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论文(www.lunwensci.com):
摘要:当前经济社会发展变革进一步加强了各行业竞争激烈程度,为实现行业企业稳定发展,对具有创新创业精神的高素质人才提出了更高要求与需求。作为人才培养的重要基地,高职院校有必要结合市场对人才的要求,结合相关政策导向积极转变人才培养理念与方式,对原有教材、课程体系进行完善,注重教师专业素质的基础上加大对创新创业型人才培养力度,使学生能够独立思考,并获得较高专业实践水平,以此更好适应当前经济发展需求,提升学生就业竞争力。
关键词:高职院校,创新创业,人才培养
一、引言
高职院校是我国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具有应用型、实践型、专业型人才培养义务。随着教育制度的深入发展变革以及市场对高素质人才的需求,高职院校有必要转变传统教学理念,在培养学生掌握基础专业知识基础上提升实践能力,并能将市场经济与教育内容联系、融合,培养学生创业能力,激发其创新意识,提升在市场中的竞争水平,从而实现自身价值。
二、高职院校创新创业型人才培养必要性
在当前知识经济背景下,各行业逐渐创新变革发展模式从经济、综合实力等各方面竞争逐渐转变为人才竞争。一方面在人才招聘引进时更关注人才专业素质以及创新实践能力。高职院校作为为市场所需人才输送培养的重要教育机构,对其人才培养提出了更高要求,因此高职院校为满足市场对高素质人才的需求,实现自身稳定发展有必要结合时代发展需求,发挥自身对社会的服务能力积极加强创新创业技能型人才培养。另一方面受到经济社会的发展以及各行业竞争方式的转变,对高职院校学生自身提出了更高要求[1]。因此为提升学生在市场人才中整体竞争水平,提高高职学生就业能力,促使其价值实现与充分发挥,高职院校有必要结合国家创新创业政策方针及时优化改革课程内容,建立完善人才培养体系,将创新创业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使学生掌握基础理论知识的同时,能够将知识在实践中合理应用,树立正确就业观,并在实现学生全面发展基础上引导学生保持创新意识积极创业,进一步激发学生创新潜能,提升综合素质,充分满足学生高质量就业需求。
三、高职院校创新创业人才培养中存在的问题
(一)缺乏准确创新创业教育定位
目前部分高职院校对创新创业教育的重视度不足、认识不清,缺乏对创新创业教育有准确定位,仅是作为学生就业教育工作的补充。加上政府关于大学生就业相关政策的影响使得高职院校更注重学生就业率,进而整个人才培养模式更偏重于就业指导教育课程,在日常教育计划中涉及创新创业教育内容少且浅薄,使得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发展仍处于摸索阶段。
(二)创新创业教育理论课程体系不完善
1.创新创业课程开设不合理。就实际情况而言,尽管随着创新创业教学理念的深入,部分院校逐渐注重这一方面人才培养,但将创新创业课程设为必修课教学的院校明显较少。而在必修课中涉及创新创业课程的院校其投入课堂教学时间较少,加上课程设置类型较为单一,使得学生对这一课程重视度不足,缺乏学习积极主动,因而不仅不利于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效果,同时不利于提升教学质量。
2.创新创业课程教材规范化较低。课程教材是保证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的重要基础,其对人才培养方式、效果均产生重要指导意义,但对目前高职院校实际情况分析,其对创新创业课程及教材建设较为薄弱,整体水平不足,主要体现在两方面。一是目前社会发展对创新创业以及人才需求较大,加上不断变革的外部市场环境,要求创新创业课程、教材的开发与建设能够与时俱进。但由于课程教材编写与出版时间难以相匹配,导致教材教学内容相对滞后[2]。二是部分高职院校对创新创业课程教材建设能力相对不足,未及时与企业合作交流,难以及时开发创新创业课程教材,且不利于开发的教材满足企业用人需求,导致教材内容与创新创业发展需求脱节严重,而教材内容纯理论教育较多,案例教学内容不足,整体教学应用效果较差。
(三)创新创业教育实践教学效果差
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实践教学效果差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一是部分高职院校在创新创业人才培养过程中认识到企业发挥的重要作用,进而积极开展校内外实习以及实践教学基地建设,或开展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等。但实际上,部分高职院校与企业合同共同建设校外实践基地方面存在不均衡性,即规模小、数量少。同时进行校外实训与实习时,高职院校并未结合企业发展实际情况以及创新创业人才培养需求选择对应企业,不仅导致校企合作合办实践教学基地积极性不足,同时降低人才培养效果。二是部分院校实践基地一般建设于区域外企业,但其需要投入较多时间、教学以及建设成本,导致基地利用率偏低且应用覆盖面不足。三是目前政府相关政策积极鼓励创新创业型人才培养,同时为高校开办大学生创新科技园以及产业孵化基地等提供了政策扶持,但实际上其扶持对象多以本科院校为主,而高职院校在政府政策以及资金支持上存在较多限制,进一步限制了创业孵化基地的发展,导致双创型人才培养难以达到理想效果。
(四)创新创业教育师资队伍整体素质较低
对当前高职院校教师队伍来源综合分析,其大部分为大学应届毕业生,在企业中工作经历、经验等极为缺乏,导致在创新创业人才培养过程中教师难以把握企业发展需求等对学生进行教育。同时参与高职院校创业创新课程教育与人才培养的教师多为其他课程专业教师,不仅缺乏双创教学理论,同时缺乏相关教学经验,而高职院校并未根据教育部门相关政策方针积极聘请企业单位经验丰富的兼职教师,导致人才培养与现实要求存在一定偏差。
四、高职院校创新创业型人才培养路径研究
(一)积极对创新创业教育工作正确定位
高职院校对创新创业型人才培养教育正确定位的前提则应明确高职院校自身特点以及教学需求,即明确高职教育的职业与就业属性的同时确定创新创业型人才培养是高职教育的重要内容与基本教育目标,能够结合院校发展实际情况为区域提供充足人才储备,积极服务社会,推动区域经济发展[3]。
为此顺应这一教育目标高职院校适应其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牢牢把握“合作就业、合作育人”教育理念,培养高职学生创新创业意识与能力,进一步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二)积极规划适应创新创业型人才培养的教学课程
1.规划符合实际的创新创业课程体系课程。科学合理的教学课程设置是创新创业型人才培养的基础工作,高职院校在加大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建设力度时应积极结合创新创业型人才素质特点、区域经济发展情况构建相应的课程模块,实现人才培养多层次、立体化教学。如在人文课程设置中可包含区域内红色、生态以及传统文化内容,以此对学生红色创业、生态创业、传统创业理念等进行培养,并能积极利用并在创新区域已有资源基础上创业[4]。在区域经济课程中可以区域经济特征、资源条件以及发展趋势、经济政策等相关内容为主,从而培养学生创业分析综合能力,使其能够结合当地实际情况选择创业项目,扬长避短,提升创新创业成功率。在产业课程设置建设应涉及当地产业结构、重点项目等内容,协助学生掌握创业方向与重点等。
2.加大创新创业课程教材建设。教材不仅对创新创业型人才培养发挥着重要指导作用,同时是课程建设的关键。强化课程教材建设效果首先高职院校加大与企业合作力度,在校企合作模式下共同对创新创业课程、教学资源、教材内容等开发,确保创新创业课程内容与市场岗位需求、职业标准对接,能适应创新创业外部环境,提升创新创业型人才培养课程针对性、灵活性以及开放性。其次高职院校应在已有政策、资金等各方面资源扶持支撑基础上注重相关课程教材建设,保障课程开发以及教材建设质量。
(三)建设适应创新创业型人才培养实践教学模式
1.建设创新创业模拟演练课堂。营造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校园文化,以实践活动构建第二课程,不仅能够增强校园创新创业气氛,同时能够借助实践活动开阔学生视野,激发创新意识与创业热情,尤其借助实践活动增强学生体验,树立创业自信心,提前认识并解决创新创业中存在的问题。如高职院校可以创新创业为主题开展相关大赛活动,如创设计划大赛、创业理念辩论赛等,增强学生对创新创业的认识与理解。另外还可借助院校内各专业实习实训基地,对工商局、财务公司等进行模拟,为学生创设真实创业场景,强化学生对公司从建立到顺利运行等各个环节的实际体验。
2.成立创新创业学生社团。成立学生社团,使社团引领学生积极参与创新创业实践活动。即在学生社团成立建设中可由专业教师带队进行引导,定期举行创业项目研讨会、创业案例分析以及创新创业交流、企业经营等活动,培养学生创业意识与创新精神,并在各项活动中不断提升学生职业规划意识与就业能力[5]。尤其能够对企业经营与创业案例进行分析总结,从中获得经验,以此为创新创业型人才的培养提供平台与机会。
3.拓宽校内外实践教学基地。高职院校创新创业型人才培养重要目标则是要求人才具备充足理论知识与较强实践操作能力以此满足市场人才需求。针对此在提升学生创新创业实践综合能力时需注重校内外实践基地建设,为学生提供创新创业知识应用平台与机会。首先高职院校应坚持以坚持校外实践教学基地建设布局为重点。在校外实践基地建设中高职院校应加强与当地企业联系,在全面考虑服务地方经济发展、时间与管理成本、提升教学基地利用率等基础上充分发挥校企双方现有资源优势建设完善校外实践基地,不仅有利于培养学生创新创业实践操作能力,同时将基地作为校企合作的企业员工培训与学生继续教育平台,实现双方合作共赢。
(四)注重双师型高素质教师队伍建设
1.鼓励教师深入行业、企业。在校企合作背景下培养创新创业型人才,高职院校应积极利用这一平台机会促使引导教师进入企业中,不断提升自身实践能力,从而发挥教师教育作用,强化人才培养效果。一是依托校企合作下建立的校外实习基地,选派教师深入行业企业中顶岗学习锻炼,充分了解行业发展以及企业运行等各方面情况。二是可借助高职院校资源优势以及教师较高理论水平鼓励教师为企业提供相应技术服务,并出台相关政策,将此项内容与教师职称考核、绩效考核挂钩,充分调动教师了解企业、行业现状的积极主动性,掌握市场对创新创业型人才的多样化需求。
2.加强交流合作,构建长效性实训导师制度。不同教师对创新创业认识、人才培养能力以及实践教学等各方面存在较大差异,为提升整体人才培养质量,高职院校可结合实际情况通过以老带新、以优带弱方式积极安排实践动手能力、经验与理论丰富教师与其他教师等进行交流,同时可聘请行业企业专家对教师实习、实训教学进行指导,为教师间有效交流合作提供机会。此外高职院校还可采用聘用制、合同制等多种方式引进企业、专业人员等进入校园作为创业创新型人才培养兼职教师,拓展教师资源储备,使其能够展开实践性课程教学,并在教学中为学生提供真实、即时性的专业实践指导。
(五)加强创新创业宣传、教育
高职院校加强创新创业型人才培养效果,关键在于对学生思维方式进行引导,加强对学生鼓励,帮助学生树立创新创业自信心,激发学生创业发展潜能。为此,高职院校一是可针对在创新创业实践活动中表现良好的学生进行奖励,将其作为创新创业型人才培养典范,充分发挥其榜样作用。二是在院校内设置创新创业指导部门,一方面可聘请有创新创业成功经验者通过自身经历作为专场报告鼓励大学生创新创业,树立自信心;另一方面可由专业人员或教师等及时收集并解答学生关于创新创业各方面疑问,对其思维、行为等进行熏陶,引导学生把握自身与创新创业型人才之间的差距,并不断进步学习。
五、总结
高职院校对创新创业型人才培养过程中不仅应对教育方向、目标有准确定位,同时能够结合人才培养需求制定科学课程教育体系,以市场发展趋势为指导建设与时俱进创新创业课程教材,为人才培养提供指导。在此基础上注重学生创新创业实践能力的培养与提升,积极与企业合作构建校外内实践基地,为学生提供学习平台与实践活动机会,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不断提升创新创业素质。
参考文献:
[1]胡璐.五方联动模式下跨境电商创新创业型人才培养路径探究[J].广东蚕业,2019,53(02):41-42.
[2]杨忠东.高职院校创新创业型人才培养模式探索与实践[J].四川劳动保障,2018(S1):5-7.
[3]刘大鹏.现代学徒制背景下高职院校“双创”人才培养路径探究[J].教育现代化,2018,5(41):34-35.
[4]刘小娇.高职院校农村电子商务创新创业人才培养路径研究[J].财富时代,2020(07):150.
[5]蒋建强.高职院校“三三三递进式”创业型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商业经济,2019(10):85-86+134.
关注SCI论文创作发表,寻求SCI论文修改润色、SCI论文代发表等服务支撑,请锁定SCI论文网!
文章出自SCI论文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unwensci.com/jingjilunwen/4983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