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论文(www.lunwensci.com)
摘 要:《经济法》课程思政,是高 校立德树人,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 班人的迫切要求。文章探讨了《经济法》 课程思政的内涵,并就《经济法》课程思 政的实现途径提出几点对策。
关键词:经济法 课程思政 思政 教育
《经济法》课程是高校经济管理类学科专业的基础课。目前,各高校经济 管理类专业开设该课程,教学目标是培 养学生掌握与经济管理相关法律知识, 增强法治观念,积极运用法律手段处理 和解决相关经济管理以及经济纠纷问 题,维护社会经济秩序,进而促进国民 经济持续、稳定、健康发展。实践中,《经济法》课程教学存在重“授业”“解惑”轻 “传道”倾向。高校肩负着为我国社会主义事业培养合格的建设者和可靠的接班人的重大使命,客观上迫切要求高校《经济法》课程教学与思政教育紧密结合,实现二者的高度融合。
一、《经济法》课程思政的内涵
《经济法》课程思政,即以立德树人为目的,将思政元素融入到《经济法》课 程中,使其与思政课“同向同行,形成协 同效应”,引导学生树立正确世界观、人 生观 、价值观,为我国社会主义事业培 养合格的建设者和可靠的接班人的一 种教育理念。
(一)《经济法》课程思政的 目 的是 立德树人
立德树人是教育的根本任务。 习近 平总书记在全国高等学校党的建设工 作会议上指出:“办好中国特色社会主 义大学,要坚持立德树人,把培育和践 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教书育人 全过程 。”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 议上,习近平总书记又指出:“高校立身 之本在于立德树人 。只有培养出一流人 才的高校,才能够成为世界一流大学 。” 在清华大学考察时,习近平总书记又旗 帜鲜明地提出:“我们要建设的世界 一 流大学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流大 学, 我国社会主义教育就是要培养德、智 、体 、美 、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 设者和接班人”。只有坚持立德树人,才 能使党和国家事业兴旺发达, 后继有 人 。因此,包括《经济法》课程在内,高校 各门专业课、基础课、通识课,必须坚持 立德树人理念,做到“传道”“授业”“解 惑”高度统一,解决好“培养什么人 、怎 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个根本问题”。《经济法》课程思政建设,要坚持“以德 立身、以德立学、以德施教”,加强对学 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引导学生 树立正确世界观 、人生观和价值观,为 我国社会主义事业培养合格的建设者 和可靠的接班人。
(二)《经济法》课程思政的途径是协同育人
《经济法》课程思政建设,必须将其 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 同行, 协同育 人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 工作会议上明确指出:“要用好课堂教 学这个主渠道, 思想政治理论课要坚持 在改进中加强, 提升思想政治教育亲和 力和针对性, 满足学生成长发展需求和 期待,其他各门课都要守好一段渠、种好 责任田, 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 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 。”因此,在课 程思政建设过程中,《经济法》课程与其 他课程“要用好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 全员全课程参与,运用“融入式、嵌入 式、渗入式”方式方法,融思政元素于课 程教学之中,各自“守好一段渠、种好责 任田”,讲出“思政味”,挑起“思政担”, “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 同行”, 打好 “组合拳”,形成育人的“合唱”和“交响乐”。
(三)《经济法》课程思政是隐性与 显性的结合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 治工作会议上强调,要“坚持显性教育 和隐性教育相统一 ”,“我们办中国特色 社会主义教育,就是要理直气壮开好思 政课 。 同时,要挖掘其他课程和教学方 式中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实现全 员、全程、全方位育人 。既要有“惊涛拍 岸的声势, 也要有润物无声的效果,这 是教育之道。”《经济法》课程思政建设, 既不是传统思政课内容的全盘嫁接,也 不是将专业课打造成思想政治教育课,而是契合学生认知特点和思政需求,将 思政教育渗透到专业知识体系和认知 框架中去, 引导学生通过体验式思考, 实现理性认知和情感共鸣与行为认同 。 《经济法》课程思政建设,就是借助课程 目 标 、内容等改革,融思政元素于法律 知识传授之中,“润物细无声”, 实现显 性教育与隐性教育的有机结合,为我国 社会主义事业培养合格的建设者和可 靠的接班人。
二、《经济法》课程思政的实现途径
(一)强化《经济法》课程思政意识,不断增强责任感和使命感
高校课程思政建设,关系到“培养 什么人 、怎样培养人 、为谁培养人这个 根本问题”。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 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明确指出:“当前 形势下,办好思政课,要放在世界百年 未有之大变局、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 中来看待,要从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 会主义、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 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高度来对待 。” “办好思想政治理论课, 最根本的是要 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解决好培养什 么人 、怎样培养人 、为谁培养人这个根 本问题。 ”“新时代贯彻党的教育方针, 要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贯彻新时 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坚持社会主 义办学方向, 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 务,坚持教育为人民服务 、为 中 国共产 党治国理政服务、为巩固和发展中国特 色社会主义制度服务、为改革开放和社 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扎根中国 大地 办教育, 同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 合,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建设教育强 国 、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努力培养担 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培养德智 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 接班人。”作为一种教育观,《经济法》课 程思政是高校课程思政中不可或缺的 “ 一 员”。广大教师必须增强责任感和使 命感,“以德立身、以德立学、以德施 教”,全面贯彻和落实党的教育方针,努 力为我国社会主义事业培养合格的建 设者和可靠的接班人。
(二)创新《经济法》课程教学大纲, 为课程思政实施提供依据
《经济法》教学大纲是《经济法》课程教学工作的指导性文件,是教师开展 教学工作必须遵循的纲领,也是评定学 生课程学习成绩和评估教师教学质量的重要标准 。 因此,《经济法》课程思政首先要创新《经济法》课程教学大纲,明 确课程的思政理念和思政教学目标,结 合专业培养计划中的毕业要求,深入研究课程教学内容,积累思政素材,设计 好思政教育教学环节,找准切入点,实 现课程教学与思政教育的有机结合和融合。
(三)深挖《经济法》课程思政资源,坚守思政教学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指出:“办好思 想政治理论课关键在教师,关键在发挥 教师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在《经 济法》教学实践中,教师应根据经济法 课程内容与特点,在教学 目 标上,把经 济法理论和习近平法治思想结合起来; 在课程设计上,把经济法的宏观调控法 理论和国家发展规划结合起来;在课堂 教学中, 把经济法与现实生活结合起 来, 充分认识社会主义经济法的重要 性;在法律案例分析中,积极宣传社会 主义核心价值观。《经济法》课程教师要 始终深挖《经济法》课程蕴藏的思政资 源, 要对思想政治教育的思政目标、思 政内容、思政元素、思政载体、教学活动 和教学评价进行整体设计,既要与知识传授 、技能训练的过程融合,也要具有 鲜明的思政教育特色。“传道”、“授业”、 “解惑”有效结合,坚守思政教学,保证课程思政主体地位不动摇。
( 四)创新《经济法》课程教学手段, 努力提升课程思政教学效果
在新形势下,高校教师必须创新教学方法与手段,努力提高《经济法》课程 思政教学效果。一方面,《经济法》教师 可以运用经济法经典案例,完善教学方 法 。案例教学优点是生动形象,寓教于 乐,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学以致用,让学 生获得成就感,激发学习动力,增强学 习 的 自 觉性 。另一方面,《经济法》教师还可以运用“互联网 +”创新教学手段 。 “90 后”学生是互联网的“原住民”,他们 乐于通过网络利用移动端来获取知识。因此,经济法教师在继续用好传统的 PPT 教学基础上,还可以通过在线网络 录课 、腾讯课堂或微师视频讲座等,将 思政元素渗透其中, 促使学生温故知 新,汲取精神养料。
课程思政不是一 门课或几门课,也 不是一 项活动,而是一种全新的教育教 学理念。《经济法》课程思政建设,需要 高校党委及其职能部门顶层设计和统 筹规划。《经济法》课程思政建设,也不 只是一 线教师的事, 需要教学育人、管 理育人、服务育人三方面密切配合和协同发力。《经济法》课程思政建设,需要 专业课、基础课与通识课的全面推动和 互相配合 。总之,《经济法》课程思政建 设是一 项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高校各 个方面通力合作和推动。
参考文献:
[ 1] 王嵩涛 . 思想政治理论课守正创新的 根本遵循—— 学习习近平在“学校思想政治 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讲话精神的体会[J].教 育艺术,2019(06):20.
[2] 马辉(导师:陈坤). 高校思想政治理 论课教学评价指标体系构建研究[3].哈尔滨 工程大学博士论文,2019-06-30.
[3] 金佳绪 .解读习近平在学校思想政治 理论课教师座谈会重要讲话精神立德树人 , 习近平强调办好这个“关键课程”[J].理论导报,2019-04-29 .
[4] 翟博 .深刻理解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 育的重要论述核心思想和精髓意义 . 中国高 等教育,2021(01):03 .
[5] 张大良 .课程思政:新时期立德树人 的根本遵循[J]. 中国高教研究,2021(01):20.
关注SCI论文创作发表,寻求SCI论文修改润色、SCI论文代发表等服务支撑,请锁定SCI论文网 文章出自SCI论文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unwensci.com/jingjilunwen/4401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