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论文 - 至繁归于至简,Sci论文网。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当前位置:首页 > 经济论文 > 正文

“双一流”背景下矿业工程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分析与探索论文

发布时间:2021-12-03 14:07:01 文章来源:SCI论文网 我要评论














SCI论文(www.lunwensci.com):
 
 摘  要:文章分析了在“双一流”建设背景下,安徽理工大学矿业工程学科在创新人才培养中所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矿业工程学科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具体改革措施,包括构建创新人才思政教育工程、完善生源选拔机制、  拓展毕业生多元化发展途径、探索多层次及梯度式人才培养模式和深化课程体系改革五个方面。

关键词:矿业工程  创新人才  培养  模式  双一流   

2015 年,国务院正式发布《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 科建设总体方案》[1]。该文件明确指出为适应国家和社会发展需求, 要坚持立德树人,牢固树立人才培养的核心地位,深化改革人才培 养模式,构建拔尖创新人才、  各行各业优秀人才不断涌现的新局 面,培养造就出一批具有历史使命感、社会责任感和国际视野的行 业精英人才和高层次人才团队。具有国际竞争力世界一流大学和 一流学科(简称“双一流”)的建设,是国家为推动高等教育改革提 出的重大战略决策,也是高等教育实现内涵式发展的必然选择。在 “双一流”建设背景下,培养拔尖创新人才成为我国高等教育界进 行教育改革的主流趋势、首要任务和战略使命[2]。同时,如何在新环 境下构建适合自身发展、为当地服务的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成为各 大高校探讨的热点话题之一[3- 6]。

安徽理工大学矿业工程学科,源于 1949 年建立的采煤工程专 业,属于我国最早开设的矿业类人才培养的两所高等院校之一。作 为学校的传统优势学科,矿业工程学科历史悠久,是首批入选安徽 省 A 类重点学科。经过 70 多年的建设和壮大,该学科建立了采矿 工程、矿物加工工程、矿业管理工程、矿山机电工程及地下工程五 个专业,拥有省部共建深部煤矿采动响应与灾害防控国家重点实 验室、煤矿安全高效开采省部共建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安徽省现代 矿业工程重点实验室及矿山安全高效开采安徽省工程技术研究中 心等部门,成为我国矿业工程技术领域教学、科研及创新人才培养 的重要基地之一。鉴于此,笔者以安徽理工大学矿业工程学科为 例,谈谈我校作为地矿行业高校的特色专业在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中所存在的问题,提出相应的对策。

\

一、矿业工程学科在人才培养中存在的问题

1.对于安徽理工大学矿业工程学科而言,该学科属于传统特 色、优势学科。在长期的办学中,与煤炭行业互动最为密切,并建立 了与之需求相关的人才培养模式、课程体系和科研方向。然而,随 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和高校体制的改革,我校在各学科设置、人才培 养及资金投入方面发生了较大变化, 办学理念和办学目标也随之 发生改变,导致矿业工程学科较以往的社会影响力有所下降,原有 的人才培养特色、行业特色及学科优势也相应削弱。

2.由于近年来煤炭行业处于下行期,国家投入大幅减少,企业 单位缩减整合,薪资水平及人才需求也随之减少,这些在一定程度 上严重影响矿业工程学科的就业率和发展前景。此外,煤炭行业属 于高危、艰苦行业,许多家长不愿意孩子未来在该行业工作,加之 如今的工资出现缩减现象,因此,矿业工程学科的第一志愿录取分 数线和录取率逐年下降,生源质量也不高。学生生源的不足,导致 企业人才储备的短缺,造成人才培养和社会需求之间的矛盾日益 凸显。

3.随着全球经济形式的转变和新兴产业的快速发展,低碳清 洁能源的需求日益增长,传统的固体矿产正在实现向清洁能源、战略新兴矿产转变。然而,很多高校的矿业工程学科还保持着传统意义上的优势特色,缺乏与新兴学科的交叉,对绿色开采、智能开采等一些先进技术的拓展力度不强。此外,熟练的英语交流是“双一 流”大背景下加强国际合作的必备条件。然而,学生对专业英语学习的忽视,导致学生的英语写作水平和口语表达较差,难以达到国际合作交流的要求。

4.在矿业工程学科的学生培养计划中,普遍存在公共课及基 础课课时偏多、专业课课时压缩明显、授课深度较浅及专业内涵培 养不明确等问题,同时课堂教学课时远多于实践课程,忽略了学生 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的培养。从学生角度考虑,学生过于注重理论 课学习,以在课程考试中获得好的分数为目标,而忽视动手能力、 企业实践学习环节。这不仅导致学生对现场实际的生产状况了解 不足,也影响了实践课程的设置在学生专业应用能力和创新思维 提高中的作用。

5.矿业工程学科的开设理念,初期主要是以地方煤炭行业的 人才需求与技术需求为导向,与煤矿企业有紧密的项目合作,以解 决实际的工程问题。这种现象导致了学科过于注重工程技术的研 究,对学科的理论研究及前沿技术领域探讨较少,对基础研究资金 投入不够,存在基础硬件短缺、精力投入不足等问题,且缺乏对学 生人文精神的培养。

二、应采取的建设对策

1.构建矿业工程创新人才思政教育工程。在创新人才的培养  过程中,矿业工程学科应当始终把坚定理想信念作为核心要务, 把学煤、爱煤且终生投身于煤矿事业当作思想政治教育的理念, 构建“实习—实践—创新”为主题的创新培育模式;坚持把立德  树人作为中心环节,把思政教育贯穿到矿业工程专业教育的整  个教学环节,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实现“育德”与“育才” 有机的统一,全力培养出“双一流”大背景下矿业工程德智体美  劳创新人才。

2.完善矿业工程生源多样化选拔机制。在矿业工程本科招生 过程中, 加大学科的宣传力度,走进周边高中学校,让高考学生 及家长了解传统学科的优势及前景, 提升第一志愿报考率;在矿 业工程硕士研究生推免过程中,基于学生的学习成绩、  实践能 力、创新思维及综合素质进行多元考量,增加复试权重,优化矿 业工程学科的生源质量;在矿业工程博士生招生中,对直博生、 硕博连读生及本硕博连读生的选拔机制进行修订,进一步完善 “申请—考核”博士生招生制度,重视矿业工程本—硕—博 9 年 一贯制连读生的培养,深化改革人才培养方案,完善研究生培养 机制,深化弹性学制和分流机制改革,并建立培养质量反馈机制 和毕业生跟踪机制。

3.拓展矿业工程专业毕业生多元化发展途径。大力鼓励矿业 工程毕业生参加考研,攻读更高学位,积极创造学生出国留学和国 外学术交流机会,拓宽职业选择的开放性,使矿业工程专业技术人 才为主的学生出口模式逐步向学术、人才及专业技术人才相统一 的多元化学生出口方式转变;基于矿业工程专业学生生源质量、数 量、就业率及社会评价,结合企业需求、专业认证结果以及学科评 估标准,适时调整矿业工程专业不同层次学生的招生规模,建立健 全相应的动态调整机制,顺应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趋势,达到创新创业教育要求,做到与时俱进,探求一条可持续发展且健康协调的办学之路。

4.探索多层次与梯度式相结合的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基于“文 理并行、理工渗透、实践应用相结合”这一办学准则,深化矿业工程 专业教育体系改革, 深入完善本科及研究生紧密衔接的人才培养 方案,构建卓越工程师、研究型人才(本科)、层次应用型人才(专业 硕士)、高层次研究型人才(学术硕士)及基础理论与工程技术创新 人才(博士)等一系列梯度式、本—硕—博贯通的矿业工程创业人 才培养模式;并注重矿业工程学科与其他学科的交叉,推行小班上 课、研讨式等教学模式,为社会培养以德为先、高素质、厚基础、重 能力、强实践、创新型的矿业工程全面型人才。

5.深化矿业工程课程体系改革,构建实践育人体系。构建“通 识—大类基础—专业核心—个性化”为内涵的矿业工程课程体系, 融入 MOOC 教学形式,实现课堂教学过程与在线学习的有机融 合;完善矿业工程品牌专业精品课程的建设,加强精品课、研讨课、 双语课、在线开放课、精品资源共享课及教学方法改革示范课程等 的立项建设;完善创新创业课程体系,加大矿业工程学科前沿课 程、综合性课程、交叉研讨课程、专业拓展课程和实践性课程的设 置;引导并鼓励学生参加创新创业计划、  各类学科竞赛及科研项 目,依托矿业工程学科专业的各类科研平台,系统实施科研创新训 练计划,强化学生的创新思维训练,提高创新实践能力。

\

三、结束语

目前,安徽理工大学矿业工程学科呈现出良好的发展前景,虽然在人才创新模式的构建中还存在一些问题,但相信随着对创新人才思政教育工程的构建、多样化生源选拔机制的完善、毕业生多元化发展路径的建立及矿业工程课程体系的不断改革,该学科的 创新人才培养将取得一定成果,也将为矿业工程类专业高层次人 才的培养奠定良好的基础。

参考文献:

[1] 王建华.“双一流”建设的要义[J].高校教育管理,2020,14(2):14- 20.
[2] 李增森,赵淑惠.“双一流”背景下的高等教育国际化探析[J].教学研 究,2019,42(6):22- 26.
[3] 刘少宝, 田起香. 高等院校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探究与实践[J].东 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8,16(4):87- 93.
[4] 朱传杰,林柏泉,王亮.双一流学科背景下大学生创新综合能力培养 与实践研究— 以安全科学与工程学科为例 [J].  高教学刊,2021(16): 42- 45.
[5] 吴祥业,王文才,李建伟.“双一流”背景下矿业工程研究生课程体系 建设的探索与实践— 以内蒙古科技大学为例 [J]. 科技经济导刊,2021,29 (16):168- 170.
[6] 张平松,鲁海峰, 胡友彪.地矿行业特色背景高校专业学科建设的发 展与思考[J].中国地质教育,2018,27(4):24- 27.
 
关注SCI论文创作发表,寻求SCI论文修改润色、SCI论文代发表等服务支撑,请锁定SCI论文网!

文章出自SCI论文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unwensci.com/jingjilunwen/33921.html

发表评论

Sci论文网 - Sci论文发表 - Sci论文修改润色 - Sci论文期刊 - Sci论文代发
Copyright © Sci论文网 版权所有 | SCI论文网手机版 | 鄂ICP备2022005580号-2 | 网站地图xml | 百度地图x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