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论文(www.lunwensci.com)
摘 要:在高职院校中,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属于德育教育 的一项重点内容,对培育学生的民族精神、劳模精神和职业观 方面有着不可替代的重要意义 。将“工匠精神”融入到高职院 校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中,可形成 1+1>2 的合力。文章探讨了 工匠精神融入高职院校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可行性,并 从五个方面总结了“工匠精神”融入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具体 对策。
大学时期是学生职业生涯的重要准备阶段, 让学生在这 一 阶段掌握职业生涯规划的相关知识, 可显著提高学生的学 习能力和就业准备力, 让学生更易在后续的职业生涯中取得 成功 。我国高职院校的一项教育重点就是培育学生的“工匠精 神”,为社会培育实用型、技能型人才。基于“工匠精神”的培育 视角来开展职业生涯规划教育, 能够为高职大学生职业生涯 规划教育提供新的视角,让学生有丰硕的收获。
一、“工匠精神”融入高职院校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 可行性
( 一)“工匠精神”与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目标契合
在高职院校中, 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以公共必修课的形式 来开展,关注人的全面发展,属于体验式课程,课程教学目标 是为了帮助学生认清自我,主动探索职业世界,能够自行制定 职业生涯规划 。高职教育与其他阶段的教育不同,其育人目标 是培育面向生产、服务与管理一线的技能型人才,因此,高职 教育要求将理论、实践相结合,让人才具备追求卓越的职业态 度 、精益求精的专业精神,这也是“工匠精神”的一项核心内 容 。因此,从教育目标来看,“工匠精神”与职业生涯教育的目 标是相契合的,均是为社会培育一线优质的复合型人才[1]。
(二)“工匠精神”与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内容相似
“工匠精神”中的“工匠”代表着技巧、技术和技能,其定位 在于人文素养、职业态度与专业精神,“工匠精神”具有悠久的 历史与丰富的现实内涵 。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则是职业精神和 职业思维的凝练,通过职业精神的培育和职业兴趣的探索,引 导学生在对自身科学规划的基础上具备正确的价值观, 能够 主动将校内学习与后续长远发展结合起来 。从内容来看,“工 匠精神”与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内容具有相似性,两者的结合 是可行的。
(三)“工匠精神”与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价值导向一致
培育学生的“工匠精神”,其目标是让学生成为可适应社 会经济发展的技能型人才,为达成这一 目标,高职院校要改变 传统的教育理念, 构建对应的人才培养体系, 让学生可了解 “工匠精神”、尊重“工匠精神”。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目标是为 了锻炼学生的职业素质能力, 职业素质关乎着高职教育的健康发展 。因此,“工匠精神”与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价值导向是 一致的。
二、“工匠精神”融入高职院校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 路径
( 一)加强队伍建设是保障
打造一支综合素质过硬的教师队伍是让“工匠精神”顺利 融入到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前提 。一方面,要坚持教师队伍使 用和培养结合,目前,为学生提供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主体有 思政课教师、辅导员、班主任、党政干部 。受到多种因素的影 响,此类主体普遍未接触过系统化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培训, 思政课教师、辅导员的学历较高,但缺乏实践经验[2];党政干部 的学科背景单一,缺乏对学生开展职业生涯教育的能力;班主 任忙于各项日常事务,缺乏对“工匠精神”与职业生涯规划理 论的研究 。因此,高职院校要重视对相关队伍的管理,在校内 建立专门的管理机构,统一负责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明确教师 的任职资格,规定好准入标准 。同时,要加强队伍的素质培育, 组织各类型的培训活动,建立分层次的培训体系,针对不同主 体的薄弱之处来组织培训活动,狠抓思想道德素质,努力提高 教师队伍的综合素质 。另一方面,要坚持职业化、专业化的结 合,提高现有队伍的指导能力,“工匠精神”与职业生源规划教 育的结合涉及诸多内容,因此,需提高相关人员的理论研究水 平,定期组织专题讲座,完善人员的知识结构,充实研究内容, 鼓励相关人员参与课题申报、学术研究,主动发现工作中的难 点和热点,提高问题分析能力。
(二)发挥专业课程的教育作用
挖掘专业课程中的“工匠精神”内容 。一方面,要关注社会 发展动态,随着人类知识的快速更新与社会分工的细化,职业 生涯规划教育的要求也更高,高职院校要与时俱进,帮助学生 了解目前社会的发展态势 。继续深化校企合作,定期组织学生 进入合作企业中参观、调研,了解岗位工作特点和企业生产现 状[3] 。并定期组织适应企业生产的各类实训活动,根据企业需 求及时调整职业生涯教育计划,以企业需求为准来更新内容, 增加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针对性, 让学生准确把握行业及企 业的发展现状, 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调整就业方向和职业规 划 。职业生涯规划本身有着较强的实践性,在教育过程中,要 根据高职大学生的特点来选定教育方式 。高职大学生多是在 高考中失利,其文化知识的掌握情况相对薄弱,在职业生涯规 划教育中,需更多地注重激发出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学习能力, 引导学生正确面对生活与学习中的挫折,继续追求卓越、勇攀 高峰,这也是培育学生“工匠精神”的客观要求 。另一方面,优 化专业实习实训活动 。实习实训是让学生将所学理论知识应 用在实践中的重点环节,长期以来,在高职院校的专业课程教 学中会存在实训流于形式的问题, 实习实训本身也是开展职 业生涯规划教育,渗透“工匠精神”的最佳契机,学校方面要予 以高度重视 。具体来看,需完善实习实训管理活动,增加设备的投入,为每位学生提供实训机会,引入经验丰富的“双师型” 教师。在学生参与实习实训的过程中,由“双师型”教师为学生 提供系统化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在这一过程中,学生还可切 实感知“双师型”教师的“工匠精神”,要求学生以工匠的身份 来进行操作,引导每位学生注意操作细节,指导表现欠佳者进 行改正 。同时,重视每一次的实习实训总结,根据学生操作中 的行为表现来做出评分,从全过程、多方位来对学生的职业生 涯进行引领[4]。
同时,还要营造出一种“德技并重”的校园氛围,高职校园 是学生学习、生活的重点场所,校园氛围也会影响“工匠精神” 的渗透,与职业生涯教育也息息相关,而“德技并重”校园氛围 的营造也要抓好专业教育这条主线 。具体需深入分析专业课 程的特点,将“工匠精神”、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等内容针对性地 补充到课程目标中,为专业课程的教学改革提供正确方向,平 衡课程评价指标,既要评估学生的专业课程学习能效,也要评 估对学生职业道德素养、“工匠精神”的培养效果,打破知识 、 技能、职业素养之间的壁垒,形成正确的教育评价取向。
(三)在案例感悟中升华认识
对于高职大学生而言, 他们对于干巴巴的理论说教并不 感兴趣,这种填鸭式的授课方式很容易适得其反,实际上,无 论是“工匠精神”的渗透,还是职业生涯规划教育,都可以是充 满趣味的案例传授 。通过深入浅出的案例讲解,将学生置于真 正的案例内容中,让他们在其中感受“工匠精神”,并在其中掌 握职业生涯规划的方法 。在教学中,教师可利用教材中的案例 来为学生讲述,分享真实成功的感人案例,如,在机械专业教 学中,可引入案例“‘90 后’焊工让国旗飘扬在国际赛场”、“在 高铁上‘绣花’的大国工匠”。在此类真实的案例中,让学生对 所学的专业充满信心, 也能够通过案例引导学生主动寻求成 功、为自身规划的路径。
除了教材中的案例外,在网络上也有大量的真实案例,将 这类案例带到课堂上,带领学生来分析、思考、探究,以新时期 感人的工匠案例来厚植学生的爱国情怀 。如,可介绍王继才、 许振超等先进的案例, 让学生认识到职业的成功应当从岗位 中的点点滴滴来做起,抓好细节,有“干一行,爱一行”的热情, 这样才能够成为人生的赢家。
另外,还可用学生身边的真实案例来进行说教,如,学校 可定期组织“劳模进校园”“成功校友分享会”等活动,为学生 分享工作、创业中的感人事迹,为学生答疑解惑,抓住学生的 兴奋点,让学生有更多的窗口了解“工匠精神”,激活学生内心 的自我觉醒,使之对敬业精神 、创业意识、职业道德观念等产 生直观的认识,这种制约生涯规划教育比之教师的单一说教, 效果要更为理想 。同时,高职院校评选出的“十佳学生”“优秀 学习标兵”等,都可以成为学生学习的标杆。
( 四)发挥技能竞赛作用
技能竞赛是培育学生“工匠精神”的有效方式,通过技能 竞赛, 让学生对所学专业内容以及后续工作岗位所需的知识 有更进一步的了解,从而有效锻炼学生的职业素养,因此,技 能竞赛也是组织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有效方式。
一是建立技能大赛制度 。在学校方面,要予以技能竞赛更 多的重视,营造校园氛围,鼓励更多的学生参与到不同等级的 技能竞赛中,扩大竞赛受众面 。并设置与技能竞赛相关的考核 制度和激励制度,为参赛学生提供物质保障,激励学生刻苦学 习,融入“工匠精神”,力争达到企业所需的用人标准[5]。技能竞 赛不仅是竞赛过程,也是教学过程,高职院校需要以技能竞赛 作为抓手,制定出严谨的育人方案,将“工匠精神”、职业生涯 教育贯穿到其中,达成“以赛促学、以赛促改”的目标。
二是校企共助“工匠精神”的落地 。通过定期举办技能竞 赛来渗透“工匠精神”与职业生涯教育内容,离不开校、企之间 的共同努力,具体需由校企工匠实训基地,建立互惠共赢 、资 源共享的长效机制 。以“工匠精神”为导向来构建职业生涯规 划教育体系,由校企来共同助推“工匠精神”的顺利落地,促使 学生在竞赛中不断提升价值操作、专业技能和职业素养。
(五)创新教育模式
面对“零零后”高职大学生,传统的教学模式已无法满足 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需求,在这种情况下,推行混合式的教学 模式是一个必然,教学模式的创新性也是“工匠精神”中创新 精神的体现 。混合式教学是现代教育理论的升华,在混合式教 学模式中,教师可根据学生的学习节奏来调控课堂,克服了在 线教学缺乏有效考核,沟通机会少的缺陷,学生在自主学习完 毕后,可带着自己的问题和感悟来到课堂,通过师生互动和生 生互动来解决问题[6]。教师可以通过一系列的问题检测学生是 否已经掌握,对于一些重点和难点,教师可以利用课堂的时间 进一步 、深层次地进行讲解, 让学生有更加深刻和深入地理 解,更有助于学生自我学习能力、独立思考能力的培养 。职业 生涯规划教育的内容决定这门课程应当是互动性的, 在融入 “工匠精神”的过程中,需推行混合式教学,应用线下理论讲 解、线上讲解相结合的方式,坚持以学生作为本位,由教师先 传输相关的理论内容,之后再引导学生参与小组讨论,通过讨 论来内化所学知识 。教师还可使用微信群、雨课堂等方式与学 生展开交流与互动, 对学生在职业生涯规划中遇到的难点和 重点问题予以指引,有目的的帮助学生寻找解决方案 。在混合 式教学中,教师还要用自己专业敬业、一丝不苟的“工匠精神” 来影响学生,让这种精神内化为学生的自觉追求。
三、结语
通过职业生涯规划课程, 可让大学生及早地认识所学专 业,了解社会需求,根据自身能力来制定职业发展目标,根据 目标来寻找差距,制定出具有可行性的学习规划,帮助学生后 续得到更好的发展 。在高职院校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中融入 “工匠精神”具有一定的可行性,高职院校要从顶层设计上予 以重视,做好师资队伍的建设,创新课堂授课模式,从多角度 来融入“工匠精神”。
参考文献:
[ 1] 鹿鸣 .“工匠精神”柔性培育视野下的高职学生职业生涯规划 教育[J].科技资讯,2020 ( 17):234-235.
[2] 田路也 .课程思政视域下“工匠精神”融入职业生涯规划探究 [J].现代职业教育,2020 (24): 158-159 .
[3] 杨华, 曲瑞卿 . 融“工匠精神”于职业生涯规划教学之中[J].现代 职业教育,2020 (06):54-55 .
[4] 李月琴 ,程和平 . 高校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优化探索— 以常州 大学城高职园为例[J]. 中国成人教育,2021 (01):41-45 .
[5] 周跃南 .如何在职业生涯规划课程中培养学生的“工匠精神” [J]. 中国教育学刊,2019 (S1):14-15.
[6] 王雅茹 ,赵天武 . 高职学生“工匠精神”养成教育的省思与实践 研究[J].湖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21 (02):48-52 .
关注SCI论文创作发表,寻求SCI论文修改润色、SCI论文代发表等服务支撑,请锁定SCI论文网!
文章出自SCI论文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unwensci.com/jingjilunwen/6252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