理论知识,更加 深刻地理解优良家风的内涵,认识到家风教育的重要性,培养 学生的家国情怀。

  (三)加强家校联合,实现家校协同育人

  在信息技术飞速发展的影响下, 不管是学生成长的特点, 还是家庭和学校育人的模式都发生了很大变化。在这样的时 代背景下, 要充分利用新兴技术,实现家庭家风建设和学校思 政教育的有机结合。 比如搭建线上交流平台,建立微信群、QQ 群,开发协同育人公众号等, 利用网络平台开展家校联动、主 题讨论等促进家风建设等线上活动,校方通过与家长的交流 沟通, 了解学生在家庭之中接受家风家教的情况,以便以后把 家风教育纳入思政课堂时有的放矢,对症下药。学校也可以向 家长收集一些家庭家风教育的案例,作为日后家风教育融入 思政课堂的教学素材,使思政课堂的内容丰富和多样化。

  除了利用网络平台外,还可以在线下开展家校联络会、交 流会,学校作为专业从事教育的场所,可以在联络会和交流会 上向广大家长传授一些专业的教育方法和教育中应遵循的原 则,让家长的家风教育取得更好的效果。通过联络会、培训会 方便家长和学校定期线下分享经验,使家庭和学校互相了解 彼此进行教育的内容和方法,了解学生接受思想教育的情况, 贯彻教育影响一致性原则,以便于共同关注学生成长,更好地 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同时,学校组织的联络会、交流会等活动, 也为广大家长提供了一个互相交流互相学习的平台,有利于 家长们通过向其他家庭学习优良家风教育的成功案例,再结 合自身家庭的情况,对家庭成员开展教育和引导。通过家校互 动,把优良的家风文化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中,使 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成长为德智双馨的有志青年。

  参考文献:

  [1] 衡连伟,孔海棠,乔国通.新时代红色家风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J].安徽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01):19- 23.

  [2] 杨菊华,刘轶锋.论新时代优良家风的历史溯源与主要意涵[J].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研究,2019(02):67- 74.

  [3] 衡连伟,孔海棠,乔国通.新时代红色家风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 教育研究[J].安徽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01):19- 23.

  [4] 张莉.新时代大学生思想政治素养状况与教育引导路径[J].百色学院报,2020(04):134- 136.

  (作者单位:黑龙江大学 黑龙江哈尔滨 150080)

  [作者简介:许梦柔(1997—),女,河北保定人,汉族。黑龙江大学 2021 级马克思主义理论专业硕士研究生在读。]
 
关注SCI论文创作发表,寻求SCI论文修改润色、SCI论文代发表等服务支撑,请锁定SCI论文网!

文章出自SCI论文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unwensci.com/jingjilunwen/69090.html

发表评论

Sci论文网 - Sci论文发表 - Sci论文修改润色 - Sci论文期刊 - Sci论文代发
Copyright © Sci论文网 版权所有 | SCI论文网手机版 | 鄂ICP备2022005580号-2 | 网站地图xml | 百度地图x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