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论文 - 至繁归于至简,Sci论文网。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当前位置:首页 > 经济论文 > 正文

长三角经济区产业分工合作研究论文

发布时间:2021-12-21 15:06:57 文章来源:SCI论文网 我要评论














SCI论文(www.lunwensci.com):
 
 摘  要:长三角在中国的经济发展中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而由于该区域的各市之间有着不同的产业优势, 因而形成了该区域分工与合作的模式。  文章通过对长三角分工合作的演进, 即是对长三角分工合作起源了解其存在的历史模式和问题,后对具有长三角特色的分工与合作的模式进行研究, 探讨分工合作中所存在的问题,以及最后针对所存在的问题提出建议。

关键词: 长三角  分工  合作  问题  建议

一、引言

长三角在我国的经济发展中承担着非常重要的作用,通常我们所讲的长三角是指长江所形成的扇形也就是类似三角形的形状,包括了江苏、浙江、安徽与上海市的三省一市的区域,在中国经济的发展速度方面、经济总量方面、经济发展水平方面为迅速、发达,从地理以及空间方面来说是较大的城市群,从产业发展方面来说是较为完善的产业群。  分工是指劳动者之间所从事的是不同的工作内容,但是这些工作又是紧密联系的,合作通常是指个人或者群体为 了一个确定的共同目标, 协调后共同采取的行动。本文是通过对长三角分工合作的演进、具有长三角特色的分工与合作的模式进行研究,探讨分工合作中所存在的问题,以及最后针对这些所存在的问题提出建议,了解长三角形成起源与发展过程能够更有针对性、  更合理地进一步推动长三角经济的发展,提高分工合作水平。

\

二、长三角分工合作演进

分工合作中苏、皖和浙以沪为中心,向上海提供生产要素,通过了计划经济体制垂直分工、  改革开放后利用上海独
特优点形成。

(一)改革前分工合作

经济体制改革前, 上海与周边的区域经济关系以垂直分工为主,在当时的经济体制情况下,浙江提供计划价格的
农副产品的生产元素,上海通过加工,给全国市场提供供给,这种分工方式导致上海与浙江之间产业结构的显著差别。

在当时的经济体制下以及经济发展情况下, 长江三角洲的产业垂直分工,它的存在与发展具有时代性,但是随着要素的结构不断发展,这种分工体系呈现收益递减的特点。  这种分工体系已经逐渐失去了地位,江苏和浙江地区逐渐突破这种体系,长江三角洲区域经济发展,标志着江苏和浙江冲破长江三角洲这种垂直产业分工形式的趋势已经明显清晰。

(二)分工合作第一次改革

上海经济区于 1983 年成立,该经济区是为了突破地区的障碍而能够实现有效资源配置,有上海市、江苏四个市、浙江五个市等十个城市,后来发展到浙江省、江苏省,但站在经济学的角度上说,上海经济区并没有实现有效资源配置,而这正是因为该经济区权利并没有超越地方权利, 无法形成。且由于长江三角经济区改革朝向市场化竞争, 省市的权利地位提高,而由于上海经济区一方面没有统一的市场配置资源,另一方面没有强劲的经济权利,因此在长江三角区不断被边缘化,且随着该经济区所覆盖的省市的范围越来越大,各个地区进行合理协调尤为艰难,因此存在短短的 5 年时间,反而促进了江苏、浙江的经济发展和产业分布的合理。  上海经济区是区域经济一体化进程中的一个转折点,上海与浙江、  江苏产业分工由之前的垂直向水平分工转变。

(三)分工合作第二次风浪

通过上海经济区的设立并没有让上海收益,相反通过第一次风浪的改革失去了原来分工体系的优势,因此上海经济地位在第一次风浪中不进而退, 因此上海的经济在当时的优势已经减弱。  上海在上世纪 80 年代提出,开发开放浦
东,将浦东和浦西联结,进而推动上海的改革开放,因此也引起了浦东开放的第二次风浪,推动长江三角洲经济一体化的二次风浪。  我们可以看到通过这一次的改革,上海进一步巩固了其经济的核心地位,尤其金融中心地位。

(四)分工合作第三次发展

长江三角洲在进入 21 世纪后,首先,国际化趋势加速。  中国加入 WTO后,国际制造业向中国倾斜,特别是在中国沿海更为明显,一体化迈入了新的高度,长江三角洲经济区在这第三次发展中显著高于珠三角,成为外商在中国投资的首选地区。大量的外商投资进入,以上海为中心的长三角逐渐建构成外商投资的地域分工网络。

三、长三角产业分工模式

长三角经济区的产业分工按照“ 一个发展极,两个支撑点,五条发展轴”的模式不断展开。上海作为金融中心,就代
表了高层次的服务业,而杭州以纺织业、电子商务、旅游的产业特点,舟山的捕捞 和养殖产业,这些产业都是属于各个地 区独有的特色产业。另外,长三角产业集 群的形成与发展也影响了这个经济区的 产业分工的格局。

长江三角洲经济区通过 20 多年的发 展,多个中心的水平分工的产业分工体 系,这种模式是一种显著的水平分工体 系。长三角经济区体现分工模式特征的产 业经济带所体现的有:一是为沿着沪宁铁 路以及它的高速公路,沿着这两条交通线 路发展的产业;二是沿着沪杭的铁路沿线 与它的高速公路,这条交通路线的产业, 纺织、皮革、机械以及小型电器的生产在 这条交通路线的产业区域;三是沿着海洋 或是沿着江边发展的产业,这条产业线主 要是对石油的加工等能源方面生产的产 业、重型的机械的工业生产的产业、生产 和制造汽车的汽车整合产业。

\

四、长三角产业合作模式

(一)区域不同合作模式


从合作的主体看,在不同的发展阶 段上,长三角区域合作的主体也发生着 相应变化, 呈现了不同的区域合作模式。 总的来说,长三角之间的区域内的合作 主导作用通过政府、市场引导、企业为主 要导向的合作模式。  政府推动主要集中 在“同城化”的建设上,为企业参与市场 活动提供良好的环境,而企业则通过市 场机制的作用,参与市场竞争,开展相互 间和企业内部的跨区分工与合作,成为 区域经济合作的主导。

(二)紧密互补合作关系

从目前长三角各省市所呈现的合作 关系看,长三角的区域合作应该是紧密 型互补性合作。一方面,我们从长三角的 交通一体化,工商、金融方面的服务一体 化、对于人才的培养一体化,信用信息共 享以及其它“同城化”措施进展状况可以 看到,长三角的区域经济一体化进程加 深加快,促进了区域向全面、紧密的区域 合作演变。从另一个方面来说,长三角经 济区各个城市以上海为中心, 各自对所 在区域进行合理的定位,融入到该经济 圈内,从各个城市发展战略我们可以发 现,都是紧紧围绕上海领头羊而发展各自,形成了一种产业向心力,使得长三角 之间呈现为紧密型互利性的合作。

(三)圈层为主轴带为辅

长三角各城市的合作空间结构,他 们之间的合作的模式表现出较为清晰的 圈层,但是同时以轴带为辅助的合作模 式。  围绕着上海将长三角经济区划分为 三个圈层;第一个圈层以第三产业为主, 第三产业在区域内所占的比重更大,当 地的乡镇企业发展较为完善,是当地的经济和财政税收的主要来源。  第二个圈 层发展工业,机械以及电子之类的产业 较为发达,第三个圈层内乡镇里企业发 展较为缓慢,产业结构较差。  同时,上海 增长极的扩散沿着铁路、大江、海域方面 的路线为主, 成为次一级的扩散轴。

(四)企业多种合作模式

在长三角企业主导的区域合作中,企 业间以多种的合作模式实现联合化、网络 化经营。包括进行投资、合资、建立不同的 战略联盟、进行联合研究和开发等。

五、长三角经济分工合作问题

(一)产业分工欠缺合理


区域内主导性细分产业不分明导致 地区产业分工不合理,部分地区存在一 定程度的产业趋同与产业同构现象。  可 能会产生一定程度的重复建设、  地方保 护主义,从而引起产业结构的“同质化”, 区域内产业梯度转移不能较好地实现, 进而导致地区主导性产业定位和产业分 工出现问题。

(二)协调机制存在模糊

区域内产业分工的协调机制不 明 晰,各地区间的竞争与合作尚未达到最 优局面。  政府也是地方产业发展规划的 制定和实施的角色,维护地方利益的角 色。  地方政府的经济利益与政治利益交 互起来, 可能在发展主导产业、争夺优质 资源、  引进外商投资等方面产生一定的 盲目性与重复性。

(三)部分产业恶性竞争

从目前江浙沪三地出台的区域战略 性新兴产业发展规划来看,江浙沪皖四 地在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产业定位和选 择上存在一定的重复,协同效应难以发 挥。  这种没有完全基于自身资源察赋和 发展潜力的区域发展定位,在未来产业 的发展进程中,各城市之间很难避免对 有限的优质企业和资源的争夺,容易造 成后期招商的恶性竞争。

(四)资源环境压力增大

长三角地区本来就是各种自然资源 稀缺的地方,不仅各种矿产资源稀少,就 是土地资源也由于人口密集和经济密度 较高而变得非常紧张;  而长三角恰恰又是 各种资源的高消耗地区,因而资源越来越 成为制约长三角地区发展的瓶颈问题。

六、推进分工合作效率化建议

(一)加强人力资本匹配


更好地加强人力资本与产业在空间 上的匹配与契合,减少人力资本空间流 动障碍, 建立一个统一的人才市场,主要 指共同执行的政策法规平台, 其中包含 统一、协调的社会保障体制,整体协调的 户籍管理机制、  统一规范的档案管理以及岗位准入的一致性等、  建设共享的公共服务平台、建设共享的信息服务平台。

(二)建立政府协调机制

建立统一、高效、顺畅的政府协调协 商、交流沟通机制,在各项开发规划的制 定、  重大基础设施的建设及经济主体行 为的规范等方面发挥协调、引导的作用。 完善长三角政府协调机构的运作机制。 协调机构应突破体制障碍和行政区划的 藩篱,合理定位协调机构的功能定位、完 善长三角产业分工合作运作机制。

(三)合理分工平衡发展

要调动各地区参与区域产业分工, 实现区域错位发展的前提条件是, 区域 参与产业分工后的收益不低于其产业独 立发展的收益,具体到长三角地区,就要 求江浙沪皖要善于发挥自身优势,合理 确定各自产业分工,实现错位发展。不可 否认,在错位发展中竞争不可避免,但是 在区域分工合作基础上的良性竟争。

参考文献:

[1]  曹阳. 区域产业分工与合作模式研究 [D].吉林:吉林大学.
[2]  白洁. 长江中游区域产业分工协作的 基础条件分析[J].湖北社会科学, 2012.
[3]  楚天骄. 经济全球化背景下区域产业 分工与合作的动力机制[J].中州学刊, 2010.
[4]  樊福卓.  长江三角洲地区工业分工: 1998- 2008——省级层面与市级层面比较[J]. 产业经济研究,2011.
[5]  李娜.基于新国际国 内背景下的产业 分工机理分析[J].世界地理研究, 2008.
[6]  梁东黎.我国财政支出的公平性:基于 财政支出结构的考察[J].南京政治学院学报, 2014.
[7] 任曙明,原毅军.产业分工细化与经济 中介组织的发展[J].中国工业经济, 2003.
[8]  魏后凯. 大都市区新型产业分工与冲 突管理:基于产业链分工的视角[J].中国工业经 济,2007.
[9]  昊福象,蔡悦. 中国产业布局调整的福 利经济学分析[J].中国社会科学, 2014.
[10]  吴福象,朱蕾. 中国三大地带间的产 业关联及其溢出和反馈效应:基于多区域投入 产出分析技术的实证研究[J].南开经济研究, 2010.
[11] 许政陈,钊陆铭. 中国城市体系的“中 心一外围模式[J].世界经济, 2010.
[12]  赵伟.  长三角经济:  一个多层次核 心—外围综合框架[J].浙江社会科学, 2007.
[13] 辛晓梅. 区域发展战略与规划「M].合 肥:中国科技大学出版社, 2005.
 
关注SCI论文创作发表,寻求SCI论文修改润色、SCI论文代发表等服务支撑,请锁定SCI论文网!

文章出自SCI论文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unwensci.com/jingjilunwen/34609.html

发表评论

Sci论文网 - Sci论文发表 - Sci论文修改润色 - Sci论文期刊 - Sci论文代发
Copyright © Sci论文网 版权所有 | SCI论文网手机版 | 鄂ICP备2022005580号-2 | 网站地图xml | 百度地图xml