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论文 - 至繁归于至简,Sci论文网。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当前位置:首页 > 经济论文 > 正文

乡村振兴战略下农民生态道德教育研究论文

发布时间:2023-02-11 10:35:36 文章来源:SCI论文网 我要评论














SCI论文(www.lunwensci.com)
 
  摘要: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党中央做出的重大战略决策,需要我们全民参与到其中。农民生态道德教育是实现乡村振兴的重要推动力。生态道德教育是改变农民落后生态道德观念,加强生态环境建设,培养社会主义新型农民的有效途径。针对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过程中,农民生态道德教育存在的问题,乡镇领导者和村干部要以身作则,引导帮助农民改善农村生态环境,使农民由被动学习到主动积极接受转变,同时强化农民生态道德法治观念,不断丰富农民生态道德知识宣传方式,在生产实践中对农民进行生态道德教育的灌输。
 
  关键词:乡村振兴,农民,生态道德教育
 
  习近平总书记一直高度重视农业农村农民问题。在党中央的正确领导下,通过启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使得农村面貌焕然一新。要想让农村变得更好更美,需要发展生态农业,营造轻松愉悦的文化氛围,治理农村环境污染,这些都需要对农民进行生态道德教育。因此,生态道德教育是实现乡村振兴的至关重要的一环。
 
  一、对农民进行生态道德教育的意义
 
  1.有利于改变农民落后的生态道德观念。乡村振兴战略中提到“生态宜居”和“产业兴旺”两个方面,这是与农村的生态环境息息相关的。近年来,随着城镇数量急剧增多,房屋建筑规模不断扩大,相应的绿化面积越来越少,在建工程也是比比皆是。其导致的后果就是资源不仅遭到了过度消耗,而且还存在分配不当的情况,也因此造成了生态环境被破坏的问题。农民作为在乡村长时期从事农业生产的主体人群,对他们进行生态道德教育能够灌输其生态道德理念,让他们从心底自觉接受新观念的洗礼,将生态道德规范熟记于心。思想决定行为,要引导农民将正确的生态环保知识落实在实践上,也可以鼓励他们发展新的绿色产业,为农村地区的发展贡献一份自己的力量。

\
 
  2.有利于加强农村绿水青山的生态环境建设。习近平总书记说过,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这二者作为矛盾的两个方面,其实都是内含于社会主义建设的母题之中,而生态环境建设作为社会主义建设的一部分,也是需要我们高度关注的一点。乡村振兴战略中提到要改善农村的居住环境,提高农民处理垃圾和生活污水的能力,从而改善村容村貌。对农民进行生态道德教育,不仅能向农民普及有关生态方面的知识,提升他们的生态道德素质,也能从行动上指出他们不合理的生态行为,从而督促其养成正确良好的行为习惯,使其内化于心,外化于行。这样也能将农村以往脏乱差的形象转变为干净、规范、美丽的面貌,从整体上把握农村全貌,不断改善优化农村的居住环境,使其形成一种浓厚的文明乡风氛围,也可早日实现农村绿水青山的一片恣意盎然的祥和美景。
 
  3.有利于培养社会主义新型农民,促进农民全面发展。要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新型农民是其中的一支重要力量。对农民进行生态道德教育的过程,也是提高农民生态环保觉悟的过程。加强农村生态道德教育,是一项全方面的系统工程,需要多方面的协同努力才能发挥它的最大成效。我国是发展中国家,虽然时代在变迁,但农民的主体地位不会变,只有占绝大多数的农民对农村生态环境有了初步的有效性认识,才能在进行农业生产的过程中,很好地掌握新技术、新技能,从而减少环境污染,也避免了资源的无效浪费,有利于构建节约型社会。对农民进行生态道德教育,也是培养社会主义新型农民的有效途径,能够促进农民全方面发展,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的发展进程。
 
  二、农民生态道德教育存在的问题
 
  1.农村基层干部责任意识不强。现在,许多农村地区的基层干部对农民进行生态道德知识方面的普及还停留在喊口号,轻过程重结果的水平,对农民生态道德教育重视程度不足。他们自身也没有意识到需要尽快改善农村生态环境的紧迫性,没有从根本上看到实现绿水青山的重要价值,只是一味地追求经济利益,而没有从农民角度出发考虑问题。村干部作为与农民最亲近的人,每天朝夕相处,但是却没能意识到农民以及自身所依托的乡村生态环境与广大农民的切身利益有密不可分的关系。
 
  2.农民生态环保理念认识不足。当前大部分农村地区,其人口分布不均衡,主要分为两部分:一部分是青壮年,他们主要是通过在外打工来维持基本生活需要,一天的时间基本上都在辛苦挣钱,几乎没有接受生态道德教育的机会;另一部分是上年纪的老人,他们的生活简单又随性,一天三顿吃饱为原则,对于精神上的需求不是很强烈,他们会觉得学习生态环保知识没有多大用处,反不如吃饱喝足更让人觉得惬意。因此,这种现象就会导致农民的学习热情不高,对生态环保方面的知识比较匮乏,认识不到位,从而影响整个农村农民的生态道德水平,不利于农村的长期发展。
 
  3.农民生态法治观念教育匮乏。生态法治观念作为生态道德教育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农民接受生态道德教育起到了促进作用。我国虽然重视农村的发展,但是农民还不是很了解有关生态法治观念的知识,自然也就不知道可以通过生态法治知识来捍卫自己的合法权益。此外,村干部的教育背景各不相同,决定了他们的生态道德认知水平也会参差不齐,因而在农村生态环保方面出现问题时,只能凭借自己的浅显经验简单处理,在农民无意识破坏环境的情况下,大多是口头教育或是敷衍了事,没有起到警示作用,从而也无法提升农民的生态道德水平。
 
  4.农村生态道德知识宣传不到位。目前,一些农村地区会通过拉横幅、在墙上写标语、发宣传单页等的方式进行生态道德知识宣传。虽然明面上的内容比较直观,但又显得很呆板、单一,没有起到很好的教育效果。同时,在进行生态道德教育宣传的过程中,在公告栏张贴通知等行为更像是一种表面作为。大多数村庄没有公共阅读室,而且有关生态道德方面的书籍也比较少,不能满足农民的阅读量。缺乏与农民的互动,没有结合实际情况进行宣传,其结果必然也是不会达到预期效果。
 
  三、加强农民生态道德教育的对策及建议
 
  乡风文明是乡村振兴的保障。农民作为乡村振兴的主体,不仅要在物质方面提高农民的生活水平,更要在精神方面补给到位,而生态道德教育则是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因此,对农民进行生态道德教育是至关重要的。以下四个方面是加强农民生态道德教育的对策及建议。
 
  1.提高基层干部自身生态道德素质,积极承担责任。(1)增强生态危机意识,以身作则。乡镇领导者、村干部要摆正自己的位置,端正自己对待工作的态度,多与农民进行线下实际交流沟通,多了解农民的实际需求,科普生态道德理论知识,对症下药,既不能拖延也不能无视,将问题彻底解决到位;要有居安思危的意识,在其位谋其职,为国为民,排忧解难;要清楚认识到经济发展和生态保护是可以互相影响,相互促进的关系;要勇于承担监督责任,不能睁一只眼闭一只眼,蒙混过关。乡镇领导者和村干部要脚踏实地为农民办好事、办实事,真正地为农民考虑,要有吃苦耐劳的精神和甘于寂寞的勇气,扎根农村,把农民放在心中,以实际行动潜移默化地影响农民规范自身生态行为,从而也为自己的履历表上增添一份精彩。(2)明确责任担当,服务人民。要加强农民生态道德教育,离不开乡镇领导者和村干部的鼎力支持。他们承担着为人民服务的责任以及保护农村生态环境的职责。要加快实施乡村振兴发展战略,需要强化他们的责任意识,使他们明白自己的一举一动都代表着党的形象,不能胡作非为,要时刻鞭策警醒自己,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密切关注农民的切身利益,成为农民的保护伞和避风港,从而让农民过上安居乐业的幸福生活。乡镇领导者和村干部作为火车头,要起到表率作用,更要加强生态道德理论知识学习,以问题为导向,虚心向农民群众请教,互相学习,共同进步。要做到在工作中认真负责,在学习中加油补短板,学以致用。

\
 
  2.加大农民生态教育力度,突破思想束缚。(1)农民要客观认识到良好生态环境的价值。农民靠土地维持自己的基本生存需要,春耕秋收,日复一日。在农作的过程中,如果恰逢下过雨的时节,杂草就会疯长,害虫也会大量滋生,农民就需要杀虫剂等大量农药清理这些偷养分的“家伙”。虽然见效快,但是不可持续,如果长时间使用,土地使用率会降低,相应的土地质量也会变得不高,从而影响农业的健康发展。因此,要向农民普及过量使用农药的危害,灌输其可持续发展理念,通过讲述实际案例,讲明道理,帮助引导农民进行生态农业的正确操作,保证农民切实感受到居住在良好生态环境的好处,从而自觉改变自己之前不合理的生态行为。(2)农民要树立正确的生态道德观念。一部分农村青壮年选择外出打工,而不愿意下地干活,他们不甘于通过传统固有的自给自足的农业生产方式来维持生计,也不想尝试接触新型的生态农业,一心想着要走出去,不想再过父母那辈人面朝黄土背朝天的苦日子了。这是他们普遍没有认识到自然给予我们人类宝贵的生态价值,他们应该树立正确的生态道德观念,自觉承担起相应的社会责任。他们要有集体概念,并不是离开农村就不需要进行生态环境保护了,看似与自己无关,其实这当中存在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要改变“各扫门前雪”的自私行为,在生态环境保护面前,不分你我,他们应该丰富自己的生态道德理论知识,主动为农村生态环境保护事业谏言献策。
 
  3.强化农民生态法治观念教育,捍卫自身权益。(1)加快制定有关农民生态道德教育的法律法规。加强农民生态道德教育,需要以法律作为保障。为此,必须尽快制定针对农民生态道德教育的法律法规。首先,要培养对农民生态道德教育法律法规这方面内容感兴趣的人才,将其组建成一支研究队伍;其次,需要研究人员驻扎农村,进行实地考察;再次,需要乡镇领导者和村干部以及广大农民群众的积极配合;最后,可以去其他地区实地调研,学习借鉴先进经验。总之,需要结合当地农村的生态环境,具体情况具体分析,有理有据地制定出适合当地的有关农民生态道德教育的法律法规。(2)完善村规民约,规范农民的生态行为。以农民日常生活为切入点,结合一些法律知识,编写一本农民乐于接受又涉及生态法治知识的小册子进行宣传教育,让农民自觉树立生态法治观念。在现有的村规民约的基础上,补充并添加有关生态道德教育的法治小常识,让农民进一步认识到保护赖以生存的农村环境的重要性,从而改变之前不合理的生态行为。因为这不仅涉及他们自己这一代的生存环境,也会影响子孙后代的后续生存发展。乡村振兴战略中也提到,要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要农民把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化为推动乡村振兴的动力,这就需要农民通过良好的生态行为,用双手创造出更加美好的生活。
 
  4.丰富农村生态道德知识宣传方式,贴合农民实际。(1)创新利用多种宣传方式,开发新平台。普及农村生态道德教育知识,并不是只有拉横幅、贴标语等形式的宣传方式,还可以通过播放有关生态环境保护的公益类电影、邀请专业人士进行线下讲解、鼓励大学生当志愿者等形式进行宣传教育。村干部通过组织农民群众参与村民大会,双方可以更好地面对面交流,村干部不能搞一言堂,要鼓励农民多发表自己对生态环境保护的看法和想法,这样才能了解农民的真实想法,从而对症下药。还可以充分利用网络平台,让农民线上向农村生态保护方面的专家咨询相关问题,专家也可以通过远程教育,向农民普及生态道德教育知识,从而解决农民群众的疑惑。(2)理论宣传与实践宣传相结合。在通过理论宣传生态道德教育的同时,也要合理地选择实践宣传的教育方式。村干部不能只是单纯地把农民群众召集在一起进行书本上的灌输,还要亲近农民去田间地头进行宣传,倾听农民的心声,了解农民的真实需求,把农民需要的生态环保知识传递给他们,也可以使教育活动达到良好的效果。村干部也可以邀请化肥专家到田间给农民讲解如何科学合理使用农药;到农民家中进行访谈交流,告知如何正确使用农具可以提高土地使用率。把生态道德理论知识落实到实践中,可以帮助农民解决许多比较棘手麻烦的问题,尽可能满足广大农民群众的真实需求,从而确保广大农民能过上安居乐业的生活。
 
  四、结语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生态道德教育作为其中重要的一环,需要全民积极参与并为之实践。农民生态道德教育不是独立存在的,它同样需要各方面力量的帮助和支持。只有各方面同步协调,相互配合,才能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过程中更好地对农民进行生态道德教育。也只有广大农民群众开始重视生态道德的培养,才能正确地规范自己的生态行为,进而在农村营造出积极向上、充满活力的良好氛围,加快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
 
  参考文献:
 
  [1]刘台.绿色发展背景下的农民生态道德教育研究[D].曲阜师范大学,2018.
 
  [2]程天然.新时代农民生态道德教育研究[D].武汉工程大学,2019.
 
  [3]王凡.论当前我国新型农民道德素养的提高[D].浙江师范大学,2019.
 
  [4]李中宇.新时代农民生态道德教育初探[J].陕西学前师范学院学报,2018(12):45-48.
 
  [5]马玉玲,苏峰.新时代农民生态道德教育的实践路径[J].环境教育,2018(08):74-77.
 
  [6]王文艳.乡村振兴战略视域下的农民生态道德教育[J].信阳农林学院学报,2019(01):24-26.
 
  [7]黄海蓉.如何提升农民的生态道德素养[J].人民论坛,2019(09):64-65.
 
  [8]崔健,王丹.乡村振兴背景下农村绿色发展问题研究[J].农业经济,2021(02):44-45.
 
关注SCI论文创作发表,寻求SCI论文修改润色、SCI论文代发表等服务支撑,请锁定SCI论文网!

文章出自SCI论文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unwensci.com/jingjilunwen/51190.html

发表评论

Sci论文网 - Sci论文发表 - Sci论文修改润色 - Sci论文期刊 - Sci论文代发
Copyright © Sci论文网 版权所有 | SCI论文网手机版 | 鄂ICP备2022005580号-2 | 网站地图xml | 百度地图x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